書名: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修訂版)
作者:劉進慶 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 譯/林書楊 校訂
ISBN:978-986-6777-45-5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
售價:38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0313241.htm
書籍簡介:
本書從「公業」和「私業」雙重構造
官商資本的支配
以及對美日資本的從屬化
把握台灣戰後資本主義(一九四五-六五)
的性質‧構造‧階級分化
是中國第一部以政治經濟為角度
剖析台灣戰後社會構造性格的名作……
序言◎劉進慶
一九七一年秋,我向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委員會提出學位論文,本書即是修改當年的論文而成的。今日有幸承蒙東京大學出版會學術刊行基金第十五回刊行的贊助,使得本論文有付梓問世的機會。
關於台灣經濟的研究,對戰前時期的研究已有相當的學術累積,迄今已有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一九二九年)及川野重任「台灣米榖經濟論」(一九四一年)這兩本著作,可視為此研究範疇內的代表性著作。但是在這幾本研究著作中,很遺憾地,幾乎看不到出自台灣出身者所做的研究。另一方面,對於戰後時期的研究,第二次大戰結束迄今已三十年了,日本方面當然是不用說了,但是連在台灣本身也都看不到單行的研究著作。這就是我為何要研究台灣經濟,特別是處理戰後時期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論如何,本書是想要填補這段戰後研究的空白。而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由本國人來研究本國的問題,其必要性與重要性是自明的道理。故在此意義下,本書應該對於貧乏的台灣研究之前進有所俾益。
這裡我再三強調由台灣出身者本身所做的研究十分貧乏,是有理由的。這個問題也與台灣的研究環境長期被扭曲有關。在殖民地時代,台灣人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下,要研究台灣本身的政治經濟問題,其條件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導致台灣人自身對台灣的研究的荒蕪與貧乏。不用說這是殖民地主義者用來矇蔽民眾眼睛的愚民政策所造成,但另一方面這也是被壓迫而屈服的台灣知識份子本身沒出息所造成的。而雖說在戰後已由殖民地解放出來,但很遺憾的是,由研究台灣的成果依然貧弱的事實可看出,這種情況與殖民地時代幾乎沒兩樣。
如眾所周知,台灣因為中國內戰而一直處於戰時體制下,由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戒嚴令的存續可以想像,思想、言論的箝制依然嚴厲,學問的研究,特別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範圍,許許多多的政治「禁忌」擋在研究者的面前。而當局對於有關台灣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研究的監視更加嚴密,假如想積極地研究某些問題,那就必須有相當的覺悟,這已變成大家的一般常識了。於是避免「文字獄」的風氣不知不覺地到處瀰漫,研究活動日漸萎縮,自然不能期盼學問的進步與研究成果的出現。由於問題已相當嚴重,想要改善這種被扭曲的研究環境,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來到較佳的研究環境留學,深深體會到研究台灣經濟的意義,因此積極地致力於此問題的研究,背景之一已如上述。
不過,說台灣的研究成果相當貧乏,並不是說完全沒有研究,問題在於台灣的這種研究環境的扭曲,自然帶來研究結論的扭曲。看看經濟的研究,例如利用現代化理論來做研究,在台灣也相當興盛。但是另一方面,利用馬克思學派的理論所做的研究全部都是禁忌,在觸犯反共國策上,是斷然不被容許的。
有此一蒙眼布,在台灣提到經濟學的話,那一般所指的只是現代化理論而已。但是我認為現代化理論並不能真正解明問題之所在。例如僅僅利用以國民所得、投資、成長為基礎概念的現代化理論,未必能正確地把握住低度開發社會所特有的經濟問題。像這種偏執於一方的研究狀況,不僅不能期盼它會有充分的研究成果,反而更助長了研究的顛倒。而這種情形並不僅僅出現在台灣而已。睽諸今日各低度開發國家,這是一個不能等閑視之的問題。因此今日低度開發國的經濟研究成果十分貧乏,其原因之一實在可說是低度開發國本身研究狀況的貧困,以及喜歡利用由分析先進國家經濟而導出的現代化理論,這樣的研究方法的偏向所造成的。基於這種反省,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正是想要克服這些問題點。
在進行台灣經濟研究時,我一直關心的基本問題意識是在台灣這個歷史上的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處於被掠奪與貧困的問題。簡單地說,擁有勤勉的人民與豐富的農業資源,很早即已開發的台灣,為何任何時代的民眾都相當貧困?這必定是不斷的受到掠奪所造成的。而且,台灣的經濟社會,在戰後是不是仍未脫離歷史殖民地‧半封建特質的框框呢?這個問題意識可能與我個人出生於殖民時代的農村有關。不過低度開發國的經濟問題是所謂的「南北問題」,在今日,基本上被認為是「南方」的依賴及貧困的問題,台灣的問題因而也可說是低度開發國經濟的一般問題。就我而言,研究低度開發國的經濟,假如不徹底解明該國的被掠奪及貧困結構,而只是侈言經濟發展云云,我認為這對於該地區廣大的民眾是沒半點意義的。本書即是基於這樣的問題意識而嘗試著在理論上、結構上解析台灣的經濟。
不過剛開始研究台灣經濟時,最感到不知所措的是並沒有半點前人的研究累積。因此,我的研究須由一點一滴的理論研究與資料收集的作業著手,利用理論研究所整理出來的分析視角與研究方法為指針,由許多資料中進行抽象的分析,順著科學研究的最基本步驟,一步一步向前開展。在此過程中,於理論研究方面,除了原理論及各論的基礎理論研究,還投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檢討、思考低開發國經濟之研究方法。此外,在資料的收集上,由於在開始著手研究的六○年代中期,日本國內有關戰後台灣的關係資料相當缺乏,僅靠個人的力量,要收集齊全的資料,是非常困難的事。很幸運地,以後承蒙亞細亞經濟研究所大力收集的資料的幫助,雖說不一定能達到充分的地步,不過總算還能勉強克服資料上的問題。只是為了克服貧困的研究累積與不充份的資料,要如何研擬出充份嚴密的研究方法,這才是研究成功或失敗的關鍵。
至於研究方法,我由三個領域習得它們各自的理論思考方法,仔細消化體會,才得出如下的分析視角,並且構成獨自的分析概念。第一個分析視角,是將戰後台灣的歷史規定性,擺在整個分析觀點的基礎上。就把握戰後台灣歷史過程的位置這項工作而言,本人首先鞏固了對台灣史在中國近代史中的位置以及官僚資本的歷史特質的應有認識。其次,關於現代台灣社會經濟的變遷過程,則將視野上溯至鴉片戰爭時期,考察百年來各階段的社會經濟構造具有的特質,並由此找出歷史規定性的基本架構,特別是儘量利用清末及日據時期的重要文獻。依此研究而得到的重要結論是,現代台灣社會經濟結構的歷史特質具有不折不扣殖民地性格與半封建性格,而且一百年來基本上都沒改變。本書即是以此種歷史的規定性的框架為分析視角的基礎,對戰後經濟發展過程的特質加以定位。
第二點,是利用經濟學分析的基本方法即「經濟循環論」做為分析視角。此一分析視角,無論經濟發展階段或經濟體制如何,對於任何國民經濟都是普通且妥當的方法。在這一方面,具體地說,乃以研究日本資本主義的再生產構造之分析手法做為範式。關於日本資本主義的研究,已有相當龐大的累積,特別由戰前「日本資本主義分析」及戰後的研究中,學得許多。
第三個分析視角,是根據低度開發國經濟結構的特殊性所提出的「雙重經濟論」。這是拓展經濟循環論而採取的特殊分析方法。在低度開發地區,社會的各個再生產過程並不必然是同質的,反而是一種異質的雙重構造。所謂的雙重經濟論,即是基於這種認識的理論。大體而言,低開發國的經濟構造由移植而來的資本主義體制以及本地的傳統體制這種雙重經濟所構成,一方面傳統的體制逐漸在解體,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體制並不完全將傳統體制資本主義化,實際上反而是保留、支配著傳統經濟體制,而產生一種掠奪的關係。以上是各個低度開發國的共通視角,在本書中,相應於戰後台灣的特殊性,我採取的分析方法,是把跟西歐社會相異的,且為亞洲社會所特有的公私社會關係=生產關係放進雙重經濟的架構中。換言之,以公家生產關係為基礎的公業支配部門(公營企業、米糖農業、軍事財政)視為傳統的、半封建體制;以私人生產關係為基礎的私業支配部門(民營企業)視為資本主義、殖民地體制。而且認為總括統一公業與私業的對立矛盾的支配性資本為官商資本。提出這種大膽的分析視角與新的分析概念,不可能沒有半點爭議。但實際上,公業、私業以及官商資本這些名詞,都是直接由台灣經濟實體所抽出而構成的概念。由此整合而成的邏輯結構,足以充份有效地解明台灣經濟,已可由本書的分析而具體地看出。在此意義下,本書在分析方法上,對於以前的低開發國經濟研究之方法,可說是提出了一個獨立的見解。
因此,本書乃基於上述的視角與方法而總合、結構性地分析戰後二十年間的台灣經濟過程。特別是利用公業、私業及官商資本這些新概念,理論性地說明台灣經濟,同時想解明其掠奪及貧困的構造。此外,剛開始編集本書時,最早放進歷史分析部分的清末、日據時代的社會經濟構造,及預定在終章終節研究的官商階級,本來已經成稿,但因篇幅的原因,只好割愛,且待來日有機會再發表。
從執筆迄今,已經過了七年的歲月,現今回頭看看這本書,依然可以明顯地看到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極缺乏對外貿易的觀察;對農業及勞工問題的分析也稍嫌不足,十分遺憾。而就方法論而言,本書的分析觀點能否一般化而應用於現今低度開發國經濟的分析上,仍是未解決的問題。但不管怎麼說,對本書論旨的展開之實證不可或缺的諸部分和諸要點,相信都能把握住了。因此,基本上,我仍不覺得現在有重大修正本書的必要。無論如何,這些欠缺的地方且待今後的研究,就我而言,本書的付梓,希望能打破過去有關台灣經濟問題研究的沈悶局面。
來到日本已十幾年了。回想起這段研究期間的日子,再想到台灣出身者要做台灣研究迄今仍處於極艱困的環境中,則在本書勉強付印之際,自己就像是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獲得解放那般,感到特別的快樂。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對於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構造,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最後,趁著本書發行之際,想利用本書的一角,表達我的感謝之意。首先是對於留日以來,一直承蒙指導,並且在公私各方面照顧過我的恩師隅谷三喜男教授,在此獻上我最衷心的謝意。先生在校園發生糾紛,在極度困難的時期中顧不上自己的工作,離開了學校,調換了工作地點,但仍然沒有中斷對我的研究工作的指導。老師嚴謹的學術態度與高尚的人品,非常值得我學習。今後,恩師的風範也將繼續引領我的人生方向。其次要感謝就學期間,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的諸位老師之教導以及共同學習,親切交談的諸位學長、學弟們,在此無法一一記上大名,只能對於你們的指導、教誨,藉此獻上我最深的謝意。我由諸位老師、學長、學友處學得的東西太多了。而在利用資料方面,感謝亞細亞經濟研究所及有關人員所給予的協助。出版的時候,受到東京大學出版會學術書刊行助成基金的石井和夫理事、及成田良輔先生的大力照顧,在此獻上我衷心的感謝。此外,雖屬私事,對於竭力幫助我進行長期枯燥研究生活的愛妻翠華之辛勞,我同時也要在此表達我的感謝。
擱筆之際,細細回味此一研究,特別會想起陷於被殖民、支配、壓迫、掠奪苦難中的現代台灣,以及在此不幸政治經濟過程中遭受痛苦的同胞。在此我謹以此書獻給現在仍遭掠奪的台灣同胞。這是我多年來的心願。
一九七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於東京涉谷本町著者
出版贅言……i
序言……1
漢譯版序……7
序章 分析觀點……11
第一章 起點—戰後社會經濟的重組過程……23
第一節 歷史的前提……23
第二節 戰後接收與國家資本的形成……34
第三節 經濟混亂與大陸資本之移入……53
第四節 農地改革與本地資本之抬頭……81
第二章 公業過程—國家資本及國家財政的收奪過程……101
第一節 公業的概念……101
第二節 公賣的經營—公營企業……112
第三節 地主性的經營—米糖經濟……140
第四節 軍事性的經營—國家財政……174
第三章 私業過程—民間資本的累積進程……203
第一節 私業發展的契機……203
第二節 調整期(一九五○~五三年)—大陸資本之生成……214
第三節 相對穩定期(一九五四~五九年)—本地資本的投入……234
第四節 發展期(一九六○~六五年)—外國資本的入侵……260
終章 總過程—官商資本的結構與運動……287
第一節 官商資本的概念……287
第二節 主軸—官商金融資本的支配……292
第三節 底層—零細農戶及低工資勞動者的結構……334
第四節 依賴—美援及依賴美日之經濟……357
目前分類:台灣政治經濟叢刊 (8)
- Feb 06 Mon 2012 11:13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修訂版)──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2
- Jun 10 Wed 2009 16:05
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7
書名: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
作者:E.A.Winckler編/張苾蕪譯
ISBN:957-8660-14-6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2
售價:38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1516192.htm
書籍簡介:
本書以西方當代保守派的、自由派的、
和激進派的社會科學理論,
解析台灣戰後資本主義發展過程,
從而檢視了三派理論的有效性和限制性。
西方社會科學界關於台灣資本主義論的總匯合,
像台灣在地社會科學界的台灣論
著名社會學者,除編者外,R.E.Barret、T.Gold、D.F.Simon,
向台灣在地社會科學界的台灣論
提出了無法逃避的詰問……
台灣版序
這本『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英文版刊行於一九八八年秋天。當然,嗣後五年於茲,台灣在政治上、經濟上、以及政治經濟相互關係上,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台灣讀者可能擔心本書現在以經過時了。但本書絕未過時,其理由有二:
第一,本書所關涉之範圍,即台灣政治經濟(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問題,是戰後時期一個還在探索中的論議。本書自來沒有打算要涵蓋台灣當前的各種事物,而是對於台灣自一九四五年以迄一九八五年間一項回顧性分析和再思的嘗試。本書對於台灣的幾個結構性的歷史分期進行了檢查,並且試圖確認在這些歷史分期中所形成戰後台灣的各個過程。而這些過程,又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研究戰後台灣諸歷史分期的各種假說。
五年以後,人們應該把本書的各個結論,回台灣敏銳的年輕學界關於各時期台灣的最新研究成果相檢驗。也許只有在台灣的中國人,才能深入到更深刻的研究所不可少的、國家政權部門(state bureau)和人脈細節。五年之後,人們應該把這些戰後諸過程同後冷戰時期正在湧現的各個過程,做個對比。也許唯有在台灣的中國人,才能趕得上台灣迅速而多方面的發展。但這些有待台灣學界完成的工作,都尚未有很大進展。
第二,在本書所涉及各個不同的政治經濟學諸理論(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political economy)的範圍中,對於西方政治經濟學的幾個主要傳統──即自由派的個人主義、保守派的國家政權干預理論、以及激進派的全球市場理論──做了簡明的介紹。對於現代歐洲工業革命和民主革命做了回應的這三大學派,在過去的兩百年當中,有所發展。這三大學派對於現代亞洲──而台灣是這亞洲的一個組成部分──的工業革命與民主革命,是將繼續有所回應和發展。
五年而後,學界仍然在為商人、政府決策和外國廠商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爭論不已。在一九八O年代,許多學者以國府的政府機構各種解釋來強調國家政權的各種經濟角色。在一九九O年代,有一些學者轉而以交易成本和集團行動為言,側重私人企業所扮演的角色。另外有一些學者則以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雨一,強調國民經濟的國際化。熟悉這些互相詰辯的理論(contending approaches),對於理解學界這些理論著重點的變化,十分重要。
為了這些目的,本書的漢譯本最早應該在台灣刊行。因此,本書的各位作者都十分感謝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的張苾蕪先生漢譯了這本書,也感謝台北人間出版社的陳映真先生在台灣將這本書付梓問世。對於海峽兩岸心存善良祝願得一切人們而言,這一跨海峽的何做,是十分激動人心的。
韋艾德、葛蘇珊
一九九三年秋於紐約‧德瓦基
目錄:
出版贅言---一
原序---一七
原中文版序──引言---一九
台灣版序---二五
作者簡介---二七
數據---二九
表格---三一
銘謝---三三
第一部 導論
第一章 分析性問題與歷史事件──韋艾德、葛蘇珊---三
一、激進全球市場主義:依附論與世界體系論---六
二、激進國家政權干預主義:權威主義與自主性---一二
三、本書各章的議題與分析性主題---一七
第二章 對東亞經濟發展的各種不同的理論──韋艾德---二七
一、超國家過程---二九
二、國家運作過程---三七
三、地區性的運作過程---四四
四、結語---五三
第二部 戰前背景
第三章 台灣民眾的政治參與‧一五OO年─二OOO年──韋艾德---五七
一、解釋民眾政治參與的各種理論---六一
二、清帝國時期的台灣---六六
三、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七五
四、中國國民黨統治時期---八二
五、結論---八九
第四章 所得分配之超國家過程
一、提出問題:對外聯繫與內部分配狀況---九三
二、經濟不均狀況的發展趨勢,一八五O年代─一九八五---九五
三、激進全球市場主義的分析與台灣的分配不均狀況---一O二
四、新國家政權干預主義與全球市場對台灣所得不均狀況的分析
第五章 殖民地時期台灣資本主義的根源──高棣民---一三九
一、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一四O
二、親日派企業精英---一四九
三、後殖民化時期的親日派資產階級---一五六
四、殖民時期的遺產:後殖民時期的台灣資本主義---一五九
第三部 戰後社會形成
第六章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國家政權的自主性與內部意見分歧──理‧E‧巴雷特---一六五
一、引言:中心對邊緣的滲透---一六五
二、美國國家政權在對華政策問題上的自主性---一六九
三、美國對華政策的參數---一七四
四、美國內部關於對華政策問題的意見分歧---一七八
五、美國主持援助官僚的成功---一八O
六、結論---一八五
第七章 外部連結與內部改革──丹‧弗‧西蒙---一八九
一、引言:美國人與中國人---一八九
二、政府控制與民間控制---一九三
三、集中資產與分散資產---一九六
四、大陸人的利益與台灣人的利益---一九九
五、結論:援助與投資---二O二
第八章 精英之間的政治鬥爭,一九四五─一九八五──韋艾德---二O七
一、引言---二O七
二、階級衝突---二二O
三、結論---二三一
第四部 晚近的發展
第九章 企業家、跨國公司與國家政權──高棣民---二三七
一、對依附性發展的分析---二三七
二、台灣的依附性發展---二四一
三、地方資本---二五二
四、外國資本---二五八
五、結論---二七二
第十章 技術轉讓與民族的自主性──丹‧弗‧西蒙---二七七
一、技術轉讓:外部限制與內部動力---二七七
二、台灣的技術吸收---二八O
三、影響技術發展的外部因素---二八四
四、影響技術發展的內部因素---二八八
五、結論---二九五
第十一章 家族與社會網絡在台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葛蘇珊---三O一
一、微觀社會體制與激進全球主義理論---三O三
二、台灣發展中的社會因素:家庭企業---三O七
三、家族企業促進經濟增長及對外結合的原因---三O九
四、家族公司的普遍性‧其結構複雜性及經營規模---三一八
五、結論---三二三
第五部 結論
第十二章 世界體系與南韓的威權主義政權,一九四八─一九八四──布‧康明斯---三三一
一、宏觀理論:功能與利益---三三一
二、中程理論:區域、產品週期、部門---三三五
三、分析層次:世界體系---三三九
四、區域性脈絡:日本的中心地位---三四一
五、朴正熙時期南韓的國家政權與經濟---三四七
六、結論---三五九
第十三章 東亞的實際狀況與全球市場主義‧國家政權干預主義‧社會網絡諸範式──韋艾德---三六三
一、全球市場主義---三六三
二、國家政權干預主義---三七二
三、結語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 Jun 10 Wed 2009 16:03
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6
書名: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
作者: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 著/雷彗英‧吳偉健‧耿景華 譯/朱天順 校訂
ISBN:957-8660-05-7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
售價:36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1516189.htm
書籍簡介:
以台灣「獨裁性經濟成長」為主軸,分析了剝削農民剩餘的機制,
產業上官民業雙重構造和階級統合主義下勞資階級的關係,
探討台灣的財政與政治的雙重構造,
以及九O年代資本向東南亞和大陸擴張的勢頭,
從而究明台灣戰後資本主義的本質。
是繼矢內原忠雄之後,
是令人注目的台灣資本主義論。
漢譯版序
時序進入八O年代以後,台灣被世人公認為NIES(即「新興工業化地區」)的優等生,也享有「亞洲小龍」的美譽。而與台灣同為這NIES的代表國家韓國的經濟,則在九O年代顯示出顛躓不穩的情況,在國際收支上出現了巨大的赤字。但相形之下,台灣的經濟卻依然健在。為什麼台灣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其要因何在......對於這些問題,非但在亞洲的人們和在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極為關切,即先進各國的人們,也都寄與很大的關心。然則,對於這個問題最想加以了解、最想弄個明白的,難道不是在台灣的人們自己嗎?正如我們在本書原序中提到,原初在本書寫成的背後,就有在台灣的人們強烈的企求、甚至幾乎是強制性的要求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關於殖民地台灣的研究,有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矢內原忠雄先生寫的一本名著,即『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然而,戰後自台灣從日本的羈絆中解放以來,有關台灣經濟的研究,在日本就一直不曾有過足與這本巨著相匹的著作。迨一九七O年代,才有了凃照彥分析殖民地台灣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以及劉進慶將光復後的台灣作為官商體制加以分析的『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兩本書。凃照彥、劉進慶兩位教授都出身台灣大學。這兩本書,也都是他們以當年向日本東京大學提出的博士論文為基礎的著作,目前已由台北人間出版社刊行漢譯本。八O年代以後,台灣研究在日本雖然有了點點滴滴的進展,但是尚未見到有從台灣的全貌加以考察、究明台灣的NIES特性之研究成果。有鑑於此,凃、劉兩位教授和我三人展開了一項共同研究,分擔共著,而有本書之成。
如上所述,出版本書的目的,初在於向日本的方家識者解明這曾經在日本統治下達五十年的台灣在光復後取得經濟發展的全貌──特別是當前的情況。同時,更重要者,本書之出版亦在對台灣的人們率直地表達:我們從外面看台灣,針對她面對過何種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在取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埋藏著什麼隱憂等,以客觀的立場所做的一些分析。如果本書的漢譯出版,能夠有助於台灣的人們增進對台灣經濟的自我認識,並且成為有關台灣經濟分析百家爭鳴的契機,則我們的喜悅,實莫過於此。
最後,我要向本書的漢譯者和出版者至以深厚的謝忱。
隅谷三喜男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
目錄:
原序---I
漢譯版序---V
譯序---VII
出版贅言---IX
序章 經濟發展──過程與成就---一
一、清代末期的傳統經濟和對外貿易---2
二、日據時期的殖民地經濟發展---8
三、戰後時期的體制整編與經濟發展---26
四、現階段的結構與特點──國際比較---45
第一章 農業──發展基礎的作用---五七
一、序言---57
二、農戶的結構與形態---60
三、農業生產的發展與多角化---64
四、剝削農民剩餘價值的體制---70
五、農產品貿易的變化---81
六、農戶經濟的多元化---86
七、結束語──農業成長停滯的時代---90
第二章 產業──官民共存的構圖---九五
一、序言──概況與分析角度---95
二、進口替代工業的興起---101
三、國際分工體制下的出口導向工業化---115
四、民間資本的成長---133
五、結束語──產業升級的問題---155
第三章 勞動──低工資結構的秘密---一六五
一、經濟發展與勞動問題---165
二、農村勞動向工業轉移---168
三、工人與勞動市場---174
四、工資水平與工資構造---181
五、勞資關係與工人運動---188
六、結束語---193
第四章 金融、財政──「獨裁性經濟發展」的陰影---一九九
一、序言---199
二、雙重結構與承擔者---202
三、「三環貿易結構」下的金融---226
四、財政與政治的雙重結構---248
五、結束語──台灣財政所存在的主要問題---266
第五章 貿易──主導經濟增長的機動力---二七五
一、序言---275
二、對外貿易的展開與變化---277
三、結構與承擔者---292
四、經濟膨脹的結束---311
五、結束語──台灣貿易所存在的主要問題---323
終章 台灣經濟的性質──發展的內在要因---三三一
一、作為衛星國的亞洲新興工業化地區---331
二、所得平等---334
三、與儒教倫理的關係---339
四、商人性格---342
資料1 有關台灣經濟的統計---347
資料2 有關台灣經濟發展的問卷調查---361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 Jun 10 Wed 2009 16:00
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5
書名:台灣的依附型發展
作者:陳玉璽 著/段成璞 譯
ISBN:957-8660-04-9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04
售價:24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1516191.htm
書籍簡介:
●將台灣經濟發展歸因於私有制和出口導向策略,是蒙昧歷史的片面看法。本書分析深層結構轉化及帝國主義體系功能變遷,提供較全面視野。
●左翼右翼理論均強調企業家儲蓄積累的重要性。本書從台灣個案分析對此傳統智慧提出挑戰,對「資本主義進步性」重新界定和詮釋。
●經濟發展為何不能導致相應政治發展?此種相應性如何方得以展現?本書對現代化理論提供了補充。
提要
依附概念是不是因依附理論廣受批評而已名存實亡呢?不少批評依附理論的學者都曾作肯定的回答。本論文的部分宗旨是想說明,不論新馬克思主義依附理論學者,皆因借用外部決定論和假定依附理論具有普遍適用性,而錯誤地理解了依附概念的本質。為了澄清誤解,我們提出已變證方法認識外來因素與邊緣社會不同內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不同後果的某些發展過程。依附型發展不但緣起於戰後帝國主義體制變化,而且是由邊緣國固有的特殊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所致。跨國因素的促進效果和阻礙效果,決定於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過程,而過程都有其特殊性和具體性,不存在一般型態。擺脫或減少依附,要致力改變不平等的國際權力關係,也要在邊緣社會自己內部進行根本改革。
即便以像台灣這類比較發達的邊緣經濟為例,依附仍是有生命力和解釋力的概念範疇。我們詳盡闡明三項界定準則,即:支配關係,內化和互補性整合,藉以解釋台灣「新依附」形成的動力過程。我們基於實證研究結果,證實一個說明「互補性整合」是上述過程最終結果的實例。
一般認為,跨國資本與技術是促使台灣經濟迅速增長的重要催化劑。但跨國公司對對外貿易、技術轉讓等的廣泛控制,即使台灣經濟高度依賴資本財與技術進口,以致削弱本地的資本積累潛力,阻礙工業升級和提高國家經濟自主的努力。
跨國公司控制的台灣金融界融資,至少是其直接投資的四倍──控制型態跟羅納德‧穆勒(Ronald Muller)所發現第三世界普遍存在的控制型態相同。我們還發現,台灣農民階級以及中產階級家庭在資本積累上所起的作用,比資本加利潤所起的作用更大,這一發現為可能重新界定邊緣資本主義「進步性」涵義奠定基礎。
依附型發展已導致台灣農業退化和台灣農民的階級解體。台灣不均衡發展模式,跟第三世界許多國家發展模式不同,它使階級鬥爭的中心從農村地區轉移到城市。台灣軍事獨裁統治,不是直接由依附型發展而產生,然而,跨國關聯使反勞工政策有所加強,使政治系統對民眾要求實行可能危及「三方聯盟」既得利益的改革更難作出正面反應。經濟發展並未如現代化理論所預言,引導政治發展實現民主多元制,而是引導進入政權必須學會用鎮壓與包容兩手策略對付日益壯大之合法反對派的威權主義體制新階段。從長遠看,由於精英階層在政治發展條件上的意見衝突,以及由於為新階段的依附型工業化擴大和集中資本積累的需要,台灣政治體系可能會朝排斥性更強的「階段相應」型官僚威權制方向演變。
目錄:
漢譯版序---1
致謝---i
提要---iii
第一章 方法論和基本概念:依附研究辯證論---一
第一節 導言---一
第二節 依附理論批判:方法論的觀點---四
第三節 方法論的重新取向---一五
第四節 依附型發展的涵義---一八
第五節 依附的互動原理---二七
第二章 台灣案例研究導言---三七
第三章 殖民主義下的依附---四七
第一節 不均衡發展---四七
第二節 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的轉化---五一
第三節 政治後果---五三
第四節 社會依附:合作機制---六一
第五節 階級鬥爭的不連續性---六四
第四章 新依附:外部關聯---六七
第一節 宰制功能:援助的作用---六八
第二節 內化過程---七六
第三節 互補性整合---八二
第四節 結語---八九
第五章 依附型發展動力分析---九一
第一節 內在演變的條件---九一
第二節 資本積累---九七
第三節 外國資本影響---一O八
第四節 外國技術影響---一一九
第五節 結語---一二五
第六章 內部後果:從部門相互關聯觀點看---一二七
第一節 雙重調動策略---一二七
第二節 農業剩餘榨取---一二九
第三節 農業所得狀況---一三四
第四節 勞動力外流和農業衰退---一三八
第五節 社會及道德後果---一四二
第六節 結語---一四六
第七章 內部後過:從社會政治觀點看---一四九
第一節 理論背景---一四九
第二節 台灣異常現象---一五五
第三節 政治退化過程中的跨國關聯---一六一
第四節 對勞工的影響---一六六
第五節 政治參與---一七一
第六節 結語---一七五
第八章 結論:從世界體系觀點看台灣模式---一七七
第一節 世界體系內的台灣---一七七
第二節 半邊緣的吊詭現象---一八三
第三節 前景展望---一八六
附錄 庸屬的發展:四十年台台灣經濟發展與政治社會變動---一九一
參考書目---二一二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 Jun 10 Wed 2009 14:38
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4
書名: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
作者:谷浦孝雄 編/雷彗英 譯
ISBN:957-8660-03-0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
售價:25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1516190.htm
書籍簡介:
本書以國府遷台後,尤其是一九六O年以降
高度經濟成長的構造為焦點
解明做為美日國際加工基地而發展的
台灣戰後資本主義的動力
以綜合研究的立場,
對於台灣戰後資本主義個環節
進行多面的、歷史的透視……
序言──本書的目的◎谷浦孝雄
台灣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優等生。南朝鮮雖然也很引人注目,但無論從人均所得水平和分配的平等性,或城市與農村的均衡發展,以及中小企業發展而造成中產階級的壯大等方面看,都不如台灣。其中有一點是南朝鮮無法與台灣相比較的,及台灣沒有外債積累,並盡力減少通貨膨脹。
台灣經濟的成功是不是不存在缺陷呢?當然不能這樣說。到八O年代,人們曾擔心台灣投資停滯,無法實現產業升級,這種顧慮可能是由於人們認為台灣工業化的底子薄所產生的現象。八O年代的台灣經濟與南朝鮮經濟情勢可謂是一個鮮明的對比;當時南朝鮮在動員了所有的潛力的基礎上才在半導體和小轎車產業上嶄露頭角。本書將以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由其是對六O年代以來高速度增長的經濟體制(內外部各種條件的承擔者)和今後的課題為重點,對台灣經濟的原動力進行粗略的描述。眾所周知,六O年代以來,台灣經濟增長是依賴於出口產業和規模較小的眾多中小企業的發展而實現的。它不是片面地追求規模經濟和巨額利益的工業化,而是追求勞動密集、擴大就業的道路來實現工業化的。從這個意義講,台灣工業化的道路和經驗,對那些苦惱於失業者多的、人口稠密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大有參考價值。
然而,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曾經停止過對台灣經濟的研究。六O年代組織過對台灣經濟的大規模研究,公開發行了《台灣的產業結構》(一九六四年)、《台灣經濟綜合研究》(一九六八年)等書刊。但是,此後再沒有持續進行過類似的綜合研究,只停留在個別課題的一般研究。
最近,與台灣出現動盪的政治形勢相關聯,有一批非本所刊行的台灣經濟研究的書籍出版。國際上也突然把台灣與南朝鮮並列作為經濟開發的成功事例,加以引人注目的宣傳,其中不乏專門性的分析。但是,一般說來,這些研究在對問題進行分析的角度和對象期間方面,還有局限性。因此,本書打算利用亞洲經濟研究所的傳統研究方法之一,及綜合對比的研究方法,廣角度地、歷史地深透分析台灣經濟的發展問題。老實說,本書研究的結果,雖不能斷定已經遠超出摸索階段,然而,若能起到研究台灣經濟的入門書的作用,作者就滿意了。
本書第一章分析工業化得主角企業,發展的各種條件,今後的課題以及下章將詳細研討的各個問題;第二章概要地論述戰後台灣經濟得變化。第三章至第五章探討促進工業化或制約工業化的各種條件、工業化的主角企業的性質,今後發展的瓶頸等問題。最後的第六章的著眼點是,想更具體地弄清楚上面各章所提出的有關台灣主要產業的一些問題,是如何表現的。
本書是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一九八七年度舉行的台灣工業化研究會的成果。本書的問世,除了得到本研究所同仁的努力,還得到笹本武治(城西大學)、劉進慶(東京經濟大學)、田村紀之(都立大學)、石田浩(關西大學)等各位先生的鼎力相助。在實地調查和收集各產業的資料時,又得到台灣中興大學郭坤謨教授及其他很多友人的幫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一九八八年八月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 Jun 10 Wed 2009 14:15
台灣戰後經濟──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3
書名:台灣戰後經濟
作者:段承璞 編/趙玉蓉‧周翔鶴‧林長華‧張貽達‧韓清海‧翁成受‧何其幗 共著
ISBN:957-8660-02-2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
售價:35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1516194.htm
書籍簡介:
本書從簡介各階段台灣社會的經濟發展開始
專章探討台灣戰後資本主義中的官僚資本‧
集團企業資本‧外來資本和華僑資本
分析對外貿易,產業結構的變貌
是對台灣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過程
作系統性考察,探討其本質和規律的
一本富於啟發和參考意義的佳著……
前言◎段承璞
在世界經濟研究中,戰後台灣經濟發展是海內外經濟學者潛心研究的重大學術課題,同時也是最富爭論的課題之一。主流派經濟學者對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評價很高,認為台灣經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楷模」,台灣經濟很快將會進入發達經濟行列。激進派經濟學者則持相反論點,認為台灣經濟依賴發達國家市場,與戰前殖民地依附宗主國並無實質性區別,台灣經濟越發展,變越不發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十年動亂期間,中國大陸閉關鎖國,對世界經濟的變化,包括台灣地區的經濟變化,知之甚少。十年動亂結束以後,大陸學者懷著極其濃厚的興趣開始關注台灣經濟研究(包括台灣內外學者關於台灣經濟研究)的各項成果。不少學者將戰後台灣經濟列為學科研究課題,以期對科學闡述台灣經濟發展有關問題有所貢獻。本專著作者懷著同樣願望,經多年醞釀,自一九八五年開始著手戰後台灣經濟課題研究,設想對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全過程作些全面系統考察,對過程的本質和規律作些探索,以期通過本專著的出版,將著者研究心得奉獻給海內外學者,以為促進台灣經濟學術研究敢盡棉薄。
研究台灣經濟發展過程,與研究各學派有關台灣經濟發展論著,同等重要。本專著在展開論述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的同時,也將論及海內外有關台灣經濟發展的論著。這樣作的目的,一則為批判繼承各個學派的研究成果,凡科學成果理應成為人們的共同財富;二則將本專著作者心得與各學派論點一併介紹給讀者,讓讀者看到學術研究全貌,便於讀者進行思考。本專著對某些論著有些評論,旨在經過學術反饋,與海內外學者相互探討,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為促進台灣經濟研究作出貢獻。
本專著經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申報,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博士學科專項科研基金批准,列為高校基金一九八五─一九八七年度科研項目,得到博士學科專項科研基金資助。
參加本專著匯集資料和撰寫初稿的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專、兼職研究人員有:段承璞(第一章、第三章)、(周翔鶴(第二章)、鄧利娟(第四章)、林長華(第五章)、韓清海(第六章)、張貽達(第七章)、何其幗(第八章)、趙玉榕(第九章)、黃寶奎(第十章)、翁成受(第十章)。由段承璞擬定全書剛目,提出各書各章(第二章除外)的論證主題和主要論點,並負責在初稿所匯集資料基礎上對全書各章(第二章除外)進行改寫和最後定稿。第二張由周翔鶴定稿,段承璞對第二章只作了一些文字修改。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福建社會科學院東亞研究所,曾經熱心為本專著查閱資料提供方便。拉丁美洲研究所高銛先生對本專著中某些問題提供過寶貴意見。一併致謝。
因為資料匯集不全,著者水平有限,缺點錯誤在所難免,誠懇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一九八九年九月
目錄:
前言---i
中文繁體字版序言---ii
第一章 台灣經濟研究與發展經濟學---1
第一節 發展經濟學的三個學派---2
第二節 台灣經濟研究與經濟增長論---9
第三節 台灣經濟研究與依附論---18
第四節 台灣經濟研究方法論---25
第二章 歷史上台灣經濟的發展---29
第一節 清代以前---30
第二節 清代---38
第三節 日據時期---62
第三章 戰後台灣經濟發展---105
第一節 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分期問題---105
第二節 戰後台灣經濟三個發展時期---120
第三節 八O年代台灣工業升級問題---124
第四章 戰後台灣的資本積累---139
第一節 從消費型到積累型---139
第二節 政權在資本積累中的作用---155
第三節 八O年代超額儲蓄問題---164
第五章 官僚資本---173
第一節 官僚資本的涵義---173
第二節 台灣官僚資本的特性---173
第三節 台灣官僚資本的獨占與特權---183
第四節 官僚資本與台灣經濟發展---190
第六章 集團企業---201
第一節 集團企業的性格特徵---206
第二節 集團企業對官僚資本的從屬性---214
第三節 集團企業的發展方向---224
第七章 外國資本和華僑資本---235
第一節 外國私人資本對台直接投資三個發展時期---235
第二節 外國私人資本對台投資動因和策略的變化---239
第三節 外國資本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兩重影響---261
第四節 華僑資本對台投資---270
第八章 台灣對外貿易---273
第一節 台灣對外貿易的特點---274
第二節 台灣擴大出口貿易的外部條件---285
第三節 八O年代台灣對外貿易面臨的問題---293
第四節 海峽兩岸間接貿易---303
第九章 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化---307
第一節 農業結構的變化---307
第二節 工業結構的變化---315
第三節 工業結構的變化---329
第十章 台灣工業發展戰略---335
第一節 五O年代至七O年代工業發展戰略---337
第二節 八O年代工業發展戰略的調整---355
結語---369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 Jun 10 Wed 2009 14:10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2
書名:台灣戰後經濟分析
作者:劉進慶 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 譯/林書楊 校訂
ISBN:957-8660-01-4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3
售價:35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1516195.htm
書籍簡介:
本書從「公業」和「私業」雙重構造
官商資本的支配
以及對美日資本的從屬化
把握台灣戰後資本主義(一九四五-六五)
的性質‧構造‧階級分化
是中國第一部以政治經濟為角度
剖析台灣戰後社會構造性格的名作……
漢譯版序◎劉進慶
敝著『戰後台灣經濟分析』,是一部剖析蔣介石統治下台灣政治經濟的研究著作。過去它在台灣是「禁書」,也由於它,我被戴上了「紅帽子」,被吊銷了護照,回不了自己的鄉土。現在,蔣氏父子的強權統治告終,在民主浪潮澎湃當中,欣聞敝著和一本即將在台付梓,有感於時代的巨變,爰此題比坦述感受之一、二,作為交代,聊以代序。
敝著定稿於一九七一年秋,是我三十歲年代留學東瀛,伐七年的歲月專題研究的一點成果,離今已歷二十載。從時間上來看,敝著資料和論點不免有「陳舊」之感,如今再翻閱一讀,雖委細論述難免有欠周全,然而理論架構和基本論點、以及實證方法等,仍覺並無多大差錯或有必要更改之處。
這裡有一點要強調的,就是公私觀念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政治經濟的基本認識是政治與經濟分不開,資本(經濟)既可積累財富;全力(政治)也可控制財富。尤其在傳統封建主義根深蒂固的落後國家,黨國一體,公司混同,亦公亦私,國權檔化,公產家產化,權力成為攫取財富的一個有利手段,而戰後台灣政治經濟屬性亦復如是。在一黨專政公私經濟結構下,龐大的公營事業佔領產業金融管制高地,國民黨官僚資本壟斷經濟命脈。公私不分,假公濟私,以鞏固政權、已積累私人財產富者,比比皆是。「民生主義」所謂「發展國家資本」是羊頭,掌權者官商勾結「發展私人資本」是狗肉。事實證明,台灣經濟的實際走向,是「國家資本」的後退和私人資本的獨步發展。姑不論此一走向的是非得失,但這已經不是國民黨之所謂「民生主義」的實行,而是名副其實的資本主義的發展,至為明白。
然而,關於台灣資本主義的屬性,在敝著總結裏也提到,現階段台灣經濟的領導資本乃是以官商(政商)金融資本為核心的商人資本,而非產業資本。商人資本擅長以金融和流通手段來積累財富。如今台灣產業淺碟無根,升不上級,而逼得台灣走向國際金融和流通來維持發展,是乃商人資本主義屬性的具體表現。
總而言之,貫通敝著理論底層的公私觀念的傳統與現代之分際,不僅是社會發展的思想、倫理層次問題,而也是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各方面現代化的基本問題。從這一觀點來看,敝著的基本論點在今日,應仍具有其時代性意義。
不可諱言,一個人的思想和認識,是離不開他的時代和社會而存在的。即使是追求客觀理性認識的學術研究,事實上仍然排除不了其個人主觀感性認識的參與。其中,個人在十多歲青少年的「原始體驗」,就是二二八事件的慘劇和嗣後白色恐怖時代下的生活。我著手研究台灣時,這個「原始體驗」的黑影,始終在我心底,若影之隨形。猶記得我從小夢想的抱負,就是要改造這個社會;要台灣成為民主樂土。一九六O年代初,我離開台灣來到日本。當我看到他國自由繁榮的情景時,自歎自己國家的黑暗落後,不禁感到悲憤,竟至痛哭流涕。我愛台灣好的強烈意識,使我決心研究台灣。學成後渴想回到台灣故里,却因政治對學問的干涉,有家難歸。當然,在海外實影響我思考台灣問題的因素很多。其中,東京大學的學風和中國革命的思潮,都左右了我的志學方法、思想理念以及歷史認識至深。總之,我以我在海外學到的政治經濟學方法,廣泛收集資料,做一番整理、統計,結合我生活在台灣的感性認識,威武不屈,老老實實地,全不保留地瀝血嘔心,寫成敝著,不計個人毀譽,期能向歷史與後代交代和負責。
最近二十年來,台灣快速發展,人民豐衣足食,台灣富有了。這個收穫,雖出乎我早年的預料,但仍甚感欣慰。然而,通觀歷史社會的演變,總是有變,有不變;有進步,也有退步。近十年來,有機會回台探望,總覺得經濟是變了,是進步的;社會是變了,却是退步的;政治則是長期沒有變,直到近幾年才開始變,而且似乎在往進步的方向變。但人類的聰慧究竟有限,歷史往往是會重複而倒退的。我們切勿為一時的豐裕而得意忘形,冲婚了頭腦,走錯歷史方向。
最後,我要在此深深感謝陳映真兄多年來對我的關懷,推重敝著。這次在種種困難的情況下,安排敝著漢譯本在故鄉台灣付梓,盛情難忘。同時,我也要向一些年輕的譯者,校訂者和促成敝著漢譯的杜繼平諸學子的辛勞,表示衷心的謝忱。
花甲之年,往事茫茫。來日方興,後生可畏。深望年輕一代迎頭趕上來,超越過我們這一代,為台灣的光明前途,做出貢獻。
目次:
序言---I
漢譯版序言---VII
序章 分析觀點---一
第一章 起點─戰後社會經濟的重組過程---一三
第一節 歷史的前提---一三
第二節 戰後接收與國家資本的形成---二四
第三節 經濟混亂與大陸資本的移入---四三
第四節 農地改革與本地資本的抬頭---七一
第二章 公業過程─國家資本及國家財政的收奪過程---九三
第一節 公業的概念---九三
第二節 公賣的經營─公營企業---一O四
第三節 地主性的經營─米糖經濟---一三三
第四節 軍事性的經營─國家財政---一六六
第三張 私業過程─民間資本的累積進程---一九五
第一節 私業發展的契機---一九五
第二節 調整期(一九五O─五三年)─大陸資本之生成---二O六
第三節 相對穩定期(一九五四─五九年)─本地資本的崛起---二二五
第四節 發展期(一九六O─六五年)─外國資本的侵入---二五二
終章 總過程─官商資本的結構與運動---二七九
第一節 官商資本概念---二七九
第二節 主軸─官商金融資本的支配---二八四
第三節 底層─零細農戶及低工資勞動者的結構---三二七
第四節 依賴─美元及依賴美日之經濟---三五O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人間出版社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 Jun 10 Wed 2009 14:08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1
書名: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作者:涂照彥 著/李明峻 譯/于閨閑 校訂
ISBN:957-8660-00-6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
售價:48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1516188.htm
書籍簡介:
本書從在台灣日籍現代資本部門
和以地主‧佃農制為主軸的本地資本部門間的
壓迫和拮抗‧支配與弱化的過程
說明台灣經濟殖民地化的本質
並且從剖析殖民地台灣社會性質為起點
去掌握台灣戰後資本主義的深部構造
是一部從前殖民地社科工作者立場出發
對殖民地台灣社會的批判‧反思‧自我認識的巨作…
序言◎涂照彥
在經濟學領域的殖民地問題研究,恰如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已經提及的,早在自由主義階段初期即已著手進行。而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研究此問題遂成為具有世界史性的共通課題而意義重大。儘管如此,關於殖民地問題的研究卻一直未能取得向經濟學其他領域的研究那種豐碩的成果。其原因何在?是想加以探討。
第一,迄今的經濟學均以資本主義,尤其以中心國家(或是工業先進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因而對殖民地問題的研究則採取「接近方式」,即做為與工業先進國家有關聯的外延性存在而加以研究。在那種場合,對殖民地問題的認識只不過是表示統治國對外擴張及統治的重要指標之一而已。因此,對帝國主義統治體制的批判性分析,即成為分析殖民地問題的基本態度。其結果,只能是將研究重點置於講解統治國家方面的所謂「外壓面」,而對殖民地經濟本身的分析反而會被疏漏。
第二,多半與經濟學中殖民地問題本身的世界史性質有關。亦即殖民地問題的各個方面,一向都被視為研究帝國主義階段的世界史的共通課題。因此,在針對殖民地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時,一直是將研究的焦點至於統治國(帝國主義國家)與被統治國(殖民地)之間的垂直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可以說這是一種片面的分析,是找不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的。儘管如此,對諸帝國主義國家各自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各殖民地在其所隸屬的統治國資本主義史上的地位,以及決定上述兩者在世界史和國際諸條件進行分析,則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拙論即必須對日本帝國主義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台灣經濟在日本資本主義中的地位,以及該二者的歷史特殊性做出總結。為此,對同被日本統治的朝鮮自不待言,也須要對美國統治下的菲律賓;英國統治下的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法國統治下的越南以及荷蘭統治下的印尼等,與世界史共存的亞洲(甚至全世界)的各殖民地即諸統治國在世界史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加以分析。這顯然與在分析「國際經濟論」上開拓新領域相關聯。然而以解釋資本主義在世界史上發展的必然性為目的的經濟學以及國際經濟論,目前還不能說已具有足以應付這一需要的充分的研究累積。
儘管如此,對殖民地問題進行歷史分析,無疑是解析現代帝國主義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關鍵問題。尤其是對於生長在殖民地而矢志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來說,親自客觀地體驗和審視自國充滿苦悶的歷史,並使其對未來抱有期望,乃是不容迴避的課題。尤其對台灣進行研究時,由於各種問題已超出一國範圍,而又可能與今日的國際關係發生重要的聯動關係,因而此刻題所具有的意義十分重大。然而言就此問題非僅限於台灣出身者,這也是才疏學淺得我感於編寫本論文的背景之一。
但是,對我個人來說,開始從事台灣殖民地經濟問題的研究,是在留學日本後期的幾年,約在結束研究生院博士課程之後。起初,我對國際經濟持有籠統的興趣,隨著時間的流逝,不知不覺地迷上了這個課題,為此而於一九六一年的夏天負笈東瀛。此後,痛感需對屬於社會科學的經濟學加以理解,從打基礎開始於斯,在攻讀研究院課程期間,幾乎將時間都用在對經濟學的咀嚼與消化上。
「東大紛爭」(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六九年)使我受到不少影響。一向怠惰的我,也感到已經到了必須進行正式研究的時期。原試想以低開發國一般性的個案研究來分析戰後的台灣經濟,但由於追溯到戰前殖民地經濟的原點,反而給自己埋下了日後不得不深入探討這一問題的伏筆。此時賜教予我的導師是川田侃先生。在我為問題的探索而大為徬徨之際,他提示了做為本書根本的立論方向。他與踵繼東大經濟學系國際經濟論這一系譜得新渡戶稻造和矢內原忠雄二位大師的學派有一定緣結。事實上,我的研究主題不僅與二位大師對台灣殖民地的經營和研究有關,就連我所開拓的新課題,也是承襲二位大師的研究成果而得以成立的。
這一研究課題對於當時尚在起步的我來說,確實是一個相當沉重的包袱。我將自己的研究課題設定為「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決定就日本資本主義的統治及經營的變化條件,以及隨之而來的台灣殖民地社會的經濟結構及其變化加以全面敘述。而日本資本侵入台灣以及由此引起的台灣本地資本的變化,則是本書所要研究的主軸之一。而對與此相關聯的問題的認識、分析的角度及內容的構成等,則由於在序章中已做詳述,擬在此加以省略不贅。
拙論的主要結構早已設定,但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仍然遇到許多困難,時而也有很深的感觸。各種調查報告、統計資料以及各種論文,均係統治國日本專為適合於其推行殖民地統治及經營為目的而寫的。然而有關我們自己台灣社會的資料,即使包括個人傳記在內,也是非常貧乏的,也可以說是空白。台灣本地文化累積之缺乏,正說明本地社會及民眾長期受殖民統治造成的結果,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而今仍然暴露出台灣自身文化的荒蕪這種悲慘的事實。
由於上述原因,如拙論中出現資料調查不足,或因粗淺的推論而造成錯誤,或在結構上出現論述不貼切等瑕疵,成了一本厚而成果微薄的書籍,這完全是由於個人能力有限,惶恐之至。尚祈諸位讀者不吝指教。
拙論之所以能夠勉強完成而得以付梓,功在受惠於良好的研究條件,以及多位良師、前輩和朋友們的幫助。其中,楊井克已和川田侃兩位老師,自碩士課程到博士課程,一直給予我寶貴得訓諭。尤其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川田老師甚至在日文的文章寫作方面,也給予我細密的教導。在此期間,我還獲得聆聽應用經濟學課程各位老師的講授及實習的機會。其中,受隅谷三喜男和大內力兩位老師的薰陶尤深。還有幫我審閱初稿的渡邊尚氏(現任京都大學副教授),以及在出版之際佐伯尚美老師從結構問題到細節的敘述方面不惜餘力地給予我懇切的建議,令我感到非常幸運。此外,我還要衷心地感謝讓我充分利用圖書的東大經濟學部圖書館,以及在資料方面給予我多方援助的亞洲經濟研究所、財團法人糖業協會和其他諸機構,以及朋友、前輩得大力鼎助。
在出版之際,承蒙川田侃老師得推薦及東京大學出版社的支持,接受了學術書籍出版基金的特別撥款資助而得以出版,非常感謝。還有,該出版會的石井和夫惠予筆者多方照顧,接受了學術書籍出版基金的特別撥款資助而得以出版,非常感謝。還有,該出版會的石井和夫惠予筆者多方照顧,以及煩勞渡邊勳氏的校正與裝訂,在此一併致謝。對於以上諸君的大力協助,著者實感銘五內,在此謹獻上最深厚的謝意。另外,從內心感謝自研究院從事此項研究以來,一直心勞助我的妻子──秀美。
一九七五年四月
寫於長崎縣立國際經濟大學研究室(佐世保‧相浦)
目錄:
序言
漢譯版序言
序章 研究課題與分析觀點---一
一 前言---一
二 再斟酌‧再研究---二
1.矢內原忠雄著書『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2.川野重任著書『台灣米穀經濟論』
3.張漢裕與馬若孟的論文
4.結語
三 對問題的認識及分析角度---一一
第一章 台灣經濟的歷史特徵及商品經濟---一七
第一節 前期性商品經濟的發達---十七
一 地主土地所有形態的產生---十七
二 商業性農業的發達---二十
三 對日本殖民地經營的限制---二五
第二節 資本主義生長的「基礎工程」---三三
一 運用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三三
二 推行土地調查工作---三六
三 完善貨幣‧金融制度---四一
四 日本帝國主義統治的確立---四六
第二章 台灣經濟的殖民地化過程---五五
第一節 現代製糖業的勃興---五五
一 移植現代製糖業的契機---五六
二 糖業保護政策的展開---五八
三 現代製糖業的發達---六三
第二節 蓬萊米的登台及普及---六九
一 蓬萊米與日本農業問題---六九
二 稻米增殖事業的展開---七五
三 蓬萊米的普及與發達---八二
第三節 「糖‧米相剋」關係的展開---八九
一 種甘蔗與稻穀面積的增減---八九
二 「糖‧米相剋」的內容---九七
三 製糖社會彌補政策的展開---一O四
四 國加強全的介入措施---一O八
第四節 軍需「工業化」的起步---一二一
一 再重新改組的新動向---一二一
二 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及其意義---一二五
三 資金的籌措---一三O
四 勞動力的動員---一三八
五 「工業化」的進展---一四三
第三章 台灣農業的畸形整編---一五五
第一節 對外經濟關係的扭曲---一五五
第二節 現代製糖業對台灣的滲透---一六五
一 砂糖工業部門的資本主義化---一六五
二 土地統治關係的發展---一六七
第三節 稻米商品經濟的發達---一八二
一 生產過程中的種稻結構---一八二
1.稻農的規模及其階層結構---一八二
2.本地地主與佃農關係的演變---一八六
3.米穀集聚結構---一九一
二 流通過程的跛足形發展---一九五
1.「土壟間」的形成與發達---一九五
2.交易過程的雙重結構---二O一
第四節 農業經濟日益窘迫---二一五
一 農業經營結構的梗概---二一五
二 稻農的經濟情況---二二O
1.對其經營結構的分析---二二O
2.對農家所得的分析---二二九
3.對農家生活水平的分析---二三二
三 蔗農的經濟情況---二三四
1.對其經營結構的分析---二三四
2.對農家所得的分析---二四一
3.對農家生活水平的分析---二四五
第五節 農民階層分化的趨勢---二五一
一 農民階層分化的動向---二五一
二 農民階層分化的主要原因──結構探討---二五五
三 一種解釋---二六二
第四章 日本資本的統治及擴張---二六九
第一節 台灣銀行的作用---二七O
一 糖業金融機構的確立---二七O
二 糖業金融的發展---二七三
第二節 糖業壟斷資本的形成---二八O
一 日本國內資本的擴張---二八O
二 第一次合併運動的展開---二八四
1.歐美資本的敗退---二八四
2.土地資本的從屬化---二八六
3.日本資本合併運動的發展---二九一
第三節 糖業資本的膨脹與重新結合---二九九
一 糖業資本的膨脹---二九九
二 第二次合併運動的展開---三O七
三 砂糖金融機構的破產---三一二
第四節 日本資本投資領域的多面化---三二三
一 糖業資本的多面化投資---三二三
1.投資事業的多面化---三二三
2.第三次合併運動的展開---三三一
二 日本財閥資本的新括張---三三五
三 國策會社──台灣拓殖會社的登台---三四四
四 台灣當地日系資本的抬頭---三四三
五 日本資本統治的全盛時期---三五三
第五章 台灣本地資本的對應與變化---三六七
第一節 台灣本地資本的生存形態及特徵---三六八
一 本地資本勢力的形成和生存形態---三六八
1.共同體式的莊堡(村落)組織---三六八
2.郊商組織的發達---三七O
3.台灣本地資本的存在形態---三七三
二 強制開港以後---三七四
1.茶的出口過程---三七五
2.砂糖的出口交易---三七七
第二節 本地資本的「整頓」和從屬化---三八八
一 「整頓」的內容---三八八
1.地主階級的「整頓」---三八八
2.對商人階級的限制---三九O
3.本地新興勢力的萌芽---三九三
二 從屬化的實際情況---三九五
三 五大族系資本的動向---三九八
第三節 本地族系資本的分化和變貌---四O八
一 投資活動日見旺盛---四O八
1.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繁榮---四O八
2.族系資本的投資活動---四一六
3.族系資本發展的界限---四二三
二 民族運動出現分化---四二六
1.殖民地民族運動的展開---四二七
2.與殖民地社會經濟的關連---四二九
3.族系資本的動向---四三O
三 族系資本勢力的衰退---四三三
1.積累來源的枯竭---四三三
2.一九三O年代以後的投資活動---四三五
3.族系資本勢力的衰落四四六
第四節 地主制的殘存與地主勢力的衰退---四六四
一 土地所有分部的變化---四六四
1.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二年間的變化---四六四
2.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九年間的變化---四七O
3.日本殖民地統治的結果---四七五
二 日本勸業銀行向農村擴張---四七五
1.勸業銀行的性質及其政府的保護措施---四七五
2.對台灣貸款的內容---四七七
第五節 農村高利貸的金融活動---四九二
一 台灣農村金融高利貸活動之類型---四九二
1.三種類型---四九二
2.第一種類型:外銷商品作物中的高利貸金融活動---四九四
(1)茶葉金融---四九四
(2)糖業金融---四九八
(3)稻作金融---五O一
3.第二種類型:舊的商業組織之高利貸金融活動---五O五
4.第三種類型:傳統庄堡社社會中的農村高利貸金融活動---五O六
二 農村信用組合與高利貸金融活動---五O九
1.農村信用組合的發展---五O九
2.農村信用組合的金融活動---五一三
3.農村高利貸地主勢力的對策---五一七
4.農家賃款經濟的窘迫---五二一
終章 總結與展望---五三五
一 對關鍵問題點的再確認---五三五
二 台灣殖民經濟的特徵---五三六
三 對戰後經濟的展望---五三九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saved&&suggest¬e_id=501613025150&id=322160468182#!/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人間出版社在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