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灣現當代進步人物研究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書名: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
作者:橫地剛著/陸平舟譯
ISBN:957-8660-73-1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2
售價:45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2398408.htm



書籍簡介:

《恐怖的檢查》,
刻劃了2‧28事變台灣人民在暴力前的抵抗與挫折的著名版畫,
作者四川人黃榮燦,在1945年底到1952年仆倒政治刑場間的在台蹤跡,
為光復後台灣進步美術、文學、思想事業,
以極民族團結獻上火熱青春的戰士的一生……


「這課題是歷史給予我們的。
歷史要我們完成它,而同時,我們也要完成這新現實主義的
美術歷史。
在這滿目創傷的中國,歷史不允許藝術黑暗時代的野獸派、
立體派、未來派在中國存在。
歷史卻要新的現實主義的美術在中國茂盛,
因為我們應該非服務現實的理想,去改造現實生活的一切,
提高到一個健壯的全體不可。」
──黃榮燦〈新現實主義美術在中國〉,一九四六年



代序──橫地剛先生「新興木刻藝術在台灣:一九四五~一九五O」讀後◎陳映真

  我受邀擔任橫地剛先生論文「新興木刻藝術在台灣(一九四五~一九五O年)」的評講,感到榮幸與惶恐。榮幸,是因為橫地先生是卓有成就的日本民間學者。惶恐,是因為我不是研究台灣美術思想史專業的人,學養有限,不能勝任講評的工作。因此,我只能藉這個機會向大會報告我對橫地先生的論文的體會、和論文給予我的一些啟發。

一、一九四五到四九年間,兩岸共處在同一個思想和文化的平台

  有一種刻版的認識,認為光復後因為各種原因,在台外省人和本省人在包括思想、文化在內的各領域彼此格格不入,互不相涉。橫地先生的論文從台灣戰後美術史的側面說明:光復到一九四九年間,當時兩岸其實共有一個相同的思想、文化的潮流。

  先看兩岸的政治。一九四六年國共內戰爆發,以要求和平建國、要求高度地方自治、反對獨裁政治為內容的中國戰後民主化運動在全大陸洶湧展開。這一民主化社會運動立即波及台灣。一九四七年元月,響應大陸上抗議美軍強暴北大女生沈崇的反美學生和群眾在今日台北新公園集結示威。一九四七年台灣二月事變前,大陸上國府暗殺了民主記者李公樸和詩人聞一多,引發大規模抗議遊行示威。事變後三個月,大陸爆發「五‧二O」反國府民主學運,造成一五O人遭逮捕和輕重傷。六月一日,軍警逮捕武漢大學要求民主改革的學生。從歷史背景看,臺灣二月事變是中國戰後民主運動的一部份。一九四八年秋開始,國共內戰形勢逆轉,全國震動,臺灣大學和台北師院學生以歌詠隊、文學小刊物、壁報等形式發展民主運動,迨四九年四月六日,國民黨大肆逮捕兩校學生及包括楊逵在內的台灣文藝、文化界人士,史稱「四六事件」。

  黃榮燦自四六年至五一年在台灣的活動,和二二八事變及四六事件同一呼吸,為抗議二二八事變創作,位支持學生民主運動而奔波。

  再看文化、思想方面。與當前刻板的說法不同光復初期在台進步的省內外知識份子,為了共同關切的中國時局,在文化思想領域中並肩工作,共同作戰。台灣知名文化人蘇新、吳克泰、周青、楊逵、王白淵,與大陸在台知識份子、文藝界人士如黃榮燦、王思翔、周孟江等或一起編刊物、或同在臺灣文化思想戰線上工作。《人民導報》、《和平日報》、《台灣評論》、《台灣文化》和《新生報》、《中華日報》等島內報刊是他們共同的園地。

  光復初期兩岸文化思想的交流之緊密,出乎今人想像。正如橫地先生所舉證,當時大陸重要的民主報刊如《文萃》、《民主》、《周刊》、《觀察》、《文藝春秋》、《新文學》和《文匯報》、《大公報》都直接間接、廣泛深入地影響了台灣文化界、知識界對國共內戰、政治協商會議、台灣及中國未來發展趨勢的思想與看法。理解黃榮燦在台灣的生活與工作,不能脫離這個歷史背景。

  在文學與美術方面,一九四六年大陸評論家范泉和台灣作家賴明弘在大陸刊物《新文學》上發表的關於台灣新文學的文章,直接引發了在台灣《新生報》「橋副刊」上從一九四七─四九關於「如何建設台灣新文學」的論爭,參加論爭的在台省內外知識份子有楊逵、林曙光、周青、葉石濤、雷石榆、歌雷、孫達人、駱駝英、揚風等,對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展開反省與再評價,對台灣新文學的發展前途與創作道路進行了真誠熱烈的論證。在美術上,王白淵、李石樵和黃榮燦對光復初期台灣美術思想都做了初步的清理和反省。黃榮燦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在針砭光復初台灣美術思想、建立民主美術運動上,留下了歷史性的足跡。

二、大陸的民主知識份子同情和聲援二二八事變中受害的臺灣人民

  黃榮燦懷著悲忿,冒著危險創作了今日著名的木刻作品〈恐怖的檢查〉,刻劃出了被壓迫臺灣人民的憤怒和勇氣,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美術界抗議和聲援二二八受害台灣人民的唯一的美術作品。事實上,大陸詩人臧克家寫了一首詩抗議二二八事變對臺灣人的壓迫;來台大陸籍小說家歐坦生(丁樹南)寫了兩篇小說,刻劃光復初來台不肖外省人對臺灣人民的輕薄、侮慢和歧視(〈沈醉〉、〈鵝仔〉)。在前舉文學論爭中,楊逵和省外理論家呼喚作家深入並反映臺灣人民的生活。大陸文藝評論家范泉在事變後立即在上海《文藝春秋》發表〈記台灣的忿怒〉,聲援了台灣人民。大陸和香港輿論界在二二八事變當時和週年後發表社論和文章、出版紀念特刊譴責國府報行(如《正言報》、《申報》、《益世報》、《文匯報》和《大公報》。香港的《華商報》在事變週年組織了紀念特刊,刊登著名民主人士郭沫若、沈鈞儒、鄧初民、馬敘倫、章伯鈞和徐從、方方等人同情台胞、譴責暴政的文章。)黃榮燦的木刻名作〈恐怖的檢查〉,便是在全中國民主的文化界共同譴責二二八暴行的大潮中,身在台灣的大陸木刻美術家發出的正義之聲。

三、清理台灣美術思想史的一次失去的契機

  日據下台灣美術史,和同時期台灣新文學史及台灣社會運動史排比對照起來,台灣美術思想的弱質就會突顯出來。

  台灣新文學自其發韌的一九二O年代,便以反帝抗日的新文化運動之一翼而展開,一直到四O年代初賴和、楊雲萍、楊逵、朱點人、張深切和呂赫若這些作家,莫不以反帝民族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針砭殖民地下的畸形生活,為弱小者代言。其中,也發生過新舊語文和新舊文學的爭論(一九二O年代),以及基於無產階級大眾語運動而發動的「台灣話文論爭」(一九三O年代),認真地思考和實踐「為人民的文學」方針。

  在社會運動方面,從一九二一到一九三一年間,有「台灣議會設置期成同盟」、「台灣文化協會」、「民眾黨」、「農民組合」、「工友聯盟」和各行業工會、「台灣共產黨」、「反帝同盟」及「赤色救援會」,對日本殖民統治進行各戰線英勇的戰鬥。

  反觀台灣美術史,自一九一九年雕刻家黃土水入選日本官方「帝展」以降,直到四O年代,台灣的美術界彷彿對台灣新文學和抗日社會運動界的鬥爭視而不見、置若罔聞,也絕不受三O年代日本無產階級美術運動的影響,卻充滿了那些畫家赴日、赴法學畫,那些畫家選入「帝展」、「台展」的消息與「捷報」,在官方意識形態招撫下,沈浸在日式印象派技法的研究與磨礪之中。有些作品中描繪的亞熱帶台灣,今日看來,也不無迎合日本官方對新附的殖民地台灣島的「東方主義式」的異國情調。日據時代的台灣美術失去了關懷、描寫、抗一直民地非理生活的「眼識」。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極少數個別畫家如李石樵提出了美術不能脫離民眾,美術作品必須有主題;有思想...,並且在創作實踐上(例如他的「市場口」)有所表現。一九四六年後,以黃榮燦為首、陸續渡台的五、六位大陸木刻家,將從魯迅在三O年代發揚、經抗日戰爭和戰後中國民主化運動鍛鍊的新興木刻美術思想帶來台灣,並且在其滯台期間的創作實踐中表現了這些思想。到人民的生活中去,表現和刻劃森嚴的生活、以及生於其中的人民,不能逃避現實,不能在創作中捨去人民和自己遭受的苦痛與矛盾。黃榮燦在他戰後的畫評中,這樣地三復斯言。有幾位大陸來台的木刻家走到台灣民眾的生活中,創作了描寫台灣庶民百姓勞動與生活的作品。

  但這樣的呼喚,一時沒有引起台灣美術界的迴應。連思想相對進步的李石樵顯然還不能理解這民主美術的本質,公開指責這些木刻作品「臭氣熏天」而「灰暗」。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爆發,台灣美術思想界陷入一片噤默──雖然台灣省內外進步的文學界在四七年十一月勇敢地開始了長達一年許的、關於如何建設台灣新文學問題的理論和思想爭鳴。

  這場顯然以台灣資深作家楊逵為中心的文學論戰,是從對日劇下台灣新文學的深入反省與再認識展開,而後就今日台灣新文學的重建所涉及各方面的問題──台灣新文學的屬性與歸趨、新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關連和人民文學論等問題進行了極為深刻的論證。不幸,一九四九年四月,此次論爭的關鍵人物楊逵、歌雷、孫達人被捕,雷石榆被驅逐出境,接著是舖天蓋地而來的反共肅清,使這次重要的文學思想議論一時沒有機會繼續在理論和創作上發展。

  然而,光復初的台灣美術思想界,卻連極為小的、對於殖民時代台灣美術史的反省機會都沒有。「省展」和「台陽展」逐漸成了畫家隔絕生活與人民的蒲逃藪。五O年反共肅清後,作為世界冷戰意識形態美術形式的「現代主義」美術和「反共抗俄」美術如雙生兒出生。一九六O年代,一場現代、超現實/抽象主義與日式印象派的鬥爭,使「現代派」取得了霸權。嗣後,台灣美術基本上隨西方(尤其是美國)美術思想市場商品流轉,隨波逐流。七O年代以批判外來現代主義為核心思想的「鄉土文學運動」、基本上也不曾在台灣美術思想界引起迴聲。

  而橫地先生的研究,為我們描寫了在那極艱難的歲月中,黃榮燦避開偵探的眼睛,奮力為台灣人民和他們對民主的渴望留下了震動人心的作品,在最恐怖的生活中堅持深入民眾,艱苦工作,中於仆倒刑場。而正是這樣一位黃榮燦曾經懇切、急迫地向台灣美術界留下了呼喚自我反省,永遠為人民創作的遺音。

四、感謝

  橫地剛先生的大論「新興木刻藝術在台灣:一九四五~一九五O年」的成就和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他克服了一個外國人的不便,搜集了大兩一九四五年到四九間兩岸的報章雜誌,從大量文獻中梳理出這一時期中兩岸在政治、思想、文化上所共有的潮流,並且在這同一潮流中去定位和認識黃仍燦和他所帶來的中國新興木刻藝術的現實意義,對我個人,有重大啓發。橫地先生也以嚴謹的態度,從大量文獻材料中,科學地整理出論說的邏輯,為我們重新評價與認識光復初期台灣思想、政治、文化、文學與美術的本質,做出了重要貢獻。

  橫地先生是一個民間學者。他沒有研究經費、沒有自己的研究室和研究助哩,但他卻能直接閱讀中文資料,在生活勞動之餘,在學院建制之外,完成了大量級有啓發性與建設性的研究成果。這些令人驚喜的研究成果,正逐漸受到日本、台灣等地研究台灣文學與美術的學界所矚目。我不是學界中人,但橫地先生的研究卻不斷地開闊了我對台灣文學史與美術史的視野,獲益良多。

  為此,我要向橫地先生的研究勞動深致感謝之忱。

二OO一年十二月二日
*本文為去年十二月初,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所舉辦的版畫國際研討會上發表的講評稿,謹以代序。
二OO二年一月二十三日病中誌


目錄
代 序 1
序 章 六張犁在公墓 11
第一章 走向台灣的道路 
 在重慶 21
 〈文化界時局進言〉 26
 上海之行 30
 在新興木刻運動中 34
 著作與作品 43
 抗戰中 52
 台北之行 55
第二章 回歸與交流I
 「戰敗的實感」 69
 〈南虹〉 77
 到民間去 87
 沙龍美術 97
 《台灣文化》 103
第三章 回歸與交流II
 《文藝春秋》 119
 宣傳台灣 129
 相通的搏動 136
 在台北中山堂 143
 《文化交流》 150
第四章 新創造出版社
 設立 165
 接手東都書籍株式會社 166
 開店 171
 三聯書店的指定 174
 三聯書店台北分店 177
 出版 183
 綜合文藝科學月刊《新創造》 190
第五章 版畫《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201
 一九四七年三月 205
 〈格爾尼卡〉 212
 一九四七年四月─五月 218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 223
 大東亞戰爭畫 228
第六章 融合和分裂
 「奴化論」批判 241
 「不准革命」 253
 編譯館的解體 260
 交流的恢復 264
第七章 〈橋〉的時代
 〈紅頭嶼去來〉 273
 出任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講師 280
 「冷酷的阻害」 284
 架在兩岸上的橋 294
 「麥浪翻風」 302
 〈留意一切的民歌吧!〉 312
 「和平宣言」 321
第八章 白色恐怖時期
 「連座保證」制度 335
 「逃避」與「隔離」 342
 〈拾炭碴的孩子〉 348
 自由畫社 357
 國民黨的新「文化工作」 361
 「吳乃光叛亂案」 369
 三民主義文藝政策 376
 死亡傳說 381
終 篇 黃榮燦之後
 「三十年來的初春」 393
 歸鄉 395
 友情 398
後 記 403
中文版後記 409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海峽兩岸皆我祖鄉—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兩岸情結
作者:葉紀東
ISBN:957-3079-10-0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9
售價:20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2398409.htm



書籍簡介:

在日帝壓迫下,出身高雄苓雅的少年葉紀東張開了反日抵抗的眼睛。
對國民黨幻滅,青年葉紀東活躍在二二八事變火線上
的青年隊伍,隨又成為潛行地下的黨人。
一九四九年,他潛渡大陸
在海峽彼岸,他仍然熱切地關心故鄉台灣,
從事獨立、嚴謹的台灣研究
為台灣同胞奔走、發言……



後記

  由於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大陸的傳播媒體接連發動對李的大批判,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在九月上旬在東海沿海舉行大規模的渡海登錄實戰演習。於是,對臺動武成了街頭巷尾民眾議論的熱門話題,差不多有這一致的看法:「看來不打是不行了」。作為在大陸的一個臺籍幹部,我對事態的發展,不能不給予密切關注。我當然不希望事態發展到不能不打的地步。指揮渡海實戰演習的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重申了中共對臺工作「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不變。現在要避免戰爭的唯一出路,就是臺灣當局領導人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上來。

  毋庸否認,分裂主義在臺灣民眾中有一定的市場。他們對統一尚有種種顧慮。這是我們對臺灣人民的工作還沒有做到家的結果。自從我從事對臺廣播工作以來,就強調要加前對臺灣人民的工作,把加強兩岸人民之間的互諒互信看成神聖的使命,自覺地背起了十字架。可是,這個十字架格外的沉重。因為我的一些想法不見得都得到中共中央有關部門的認同。例如,對反蔣的民主運動支持不支持,由於有一些人考慮要爭取蔣家力量前來和談,而表現十分猶豫。後來是民主運動被海外的臺獨勢力拉過去,走上了臺獨的歧路。因此,武力攻臺的形勢不會是像解放戰爭那樣,被解放的區人民反對國民黨、歡迎共產黨。這是我所十分擔憂的事。

  我從來比較重視臺灣情況的研究。對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政治生態的變化、民情的動向,可以說有大體的了解,對兩岸經濟差距的形成以及他的逐漸縮小,也有基本的看法。我把這些都寫進了回憶錄。我想它也許會有助於兩岸人民的互諒互信。

  戰爭是打還是不打,人民之間的互諒互信是十分重要的。當然,這是很艱苦的工作,特別是中共在臺灣沒有特別有效的宣傳陣地的情況下,更是艱難。我希望即使打,也能夠推遲到有較長時間來做這個工作。

  戰火威逼下,我相信臺灣的鄉親會更加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並且平心靜氣地考慮兩岸關係,千萬不要意氣用事。戰爭是無情的,儘管未來戰爭的新科技含量很高,對攻擊目標的命中率也很高,但要完全避免對無辜平民的傷害是不可能的。臺灣現在是像國外購買軍火最多的一個地區。但是,和大陸的軍事力量相比,是絕對劣勢。到時,美國人是靠不住的。我希望臺灣的鄉親能清醒地看到這些事實,和祖國大陸同胞共同來制止悲劇的發生。一九九三年以來,我曾經四次回台探親,接觸了不少人。一般都表示,「統一是遲早的事」,「祇要大陸建設好了,我們幹嘛冒風險搞臺獨」。從這些話裡,我看到臺灣人民的民族主義精神,看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現在的問題是不容得再慢慢來,要認真對待,立即行動起來,制止分裂主義。我的回憶錄如果在這一點能有值得考慮的地方,我會感到莫大的欣慰。當然,我還是歡迎鄉親、朋友對我的偏頗之處提出指正。


目錄
代前言
從高雄苓雅到北京/1
第一章 契機──中國關係正常化使對臺工作提到議程上來/32
 1.第一次要求調動工作/26
 2.幹啥鑽啥──一貫工作作風/28
 3.參加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運動」)/33
 4.文化大革命中六次「站錯隊」/36
第二章 從大陸看家鄉/41
 1.調研組的工作/43
 2.發現臺灣人民的生活水準高於大陸/44
 3.發現臺灣實行「農、輕、重」/47
 4.國際冷戰夾縫中的機遇/53
 5.為七O年代臺灣民主運動的蓬勃發展而歡呼/60
 6.解放思想的運動/68
 7.父母健在──繞了半個地球傳來的喜訊/71
第三章 對臺工作寄望於什麼人?/77
 1.赴港工作三個月被迫撤回北京/79
 2.主持對臺廣播工作做了三件事/86
 3.鄧穎超召集對臺工作務虛會議/91
 4.蔣經國會來談判嗎?──中南海紫光閣裡的一場辯論/95
 5.出訪澳大利亞/98
 6.美國之行/103
 7.朱子敏北京之行與「六‧四」見聞/109
第四章 我和臺盟/113
 1.我和謝雪紅的關係/115
 2.任臺盟宣傳部長五年/121
第五章 親眼目睹的家鄉/125
 1.踏上故土/127
 2.我的父親/128
 3.艱苦一輩子的母親/130
 4.恩師的遺蔭/133
 5.最純潔的小學情誼/134
 6.開始懂得反日的中學時代/138
 7.令人失望的光復/141
 8.在臺灣遊山玩水/145
第六章 對臺灣鄉親的期待/151
附錄/159
 《第三次國共合作之展望》(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三日美國紐約亞洲學會學術研討會)/161
 《對歷史作出解釋,促進民族團結》──為「二、二八」起義四十周年而作》,(《臺聲》雜誌一九八七年二月號)/173
 《黃山歸來倍思親》(《臺聲》雜誌一九八七年九月號)/181
 《臺灣經濟的對美依賴性》(《臺聲》雜誌一九九O年四月號)/189
 《臺灣「出頭天」之路》(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二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究會)/196
後記/205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李萬居評傳
作者:楊錦麟
ISBN:957-8660-12-X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11
售價:30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2398407.htm



書籍簡介:

做為一個愛國者,重要的政治家,和不辭鼎鑊捍衛言論自由的台灣知識份子,這一部「魯莽書生」李萬居的生史,鮮活地呈現了早期在台灣孤軍搏擊,反對國民黨法西斯獨裁的民主化運動中,色彩最鮮明,性格最獨特,際遇最富悲劇的人物像。


台灣版序

  去歲秋季,這部傳記經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面世之後,迄今未及一年。作者楊錦麟教授依據這部書出版後的各方面反應,進一步查證了相關的史料和內容,做了若干修定增補,足見作者治學態度的嚴謹認真。這部書的內容應是準確可靠,可信程度頗高,對於一位學者而言,應是一件值得欣慰又慶賀的事!

  拜讀過這部傳記的台灣人之中,已有人說此書應由台灣海峽「此岸」的人來寫,因為它會對於「此岸」人是有較大的意義和價值。作為台灣人,我一直懷有研究台灣政治發展史的興趣。但是有一段長時間內,時而考慮這類課題的「學術市場」,時而顧慮研究資料的不足。我曾經走遍世界各地圖書館,在收集自己手上課題有關資料之時,也順帶查閱書架上關於台灣的資料,卻始終無緣自己動手,迄今尚未確定一個有關台灣政治發展的研究課題。

  台灣在一九六O年代末期經濟起飛,在工業東亞裡佔據重要地位,另全世界刮目相看,因此有關台灣研究課題,自然自有其本身的吸引力。台灣又經歷另一個「奇跡」:台灣在政治上脫胎換骨,沒有流血動亂,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引入競爭機制,結束了壟斷的局面,開創了一個「雙贏」的格局。這民主化過程成為比較正治學裡的的熱門課題,頗值得學者和研究者的注意。

  一九八五年,我應邀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從事學術訪問,就戰後台灣政治發展做了一個理論框架式的探討,就教於該所的學術前輩,受益良多。訪問之後,舉加到武夷山一遊。時楊錦麟教授抽出寶貴時間結伴同行,從廈門到福州的列車上,就台灣諸課題(特別是有關黨外民主人士的問題)談了大半晚。這次學術討論都在武夷山水與品賞岩茶之際淡忘。

  楊錦麟教授此次傳記的研究計劃,是我在以後通訊之中得知的。以人物選題,可以避免涉及的問題過份繁多而觸及事物過為廣泛的難題。但是以先父李萬居先生為研究課題,卻未必可以將研究工作量減輕太多,因為他的經歷反映站前台灣和大陸的文化互動;中西之間的交往關係;以及戰後台灣政局的發展。如此的課題,對於一位認真嚴肅的研究者而言,應該是一件工作量頗為沉重,但又有價值的研究項目。

  楊錦麟教授構思這本書的大綱之際,我有幸被詢及書中涉及問題的各種反應;在蒐集資料之時,我亦協助查核一些殘篇破簡中記載的文句;書成之後,又權充「試讀員」,就力所能及的範圍,提供「口述歷史」的資料。本書裡不少論點與分析,我在他撰寫過程裡並不完全同意,因此反復商榷討論者時而有之。但我必需承認,楊錦麟教授頗具理論方面的構思能力,並且對於實證現象表現出敏銳的洞察力。凡此尚可留待讀者閱讀此書之時,再做評價。

  先父李萬居先生大部份事業與政治經歷都形成在我成年開始就業之前,因此未及細加瞭解。由於楊教授纂寫這部鉅著,從研究到落筆撰寫的過程,我都略盡棉力提供協助,倒給我一個機會追溯先父思想歷程和辦報問政的前前後後,不妨在此談談個人感想,以供讀者們參考。

  作為一個政治學家我在這部傳記裡學到不少新的東西。首先,我印象較深的是戰前台灣與大陸文化互動頗為密切,當時中國文化思想之開放與活躍,我拜讀此書深受感染。雖然在日據時代,台灣當時仍然是屬於「文化中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先父到大陸求學,在文化層次上倒沒有適應上的困難。這傳記反映出當時「文化中國」一些質量的變化,由於大一統滿清帝國的瓦解崩潰,舉國人民「殊途同歸」地尋求一個共同出路,造成一個「百化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直追先秦政治思想開放活躍和光彩燦爛的狀況,又如哈伯姆斯(Jurgen Habemas)所謂「公共範疇」,那既具理性又具批判的精神,是戰前「文化中國」最具價值部分,影響先父一生。日後辦報問政時他這種服膺「公論」的精神,必是與浸潤於「文化中國」的經歷有關,無怪乎「海峽清波任暢流」仍然是他至死不渝的信念!

  其次,先父李萬居先生在政治參與面提供了新一代年輕政治家一個好的榜樣。無可諱言,他的問政是基於作為共和國一介供民的的身份,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氣慨;以憂樂天下的胸懷,就公民的參政權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訴求。在他參與過程裡,他和其他有志人士一樣,主張一個公正又乾淨的選舉過程;為了保障參選權利與機會,他主張集會和結社(包括組黨)的自由。雖然他的政治活動以新黨運動終結,但卻孕懷了二十年後台灣政黨政治和多黨政治興起的契機。

  做為一位省議員,先父李萬居先生為選民服務方面的貢獻是值得讚許的。凡是選區選民的合法權利,不分貴賤,不論是屬於個人與地方,他都以二十四小時隨時應召精神全力以赴;在議壇上,他不斷提出有益選民的議案,從不放棄督促政府的機會。他的質詢(包括總質詢),正是反映廣大選民對於當時政治問題的關注。感到欣慰的是,今日不少有志從政人士,包括近親、至交和同鄉的子女們,都受到他這種公民問政榜樣的影響,鍥而不捨,再接再勵,做一個認真、負責、又作風正派的政治家。

  先父李萬居先生問政的經歷也預卜在中國的土壤上,一個「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興起,並形成一個「沛然莫之能禦」的大潮流和趨勢。當然,任何國度裡都有社會(凡非國家機構範圍內的組織與活動都可包括在內)。同時,任何國家裡都有「政治社會」。但是在現代中國政治發展史哩,從政治社會發展為「公民社會」,畢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由於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在中國,一講到人民在政治上的角色,往往有兩個亟待改善的偏向:一是在傳統的威權主義影響之下,人民往往變成「臣民」。他們只是於當柏揚先生所謂「三作」(作之君、作之父、作之師)的對象。另一是現代政治興起,人民往往以羣眾的身份參與政治,成為被鼓勵、被領導和被動員的對象,因此「羣眾」可圓可扁,政治上可塑性很高。在革命時期,有英明的領袖,有正確偉大的革命黨,羣眾應可以發揮其歷史巨變的作用。然而到了正規化、制度化、法律化的和平時期,從「羣眾社會」發展到「公民社會」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共和國的公民要當家做主,要頂天立地。從羣眾到公民,先父李萬居先生問政十八年,他為做共和國一介公民做了相當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承擔。

  就先父李萬居先生的「政治定性」,免不了是要以民族主義者來劃句點。因為貫穿他辦報和參政所有活動的背後的起點,是當時在日據下的台灣需要尋求政治出路與前途命運有所訴求,需要形成公論共識,因而形成那具有理性、批判性的「公共範疇」。而一個具有生命力、嶄新的「文化中國」的成長茁壯,仍然要建立在「百花齊放、百花爭鳴」基礎上。先父李萬居先生民族主義的信仰,是從共和國的全局出發,以公民的立場為起點。他贊成民族統一,但是他希望中國在思想開放、民主法治的前題之下談民族統一和共和國的再造!

  楊錦麟教授這本傳記,資料頗為豐富扎實,就其論點和學術看法而言,即使來日有新資料出現,恐怕無法推翻他的結論,因此我在此無意對楊教授的結論提出修正案。但是就我記憶所及,在此補述先父生命最後幾年的未了之事:一是他尚希望身體略好的時候再辦一份雜誌;另一是他希望寫一篇「告台灣青年書」。看來他臨終上有訊息要傳遞,仍然有期望要寄託。拜讀這部傳記後,做為家屬,不禁感想萬端。但提升到政治層面,即使他未能完成這兩件未了的事,應是了無遺憾。因為他的訊息和期望最少在台灣已有了着落,並且在兩方面已經有了良好的開始──一是思想開放,另一是政治民主。更重要的是尚有大批新一代勇於承擔、具有責任感、又有能力,而且又作風正派的政治家們湧現。這應是他身後足堪告慰的事!

李南雄(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
一九九三年七月


目錄
台灣版序---一
台灣版補記---七
引子---一
第一部 青少年時代
 第一章 坎坷歲月---九
 第二章 負笈法國---二一
 第三章 佳侶良緣---四五
第二部 「為覓靈方振國魂」
 第四章 抗日烽烟---五七
 第五章 南國風雲---六九
 第六章 吶喊《民聲》---九三
第三部 「二‧二八」事變的衝擊
 第七章 重歸寶島---一二七
 第八章 「半山」的異端---一四九
 第九章 風雨如晦---一六九
第四部 欲留公論在人間
 第十章 創辦《公論報》---一九五
 第十一章 議壇崛起---二一三
 第十二章 問政不輟---二三一
 第十三章 霧峯聲聲急---二五一
第五部 「盡瘁一生為自由」
 第十四章 知音難覓---二六九
 第十五章 追尋新定位---二九五
 第十六章 組黨─失敗的嘗試---三一三
 第十七章 《公論報》悲歌---三四五
 第十八章 「哪堪豪氣盡銷磨」---三六七
後記---三八五
附錄:
 一、李萬居先生年表---三九一
 二、主要參考書目---三九七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吳克泰回憶錄
作者:吳克泰
ISBN:957-8660-78-2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8
售價:36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2398406.htm



書籍簡介:

一個日據時代宜蘭官有甘蔗佃農的兒子,以他過人優秀的品質,畢業台北二中、台北高校和台大……但殖民地非理的生活,強烈地催促著他尋找祖國、尋找抗日基地、尋找中國共產黨,在四O年代奔波兩岸,五O年代後在大陸為民族解放,人類進步和祖國的統一奮鬥了大半生的激動的生涯……


自序

  本來沒有想寫回憶錄。覺得自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雖然走過的路有些曲折,但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跡可以留給後人。家鄉和海外有些朋友稱我為「傳奇式人物」,那是溢美之詞,實在不敢當。我的筆頭也很禿,與老家的同輩人一樣,年輕時被迫學日文,中文根本就沒有很好學過。古人也只背過幾篇,功底差,比起台灣中生代以下的人,中文表達能力實在差得太多了。

  最初,建議我寫回憶錄的是旅居日本的戴國煇教授。台灣的老朋友們也多次催我寫。我為此特地找了我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時的同事,即著名詩人邵祥(曾被打成「右派」),向他請教。他鼓勵我,反正不以文學作品為出發,不必多所修飾,即把事實寫下來,這就是很好的報告文學了。

  於是,我開始寫了一部份,赴美探親時給女兒看。她的文采比我好,看了以後說可以這樣寫下去。她又說,看守龍眼樹時被馬蜂叮的故事為什麼沒有寫進去呀?洛杉磯的小同鄉林錦松先生送來鍾逸人、楊基銓、朱昭陽的回憶錄,建議我也寫。去休斯頓時,陳逸松送了我一本他的回憶錄上册。最後,促使我寫下去的是從朋友處借來的著名學者于光遠的名為《我在文革中》一書,文字通俗易懂、平實,幾乎沒有修飾。這本書使我下決心把其餘的大部份寫完。

  七十過後,身體差了,不那麼耳聰目明了。更令我擔心的是記憶力的衰退。吃飯錢是否吃了藥,往往也記不起來。顯然,記憶力在開始衰退,現在不寫,可能將來想寫也寫不成了。一九八八年六月底,完全從崗位上退了下來,我方又重提起筆來,趁在記憶未消失之前把稿子寫完。

  我以誠實的態度把自己的一生作了記錄,包括最後一次離鄉前的二十四年,和在大陸的五十年,也追溯到日據統治初期,算是對台灣史補了一點點空白。本回憶錄終沒有什麼祕密,當然,有可能涉及別人隱私的地方就略去或寫得模糊些。但內容還是真實的。我力求有根有據,需求證得事實儘量求證,也儘量避免發會自己的議論,讓事實說話。

  雖兩易其稿,難免有不妥或錯誤之處,深望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最後聲明:稿子,未經任何人看過,文責完全自負。

吳克泰
一九九九年歲末


目錄
自序/3
第一章 拓荒家族/5
第二章 兒時情景/15
第三章 小學時期/31
第四章 台北二中的四年/67
第五章 台北高等學校的一年半/91
第六章 在上海的光景/115
第七章 在台大和台北報界/151
第八章 「一‧九」學生運動、「二二八」事變/185
第九章 在上海同鄉會的一段時間/223
第十章 北西南東、上山下海搞革命/241
第十一章 由上海赴北平參加青年代表大會/287
第十二章 在國際廣播電台的三十年/299
第十三章 中信的八年及台盟的十年/317
第十四章 八九風波之後/323
第十五章 離休之後的反思/337
附錄一 台灣政治運動的由來與內幕/349
附錄二 台灣往何處去/361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一個台灣人的軌跡(楊春松傳)
作者:楊國光
ISBN:957-8660-67-7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6
售價:28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2398404.htm


書籍簡介:

二十世紀二O年代中國的革命,
曾經呼喚了一代台灣青年知識份子,奔向革命。
在那個時代的烽火中,
桃園龍潭青年楊春松,
奔波於台灣、日本和大陸之間
將他激越的青春
獻給了祖國、故鄉和人類的進步事業……


作者簡介:

楊國光,一九三二年生,臺灣省中壢人。一九三九年赴日,一九五O年從日本回國。一九五四年赴蘇留學,一九六O年畢業於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任商務印書館編輯,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八三年任外文出版社翻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四年任中國新聞社駐東京記者、中國新聞社東京分社首席記者、編審。著作有《羅莎‧盧森堡論俄國革命》、《一個台灣人的軌跡》,譯著《松永安左衛門傳》(合譯)等。



序◎陳映真

  近二十年來,台灣的分離運動發展了一種反民族的台灣史論,把眼界局限在台灣一島的、狹小的視域裡。在這種史論中,台灣史的現代和當代完全失去了與中國現當代史、乃至世界現當代史的聯繫及其宏偉的襯景,從而把台灣史庸俗化和猥小化了。

  一九八五年台灣的殖民地化,並不是一個自來獨立民族的殖民地化。台灣在日帝下的殖民地化,是中國在帝國主義時代全面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總過程中的殖民地化。因此,殖民地台灣的反日民族‧民主鬥爭的歷史,便和全中國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全鬥爭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深刻聯繫,從而也和一九一七年蘇俄成立之後國際反帝民族解放運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而離開這深刻的聯繫和密切的關係,深入地、科學地認識台灣史的現代和當代,從而展望台灣史的未來,就不可能了。

  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歷盡了各種無告的侮辱、痛苦和混亂。令人惋惜地新近去世的台灣著名歷史學家戴國煇教授有這樣的看法:十九世紀中後以降,中國歷史上殖民體制和民族解放的鬥爭、革命與反革命的鬥爭、內戰與反內戰的鬥爭、侵略與反侵略的鬥爭等所帶來的全民族深重的苦難,無非是我們民族在危亡中力爭新生的胎痛和胎血。

  而一九二O年代以後,台灣一波接著一波的現代反帝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正是這中華民族力爭新生於危亡之中的胎痛和胎血的一部分,呼喚了一代又一代台灣出身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和民眾,投身到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新生運動的潮流裡。

  而台灣桃園龍潭鄉人楊春松先生(和他兄弟一家)為反抗帝國主義、解放台灣、振興中國,推動人類進步事業的革命的一生,尤有典型的意義。

  受到日本帝國主義下苛酷的台灣生活所教育,年輕的楊春松從台灣奔赴革命的廣州,旋即以中共黨員的身份回台參加了台灣農民組合的反日鬥爭。同李友邦、簡吉和趙港一代年輕的台灣革命家一樣,楊春松深信欲解救台灣,必先解救中國;欲致力於台灣革命,應先致力於解放全中國的革命。他們也深信只有中國的解放與強大,台灣才有從日帝下光復之日。在當時,台灣雖是「不折不扣的殖民地」,而「大陸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鬥爭的環境各有不同」,但對於楊春松和他的同志們,兩地「仍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正是在這「不可分割的整體」中,楊春松從廣州的革命的國民黨參加了中共。一九二八年,台灣共產黨創建,楊春松又以台共黨員身份出任台灣的黨在台灣農民組合的黨組的工作。同年,楊春松奔赴上海,參加由中共支持的台灣反帝同盟支部的工作。一九三二年,楊春松在上海被捕,被遣送回台受審入獄。

  一九三八年,楊春松出獄,不久舉家遷往日本,並在一九四五年於東京迎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同年底,楊春松西渡祖國大陸。翌年,楊春松又回到東京,開始團結廣泛的愛國旅日台籍華僑,展開卓有成效的、進步的僑務工作,並且在日本迎接了新中國的誕生。

  一九五O年六月爆發的韓戰,把世界冷戰形勢推向了頂峰。美帝國主義把它軍管支配下的日本轉變為遠東反共軍事基地,並以大艦隊封斷台灣海峽,蠻橫地干涉中國的內政。在這形勢下,日共和其他日本進步勢力被美軍佔領當局非法化,並展開了肅共運動。楊春松隨日共核心轉入地下。然後於一九五O年底離開日本,回到大陸。

  楊春松在一時分裂的祖國的、故鄉對岸的大陸,度過了他生涯的最後十年,在廖承志先生的麾下,從事新中國的僑務工作。

  作為出身台灣的革命者,楊春松首先深切關懷故鄉台灣和台灣人民的解放,並以在台灣的實踐作為他革命的一生的起點。作為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打造新生祖國的革命家,他忠心、勇敢地投向中國新民主主義變革的洪流。而作為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戰士,他以國際主義的實踐,為日本和人類的進步事業做出了貢獻。他畢生壯美的足跡遍歷了日據下的台灣、舊時代的廣州、上海及戰爭前後的日本和祖國大陸,把一生只許開花一次的青春,真摯、深情而忠誠地獻給了故鄉台灣的光復,獻給了祖國的解放與新生,也獻給了人類進步與幸福的偉大事業。楊春松波瀾壯闊的一生,對於只知道把眼光逡巡於台灣一島,習慣於在喪失中國和世界現當代史的架空中思索台灣的歷史和命運的時流而言,無疑是振聾發聵的啟發。人間出版社能有機會把這本珍貴的書在楊春松先生夢魂縈繞的故鄉台灣出版,深覺意義重大,無限光榮。

  本書作者楊國光先生是本書傳主楊春松先生的哲嗣。人們不僅僅能從這書中讀到楊國光先生對先人的崇敬與孺慕之情,更能清晰地讀到楊國光先生對於楊春松先生一代台灣人革命先行者的革命理想、志氣和節操的理解、繼承、信賴和堅持。當革命在全球範圍內退潮;當商品崇拜、保守注意和犬儒主義氾濫於知識思想界的今日,作者楊國光先生真摯而磊落,不屑於媚俗的洪亮的聲音,令人肅然動容!

  出版之際,不禁緬懷鄭重將本書日文版介紹給我的著名台灣史學者戴國煇先生。他抱病校訂了本書的前五節,不幸於元月十日謝世。

  當然,我們更要特別感謝承蒙作者楊國光先生不棄,慨然惠允以大量的勞動,重新將日文版譯寫擴大,成為漢語版定本,供人間出版社在台刊行。在祖國仍然分斷的今日,這本書尚得以順利在台公刊,也是一件很值得珍惜、值得高興的事。

  承作者楊國光先生囑咐,不敢違命,是敬以為序。

二OO一年 春節


目錄
序◎陳映真/1
臺灣近現代的珍貴證言──序言◎安藤彥太郎/7
寫在前面/11
一 在國難中誕生成長/13
二 中國大陸、臺灣和三兄弟/17
三 在革命的熔爐裏/29
四 中壢事件和臺灣農民運動/39
五 全島大會和二一二事件/45
六 臺灣共產黨的成立/53
七 關於謝雪紅/59
八 上海臺灣反帝同盟/63
九 日本辯護人吉屋貞雄/73
十 中共「中央代表」王學文/81
十一 三十年代的中壢/97
十二 東京時期/103
十三 在宗主國遇到的事情/111
十四 謝溪秋和他的一家/117
十五 疏散農村/125
十六 日本的戰敗和八月十五日/129
十七 東京審判/139
十八 臺灣同鄉會和東京華僑聯合會的成立/145
十九 海軍工廠的少年工和八路軍的士兵/157
二十 抗戰後的中國形勢和中國通訊社的創建/165
二十一 臺灣的光復、二二八起義和華僑民主促進會的成立/171
二十二 朝鮮老戰友/179
二十三 作為日本共產黨的一員/185
二十四 返回祖國/199
二十五 在北京的日共領導人/205
二十六 在北京的日子和新中國的僑務政策/215
尾聲──代墓誌銘/221
注釋/225
《一個臺灣人的軌跡》相關史實年表/231
附錄 德田球一逃離日本紀實◎野山廣(本名西澤隆二)/241
日文版後記/283
中文版後記/285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