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報導文藝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書名:橄欖桂冠的召喚——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
作者:倪慧如、鄒寧遠
ISBN:957-8660-66-9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6
售價:40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744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1541891.htm


書籍簡介:

海明威說:「沒有人比在西班牙陣亡的人還要光榮的入土,他們已經完成人類的不朽。」五十三個國家的異國兄弟姊妹,從各自安身立命的角落,離鄉背井來到西班牙,為了正義而流血奮戰,捐出生命。在歷史的塵埃中,如慧星閃過,我們發現了幾個中國人的模糊身影,他們是誰?,他們為什麼去三○年代內戰的西班牙?不能讓這些影像死因成謎!就算他們已經作古,我們也要發覺這些勇士撲朔迷離的事跡,填補歷史不該留下的空白。


前言

  當朋友們知道我和寧遠在尋找參加西班牙內戰(一九三六~一九三九)的中國志願軍,總會不解地問:「為什麼?」被我們訪問得當年參戰的歐美老戰士,幾乎沒有一個例外,也都好奇地問:「為什麼?」為什麼兩個學科學的,竟然被半個世紀以前發生在西班牙的歷史給神祕地吸引住?

  可是,怎可能不被它牢牢地吸引住呢?那是一場非比尋常的戰爭,它呼風喚雨,曾經讓畢卡索的畫筆憤怒,讓聶魯達的詩篇流淚,讓卡謬的心口淌血,讓全市界四萬多個男女老少志願去西班牙,像聖經裏善心的撒瑪利亞人,把被法西斯擊落在地上呻吟的陌生人攙扶起來。

  第一次知道有中國人參加西班牙內戰,是十多年前從一本英文冊子裏瞥見的。那是美國志願軍在一九八六年出版的參戰五十週年紀念冊。隨意瀏覽密密麻麻的美國戰士名單,卻沒料到三個類似中國人的名字竟然蹦出眼前!他們是誰呢?為什麼他們會去西班牙參戰?他們是從哪裡去西班牙的?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的中國人參加嗎?到底一共有多少中國人參加?於是我們便開始尋找起來。

  找時才發現,哪裏有路?雖然全世界有關國際志願軍的書很多,但是關於中國戰士的記載卻難覓片爪麟跡,於是我們把希望寄託在訪問歐美老戰士的口述歷史上。果然發現了美國老戰士Kemeth Graeber, Jim Persoff,他們不但認識兩位中國志願軍,而且還有照片一張,簽名一紙!於是不容任何懷疑,的的確確有中國人參加西班牙內戰。不久,舊金山華埠歷史學家麥禮謙回信,他說西班牙內戰時,紐約的中文報紙《先鋒報》和《救國時報》曾經刊載過中國志願軍的消息,還登出八位中國志願軍的名字!我們衷心感謝麥禮謙和兩位美國老戰士提供這些珍貴的史料。

  但是柳暗花明的路徑忽而又陷入迷霧,於是我們不停地四處寫信打聽,終於陸陸續續尋訪到其他認識中國戰士的國際老戰士和他們的親友:(美國)Samuel Schiff, Curley Mende, Saul Birnbaum, Leo Rosenberg, Ben Iceland, Sam Moy;(法國)Dr. Gabriel Ersler;(德國)Dr. Rolf Becker,Karl Kormes;(荷蘭)Dr. Ali Ien, Hans Landauer;(保加利亞)Dr. Ianto Kaneti,張蓀分;(中國)謝進珍,王務安,沈其震,周蘇菲,張德鍾,Israel Epstein(愛潑斯坦),R. Fney(博萊),葉君健。感謝他們讓我們分享他們的記憶,那是任何文字史料也無法取代的。

  美國志願軍Carl Geiser, James Thorton, Harry Fisher, Leonard Levenson, Charles Nusser,瑞士的Helen Luzelschwab,荷蘭的Prof. Go Gien Tjwan,他們雖然並不認識中國志願軍,卻找到手邊一些關於中國志願軍的資料,而且熱心地提供給我們。波多黎各的Dimas David Munoz,阿根廷的Juan Carlos Cesarini,他們寫信告訴我們一些像似中國人的志願軍名字。我們還麻煩在美國的陳安、倪至寬,中國的李姬英,香港的崔少明、陸炎輝,新加坡的Prof. Leo Suryadinata,胡先慧幫我們找印資料。還有德國的Ingrid Schiborowski幫忙找到中國志願軍謝唯進在德國就讀大學的記錄。這些朋友的相助,令我們非常感動。

  我們還要感謝許多幫忙我們尋人的朋友,尤其是中國的寒春(Joan Hinton)、高梁和張至善,美國的Susan Chen, Steve Nelson, Mrs, Hilda Grunblatt, Frances Patai,王渝和陳婉瑩,瑞士的劉鐵柱。寒春和高梁幫我們在中國找到了第一個認識中國志願軍的人。張至善受我們之託,尋訪到中國志願軍張瑞書的女兒孟林明,而且熱心地幫忙購書和聯繫。美國華裔Susan Chen帶著兩個古巴趙氏志願軍的名字,沒有任何地址,硬是在古巴幫我們找到兩位趙氏志願軍的下落。我們也要特別感謝荷蘭的Joop Morrien,他不但與我們交換印尼華裔畢道文的資料,而且不厭其煩地幫我們聯繫找人找資料。

  在尋找中國志願軍的過程中,德國的志願軍Karl Kormes告訴我們有一批醫生,參加西班牙內戰之後,就志願去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當時中國人稱他們為「西班牙醫生」。感謝Karl Kormes親自開車帶我們在德國訪問了兩位八十多歲的「西班牙醫生」──Drs. Rolf Becker, Karl Coutelle。隨後我們去捷克,西班牙人Aurora Edenhofferova熱情地帶我們去訪問已故捷克的「西班牙醫生」Dr. Frantisek Kriegel的夫人Mrs. Riva Kriegel。後來我們又去拜訪另一位「西班牙醫生」──保加利亞的Dr. Ianto Kaneti。我們也要感謝Dr. Rolf Becker的夫人Dr. Judith Becker, Karl Kormes的夫人Hidegard Kormes和Dr. Ianto Keneti的夫人張蓀芬在我們訪問時對我們的熱情招待。在中國時我們還訪問了已故奧地利的「西班牙醫生」Dr. Fritz Jensen的夫人王務安,以及認識「西班牙醫生」的Israel Epstein(愛潑斯坦)、張至善和Ruth Weiss。宋于鵬、鄔翔和倪錦嫻幫忙在台灣找到了周美玉和王學明,他們跟這些「西班牙醫生」當年都在貴陽的「中國紅十字會」一起工作過,並且安排我去訪問他們。此外我們還就教在法國的波蘭志願軍Dr. Gabriel Ersler,他多年專著於研究所有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醫生,發表過「西班牙醫生」的論文,特別留意對我們有用的資料。英國的Jim Richardson熱心地提供一些菲律賓志願軍的資料,對於這些朋友們的慷慨相助,我們衷心地感激。

  在查詢資料上,Abraham Lincoln Brigade Archives (ALBA) at Brandeis University,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Reference Center for Marxist Studies in New York, Mational Archives in Washington D.C., Yenjin Library at Harvard University, Hoover Institutr at Standford University, Internationaal Instituut voor Sociale Geschiedenis(IISG) in the Netherlands, Bibliotheque de Documentation Internationale Contemporaine in Paris, Marx Memorial Library in London, El Archivo Historico Nacional Seccion Guerra Civil de Salamanca, Archivo General Militar de Avila, Hemeroteca Municipal in Madrid, Archivo General in Ministerio de Asuntos Exteriores in Madrid, Biblioteca Nacional in Ministerio de Educacion y Cultura in Madrid都給我們提供查閱的環境,而且檔案助理員也都熱心地幫助我們。特別要感謝在Brandeis University的Victor Berch,對於西班牙內戰的歷史,他是一個活字典,幫我們留意有關中國戰士的資料。

  近些年來由於政治局勢的變化,在莫斯科珍藏的西班牙內戰檔案終於開放,准許外人查閱。非常感謝Peter Carroll在尋找美國志願軍的檔案時,也幫我們查到中國志願軍的檔案,同時也要感謝Joseph Albright幫忙訂購這些檔案。

  在我們收集的資料中,經常會遇到多國的外語文字,除了英文外,還有西班牙文、德文、法文、俄文、瑞典文、印尼文、南斯拉夫文、波蘭文、及日文。我們除了要感謝收錄在本書中譯文的譯者,還要感謝夏沛然、王渝、Ramon Lugris, Dr. Gabriel Ersler、陳邁平、Lester LeViness, Esther de la Fuentes, Dr. & Mrs. Jiri Vancura及舒詩偉幫忙翻譯。

  在出版的過程中,陳淑貞辛苦校對,陳映真構思封面及圖片,曾伯堯不厭其煩地統籌出版事宜;他們對本書所付出的心血,令我們深為感動。

  在寫書的過程裏,衷心感謝王渝、陳映真和周亦培的鼓勵和建議。王渝仔細看過我寫好的每一章,直言批評,使我在文字和結構上用心琢磨。陳映真對我這個不懂寫作的人,受到這個題目的感動,從一開始就抱以希望,認為我可以把它寫出來,而且願意出版這本書。於是六十年的歷史終於在今天展現在陽光下。


目錄
前言/1
震撼世界良心的內戰/9
第一部 尋找歷史的春天/31
第二部 英雄的故事/145
 (一)中國志願軍
  謝唯進(林濟時)/146
  張瑞書與劉景田/195
  張紀/211
  陳文饒/228
  陳阿根/235
  李豐寧/244
  張樹生/249
  閻家治/253
  楊春榮/255
  張長官/257
  劉華封/259
 (二)亞洲志願軍
  華裔印尼籍人──畢道文/261
  其他亞洲志願軍/309
 (三)參加西班牙內戰及中國抗日戰爭的外籍醫生與護士
  笛爾哈根之歌──德國的白樂夫醫生/317
  索非亞的中國情──保加利亞的甘揚道醫生/337
  簡介與名單/346
第三部 詠嘆的詩文/363
  朵羅麗‧伊芭如意的歡送演說辭/364
  《自由西班牙》序言──阿伯特‧卡謬/366
  詩:國際軍團到馬德里來了──聶魯達/369
  詩:明天的種子──南斯頓‧休士/373
  詩:給瑪歌‧海因曼──約翰‧孔弗/375
  生之意志──史蒂文‧史卞德/377
  獻給在西班牙陣亡的美國人──海明威/381
  但是林肯兵團那些志願軍是怎麼回事?──約翰‧謝爾斯/383
  在回憶中重溫往事──喬治‧奧威爾/391
  《保衛馬德里》歌曲/395
橄欖桂冠的召喚/397
後記/405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還我祖靈——台灣原住民族和靖國神社
作者:中島光孝 著/陳喜儒等 譯
ISBN:978-986-6777-02-8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
售價:35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744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1541892.htm


書籍簡介:


為什麼台灣原住民要跨海到日本打官司討回祖靈?
日本殖民台灣,對原住民做了什麼?
接受蕃童教育長大的原住民小孩「自願」去當日本兵?
高砂義勇隊為什麼被合祀在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把攻打原住民部落的戰役刻在石碑上炫燿戰功?
台灣原告是怎樣告倒日本首相小泉的?
為什麼高金素梅要抗議台聯黨和李登輝參拜靖國神社? 

日本律師中島光孝,
從一個日本人的角度回顧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
並以他參與訴訟團的親身經歷,
寫出第一手報導。


作者介紹:

中島光孝,1949年12月9日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池田町,畢業於北海道大學法學部,曾任職於富士製鐵公司室蘭製鐵所(負責電機維修),後又在農林中央金庫任職(負責信用系統以及水產業借貸的管理),1993年4月成為律師至今。在大阪執業,為當地著名的人權律師。
從事律師活動後,曾參與「菲律賓慰安婦訴訟案」、「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事件訴訟案」、「小泉參拜靖國神社違憲亞洲訴訟案」(簡稱「台灣靖國訴訟」),及其他勞資案件、行政案件、民事案件等相關訴訟案件。目前,正在參與負責「水俁病訴訟案」。



推薦序◎高金素梅

  在日本朋友的建議,以及前輩陳明忠、馮守娥夫婦的牽引下,我和其他一百多位台灣原告參加了「小泉參拜靖國神社違憲亞洲訴訟團」(簡稱「台灣靖國訴訟」),並任原告團團長。在台灣,我們把這個訴訟和有關找回原住民歷史真相的運動,統稱為「還我祖靈」行動。雖然到日本提起訴訟是在2003年2月,不過與這些日本朋友的接觸,卻是在我剛當選立委之後不久,大約是2002年中的事。

  五年多來,為了訴訟和到靖國神社抗議,我到日本將近10次,每一回都是這些愛好和平的日本朋友,張羅一切事務,他們任職於各行各業,平常利用業餘時間出錢出力,幫忙處理訴訟團的事務,還有龐大的律師團,他們也都是義務的。這群日本朋友,他們勇於面對自己國家歷史的態度,讓我深深的佩服。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這個訴訟,可能也沒有「還我祖靈」行動。

  自從「還我祖靈」開始以來,台灣內部有些人不斷攻擊我,說我們的行動破壞了台灣和日本的友好關係。但我要說的事,五年多來,台灣原住民接受許許多多日本朋友們的協助,他們犧牲自己的時間來義務幫忙打官司,他們用謙虛的心來了解原住民的歷史和遭遇。我們感受到日本朋友們巨大的溫暖,也建立了同志般的友誼。我相信,所有曾經和我們接觸過的日本朋友,一定也是這麼認為的。

  在「台灣靖國訴訟」中,台灣原告的訪談和訴訟材料的準備,主要由中島律師負責,中島律師也多次來到台灣實地訪查。每次和中島律師開會,看到他認真仔細的態度,還要克服語言障礙,研究台灣的歷史和法律,研究原住民的歷史和文化,以一位外國律師來講,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他的精神讓我非常感動。

  「台灣靖國訴訟」已經在2005年9月30日結束,大阪高等法院的判決認為小泉參拜靖國社的行為是違憲的,這是首次日本的高等法院作出這樣的法律見解,但判決仍不認為靖國神社的合祀侵犯了原告的權利。我還記得,那天宣判之後,我們幾個原告代表馬上就和訴訟團事務局的幾位日本朋友開會,決定要再提起新一輪的訴訟,並且把訴求鎖定在要求靖國神社取消合祀上。現在,「取消合祀」的訴訟,已經在2006年8月11日提出,還在進行當中。如果日本政府不能對自己過去的侵略罪行,進行反省、道歉、賠償,原住民的歷史不能得到公平與正義,那麼「還我祖靈」行動就將一直進行下去。

  去年(2006)底,得知中島律師把「台灣靖國訴訟」的前前後後寫成了一本書,當我看完翻譯本後,發現他描述的很詳實,而且,他還查閱了相當多的資料,做為了解這個訴訟的背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對原住民做了什麼?接受蕃童教育長大的原住民小孩「自願」去當日本兵?高砂義勇隊為什麼會被合祀在靖國神社裡?靖國神社竟然把攻打原住民部落的戰役刻在石頭上炫燿戰功?為什麼原住民要到日本打官司討回祖靈?......想要了解這些問題的朋友,中島律師的這本著作是一本相當好的選擇。

  最後,我要在次感謝日本律師團、訴訟團事務局的日本朋友們,和一起進行抗議行動的琉球朋友和韓國朋友,還有支援過「還我祖靈」的海外華僑朋友。讓我們一起攜手為亞洲的和平做奮鬥。

高金素梅


目錄
高金素梅序 02
台灣版序 04
前言 07
第一章 台灣原住民的現狀 13
 一、作為土著民族的台灣原住民族 14
 二、台灣原住民族的參政 19
第二章 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 23
 一、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的誕生 24
 二、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的原住民族意識 28
 三、台灣總督府對台灣的統治及對原住民族的政策 33
 四、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對原住民族歷史的解釋 45
第三章 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祖靈 47
 一、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的紋面與衣裝 48
 二、台灣原住民族的祖靈 51
 三、對原住民族的「教育」 55
第四章 霧社抗日事件和「高砂義勇隊」 61
 一、霧社抗日部族、「高砂義勇隊」的後裔楊元煌(阿威‧毅勇) 62
 二、霧社抗日事件 64
 三、霧社抗日事件後的原住民族 81
第五章 靖國神社 97
 一、靖國神社的祭神 98
 二、合祀的程序 103
 三、靖國神社的祭神和台灣原住民族的祖靈 111
第六章 台灣靖國訴訟 117
 一、參拜靖國神社的歷代首相 118
 二、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 120
 三、台灣靖國訴訟 124
後記 143
參考文獻 145
附錄一 大阪法庭辯論記實(2005.6.17) 150
附錄二 台灣靖國訴訟判決書(2005.9.30) 166
附錄三 還我祖靈大事記 212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蘭嶼報告1987-2007
作者:關曉榮
ISBN:978-986-6777-00-4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
售價:28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744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1541893.htm


書籍簡介:

蘭嶼地處國家版圖的邊陲,同時也是國家意識與統治權力的邊陲。
商品經濟的生產方式,在台灣現代化的進程當中,
無情地改變了達悟族固有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
也改變了固有的社會關係。
這個無法抗拒的巨變,
具體表現在代表氏族生產組織所共有、共勞、共享的「大船」的沒落趨勢之中。
同時;在統治權力極端錯誤的民族政策下,
理所當然的將核輻射廢棄物棄置在國境邊陲——蘭嶼。
然而;有史以來這個小島上的民族,
是以自己為人類主體的世界觀,
從歷代先人的生活實踐中書寫歷史,
歷史也指引著民族的實踐與奮鬥。


前言 追究記憶‧創造現在

  2005年十月末,給「夏潮青年報導文藝工作坊」講課。課後,有青年拿出上世紀九O年代先後出版的三冊《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1987‧蘭嶼》蘭嶼報告。這是一位內向不多話、熱愛攝影的青年,他說:「書早已買了好多年,盼望著能有你的簽名......。」「這書現在好像買不到了!」「這個世紀初已經成了絕版。」「我在網路拍賣上有看到,一本要一千五百元。」「原來的訂價是八百元。」給絕版書簽名頗有幾分墓誌銘的況味,卻也埋藏著一點抵死不從的血氣。《人間》雜誌八O年代末停刊以來,報導文學與攝影日漸成為傳播市場的邊境伏流,多年的閒散與懈怠,鬱積成心中的失落與虛無的精神煎熬,在晦暗的日子裡吃力的行走,卻也終於在顛簸的歧路上看見了一抹微光──必須通過稀少有限的物質力量,重建追求社會平等與正義的精神價值。作為對失敗主義的自我批判,也作為那一堂課的重點。事實上,說他是困局中所探求的一個回答,不如說是一個自我批判的拷問,一個為了尋找思想、認識與價值的光明,必須繼續博鬥的問題意識。

  2006年八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夏潮報導文藝營」開辦多年以來第一次離開大城市,選在原住少數民族達悟族世居地──蘭嶼舉辦。其目的無非是期待參與文藝營的青年,能夠離開城市,離開安逸的校園,離開書房。進入《人間》雜誌時期「蘭嶼報告」的田野,從具體實質的參與和面對面的接觸中學習,接受在現實中博鬥的民眾的啟迪與教育。

  文藝營活動前八月二日,《中國時報》社會脈動版刊登了〈蘭嶼核廢料桶鏽蝕〉、〈原能是禍首,台電也擺爛〉兩則新聞。新聞內容的摘要如下:

   「台電蘭嶼貯存場鏽蝕核廢料桶檢裝重整工程,因工地安全和輻射防護措施屢未改善,最近遭民眾拍照向原子能委員會檢舉。許多核廢料桶因嚴重鏽蝕,散落成水泥塊,有些幾乎散落成灰砂。」
   「原子能委員會今日邀集學者專家到當地現勘,作為是否核發檢整工程處理中心使用執照給台電的決策參考。」
   「據悉,原能會六月底接獲民眾照片舉發,指台電正進行的蘭嶼貯存鏽蝕核廢料桶檢整工程試運轉計畫的工安和輻防問題叢生。據透露,照片顯示,施工單位用吊車鏽蝕核廢料桶從壕溝吊上來時,底下有工人工作,很可能被破裂水泥塊砸到。」
   「看過該批照片的官員以『很容易出人命』形容隱藏的危機。照片顯示很多核廢料桶鏽蝕嚴重,有的整桶碎裂成水泥塊散落壕溝,有些核廢料桶嚴重碎化,吊車抓斗一抓就全部變成灰砂。」
   「相關官員擔心,在壕溝裡作業的工人雖穿有防護衣,頭部防護面罩卻是半罩式,很可能吸入帶有輻射的灰砂造成輻射傷害。核廢料桶吊運作業是露天進行,稍有不慎就會發生空浮汙染,對環境和工作人員造成輻射汙染。」

  上述新聞公佈後,趁著「夏潮報導文藝營」八月底在蘭嶼舉辦活動的機會向朝島村的郭建平求證上述新聞是否確有其事,經郭建平的追蹤,當時向原委會舉發的照片已經無法取得。事實上,八月二日新聞所附的一張照片也並非檢舉事時的照片,而是中央社的資料照片。至於舉發的達悟族朋友,也因擔心自己在核廢場的工作將受到威脅而噤默。

  上述新聞所披露的事實是近年來有關蘭嶼核能廢料最新的動向,在此回顧過去幾年蘭嶼反何行動的重要事件:

  一、1996年,台電運送核廢料的船隻,被十餘年反核廢運動所凝聚的力量阻擋在小蘭嶼海域,無法進港後,原船返回台灣,核廢料運儲蘭嶼的作業被迫停止至今。

  二、200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中國時報》頭版二條新聞,行政院公告:核能廢料終極處理場址排除蘭嶼。

  三、2002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是台電核廢料貯存場租用蘭嶼山地保留地租約到期的日子(山地保留地使用規定之中沒有任何條款准許用於儲置放射性有毒廢棄物),代表蘭嶼鄉達悟族的蘭嶼鄉公所,經過艱苦的鬥爭,堅決作出「不續租」決議,至今沒有改變。曾經有過循法律途徑,控告台電與相關政府機關的倡議,但達悟族當代自救運動的內、外部行事嚴峻暗潮洶湧,至今未能展開行動。

  2007年,蘭嶼達悟族反核廢運動進入第二十年。

  文藝營影印了當年「蘭嶼報告」的十一篇內容作為青年研習的文獻,活動中也播放了記錄片《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參與營隊活動的老老少少都激起了熱烈的對話和討論。影片拍攝時期的一些同被的達悟族朋友和幾位長老都已先後過世,包括夏曼‧藍波安的父母,以及待我如子的郭建平的父親。多日盤桓種人才驚覺,「蘭嶼報告」在1987年《人間》雜誌中連載發表,而1987年十二月七日,蘭嶼島上爆發的第一次「機場抗議」行動開啟了達悟族反抗核能廢料運動的先聲,而夏潮文藝營在蘭嶼舉辦的時間正值反核廢運動進入二十年的前夜。「人間」的老戰友范振國、藍博洲:應設法重刊「蘭嶼報告」,並發行紀錄片《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

  二戰後的蘭嶼,達悟族故有的自然經濟生產與社會組織,造到台灣現代化進程中,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與市場一體化的摧毀和改編。台灣現代化發展的能源依賴和發電所生產的核輻射廢棄物貯存在蘭嶼,正是台灣現代化發展政治經濟學的實踐,加上極端錯誤落後的少數民族政策,雙重的社會結構性暴力的證明,1987年蘭嶼爆發的反核廢運動激動了廣大台灣社會的義憤和同情。時值台灣在冷戰架構下「美援」導向的依附性發展,暴露了為進步繁榮的經濟而犧牲所積壓的社會矛盾。軍事戒嚴令的解除,為了防止大鎮壓只能激化社會矛盾的能量以鋪設政府機關調節控制的宣洩渠道。核廢料乃是核電工業的末端產物,迅速地與本島的反核電運動串結,形勢幾近於泛原住民運動最具能量的前沿。

  蘭嶼反核廢運動艱辛跋涉了十餘年,在1996年成功得阻止核廢料繼續運儲蘭嶼,2001年台電對蘭嶼儲放核廢料的補償金撥交蘭嶼鄉公所,發放給每一位蘭嶼的受害人。2005年底,反核運動每役必與的郭建平參選蘭嶼鄉長,競選活動中,郭建平發現反核廢料的議題已經迅速荒疏能量消散。今年,夏潮文藝營從恆春後壁湖漁港搭乘觀光交通船往蘭嶼,開船前與船工閒聊,他說:「蘭嶼的人被補償金寵壞了,現在很多人都不做事,等著補償金過日子......」這一番話想必有觀察者所見的事實依據,同時也叫我想起2002年立法院立委質詢的一番顛倒是非、粗暴的詆毀達悟族人的話:「要是政府給的補償金,每個人有一百萬,我看蘭嶼人巴不得核廢料不要遷走......。」這種以微薄的金錢作為壓迫者對被壓迫者的有限補償,實質上掩飾著壓迫者繼續獨占並鞏固其價值裁判權的事實。一再提醒我們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思想價值面對歧視與壓迫的合理化,應是歷史性的不容許退卻得沒有間斷的戰鬥。

  2004年初,我曾接到多次電話,打電話的人從「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打聽到我的電話號碼,說是我國立藝專時期的學長,看中我在蘭嶼工作的影響力,有事商量要求見面一談。多次婉拒後,答應他在羅斯福路靠近台電打樓對面的咖啡館喝了杯咖啡。此人給了張名片:「中科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皮建庭;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137號16F-3,電話:02-27416447,手機:0933017990,E-mail:ap@seed.net.tw 。他的公司接下蘭嶼核廢料場鏽蝕廢料桶外包的檢整工程(我無從查證他的公司是否已經獲得該工程承包權)。他口沫橫飛的描述他將有計劃地為當地人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完善的工作環境、支持族人的教育工作、發展蘭嶼的經濟......,盼望學弟能給學長拉拉線。明白了這個人的空話,我只回答道:「你的事情我幫不上忙。」相對於反核廢運動的退潮,核廢料遷移除汙工程的停滯,核廢料檢整作業的商機從未間斷,就像早前核發電的末端產物決定運儲蘭嶼一樣。

  蘭嶼反核運動從被壓迫少數民族的反抗而言,應是上世紀八O年代中期的「原住民運動」不可分割的一環。運動結合了原住民族各族被壓迫的現實能量,沖塌了島內壓迫性的「民族政策」及手段的正當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迫使政府不得不操作現實事務補救性的個案調整,權宜性的有限改良阻擋著民族壓迫的政治改造。運動的實踐同時進行了對殖民者歷史的發掘、揭露、批判與控訴,為原住民族各族主體歷史重建的艱鉅課題,做出不容忽視與磨滅的貢獻。反核廢運動停滯,相對出現更巨大的挑戰,民族存亡的奮鬥面對更為複雜嚴峻的內/外部形勢。民族主體意識、價值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重大範疇形成一個更為清晰深遠的總體戰線。

  現實是曲折複雜、變化多端的生命歷程,消退的不只是達悟族的反核廢運動,也包括上世紀八O年代工運、農運、環保、教育、婦幼等等各方面的運動。運動所激發的權宜性補償所支付的物質基礎,來自同樣的社會結構生產的總體資源。反抗的激情最為珍貴的成果並非權宜性的物質補償,而是激情的波濤沖毀了陳腐的台灣社會民族與階級結構花樣百出卻是偽科學的外包裝,赤裸裸的露出民族與階級結構不平等的社會骨架。二戰後的東亞冷戰在帝國主義軍事干預、政治支配和經濟控制下,主使蔣政權在台灣施行君是戒嚴獨裁體制將近四十年。美、蔣軍事戒嚴體制,有效的遵循「美援」所制定的附庸性經濟發展方針。商品消費的現代化進步假象麻醉了戒嚴體制對人民思想、認識、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歷史觀的手術切除所遺留的殘缺。眼前,各政黨既得利益階級煽動偽科學的省及漢族群矛盾論說操作執政權力的爭奪,掀起了歷史殘缺的政治狂熱,遮蓋了社會生產與分配的腐敗機器,阻撓並擱置反省、批判從而推動社會變革的迫切需求。台灣少數原住民族通過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所進行的運動在現實與理論上指出:清理並反抗殖民主義、清理並抵抗政治經濟學理論定義下的帝國主義的歷史課題雖有啟發,卻並未能撼動台灣島內當權的民族和階級買辦主流的意識形態霸權。這是一個思想與價值在文化戰線的鬥爭未竟的時代事業。

  時值蘭嶼反核廢運動二十年的時空,重刊「蘭嶼報告」只有一個簡單的心願,就是溫故知新。文字與攝影的紀錄是思想、情感和實踐的記憶所必要的物質再現手段。俗話說把握「現在」,不幸的是「現在」卻毫不留情也從來不曾停止的成為過去,成為記憶,成為歷史。面對這無從把握的「現在」,只能努力的追究過去,追究記憶,努力的挖掘歷史,從記憶的角落,從歷史的地質中解放創造現在的能量。

  以上世紀九O年代初由時報文化出版的《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1987‧蘭嶼》三輯攝影兼文字報告的形式再版,當前已經不具備相關的經濟條件;而今希望重新出版《蘭嶼報告1987-2007》只能以當十分篇的文字報告:一、一個蘭嶼能掩埋多少「國家機密」;二、雅美十人舟的榮耀;三、塵埃下的薪傳餘燼;四、文明,在仄窄得樊籠中凋萎;五、飛魚祭的悲壯哀歌;六、漢化主義下的蘭嶼教育;七、流落異鄉的雅美勞工;八、酷烈的壓榨‧悲慘的世界;九、被現代醫療福祉遺棄的蘭嶼;十、觀光暴行下的蘭嶼;十一、孤獨傲岸的礁岩。加上陳映真先生〈序〉與楊渡所寫的〈冷的血‧熱的心〉和書末的後記,以及1988年離開蘭嶼後分別在《中國時報》與《自立早報》、《自立晚報》發表的〈驅逐惡靈的雅美長矛〉、〈國境邊陲‧蘭嶼──土地的創傷與人的吶喊〉和〈雅美人似迎還拒〉三個散篇為本書的主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夏潮文藝營期間,在郭建平家中找到的,收錄於作家阿盛選邊的《海峽散文》裡,郭建平推動反核廢運動最早的文章〈我愛蘭嶼,不愛核廢料──蘭嶼反核青年的心靈告白〉;還有,近年來由達悟族青年初步整理出來的〈蘭嶼反核紀事〉與1995年「反核廢‧驅逐惡靈」宣言〈和平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以及今年四月間鍾喬就紀錄片《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與我的對談稿〈國境邊陲:海洋民族的吟唱〉,都將全部收在本書得附錄。本書的影像僅選用達悟族數次反核廢行動的現場紀實。

  近年來,個人寫作與社會之間對話的平台已經崩塌,提起筆來總覺得寫作的生活方式也已癱瘓。然而;這是一個最需要反省、批判與前瞻的社會時刻。市場與消費主宰了需要,也把持住供給,就連創造思想與價值的語言領地,也大面積的淪陷變成了商品化知識買半的畜牧加工產業。五光十色甜美的商品消費取代了邊境游擊戰鬥的荊棘和泥濘,商品不僅僅構築了外在的包圍,同時深刻的滲透到生活的意識與精神的領域。博鬥不僅僅外在於人,更存在人的體內被毫無抵抗的貪婪和無知所炸開的一片日益擴大而工事完備的占領地。戰鬥曾經在現實的挫傷和思想的牢籠中島地繳械,卻只能從痛苦而艱難得追究與批判中找到新的起點。

  感謝《人間》雜誌、「人間出版社」創辦人陳映真給我的指引和教誨,老戰友范振國、藍博洲、鍾喬給我的鼓勵和鞭策,郭建平、夏曼‧藍波安以及全體達悟族人給我的警示、啟迪、愛護與照顧,林雅霑、陳乃慈辛苦、細心、無怨尤的編輯工作,最後要感謝我的母親、妻子與兒女對我的寬容與支持。

  註:「蘭嶼報告」工作期間所能找到的相關文獻,都以雅美族的民族指稱為用,近年來已經從母語中的「tao」(「人」得自稱)改正為「達悟」族。「雅美」族乃是過去的外族研究者的指稱,本書保留當時的書寫,誠如保留一個有待反思與改正的錯誤。  


目錄:
前言 追究記憶‧創造現在---3
蘭嶼反核廢運動現場紀實---13
一個蘭嶼能掩埋多少「國家機密」?---96
雅美十人舟的榮耀---113
塵埃下的薪傳餘燼---122
文明,在仄窄得樊籠中凋萎---131
飛魚祭的悲壯哀歌---141
漢化主義下的蘭嶼教育---151
流落異鄉的雅美勞工---162
酷烈的壓榨‧悲慘的世界---178
被現代醫療福祉遺棄的蘭嶼---192
觀光暴行下的蘭嶼---203
孤獨傲岸的礁岩---213
《尊嚴與屈辱》序◎陳映真---222
冷的血‧熱的心◎楊渡---229
驅逐惡靈的雅美長矛◎關曉榮---245
國境邊陲‧蘭嶼──土地的創傷與人的吶喊◎關曉榮---251
雅美人似迎還◎關曉榮---263
附錄一 我愛蘭嶼,不愛核廢料──蘭嶼反核青年的心靈告白◎郭建平---269
附錄二 和平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1995年六月一日「反核廢‧驅逐惡靈」宣言---275
附錄三 國境邊陲:海洋民族的吟唱◎鍾喬訪問---277
附錄四 蘭嶼反核紀事◎蘭嶼青年整理---284


作者簡介:

關曉榮──
1949年 9月7日生於國家內戰烽火中的海南島。
1972年 畢業於國立藝專美工科。
1974年 任教於台灣屏東縣恆春國民中學。
1980年 辭去教職,務計程車駕駛。
1981年 進入《天下雜誌》任專職攝影。
1981年 辭去《天下雜誌》轉入《時報雜誌》任文字編採與攝影工作。
1983年 爵士攝影藝廊舉辦個人攝影展。
1984年 離開《時報雜誌》赴基隆八尺門從是阿美族都市漁業勞工之生活報告〈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發表於《中國時報》及《人間》雜誌,並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辦攝影展。
1985年 重回《時報雜誌》。
1986年 轉任《時報新聞週刊》。
1987年 離職後前往蘭嶼展開「蘭嶼報告」之文字與攝影工作,並在《人間》雜誌分篇發表。
1988年 「藍與報告」結束。
1988年 進入自立報系從事專題報告採訪工作。
1989年 離職整理、放大蘭嶼報告知相片。
1990年 重回自立報系。並於年底因故離職。
1991年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書籍出版。
1997年 執導紀錄電影《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侯孝賢電影社出資製作)。
1998年 任教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至今。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