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國近.現代文學叢刊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luxun  

人間網路書店:www.pcstore.com.tw/renjian/M20148009.htm

 

[關於本書]

在革命與文學的脈絡上考察魯迅的思想生成史,長堀祐造的這部著作是繼丸山昇先生的研究之後最為扎實的推進。引進托洛茨基這一觀察維度,恢復了「革命」歷史譜系本有的豐富,自然也呈現了魯迅與「革命」關係的複雜。著者的同情明顯投射在歷史上的「敗者」一方,但他以近乎嚴苛的「實證」克制自己的情緒和立場,由此形成的張力和裂痕,也是本書的魅力之所在。                                        

 

──北京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王中忱

 

 

 

魯迅與托洛茨基的關係,是一個懸而未決的歷史課題。它不僅涉及後期魯迅的文學觀及其對革命的態度,更與1930年代革命中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密切關聯。長堀祐造先生積二十餘年實證考據之功力重返歷史現場,以世界史的視野和省察革命的強韌信念挑戰此課題,並力圖深掘「魯迅基於階級論的國際主義精神」在當今的價值,實乃力透紙背之作。可以預期,該書必將引起漢語讀書界的廣泛關注,並推動相關議題的討論和爭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京華

 

戰後日本的魯迅研究碩果累累,頗能說明戰後日本中國研究的性格,亦頗能說明戰後日本知識分子共同體的某些思想特性。就後者而言,甚至可以誇張地說,「魯迅」也是一位日本的知識分子。本書長於實證研究,卻對魯迅解釋譜系不乏顛覆性。這是第一本系統探討魯迅與中國托洛茨基主義關係的著作。魯迅遠非聖人,其永遠的價值,在於他是知識分子批判性的化身。本書致力於將魯迅從官方意識形態的利用中拯救出來,以還原魯迅作為一位革命者和知識分子的複雜性。「知識分子」一詞似乎漸成日語和漢語的死語,此情此景,本書將讓我們重新認識魯迅思想的意義。這不僅是一本魯迅研究的力作,也是一本中國托洛茨基主義研究的力作。

 

 ──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副教授‧林少陽

 

 [關於作者]

長堀祐造 Nagahori Yuzo ながほり ゆうぞう 

   1955年生於日本埼玉縣。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中退,2012年在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獲博士學位。現為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專業為中國近現代文學。

   合著有《魯迅研究的現在》(『魯迅研究の現在』)、《二三十年代中國與東西文藝》(『二三十年代中国と東西文芸』)等。譯有莫言的《變》;合譯的作品有莫言的《中國農村短篇故事選》(『中国の村から』)、毛毛的《我的父親鄧小平》(『わが父・鄧小平』、克里斯多福‧紐的《上海》和《香港》(英譯日)、鄭超麟的《鄭超麟回憶錄》(『初期中国共産党群像──トロツキスト鄭超麟回憶録』1・2)等。

 

[譯者] 

王俊文

1977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199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獲文學學士學位(1999.7)和比較文學碩士(2002.7)。2011年在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中文科)獲文學博士學位。現在慶應義塾大學等任兼任講師。專業為中國現代文學、日中近現代比較文學。博士論文為『武田泰淳における中国――「阿Q」と「秋瑾」の系譜を中心として』(《武田泰淳與中國──以「阿Q」和「秋瑾」的譜系為中心》)。譯著有《魯迅‧革命‧歷史──丸山昇現代中國文學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1)。

 

 

 【目錄】

           施 

 

中文版作者序

日文版作者序

  1. 魯迅對托洛茨基文藝理論的接受

第一章  魯迅「革命人」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魯迅革命文學論與托洛茨基的《文學與革命》

第三章  魯迅接受托洛茨基文藝理論影響的意義──同路人魯迅──

第四章  1928-1932 年期間魯迅的托洛茨基觀和革命文學論

第五章  試論魯迅托洛茨基觀的轉變──魯迅與瞿秋白──

第六章  《文學與革命》中文翻譯的諸問題

 

第二部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諸問題

第七章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諸問題

第三部 毛澤東文藝路線與托洛茨基文藝理論

第八章  毛澤東〈講話〉與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的翻譯問題

── 延安整風與王實味──

第九章  魯迅與富田事變──毛澤東對AB 團的肅清與魯迅的不安

第十章  永遠的革命者的悲哀──試論「假如魯迅活著」論爭──

3結語   ──總括與展望──

譯者後記               王俊文

 

初出一覽


魯迅略年譜.本書相關簡略年表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魯迅死因之謎封面

有些問題,比如父親最後的日子裡的病和死以及須藤醫生在其中究竟起了什麼樣的作用,仍像石頭一樣壓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釋懷。這個問題我在回憶錄中曾經寫過一節,但我仍然時時有想繼續說話的衝動,這不僅僅是出於做兒子的固執或多疑,更是出於一種責任。我覺得我有責任把這種疑惑盡可能完整地講出來……周海嬰

                                                          

   中文書名:魯迅死因之謎 (中國近‧現代文學叢刊 13)

   編者:靳叢林、劉中樹

 定價:500元

 I S B N:9789866777509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欲望的文學風旗──沈從文與張愛玲文學行為考論
作者:解志熙
ISBN:978-986-6777-48-6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售價:46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2177628.htm


書籍簡介:

本書以不同角度、風格的書寫,道出沈從文與張愛玲的個性與文章風采,並且對於沈從文與張愛玲的文章做補遺與校訂。從這些較鮮為人知的文章中,探詢出沈從文與張愛玲的性格特色,以及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著作,是由於當時發生了特殊的事件。


作者簡介:

解志熙,1961年10月出生於甘肅省環縣一個農民家庭,先後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1982年)、河南大學中文系(1986年)和北京大學中文系(1990年),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生的執著——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摩登與現代——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存分析》、《考文敘事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校讀論叢》等。


沈從文的愛欲書寫?◎呂正惠

  將近十年前,我在台灣的大陸書專賣店看到一套新出的《沈從文全集》(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其中的文學編共二十七冊,我立刻整套搬回家。當天晚上大致翻了一遍,非常滿意,覺得可能是目前中國現代作家全集編得最好、印刷和裝幀最精美的一套。後面還有五卷《物質文化史》,收的是沈從文文物研究的成果,每卷的訂價幾乎都將近前面二十七冊的總訂價,但第二天我還是全部買了下來,以表示對全集的策劃者張兆和女士和收集、整理未刊稿(約440萬字)的沈龍朱和沈虎雛兩位先生的感謝和欽佩之意。

  在翻閱二十七冊的文學編時,我發現,張兆和女士似乎努力將沈從文所遺留下來的一切作品,包括所有能找到的書信、日記和未刊稿全部搜集在內。事實上,這種作法對沈從文是不利的。將來如果有人仔細的閱讀這一套文集,一定會發現,一些既有的對沈從文的詮釋是值得懷疑的。譬如說,沈從文在1949年以後受到嚴重迫害,以致不得不停止文學創作。可是,從全集的一些資料就可發現,這種講法是說不通的;當時沈從文的心態實際上很不健全,可能需要另外解釋。這一些張兆和女士其實是很了解的,但她還是決定把這些資料收進去了。顯然,她心裡一定認為,沈從文是什麼樣的人,就應該如實呈現,以便後人研究,這是她的責任。她的這種心胸真是令人佩服。

  我對沈從文並沒有特殊的偏見,我所反感的,是那些毫無保留的吹噓者。如果按照他們的講法,沈從文幾乎就是聖人了,而他的文學成就或者可以和魯迅並駕齊驅、或者還要超過魯迅。這實在很難讓人接受。其实,沈從文的人格是有一些值得探索的地方,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複雜,決非完美無缺;沈從文的作品寫得最好的時候,確實很迷人,但也有嚴重的缺點,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恐怕還有爭論的餘地。因為這一套全集的出版,我一直期待恰如其分的沈從文研究能夠出現。但我等了將近十年,情況好像沒有什麼變化。沒想到就在這個期間,我偶然認識了北京清華大學的解志熙教授,在跟他一起抽煙、喝酒聊天之餘,竟然發現,他對沈從文的看法不但和我相近,而且還比我深入得多,我非常高興。解教授跟我說,他原來是崇拜沈從文的,後來越讀越發現問題。他可以說是入乎其中,深知底細的,不像我只是浮面的感覺。

  我們就從沈從文作品中最成問題的“性”開始談吧。我讀他的《阿黑小史》、《柏子》和《從文自傳》中關於性與女人部份時,總不由得感覺到沈從文態度輕浮,趣味低級。對這一點我還不太敢自信,後來發現,非常推崇沈從文的趙園教授也有類似感受。她說:

   (沈從文的)男主人公所以被認為“灑脫”,只因了他們漁色獵艷的那份本領。在這樣的一種“人性觀察”中,女性作為現代意義上的“人”的命運,甚至完全不在作者的興趣範圍之內。(《中國現代小說家論集》,152頁,人間出版社,2008) 

趙教授說,“我應當承認,我讀這些作品(按,趙教授提到的作品,和我前文所說的不完全相同)時不能不懷著厭惡”(出處同上)。解志熙當然也注意到這個方面。他花了大力氣去探索這個問題,最後發現,這是沈從文的人格和藝術的根本問題。他以最謹慎的態度,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寫成了〈愛欲抒寫的“詩與真”〉這一長達170頁的論文,幾乎就是一本小書了。我敢以最肯定的態度說,自開始有沈從文評論與研究以來,這是最有份量的一篇文章。

  解志熙首先談到沈從文的“文學標準像”,他說:

   一個有點保守而又非常可愛的“鄉下人”進城後用文學守望人性、收穫事業與愛情雙重成功的故事,已成了學界以至世人津津樂道的美好傳奇……經過許許多多文學史論著的反復論述,這樣一個“鄉下人”沈從文的“文學標準像”,已成為深入人心的存在和無可置疑的定論了。(本書第4頁)

解教授出身西北農民家庭,本來也是這個“文學標準像”的崇拜者,大學本科畢業論文寫的就是沈從文。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終於發現,沈從文並不是這個樣子: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讀到沈從文的一些重偠自述文字如〈水雲〉、〈從現實學習〉等,我才多少意識到這個流行的沈從文“文學標準像”或許只是一個表像。進入新世紀以來,不時地拜讀新出版的《沈從文全集》,並且不斷地有緣接觸到沈從文的一些佚文廢郵,把它們與《沈從文全集》中的相關文本反復校讀,使我越來越深切地感覺到,在“鄉下人”沈從文的“文學標準像”背後,其實還存在著另一個更多苦惱的現代文人沈從文。

  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沈從文全集》的貢獻,如果沒有這一套全集可以隨時供研究者前後對照著查考,有些問題並不那麼容易顯現出來。同時,因為有了這一套全集,解教授和他的學生才能據以發掘尚未收入全集的佚文(共三十餘篇),並從中看出更多的問題。

  解教授〈愛欲抒寫的“詩與真”〉這一篇長文,是文本細讀(包括沈從文所有的作品)、作者傳記(沈從文的生平經歷與文學發展)與文學史背景(現代文學流派及思潮)的綜合研究成果,功夫細密,考證精詳,文筆生動,很難撮述要點。我這篇序文主要是想吸引大家閱讀這篇文章,因此,我大量摘取原文,將它們串連起來,以便大家更方便的掌握其要點。為了使文章通暢易讀,我就不注出每一小段的出處了。

  一、沈從文在文學的學步階段感受最為深切的問題,也正是當時一般文學“新青年”的典型問題──“生的苦悶”與“性的苦悶”,尤其是後者。不難理解,懷抱著備受壓抑的愛欲,新文學青年沈從文所深感吸引的文學理論,便不能不是當時因魯迅等人的介紹而成為文學青年“聖經”的廚川白村的文學理論──那種“生命力受到壓抑而生的苦悶之象徵”的文藝主張,只是以當時沈從文的才力,他還無法把自己“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於愛情的憧憬”以象徵的形式表現之,而只能採取直抒胸臆的主觀抒情方式來表達。也因此,年輕的沈從文從生活上到創作上都願意模仿的資深作家,便不是以冷靜客觀地描寫鄉村社會見長的魯迅,而是以自敘傳的形式表現時代青年“生的苦悶”尤其是“性的苦悶”的郁達夫了。諸如此類以“郁達夫式悲哀擴張”表現自己“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於愛情的憧憬”的自敘傳作品,沈從文在二十年代中後期實在是寫了許多許多。這些作品大多很粗糙,後來研究者大半不予重視,因此幾乎無人注意到早年的沈從文從創作到生活其實都“郁達夫化”了。

  二、在新月派的徐志摩以至胡適眼中,沈從文那些“郁達夫式悲哀擴張”之作,其實不過是照貓畫虎的模擬,主張文學的節制與健康的他們,並不讚賞沈從文亦步亦趨地模擬“郁達夫式悲哀擴張”的感慯與衰颯作風,比較而言他們更欣賞的乃是沈從文對鄉土生活、軍中生活的浪漫描寫,他們敏銳地發現這類作品才會讓沈從文的創作更有個人特色,而聰敏的沈從文不久也發現,他其實同樣可以在這類作品中寄寓其浪漫的愛欲想像。於是,青春的“愛欲”就這樣在鄉土浪漫傳奇敘事裡得以轉喻,這對沈從文來說真是柳暗花明、峰迴路轉的新開端。沈從文這種像徵性抒情的“愛欲傳奇”,這種另類的浪漫抒情,無疑投合了北平學院知識份子亦風亦雅的美學趣味,所以受到了學院文人學者的普遍讚賞。

  三、三十年代的沈從文還從周作人以及魯迅那裡,領會到了節制的抒寫和低調的抒情之好處,尤其是周作人散文之平和沖淡的抒情格調,實在潛移默化了沈從文的寫作風格,使他的小說不再傾情宣洩、一覽無餘,而逐漸變為含蓄隱秀且略帶憂鬰和澀味了。沈從文還從周作人所介紹的藹理斯的文藝理論,了解了文學藝術乃是“愛欲”藉以“排洩與彌補”的象徵表達形式。此時沈從文所謂的“人性”實際上仍以他先前念茲在茲的“愛欲”為根底,只是如今經由周作人的影響,而吸取了譪理斯理欲調和的人生觀和藝術觀,並以樸野而又優美的鄉土敘事來加以寄託,由此產生了三十年代的一批傑作,特別是《邊城》。沈從文說,他的作品都在“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這就是他的“人性”觀,其實,這裡的“愛”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集中於人類在“愛欲”上的矛盾、糾結與掙扎。至於鄉土題材還是都市題材,則都不過是寄託愛欲的背景、借喻風情的風景而己。

  沈從文從初次發表作品到出版《邊城》(1924─1934)總共花了十年的時間。解志熙對沈從文這十年文學歷程的分析就如以上所簡述的:從魯迅譯的廚川白村加上郁達夫,到胡適和徐志摩,再到周作人和周作人介紹的藹理斯。可以看出沈從文確實既認真、又善於學習,他能夠在写作上出人頭地,決不是僥倖的。不過,雖然寫作上不斷的精進,但基本核心始終不脫“鄉下人在城市受壓抑的愛欲”這個焦點。應該說,對沈從文發展的階段性構圖,沒有比這個更清晰、更具說服性的。解教授談到的郁達夫和藹理斯對沈從文創作的影響,尤其發人之所未發。解教授還藉此釐清了沈從文所謂“人性”論的秘密,讓人眼光為之清朗。我終於了解,為什麼沈從文的作品老是瀰漫著令我為之不耐的“性”問題。

  當然,這樣的節要只見其骨架,遺失了很多細節,但也無可奈何。作為彌補,我想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解教授這篇長文值得細讀:

   沈從文二十年代後期一度到上海借自曝苦悶的自敘和都會情色書寫來獲得市場銷路以換取生活之資的行為,也與海派作家的作風如出一轍。就此而言,二十年代的沈從文毋寧更像個海派作家。也因此,沈從文三十年代對海派文學的批評,在派別對立的表像之下,其實暗含著自我揚棄的意味。(57頁)


這一分析透露了沈從文早期作品水平低下、而又能賣得出去的秘密;同時,也指出了沈從文地位穩固以後,為什麼蓄意攻擊海派作家。解教授說,沈從文樣做是為了“自我揚棄”,真是厚道之言;換個角度,不妨也可以說,沈從文藉攻擊別人來“自我漂白”,以便讓別人忘了,他也曾是個海派。像這樣的分析,忠心耿耿的沈從文迷是說不出來的。

  1931年8月,沈從文經徐志摩推薦,到青島大學任教;1932年暑假,沈從文到張兆和家求婚,得到張家應允。就在這一段時間,沈從文的寫作藝術日趨成熟,可謂事業、愛情均有所成,此後應該是一帆風順了。但恰恰就在這個時候,“性的苦悶”卻以料想不到的方式又跟他碰了頭。這一次卻是都市知識女性高青子擾亂了他的心。解志熙說得好:

   儘管沈從文創造了翠翠、蕭蕭、三三等美麗善良的鄉村少女形象,但進城後的文藝青年沈從文其實也難免“見異思遷”,他真正心愛的恐怕並非翠翠、蕭蕭和三三那樣的鄉村少女,而是女學生張兆和、女職員高青子、高校校花俞珊等等現代的都市知識女性。自然了,这後一類女性同时也就成了沈从文的烦惱之所在。(12頁)

這就更加說明,關鍵是沈從文無法抵抗現代知識女性的誘惑,善良的鄉村少女只不過是他藉以排遣的“鄉土寓言”而已。

  一般都誤讀了沈從文著名的城市情愛小說〈八駿圖〉,以為是在諷刺都市男女知識份子之間混亂的愛情關係,很少人想得到,這根本是在影射高青子一類的知識女青年如何吸引了沈從文的注意,最後導至沈從文終於“上鈎”。應該說,這篇小說的客觀化處理非常成功,沒有人會往這方面懷疑,要不是沈從文自己洩了底,恐怕就要莫白於天下了。解教授這篇長文一開頭就提到,1934年的某一天,沈從文如何找到林徽因,跟她傾訴他正深陷於情感危機而備受煎熬。應該說,如果這件事在當時的文壇有所流傳,也是由於沈從文自己沈不住氣。但這到底並未留下文字記錄,並不足為憑。有趣的是,後來沈從文自己把這件事行之於文,這就是首次發表於1 943年的〈水雲〉。〈水雲〉以一種極為飄渺的、充滿夢幻似的抒情筆法綜合描述了他的幾次婚外戀情,將〈水雲〉與〈八駿圖〉對照著讀,就完全能體會,〈八駿圖〉其實是夫子自道。我第一次跟解教授見面,他跟我談到這一點,我回台灣後仔細閱讀了〈水雲〉,真是大大的吃了一驚。不管我以前如何想像沈從文,我都不可能想到,沈從文竟然會在訂婚與結婚的這一空檔期發生這樣的事情,只能用不可思議去形容。

  更不可思議的是,《邊城》就是沈從文在新婚不久的妻子與他極為迷戀的情人高青子之間糾纏痛苦時候的藝術產品,我們不能不佩服,這時候的沈從文真是把藹理斯的文藝理論實踐到極致了。解教授長文的第一節就是要證明這一點,我就不再作摘要了,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閱讀。

  現在大家都會承認,沈從文的創作生涯是以《從文自傳》(1932)、《邊城》(1934)和《湘行散記》(1936)為最高潮的。但是很少人意識到,也就是在抗戰前夕,他的創作力開始走下坡,當然是緩緩的走下坡,所以很少引起注意。解志熙說:

   事實上,到三十年代後期沈從文的鄉土抒寫已陷於進退兩難的困境:繼續優美愉快的理想人性加理想鄉土之抒情吧,那差不多已是寫無可寫,所以寫了也是重複──原擬寫十個《邊城》的計畫不能不擱淺,就是為此;進而按照“文學的求真標準”來開展對鄉土社會的批判性寫實麼,那又面臨著主觀上的不忍心及不善於駕馭長篇和客觀上的出版檢查之困難(這個困難是存在的,但顯然被沈從文及一些沈從文研究者誇大了,其實發表和出版總是“有機可乘”的,否則就無法解釋在四十年代的國統區何以出版了那麼多比《長河》更嚴厲批判農村社會現實的中長篇小說了),於是他只好放棄──《長河》創作的半途而廢,就是緣於這主觀和客觀的原因。(94─5頁)

我完全同意解教授的看法。1937年沈從文寫《小砦》(計畫中的十個《邊城》的第一部),寫了〈小引〉和第一章,就因抗戰爆發而停筆。抗戰初期(1938)寫《長河》,受到檢察官的刪削,勉強寫完第一部,第二部就不寫了。抗戰後期,寫《芸廬紀事》(1942─3),由於第三章只淮刊登一半,也就不再續寫了。誠如解教授所說,出版檢查確實妨礙沈從文寫作,但也沒有那麼絕對。主要還是,對於湘西那一塊鄉土,沈從文再也激發不出創作的新動力了,所以只要客觀條件一出現困難,就輕易放棄。解教授在他的長文的第四節談到沈從文三十年代鄉土抒寫的得與失,就明白點出,就在沈從文的創作高潮,人們已能清楚看出他的缺陷──人物個性太善良單純,缺乏變化,不深刻,多讀幾篇就有重複感,這一點,連一向推崇他的李健吾(劉西渭)也終於發現了問題,忍不住要委婉的流露不滿之意。

  三十代中期沈從文和高青子的婚外戀,沈從文終於靠著他旺盛的創作力(《邊城》、《湘行散記》以及同時期一些精彩的短篇)而勉強克服了。三、四十代之交,沈從文又碰到一次更嚴重的婚外戀,而這時他正處於創作低潮,因此這個危機就一直延續到1949年新政權的建立,然後才被迫面對客觀現實,從而有了他的完全不同的後半生。這就是解教授這篇長文最後兩節所要挖掘和探索的、到目前還極少人知道的沈從文一生中最隱密的一段歷程。

  沈從文的這個秘密,在學術界一直被另一個焦點問題所蒙蓋住。1948年3月,郭沫若在香港的《大眾文藝叢刊》第一期發表〈斥反動文藝〉一文,其中嚴厲批判沈從文的〈摘星錄〉和〈看雲錄〉(按,當作〈看虹錄〉)是“桃紅色”文藝的代表作。如今的學者大多批評郭沫若以政治力壓迫沈從文,從而導致沈從文在1949年承受不了而自殺。只有少數研究者,努力追蹤沈從文據說在1944─5左右出版的小說集《看虹摘星錄》,想要透過文本追求真相。應該說,這個問題最後是由解教授和他的學生裴春芳共同解決的。關於這個問題紛亂到什麼程度,以及解教授和他的學生如何找到真正的〈摘星錄〉,請參看本書115頁至124頁解教授細密的分析。解教授長文的第五節,就好像偵探查案一樣,經過層層的抽絲剝繭,終於揭開謎底,真相原來是,沈從文迷恋上了他的小姨張充和,而那篇一直被隱藏起來的真正的〈摘星錄〉才是導致破案的關鍵文本。

  應該說沈從文對張充和的愛欲糾葛終於導致他一生迷戀愛欲的危機的總爆發,並且影響到他的藝術創作──他的純樸的鄉土故事寫不下去了,他的“新愛欲傳奇”(〈摘星錄〉和〈看虹錄〉)受到當時人許多的批評。正是在這樣的時刻,1949年的政治巨變發生了,這個客觀的歷史改變了他的後半生。大家都認為他主要是受到政治壓迫而放棄寫作,非常同情他,殊不知沈從文卻因此擺脫了他在感情和寫作上的困境,一方面別人完全忽略了那一段非常嚴重的婚外情,而另一方面沈從文又在文物研究上取得了另一種成果。他的迷情大家沒看到,他的另外一種努力的成果,大家都看到了,而且事過境遷,他的早期的文學成就也受到極大的吹捧,實在是“幸運”極了。我這樣的說法好像是在講風涼話,但請大家仔細參閱解教授長文的最後一節,再想想我的說法是不是有道理。

  解教授這篇長文從開始準備,到撰寫完成,總共花了兩年多,態度極其慎重。他以極嚴謹的考證和文本分析來論證沈從文三、四十代之交開始的精神危機──這個精神危機一直延續到1949年沈從文自殺時──其根本就在這一段非常嚴重的婚外戀。他以學術研究的態度證明了沈從文一生中最不為人了解的一段秘辛,我個人覺得,這是解志熙和裴春芳在沈從文研究上的重大貢獻。對於這個問題的探索,絕對不是揭發隱私之舉。所以務必請讀者仔細的考察解教授的論證過程。

  解教授這篇長文我很仔細的從頭到尾看兩遍,關鍵處還反覆看了幾次。解教授希望我提出一些批評,因此最後我想談一點看法,希望將來解教授有機會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看法來源於我讀完全文後的感慨:為什麼當時看過〈摘星錄〉與〈看虹錄〉的人,包括許傑、孫陵和吳祖緗(他們都可以說是開明派)都對這兩部作品不以為然,吳祖緗甚至批評說,“他自己(指沈從文)更差勁,就寫些〈看虹〉、〈摘星〉之類烏七八糟的小說,什麼‘看虹’、‘摘星’啊,就是寫他跟他小姨子扯不清的事!”語氣非常不屑(見本書134─5頁),而沈從文卻堅持認為自己寫的是藝術作品?如果說,沈從文在寫《邊城》時,從正面把藹理斯的理論發揮到極致,那麼,他在寫〈摘星錄〉和〈看虹錄〉時,就完全誤用了藹理斯的理論,他已經分不清藝術和曝露個人(性)隱私的界限了。從五四時代提倡個人解放(包括性解放),推崇個人真情的抒發,最後怎麼會導致很有藝術才華的沈從文“滑入”性曝露、並且還堅認這是藝術呢?如果現在有人據此而推崇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情欲文學”的鼻祖,那就是沈從文後期藝術理論的必然歸趨。這一點值得維護文藝的最後道德底線的人好好思考──從五四的個人解放怎麼會導致沈從文的藝術迷失呢?這就好像,從個人主義立場,怎麼會推導出“民族大義”是統治者的道德觀,個人可以不用在意,如抗日戰爭時期的周作人所認為的那樣。解教授已經對周作人問題有了極精彩的論述,我很希望他能為這篇極具重量的沈從文研究,補上一個更具理論性的結尾,讓全文趨於完美。

  本書還收入了解教授輯錄、考訂沈從文佚文的七篇文章,可以看出他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嚴密的考訂。就因為有了這種紥實的工夫,他才能據以寫出我們一直在討論的那一篇長文。在這七篇之中,〈“鄉下人”的經驗與“自由派”的立場之窘困〉尤其重要,因為他說明了表面上堅持藝術自主性的沈從文其實是有鮮明的政治立場的。

  關於張愛玲的一篇長文(116頁),其重要性完全不下於論沈從文的那一篇,我想多講兩句,解教授對張愛玲最核心的看法,我以為是下面這一段話:

   她1944年前的創作飽含同情地描寫亂世─末世凡夫俗子的命運與心性……可是進入1944年以後,張愛玲的心態急轉直下,她覺得破壞連著破壞的亂世沒有盡頭,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所以孤獨無助的個人,與其在不可抗拒的亂世中無望地守望和等待,還不如本其生物性的求生意志、盡可能地追求個人的生存與發展,而且要“快,快,遲了就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於是,在亂世裡但求個人現世之“自由,真實而安穩的人生”的人性─人生觀和文學─美學,便成了張愛玲1944年之後為人與為文的主導思想。(452─3頁)

解教授圍繞這一點展開討論,先追溯張愛玲的家世、遭遇,再探討她早期成名作的藝術特質,最後分析她與胡蘭成的交往,以及此後他們在日偽時期的行為,這樣就看出了張愛玲從她一開始的藝術高峯迅速往下滑落的根本原因。我想接著講一句,1950年代,張愛玲接受美國人的資助,寫了《秧歌》和《赤地之戀》這兩本反共小說,就證明了她作為藝術家的徹底墮落(張愛玲在1949年後還留在上海一段時間,因此她很清楚,她在這兩本小說中是違背事實在說話的)。所以可以說,張愛玲的“現世主義”,正如沈從文的“迷戀個人愛欲”都太過於在意自己,從某種意義來講,也就是太過“自私”,才造成了他們藝術生命的致命傷。

  綜合解教授對張愛玲和沈從文的評論,就可以看出他作為一個學者和批評家的特質。他相信作家的人格特質和世界觀會影響他的人性論和美學觀,從最寬泛的意義上來講,他相信藝術上的“美”最後還是要跟道德上的“善”統一的。現在很少人敢堅持這一點,這正是他不可及的地方。儘管本書中的沈從文論文已經足夠單獨出書,他仍然希望在這一本書中同時收入沈從文和張愛玲的評論,因為他不是要寫作家論,他不只是要對一個作家進行褒貶,他真正想表現的是一種批評家的態度。這一點我完全能體會,所以也就不在乎這本書遠遠超過頁數。我想告訴讀者的是,你是花一本書的錢買了兩本書,這不是從經濟上來講,這是從價值上來看。

2012/9/14


目次 
沈從文的愛欲書寫?/呂正惠 
愛欲抒寫的「詩與真」/—沈從文現代時期的文學行為敘論1 
 一部田園牧歌背後的愛欲隱衷:且從《邊城》表裡的「不湊巧」說起/1 
 從「愛欲的壓抑」到「情緒的體操」:沈從文的愛欲觀與文學觀之回溯/14 
 從苦悶的「自敘傳」到抒情的「愛欲傳奇」:沈從文二三十年代創作的「變」與「轉」/37 
 理想的人性樂園和愉快的抒情美學:沈從文三十年代鄉土抒寫的得與失/64 
 「抽象的抒情」之底色和「最後的浪漫」之背後:沈從文四十年代「新愛欲傳奇」的  「詩與真」/95 
「餘響」費猜詳:關於沈從文四十年代末的「瘋與死」/149 
沈從文佚文廢郵鉤沉/169 
 〈三秋草〉/169 
 〈覆王誌之函〉/172 
 〈給小瑩的信〉/175 
 〈《七色魔(魘)》題記〉/183 
 〈我們用什麼來迎接勝利〉/194 
 〈新廢郵存底.四十二.經驗不同隔絕了理解〉/198 
 〈兩般現象一個問題〉/203 
「鄉下人」的經驗與「自由派」的立場之窘困—沈從文佚文廢郵校讀劄記/207 
 從〈三秋草〉說開去:沈從文關於「現代派詩」的京海差異觀/208 
 與「流氓左派」的遭遇及其他:關於沈從文沒有存底的兩封「廢郵」/214 
 沈從文的「常」與「變」:〈《七色魔(魘)》題記〉的訊息/223 
 「寄語上官碧,可憂下民紅」:「鄉下人」的經驗與「自由派」的立場之窘困/236 
 沈從文佚文廢郵再拾/259 
 〈廢郵存底.致丁玲〉/259 
 〈廢郵存底.辛.第廿九號〉/265 
 〈旱的來臨〉/268 
 〈讀書隨筆〉/269 
 〈夢和囈〉/272 
 〈文字〉/275 
 〈敵與我〉/276 
 〈新廢郵存底.關於《長河》問題,答覆一個生長於呂家坪的軍官〉(殘)/282 
 〈新廢郵存底.致莫千〉(殘)/283 
 〈給一個出國的朋友〉/285 
 〈詩人節題詞〉/289 
 〈新書業和作家〉/290 
 〈紀念詩人節〉/297 
遺文疑問待平章—新發現的沈從文佚文廢郵考略/301 
 友誼與愛情的遺跡:沈從文致丁玲的信和給張兆和的情書/302 
 愛國與愛欲的焦慮:沈從文抗戰及四十年代的佚文廢郵/310 
沈從文佚文輯補/323 
 〈人的重造—從重慶和昆明看到將來》/323 
 〈《斷虹.引言》附函〉/327 
 〈一個理想的美術館〉/328 
「最後一個浪漫派」的人文理想之重申—沈從文佚文輯補劄記/335 
 從《立言畫刊》上的《廢郵存底補》說起/335 
 《世界晨報》上的沈從文文章書簡/339 
 人的重造:「最後一個浪漫派」的人文理想之重申/342 
 相濡以沫在戰時—現代文學互動行為及其意義例釋/351 
相濡以沫在戰時:沈從文給李健吾的慰問信及其他/351 
 海上羈客有所思:李健吾對林徽因、沈從文的感懷/361 
 臨風寄意懷遠人:柯靈組編《作家筆會》的苦心/ 368 
 文人交往有深致:文學互動行為的文學史意義/375 
亂世才女的亂世男女傳奇—張愛玲淪陷時期的文學行為敘論/385 
 家敗世亂蒼涼心:張愛玲在生活上和文學上的早熟/385 
 情有獨鐘的敘事焦點:傳寫末世人性之變與亂世人情之常的《傳奇》/392 
 別出心裁的敘事藝術:「反傳奇的傳奇」的折衷損益及其趣味之限度/407 
 但求「安穩」還是應有「鬥爭」:張愛玲與淪陷區文壇上的張愛玲之爭/426 
 「人的文學」之歧途:「婦人性」的人性宣敘中的妥協迷思/453 
 妥協的或不妥協的男女之愛:〈色.戒〉與《海的沉默》之校讀/484 
 結束之贅言:《傳奇》之後無奇傳/499 
後記/501 
本書討論篇章索引/503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革命與形式──茅盾早期小說的現代性展開,1927-1930
作者:陳建華
ISBN:978-986-6777-44-8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
售價:42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0364190.htm


書籍簡介:

至今研究茅盾的中國學者,似乎都未能充分地掌握到小說形式的重要性,然而,西方學者卻又太重形式問題,把小說研究僅作為形式上的「敘事學」,未免也有偏差,因為大多外國學者對於史料和歷史背景資料掌握不足。作者的茅盾研究在這一方面的成就,值得欣賞。

書中所深刻闡明的體現在茅盾這一時期作品裡的「長篇小說」的現代性展開與中國特有的、植基於其對「格性」的理解上的「革命性」要求的錯綜複雜的關係,既具體、豐滿地展示了茅盾小說的文學上的成就及其獨特的形態,也同樣具體、豐滿地揭示了它們的失誤及其必然性。

此書就「革命」(作為文學上的trope)和「形式」之間的各種矛盾,作了抽絲剝繭式的辯證分析。作者所秉承的依然是中國學者對於史料的尊重,但他運用史料的方法─作為對照、脈絡或背景─卻靈活而深入。


作者簡介:

陳建華, 生於上海。復旦大學、哈佛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美國歐柏林學院,今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任訪問學者。著作有《十四至十七世紀中國江浙地區社會意識與文學》(1992)、《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李歐梵口述、陳建華訪錄,1995)、《「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 (2000)、《帝制末與世紀末──中國文學文化考論》(2006)、《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國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型》(2009)、《雕籠與火鳥(三十年集)》(2011),另有詩文創作《去年夏天在紐約》(2001)、《陳建華詩選》(2006)、《亂世薩克斯風》(2009)等。


序◎呂正惠

  我和陳建華兄獨特的交往經歷,建華在台灣版後記略有敘述,這裡就不再重複。我們失聯的那幾年,我一直注意他的著作的出版,先後買到《革命的現代性》、《帝制末與世紀末》、《從革命到共和》,對他的多產與多才備感驚訝與欽佩。今年四月終於在香港重逢,又承他贈送《革命與形式》,更為驚喜。首次見面時,我所以對建華感到親近,是因為他個性直爽、經歷坎坷,也因為他做學問的喜好與我有些相近,《革命與形式》這個書名就完全表現了我們共同的興趣。

  上世紀八、九年代以後,由於時代的重大改變,現代文學研究的趨勢也大為改觀。有人高喊「告別革命」,有人不屑於研究與革命有關的一切現代文學。「告別革命」,我並不反對,如果從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算起,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國已經過百年以上的騷動,應該從此進入和平發展的時期,誰也不想再搞革命。但要說以前的一切革命都不對,一遇到革命作家或讚成革命的作家就加以譏諷,而凡是對革命冷淡的作家就大力讚揚,也實在令人起反感。這就好像,以前紅的都是好的,現在白的都是好的,我很難接受這樣的「研究」。建華就不是這樣。他對革命和不革命的文學都很熟悉,談起來頭頭是道,他的立場和我並不完全一樣,但他談的話題我總是有興趣,我不太常碰到,對中國現代文學這麼兼容並包的人。

  在我成長的階段,台灣還處在戒嚴時期,絕大部分的現代文學作品都屬於禁書。能自由地購買和閱讀這些作品時,我已經過了四十歲,所以不敢再跨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不過,在將近三十歲時,我對盧卡奇的小說理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我買了所有盧卡奇著作的英譯本,以我勉強足以閱讀的英文能力,花了許多功夫讀了其中一些。當我開始評論台灣小說時,我暗中使用了盧卡奇理論。後來開始指導研究生寫論文,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以便為台灣培養幾個人才。很幸運的,我碰到非常用功、又肯聽話的蘇敏逸。她的碩士論文寫老舍,到博士階段,我就希望她能夠應用盧卡奇的理論研究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形成的過程。她用了極大的力氣,完成了這篇博士論文。以她當時的程度,我對這個成果是相當滿意的。但由於當時台灣的學風極為排斥這種做法,敏逸的論文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為此我頗感不平。

  最近幾年,我常有機會想起盧卡奇的理論和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關係,慢慢意識到,不能把盧卡奇的理論套用到中國小說上。兩年前我把一些零碎的想法,寫成一篇隨感式的文章。這篇文章,有幾個朋友表示讚許,這就對我起了鼓舞作用。我很想累積更多的閱讀,以便將來寫出一篇更正式的論文。就在這個時候,我驚喜的拿到了建華的《革命與形式》。他的思考方向,正是我要摸索的。我們共同問題是,中國獨特的現代經驗,如何在長篇小說中找到適當的表達形式。建華以茅盾為例,論證茅盾從《蝕》到《子夜》長期的摸索過程。建華的論述對我啟發很大,我不由得將《蝕》從頭到尾再仔細閱讀一遍,希望能對我正在形成的論述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

  盧卡奇討論長篇小說最重「整體性」,他認為,小說家對他所描寫的社會「整體性」的掌握與描繪的能力,是小說成敗的關鍵;而「整體性」的核心則是「階級矛盾」,越是能夠呈現社會的「階級矛盾」也就越偉大。在這個基準下,他特別推崇巴爾扎克與托爾斯泰。蘇敏逸在寫博士論文時,我們曾討論過「整體性」這個觀念如何應用在中國現代長篇小說上。我們都認為,「階級矛盾」這個觀念不能看得太死,因為像老舍、茅盾、巴金的作品,就不可能全用這個觀念加以分析。所以,當時就我們把「整體性」加以軟化、擴大化,用以指作家對當時社會的「整體性」看法。譬如,老舍是從市民階層的弱點來看中國問題,而巴金則把大家庭制度所反映的「封建禮教」視為中國的大病,他們的視點不同,由此而形成的小說寫作形式也就截然有別。

  但是,這樣還是把問題看得太淺了。譬如,蘇敏逸這幾年研究丁玲,她最感興趣的是,丁玲怎麼會從《莎菲女士日記》這麼重視年輕女性個人情緒,最後轉而寫出《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這種集體性的土改小說。擴大來講,五四時期比較重個人的傾向,越到後來越被民族、社會的問題淹沒了。這個大問題,看來才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真正的「整體性」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現代長篇小說關心的,最主要的還是國家、民族的大問題,以及在這個大問題下的個人處境問題,而不只是個人在社會的階級矛盾中所面對的問題。譬如老舍的《駱駝祥子》,寫一個出身下層的青年奮力要往上爬升。從西方小說的傳統來看,這是階級小說,是中產階級興起的產物。但老舍卻不這樣寫。老舍最後讓這個好強的、體力好、私德好的祥子徹底墮落,因為他要以祥子的墮落為例,說明任何一種主張個人好、國家就好的看法完全不適於現代中國。小說隱含的主題是很明顯的:中國必須徹底改造。這樣,《駱駝祥子》成了一本寄寓國家前途的寓言式小說,完全不同於西方的階級小說。他對祥子的心理描述,和巴爾扎克對拉斯蒂和司湯達對于連的描寫截然異趣。

  現在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現代小說這種發展是不自然、不正常的,這種看法並不公平。中國新文學從一開始,就和中國人對現代中國的夢想和期望密不可分的結合在一起。當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面對亡國的危機,很少有新文學家只想描寫個人的希望和挫折、夢想和情緒。每一個重要的小說家,都想藉著小說這一更寬泛、更自由的形式,表達自己對於中國現狀的種種批評。相反的,西方近代小說興起時,國家已經成為向外擴展的動力,而個人則在國家與社會中力求發展,個人的慾望也就成為小說描述的重點。而且,根據薩伊德的看法,這種慾望還跟西方近代向海外殖民拓展大有關係(很多西方近代小說都有其例證,我在兩年前的隨筆文中曾舉巴爾扎克為例。)西方小說對個人慾望的重視,最後發展成極複雜的個人心理分析(意識流是其極致)。相反的,在現代中國,這種狀況根本不可能出現,連國家都可能會不存在了,個人的焦慮就逐漸隨著亡國危機的擴大而被吸納進去了。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個人,往往在民族的危亡與個人的前途之中糾纏不清,小說家不可能把焦點全部集中在個人身上。這是中國的歷史現實的自然表現,不是幾個「革命派」作家蓄意扭曲而形成的,也不是政治指令下的產物(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精神,可以視為抗戰歷史現實的產物,所以其影響力也會隨歷史的發展而改變或減弱)。因此可以說,中、西近代小說的發展走著完全不同的道路。

  從這個觀點來看,茅盾的小說就非常值得探究。跟後來的革命社會小說來比較,《蝕》顯得非常異類,因為它對年輕女性的描述顯然充滿了慾望。你可以說,茅盾從男性的角度「窺視」著女性,但也可以說,女性在解放後完全發散著以往被束縛的生命力。五四運動所釋放出來的個人力量,在女性身上表現得最明顯。但這樣的女性,卻被大革命的時代潮流所捲襲,不由自主的投身其中。像孫舞陽、章秋柳這樣的女性,他們身體的解放和社會革命緊密相連,就完全不同於《娜娜》和《嘉麗妹妹》那樣憑女性身體而追求個人享受或個人前途。現在一般的批評意見可能會認為,如果從個別的女性角度來看,每一個女性都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如果從社會小說的角度來看,女性的個人面又寫太多了。這似乎是一種矛盾。建華的《革命與形式》以充分的資料告訴我們,我們正是以不同時代的眼光來看待茅盾,才會得出這樣的批評。如果從當時的社會情境去看,無寧說,茅盾的寫法是極具時代感的。茅盾在大革命後,所以對大革命的失敗感到困惑,正因為他充分感受到,五四運動和五卅運動後釋放出來各種社會力量是很難加以掌控的,這在《動搖》裡表現得尤其明顯。因此可以說,大革命是誰也不了解的一種渾沌狀態。大革命失敗後,由瞿秋白領導的激進路線茅盾是不讚成的,但他也不知道要怎麼辦,這才產生他的「矛盾」和《蝕》。相對於《子夜》明確的社會見解,《蝕》可以說是從五四的個人解放過渡到未來的社會革命小說的中間作品。《子夜》的出現,證明中國的社會情勢在革命派那邊已逐漸得到澄清。據我看來,《子夜》的思想邏輯和毛澤東的《新民族主義論》已經相距不遠了。如果再進一步思考,《子夜》和老舍的《駱駝祥子》在精神上也有其相通之處,它們都強調社會(或者說國內、外的諸種矛盾)大於個人,個人的命運絕對無法擺脫國內的階級矛盾和國外帝國主義的侵略。不久抗戰爆發,這種情勢有增無減。所以,可以說,《蝕》是過渡作品,《子夜》是開展新型社會革命小說的第一部作品。自此以後,中國小說的社會性日漸加強,個人性日漸減弱,直至改革開放,這種情勢才逐漸改觀。建華這本書掌握了這一關鍵,對理解中國現代小說(甚至全部現代文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建華的《革命與形式》讓我更清楚的意識到我的思路應如何發展,他也許不同意我對他的論著的詮釋,但這正是我讀完他的書最重要的感想。因為時間比較匆促,我沒有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他的著作,而我個人對中國現代小說的閱讀也還極有限,就只能講這一些,實在很抱歉。

2011/11/8


目錄
序一 章培恆/1
序二 李歐梵/7
序三 呂正惠/11
第一章 小說形式的「現代性」預設/17
 研究現狀/17
 「長篇小說」的「現代性」前設/21
 文學「正典化」與研究範式/26
 「文學現代性」與「文學文化」研究/34
第二章 小說形式與「整體性」/49
 從梁啟超到「五四」/49
 心靈與形式:盧卡契與茅盾/56
 「整體性」語碼/64
 「長篇小說」理論與「進化」意識/73
第三章 「革命加戀愛」與女性的公共空間想像/91
 「新女性」公共空間想像/91
 張聞天《旅途》:「十月革命」與新英雄想像/100
 張資平「戀愛小說」:為何仍屬「新文學」?/118
 張春帆《紫蘭女俠》:「新女性」的公、私空間/132
第四章 《蝕》三部曲:時間鏡框中的女性身體/155
 「我怎樣開始寫小說的?」/155
 「時代女性」與時間意識/168
 靜小姐和方太太:過去時被動語態/173
 慧女士和孫舞陽:革命現在進行時/188
第五章 章秋柳:都市與革命的雙重變奏/211
 為什麼「很愛這一篇」?/211
 「跟著魔鬼跑」與左傾「盲動主義」/213
 拯救史循:「現代性」企劃的破產/223
 卻爾斯頓:「現代主義」迴光返照/233
第六章 〈創造〉:「時代女性」與革命公共空間/249
 戲仿娜拉:從「婦女解放」到「社會解放」/249
 錯置詩學與空間脩辭/254
 重寫「婦女解放」:從改良到革命/260
 喜劇效果:顛覆「私人空間」/266
第七章 《虹》:「青年成長」與現代「詩史」小說/273
 在「意識形態」的「戰野」上/274
 「從左拉到托爾斯泰」/292
 月蝕之後的「幻美」之橋/304
 「北歐女神」的時間寓言/306
 女體與歷史:時間敘述框架的斷裂/313
 主體構築:「東方美人」與「戰士」/321
 「青年成長」與現代「詩史」小說/329
第八章 「乳房」的都市與革命烏托邦狂想/351
 「乳房」:軟性關鍵詞/351
 「乳房」話語現代性/353
 傳統「酥胸」話語的淘汰/358
 茅盾的「乳房」凝視/363
 都市「性話語」/370
 視像萬花筒:模特兒、裸體、曲線美/376
 視覺敘述結構:孫舞陽與《動搖》/387
 「乳房的屍身」吞噬理性/396
第九章 結論/411
參考書目/423
中日文部分/423
西文部分/444
後記一/455
後記二/463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魯迅
ISBN:978-986-6777-40-0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
售價:32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09433484.htm


書籍簡介:

創作和雜文是魯迅作品的整體,必須兩者兼讀才能完整體會魯迅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深度。雖然如此,對一般讀者而言,從創作入手,仍是接近魯迅最佳的途徑。魯迅比較符合一般文學規範的創作,依文類分別收錄在小說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本書即是從上列魯迅自謙「勉強可以稱為創作」的五種集子裡各精選數篇編纂而成,為了在臺灣推廣魯迅,選編時對舊版註解稍作了刪節。對於想要親近魯迅的台灣讀者,這無疑是一冊十分適切的讀本。


作者簡介:

魯迅,本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20世紀中國重要的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魯迅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評論、散文、散文詩、雜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出版說明◎呂正惠

  魯迅的作品,可以分成兩大類:創作和雜文。前者指比較合乎一般規範的文學作品,後者是魯迅獨創的一種文體。有不少人認為,魯迅式的雜文不能算文學作品,這其實是一種偏見,不讀雜文,絕對無法了解魯迅的整體成就和他思想的深度。不過,對一般讀者來說,從創作入手,還是接近魯迅較好的途徑。

  魯迅在〈《自選集》自序〉中謙遜的說,「可以勉強稱為創作的,在我至今只有這五種。」這五種指的是小說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為了給台灣讀者提供一個適切的魯迅讀本,我們把五種加以精選。因為台灣讀者對魯迅還是相當陌生,對魯迅作品所涉及的時代背景大半不很了解,我們盡可能考慮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接受能力。有些可能是更好的作品,我們未必選入(在《野草》和《朝花夕拾》兩集中尤其如此),這一點請大家了解。

  本選集的注解根據舊版魯迅全集(人民文學,1981)略加刪節而成。我們的目的是要在台灣推廣魯迅,我們特別要向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參與舊版魯迅全集的編者們表達謝意,並請他們理解我們的作法。


目錄:
出版說明/ 1
〔吶喊〕
 自序/ 3
 狂人日記/ 10
 藥/ 22
 一件小事/ 32
 故鄉/ 35
 阿Q 正傳/ 46
 社戲/ 89
〔彷徨〕
 祝福/ 103
 在酒樓上/ 121
 肥皂/ 132
 示眾/ 144
 孤獨者/ 150
 傷逝/ 172
〔野草〕
 題辭/ 195
 秋夜/ 198
 希望/ 201
 雪/ 204
 風箏/ 206
 好的故事/ 209
 這樣的戰士/ 212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214
 臘葉/ 217
 淡淡的血痕中/ 219
〔朝花夕拾〕
 小引/ 223
 《二十四孝圖》/ 226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36
 父親的病/ 242
 藤野先生/ 248
 范愛農/ 255
〔故事新編〕
 序言/ 267
 奔月/ 270
 鑄劍/ 284
〔附錄〕
 《自選集》自序/ 307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311
 回憶魯迅先生/ 316
 魯迅年表/ 353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1928-1949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
作者:倪偉
ISBN:978-986-6777-37-0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
售價:38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09102418.htm 


書籍簡介:

本書作者把現代文學放在民族建設的大背景下加以審視。

梳理了1928-1949年南京政府的文藝政策與文學運動。推翻了「1949以前,國民黨不重視文藝,忽略意識形態鬥爭,終於導致江山易手,退敗台灣」的簡單看法。

論證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其統治時期所制定的文藝政策以及策動的文學運動,在表面上看來,是為了對付左翼文學,完全是出於政黨意識形態鬥爭的需要,然而深一層的思考,這一切又是和國民黨所制定的建國方略在文藝領域裡的具體實踐。」

從這個視角看,作者具體分析了文學與現代民族國家建設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從另一側面揭示中國現代性艱難而獨特的開展過程。


作者簡介:

倪偉,1968年出生,江蘇江陰人。1998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復旦大學中文系,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及文化研究。


序◎呂正惠

  倪偉的《「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有兩項非常明顯的優點,任何人只要稍加翻閱,馬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長期以來,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其實踐、以及文學作品,很少受到嚴肅學者的重視。坦白講,絕大部份的現代文學專家都認為,在講述中國現代文學時,這是可有可無的一個部分,沒有也無所謂。但是,客觀的看,國民黨畢竟統治全中國二十多年(1927─1949),要說它的文藝政策完全不值得重視,也是不對的。問題是,誰願意耗費極大的時間,去從事這一項也許價值不大的研究工作。

  倪偉在他的初版後記中說,「當我日復一日地面對那些枯燥乏味的作品,重溫前人光華黯淡的思想言論時,我常常絕望地想:這一切是否值得?」我非常同情,因為我絕對不肯去幹這種工作。同時我也非常感激,因為他已經做了,我只要讀他的書就可以了。他把這個工作做得極為出色,以至於別人也許不用再做了。他又說,「記得在南京圖書館查閱舊報刊的那些寒冷而漫長的日子裡,每天面對那些半個多世紀沒人翻過的發黃變脆的紙頁,常常會感到一絲傷感。那些凝結着作者心血的文字,倘若不是遇見我,也許還會在圖書館的某個陰暗角落裡繼續沈睡下去。」事實確實如此,沒有倪偉竭擇而漁式的認真閱讀資料,別人就必需再做一次。倪偉幫所有現代文學研究者做了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服務工作,每一個人都應該感激他。

  倪偉書的第二項特點是,分析深入,文字流暢易讀。這本書並不缺乏理論辨析,但倪偉並不刻意假作高深,引用許多別人看不懂的理論來加以裝璜,而只是平平實實的分析。事實上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難以做到,所以許多學者更願意把文章寫得讓人看不懂。下了大功夫,又把全書寫得這麼清析,這本書的價值很容易讓人認定,不需要我再多費言辭。

  我想藉此說一些好像題外、又好像題內的話,是我一直想說而沒有機會說的。倪偉在書中談到,文學史研究首先應是歷史的研究,必須把文學作為整個社會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探討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裡,文學是以何種方式實現其生產和再生產的,又是哪些因素決定了這種生產和再生產的方式。我完全贊成這種說法。不過,倪偉又似乎假定了文學要有一種主體性,所以他對黨派性的文藝政策有一種先天的反感。對於他這種傾向,薛毅已經提出他的批評,倪偉也把他的批評附在他的書中。不同思想傾向的人可以藉此澄清自己的立場,並以更清醒的態度來閱讀這本書,關於這方面,我也就不再多說了。

  我想提出來的問題是,為什麼共產黨的文藝理論和傾向表現了那麼鮮明的黨派性,卻還吸引了許多支持者,而國民黨卻做不到?這個問題,似乎很少人從歷史語境中來加以探討。

  首先要澄清一點的是,有不少知名的文藝界人士是(或曾經是)支持國民黨的,如胡適、聞一多、梁實秋、朱光潛、沈從文等,但在意識形態上他們屬於自由派,並不支持國民黨的文化政策和文藝理論。同樣的,他們也不喜歡(或原來也不喜歡)共產黨。知名的文藝界人士,認同國黨的文藝理論的人,似乎一個也找不到。對於一個統治全中國的政黨來講,這實在是一件很尷尬的事。

  我以為這要從民國時期的社會形態和知識分子群體這兩方面來加以討論。從晚清以來,知識分子認識到,教育是救國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後中國的教育就日漸普及化,以至於原來無力接受教育的社會階層的子弟,也可以想盡辦法讓自己得到教育。但是由於家庭經濟的限制,他們的教育不可能很完整;同時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們在受完教育後,也很難找到好的職業(可以想像一下民國時期的混亂)。於是,中國就出現一大批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貧困家庭出生的小知識分子。由於他們的家庭出身,也由於他們自己的遭遇,他們對於社會的不平等和農民的苦難,有深切的感受。對他們來講,只有大革命才能解決普遍貧窮的問題,也只有大革命才能達到普遍的平等。這就是他們寧願選擇共產黨,而不願意選擇國民黨的原因(國民黨在當權後連孫中山的「平均地權」都做不到)。如果我們以量化的方式去探討支持共產黨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家庭出身,我相信,一定可以印證我這種出於直覺的想法。

  當然也有許多出身較好的知識分子選擇共產黨,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共產黨能救中國。這樣,就有各種不同出身的人支持共產黨。當共產黨打贏內戰,統治全國後,知識分子之間的歧見就會表現出來,這也是後來黨內出現嚴重鬥爭的源頭之一。但無論如何,出身貧困家庭的小知識分子絕對是共產黨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現在很多人反對《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放在現在的時空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反過來看,從延安時代的革命背景來看,《講話》的出現也是可以理解的。薛毅說,「假如我們把文藝政策、意識形態都綜合在文學生產方式中來觀察,那麼我們確實有必要重新想像『文學』,重新定義『文學』。」這話我完全贊成。我們只要回顧一下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階段的啟蒙主義文學,或者俄國大革命之前的俄羅斯文學,就可以了解,在現代世界史中,文學如何變成意識形態戰場的主要角色。資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前,以及在取得政權後,對文學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這一點也值得我們深思。

  我想說的只是,文學在現代社會具有非常不同於傳統的角色,至於如何判斷每一部作品在文學上的終極價值,那是另一個問題,這裡就不便多談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倪偉的書是一個開放的文本,可以讓任何立場的人重新思考他自己的問題。譬如我自己到現在還不能解決文學的意識形態角色和文學本身的價值之間的矛盾。倪偉也在台灣版後記裡談到他思想的轉變,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本書的價值。一本書如果寫得好,它本身就具有開放性,這也是薛毅和我願意坦誠講出我們意見的原因,倪偉是能理解的。

2011/7/20


目錄
序◎呂正惠/III
引言/1
第一章 三民主義文學/19
 第一節 三民主義文學口號的提出/19
 第二節 作為意識形態的三民主義/37
 第三節 文藝宣傳論:意識形態的泛化/49
第二章 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1930年代初的民族主義文學社團/77
 第一節 上海:「前鋒社」/77
 第二節 南京:「中國文藝社」、《開展》、《流露》/92
 第三節 杭州:從「初陽」到《黃鐘》/108
第三章 民族主義文藝的理論與創作/133
 第一節 民族主義:理論與問題/133
 第二節 李贊華:〈變動〉與〈矛盾〉/159
 第三節 黃震遐:〈隴海線上〉和〈黃人之血〉/174
第四章 文化統制與民族文藝/217
 第一節 統制與獨裁/217
 第二節 通俗文藝運動/246
 第三節 民族文藝/266
第五章 抗戰建國與文藝政策/307
 第一節 文藝:入伍與下鄉/307
 第二節 戰國派/324
 第三節 文藝政策論爭/246
結語/375
參考文獻/383
初版後記/401
附錄 民族、階級與文學—與倪偉對話◎薛毅/405
台灣版後記/415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 


作者:吳福輝


ISBN:978-986-6777-24-0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售價:50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PChome人間出版社:


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7438574.htm


 


 


書籍簡介:


 


  本書將一切與文學作品、作家發生關聯的現象,均置於歷史「變動」的長河之中。 文學作品的發表、出版、傳播、接受、演變,得到特別的關注。文學形成的人文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文學中心的變遷,作家的生存條件,他們的遷徒、流動,物質生活方式和寫作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的關節點得到盡情展開。 社團、流派的敘述,與文學報刋、副刋、叢書等現代出版媒體的聯繫,緊密結合,更接近文學發生的原生態。經過文學批評而與讀者碰撞,經過翻譯而與世界文學搭橋,經過電影而與同時期藝術相互影響,現代文學的外延像一個個章魚的觸角伸展出去。而現代白話文學語的生成、演變、當然應該和經典作品的細讀吻合於一處。 全書還設置了文學典型年,用編年體的大事記把讀者引入文學現場。


 


 


作者簡介:


 


  吳福輝(1939---),浙江鎮海縣人(今寧波市江北區) 。生于江南上海,長于關外遼寧。1959年始在鞍山任中學教員。1978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師從王瑶、嚴家炎先生。1981年畢業,即參與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備。


 


  1985年後於萬壽寺老館期間,歷任研究室主任、副館長。 2000年完成轉移芍藥居新館工作。曾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茅盾研究會副會長。現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刋》主編。 治中國現代文學史,專攻1930年代文學、現代市民文學和京海派文學,偶涉學術散文。 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合著)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沙汀傳》、《帶著伽鎖的笑》、《且換一種眼光》、《遊走雙城》、《深化中的變異》、《多稜鏡下》等。


 


 


自序


 


  我在自己的園地的一側,開了一塊生田,即寫下一部實驗性的插圖本中國現代文學史。今日終於可以把它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對於我,這部書的完成,真可謂一波三折。先是上海、北京的兩家出版社找我計劃寫一種圖文關係密切的現代文學史。擬想的都不壞,心氣也不算低,但可惜敵不過嚴酷的現實,最後都因不是我的緣故而擱淺了。這一擱,彷彿就沒了消息。可世事正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誰能料到這麼一拖,竟拖出一個文學史寫作即將發生變化的時代來了。試想此書假若早幾年寫出,或許它只是一種陳舊的文學史加插圖、加地圖的東西,一種非驢非馬、非舊非新、或形新而實舊的東西而已。而現在的此書,當然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正文之外的插圖、表格也不是有多麼重要,卻色色樣樣都歸結到一部含了新觀念的,說得大膽一些,是身上可能包孕著一點未來因素的文學史上面去了。


 


  關於文學史觀念的正待變革,去年冬天我在上海大㈻講課期間曾經同青年教師們座談過,後來經他們整理錄音,講演辭題目訂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當今態勢》,收入我將要出版的論文集《多棱鏡下》中。我在那裡詳述了近年來五種有代表性的文學史新見:嚴家炎先生的「生態」說;范伯群先生的「雙翼」論;陳思和的「先鋒與常態」;楊義的「重繪文學地圖」;和我在《文藝爭鳴》提出的消解「主流型」文學史、倡導「合力型」文學史的粗淺認識。這些說法並非完全隔絕,實際上倒是可以相互補充、滲透的,其中已存有「多元共生」和「大文學史」等各個要點的共識。這是學術界同步達到某個文學史重寫階段的一個集中體現。風起於青萍之末,我們能夠覺察到這個變動終將來臨。


 


  我個人的文學史觀念自然也是在這種互相激蕩的㈻術氛圍中,逐漸明朗的。我記得王瑤先生多次打過比方,說做㈻問大體有兩種方法:以一種觀點為主的,就如同㆒張唱片轉著圈子,以唱針為中心,發出一個主調;如果是敘述多種觀點,發散型的,就如同是織毛衣的前襟後襟,或織毛圍巾,便是一片一片。他說這兩種方法的前一種境地較高,但後者也屬需要,不應忽視。我們搞了這麼多年的文學史,不是用「革命」做唱針,就是拿「現㈹性」做唱針,難道還要繼續寫一本以「後現代」,或者「民族國家」為主導貫串線索的文㈻史嗎?我認為從提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這個概念始,我們就在做已有現代文學史的分解工作了,時至今日,仍沒㈲到可以整體歸納的時候。「分解」、「歸納」,是我使用得手的㆗國概念。當一本文㈻史被凝固成㆒個想像的完整結構時,它是被歸納的結果;而當文㈻史受到質疑而露出巨大的空隙,進一步呈現出駁雜多樣的狀態的時候,它是被分解了。我想起王瑤先生織毛線的比喻,覺得一本駁雜的文學史可能正是今天的格局所需要的。同樣的,關於文學史上係。當中國的文學處於自身積累現代性的時刻,駁雜的引進是必然的;而革命正是用強力來快速推進文學現代化的歷史過程,於是便出現了多次的轉折。不斷積累並轉折的結果,讓文學史的面貌更加複雜多變,這樣我們就具有了多種的文學形態,基本的是左翼文學、通俗文學、京派文學、海派文學這四種。哪一種在哪一個階段都沒有獨霸天下,各自有各自的讀者群體,分屬於政治文學、商業文學、純文學這三種文學系統。系統之間也不隔著千山萬木,而是相互撞擊、轉化,如左翼政治文學要依賴上海的讀書市場,京派文學反對黨派文學但並不與社會人生隔絕(純文學不純),這是中國自有文學以來從沒有過的多元景觀,這也正是「現代」的文學狀態。哪種文學形態也沒有真正成為唯一主導的形態,直至今日還是如此。


 


  我在尋找文學史多元闡釋的認識方式和書寫方式之中,度過了自己的摸索時期。這種摸索到今天也無終止。但是我接受了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約稿合同,重起爐竈,這本文學史進入了操作的層面,如果沒有多少前人的成果可以仿製,我就只能去吸收今人的經驗,加以消化與發揮。比如我從嚴家炎先生的「文㈻生態」裡面想到文學史不能無視人的生態,不能不寫作家的心態以及與心態直接相關的文化物質環境。范伯群先生的「雙翼」論很有警醒作用,我雖然不同意讓通俗文㈻與先鋒文學平行地進入文學史,卻受到啟發,考慮如何將通俗文學整合進市民文學,而市民文學到海派浮出,就具有了先鋒、通俗的雙重性質,不那麼截然分明了。這也是陳思和把「先鋒」「常態」作為兩種互動的文學態勢提出的原因。我可以抓住文學史上典範的先鋒文學來解剖,也要將大眾化的常態線索緊緊把握住,把農民大眾文㈻和市民大眾文㈻擴大來書寫。而楊義的大文㈻版圖說,啟示我建立新的歷史敘述空間,把過去線性的視點轉化為立體的、開放的、網狀的文㈻圖景。在這些意義上,我想到我這部文學史可以加上「發展」兩字。


 


  《插圖本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的命名,是為了文學史名稱的不重覆,好區別,也是因為「文革」一結束我考現代文徐究生,因王瑤先生加考古代文學一張卷,那時我急來抱佛腳,僅有一個月的復習時間,所用就是1960 年代未經「污染」過的劉大杰先生的舊版《中國文學發展史》。這是我心中存下的一份紀念。但更重要的是本書的「發展」內涵,在實際書寫時是充分地得到使用的。本書將一切與文學作品、作家發生關聯的現象,均置於歷史「變動」的長河之中。文學作品的發表、出版、傳播、接受、演變,得到特別的關注。文學形成的人文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文學中心的變遷,作家的生存條件,他們的遷徙、流動,物質生活方式和寫作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的關節點得到盡情展開。社團、流派的敘述,與文㈻報刊、副刊、叢書等現代出版媒體的聯繫,緊密結合,更接近文學發生的原生態。經過文學批評而與讀者碰撞,經過翻譯而與世界文學搭橋,經過電影而與同時期藝術相互影響,現代文學的外延像一個個章魚的觸角伸展出去。而現代白話文㈻語的生成、演變,當然應該和經典作品的細讀吻合於一處。全書還㈵意設置了文學典型年,用編年體的大事記把讀者引入文學現場。當然,我明白真正的文㈻原生態本來是不存在的,典型年也好,大事也好,還不是筆者選擇的結果?但這種逼近文學發生、變化狀態的駁雜編年,雖僅是舉例而已,對盡力恢復遭歪曲的真實歷史,還是有它的獨特功用的。


 


  在本史的「發展」意義表露無遺之後,我還要做幾點說明。「發展」的邊沿永遠是開放的,不斷拓展的,誰也無權將它封死。我要寫的是單卷的文學史,加上插圖,能夠施展的天地限,而大文學史的容量已經被多方拓寬,這就要尋找典型,尋找關鍵點。我試圖在有意識地減弱作家作品的敘述,不可避免會在作家作品方面㈲所遺漏的前提下,反抓住典型作品做有血有肉的分析。這或許也是一種寫法。無意中對將來的現㈹文㈻史越㊢越薄,也提供一種正反面的經驗。


 


  文學史都是建築在本時代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嚴格地說,它不是一個人能輕易完成的。本書的㈾料,凡引用必注明出處,各種表格的匯集一般注明知識來源,全書所附的參考文獻較簡,它不是用來炫耀作者的博㈻,而是說明寫作中確切參考過的書籍,並表謝忱的。記得參與寫《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一書時,筆者諸人對自己的資料功夫沒有十足的把握,曾經在京地請了幾位專家把關,但後來還是發現有不少的錯漏。現在只是以我一人之力,除大量引用外,加上本書的年表、表格、圖片、大事記的製作,想想其中可能出現的錯誤,真是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的。我期望得到專家與讀者的不吝指正。


 


  插圖的工作雖與通俗文學照片資料的收集之難不同,但它的㈵點是少者太少,而多者過多。作家肖像、作品初版本、手稿等,本是最主要的插圖內容,但要做到精選也不易。比如作家頭像要與㈹表性作品的誕生共時,除照片外再另選擇漫畫像、自畫像、合像等,也就難一些。初版本外要選初刊雜誌,手跡要選典範作品,有時也會有難度。其他如作家故居和聚會所、作家手繪作品地圖和人物圖、發表的報刊及廣告、劇照海報等,總之要做到插圖的精、新、全,都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越到此書即將殺青的時候,剩餘的插圖結尾工作也越難,有的甚至到看校樣的時候還在尋覓。這裡要感謝我長期工作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它所提供的部分圖片,及我的幾位同事、學生所給予的援助,是使我銘感於心的。


 


  感謝母校的出版社,尤其是高秀芹編輯對我的約稿,把此書終於救活,且逢了好的天時地利。她尊重我的原稿,連插圖說明也由著我做個性化的改動,幾年如一日對我保持信心,耐性等待我將它一個一個字、一張一張圖地完成。最後還答應我儘量趕在2009 年年底,這個對我來說是個整日子來出版。還要感謝本書的責編朱競和丁超,他們的寬大尤其沒有際,容得我獨立自由地運用自己的筆來寫作。他們認真閱讀稿子和校樣,使得本書不至於有大錯。本書發稿時正值北大出版社恢復建社30 周年華誕之慶,我覺得十分榮幸。


 


  本書的目標不是企圖創立一種新型的文學史範式。它不過是未來的新型文㈻史出現之前的一個「熱身」,為將來的文㈻史先期地展開各種可能性作一預備。這也算是我的一個夢境的實現。近十年來,我的夢㈲增無減。有好夢也有壞夢。好夢裡,我似乎年輕了,有美的憧憬,有更大的寫作計劃,看得見更富裕、更公正的㈳會與更健康的青年一代在成長。壞夢中,我被強制性地趕回我的漂泊地,在那裡迷失道路,找不到父母的舊屋,跌傷了自己。可見我的文學夢一部分實現了,一部分破碎消失了,一部分重新產生了。而這部書是我的文學夢的一種實現,雖然它仍存在無數的遺憾。


 


  畢竟對一個文㈻者來說,做夢,嚮往夢,是重要的。


 


2009 年11 月12 日於京城又一次雪雨中,窗外雪樹玉立


 


 


目錄:


3 自序


1 第一章 孕育新機


  第一節 望平街—福州路:文學環境的轉型 ………………………………… 2


  第二節 白話報及文學書面語變革 …………………………………………… 11


  第三節 最早放眼世界的文人 ………………………………………………… 19


  第四節 由政治而文學的「新文體」運動 …………………………………… 30


  第五節 文學大事1903 年版圖(積累的時代) ……………………………… 40


  第六節 商業都會興起中的現代市民小說 …………………………………… 49


  第七節 新舊交替的南社精英 ………………………………………………… 59


  第八節 蘇揚至上海:鴛鴦蝴蝶派文學 ……………………………………… 69


79 第二章 「五四」啟蒙


  第九節 話劇傳入後最初的劇場演出 ………………………………………… 80


  第十節 搭建通向世界文學之橋 ……………………………………………… 91


  第十一節 海內外對文學革命的醞釀 ………………………………………… 102


  第十二節 「新青年—北大」激進派發難與守成派抗衡 …………………… 112


  第十三節 文學大事1921 年版圖(啟蒙的時代) …………………………… 122


  第十四節 京滬報刊書局形成的文學空間 …………………………………… 136


  第十五節 白話新詩、短篇小說的帶頭突破 ………………………………… 146


  第十六節 《阿Q正傳》的傳播接受史 ……………………………………… 155


  第十七節 「語絲」「閒話」和文學白話體 ………………………………… 165


  第十八節 早期鄉㈯文㈻對農民與地域的發現 ……………………………… 174


  第十九節 市民大眾的生活慰藉 ……………………………………………… 183


193 第三章 多元共生


  第二十節 南下之路:文學中心的回歸 ……………………………………… 194


  第二十一節 左翼的風行、深化和紛爭 ……………………………………… 204


  第二十二節 時代色彩鮮明的長篇小說 ……………………………………… 219


  第二十三節 時代性和個性化寫作的相繼高揚 ……………………………… 229


  第二十四節 京派純文學的風韻流脈 ………………………………………… 241


  第二十五節 海派面對現代都市的新感覺 ……………………………………257


  第二十六節 兩種市民社會的文學視野 ……………………………………… 271


  第二十七節 職業化的劇場話劇終於成熟 …………………………………… 282


  第二十八節 文學大事1936 年版圖(多元的時代) ………………………… 293


  第二十九節 電影藝術與文學交互作用 ……………………………………… 304


  第三十節 對外國名家應時的整體的接受 …………………………………… 314


331 第四章 風雲驟起


  第三十一節 戰爭流徙之下文學多中心的形成 ……………………………… 332


  第三十二節 文人經濟狀況和寫作生活方式 ………………………………… 344


  第三十三節 重慶:救亡文學由高漲至分化 ………………………………… 353


  第三十四節 延安:從戰時群眾性文藝到工農兵方向 ……………………… 368


  第三十五節 桂林:戰時「文化城」的戲劇潮出版潮 ……………………… 386


  第三十六節 昆明:個體生命在時代體驗中沈潛 …………………………… 403


  第三十七節 上海等:無家之痛及迂迴後興起的「市民文學」 …………… 419


  第三十八節 港臺:分割、自立與新文學的生長 …………………………… 438


  第三十九節 農民—市民:大眾文㈻的全新勢頭 ………………………… 450


  第四十節 文學大事1948 年版圖(轉折的時代) …………………………… 462


477 圖表索引


478 參考文獻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魯迅精要讀本:小說、散文、散文詩卷 


作者:魯迅


選編者:王得后、錢理群、王富仁、李慶西


ISBN:978-986-6777-23-3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


售價:40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PChome人間出版社:


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6921437.htm


 


 


書籍簡介:


 


中國大陸魯迅研究的權威學者選編,依據魯迅「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的意見選編,讀者可以讀到魯迅精彩的文學、深邃的思想、複雜的靈魂。


 


中國大陸魯迅研究的權威學者王得后、錢理群、王富仁,依據魯迅「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的意見,特別為台灣讀書界從魯迅三百餘萬字的著作中,選編了三十萬字,包括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的精要讀本,李慶西先生並於觀涉重大時事與人事之處,附上關鍵性的注釋。對想要理解魯迅精彩的文學、深邃的思想、複雜的靈魂,乃至動盪中國的台灣讀者而言,這無疑是目前坊間可見的最佳讀本。


 


竹內好的話:


 


從思想史來看,魯迅的位置在於把孫文媒介於毛澤東的關係中。近代中國,不經過魯迅這樣一個否定的媒介者,是不可能在自身的傳統中實行自我變革的。新的價值不是從外部附加進來的,而是作為舊的價值的更新而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是要付出某種犧牲的;而背負這犧牲於一身的,是魯迅。


 


正是魯迅才承受住了這重負,沒有絲毫的媚骨,具有著毛澤東所評價的那種「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選編者簡介:


 


王得后,1957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75年入魯迅研究室,從事專業研究,現已退休。著有《兩地書研究》、《〈吶喊〉導讀》、《魯迅心解》、《魯迅與中國文化精神》等。


 


錢理群,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研究生班,1981年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後為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著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與魯迅相遇》、《1948:天地玄黃》、《中國現代文學30年》(合著)等。


 


王富仁,新中國有學位制度後第一位文學博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汕頭大學教授。著有《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等。


 


註釋者簡介:


 


李慶西,現居杭州,長期從事文學研究和圖書編輯工作。著有《文學的當代性》、《書話與閑話》、《尋找手稿》等。編撰《大學文學讀本》(與錢理群、郜元寶合作),策劃並責編魯迅著作全編及中國現代作家著作全編多種。


 


 


編者說明:


 


  呂正惠教授希望我們選編一部魯迅作品,三十萬字,不含注釋,為臺灣讀者。我們很高興做這件事。我們都是研究魯迅的,少的,也有三十個年頭了。有讀者朋友想讀一點魯迅作品,我們自然願意盡力加以介紹。


 


  魯迅的作品,包括書信和日記,不含翻譯和他輯校的古籍、石刻,幾近三百萬字。選三十萬,不過十分之一,自然頗有難度。文學不是算術,二二一定得四;個人因素影響之大,幾乎可以說是決定性的。我們儘量克服個人的偏愛,推敲又推敲,最後決定就是這個篇目了。


 


  最早,曾經想為了讀者讀到更多的魯迅作品,大多可能讀過的,比較流行的「名篇」,就不再選了。經過切磋,覺得這樣不好。讀者翻開這本書,一看,自己讀過的,大家常常提到的,書裡居然沒有,會想:這是什麼選法?何況「好書不厭百回讀」;而且,還有備查的用處。於是中規中矩地就文章論文章來重新選目。魯迅有一篇為臺灣朋友寫的序言,確實是因為地緣的關係選入的。


 


  這樣,我們按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分別選擇;編排則依據魯迅所說「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意見:創作分類,雜文編年。於是成了現在的樣子。


 


  呂教授希望有注釋。我們想,小說是創作,名物之類不怎麼妨礙藝術感受與欣賞。魯迅就說過,小說中水鄉的航船,如果改編,到了北方,也可以是大車。商得呂教授同意,這部分儘量少注。雜文是短評,關涉時事和人事,雖說魯迅的雜文是文化批評和社會批評,關鍵在社會,但是,如果瞭解相關的世事會更好,所以注釋多一點。


 


  對於各種文類,各個集子,簡單介紹了幾句,以供讀者參考。限於篇幅,在我們難免遺珠之憾。在讀者看來,選編不當之處,肯定是有的,還望多多賜教。


 


編者


二一年三月八日星期一


 


 


目錄:


魯迅精要讀本選編總目錄i


編者說明iii


簡短的出版說明/呂正惠v


雜文


●一九一八年


三十五/ 003


●一九一九年


五十七現在的屠殺者/ 005


五十九「聖武」/ 007


我們現在怎麼做父親/ 011


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025


●一九二三年


娜拉走後怎樣/ 027


●一九二五年


青年必讀書/ 034


忽然想到(三至四)/ 036


戰士和蒼蠅/ 039


夏三蟲/ 041


忽然想到(五至六)/ 043


燈下漫筆/ 048


雜感/ 057


北京通信/ 060


論睜了眼看/ 064


十四年的「讀經」/ 070


這個與那個/ 076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084


●一九二六年


學界三魂/ 094


一點比喻/ 100


談皇帝/ 103


●一九二七年


無聲的中國/ 106


黃花節的雜感/ 111


寫在《勞動問題》之前/ 114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116


答有恒先生/ 133


可惡罪/ 139


小雜感/ 141


關於知識階級/ 146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154


●一九二九年


流氓的變遷/ 162


●一九三○年


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 165


「好政府主義」/ 172


●一九三一年


上海文藝之一瞥/ 174


宣傳和做戲/ 187


●一九三二年


論「第三種人」/ 189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 194


《自選集》自序/ 198


祝中俄文字之交/ 202


●一九三三年


諺語/ 209


小品文的危機/ 212


偶成/ 216


世故三昧/ 219


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223


從諷刺到幽默/ 225


從幽默到正經/ 227


文學上的折扣/ 229


現代史/ 232


言論自由的界限/ 234


文章與題目/ 236


夜頌/ 239


/ 241


二丑藝術/ 243


華德焚書異同論/ 245


晨涼漫記/ 248


中國的奇想/ 251


爬和撞/ 253


幫閒法發隱/ 255


/ 257


吃教/ 260


喝茶/ 263


重三感舊/ 265


●一九三四年


「京派」和「海派」/ 268


北人與南人/ 271


朋友/ 274


偶感/ 276


論秦理齋夫人事/ 279


罵殺與捧殺/ 282


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 284


拿來主義/ 293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296


說「面子」/ 298


病後雜談(二至四)/ 302


論俗人應避雅人/ 314


●一九三五年


隱士/ 317


「招貼即扯」/ 321


「尋開心」/ 324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328


文壇三戶/ 336


從幫忙到扯淡/ 340


名人和名言/ 343


逃名/ 348


七論「文人相輕」/ 351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355


●一九三六年


我要騙人/ 358


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 363


寫於深夜(一)(二)/ 368


/ 380


附錄:所用單集簡介/ 386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魯迅精要讀本:小說、散文、散文詩卷
作者:魯迅
選編者:王得后、錢理群、王富仁、李慶西
ISBN:978-986-6777-22-6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
售價:32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6921360.htm



書籍簡介:


中國大陸魯迅研究的權威學者選編,依據魯迅「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的意見選編,讀者可以讀到魯迅精彩的文學、深邃的思想、複雜的靈魂。


中國大陸魯迅研究的權威學者王得后、錢理群、王富仁,依據魯迅「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的意見,特別為台灣讀書界從魯迅三百餘萬字的著作中,選編了三十萬字,包括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的精要讀本,李慶西先生並於觀涉重大時事與人事之處,附上關鍵性的注釋。對想要理解魯迅精彩的文學、深邃的思想、複雜的靈魂,乃至動盪中國的台灣讀者而言,這無疑是目前坊間可見的最佳讀本。



竹內好的話:


從思想史來看,魯迅的位置在於把孫文媒介於毛澤東的關係中。近代中國,不經過魯迅這樣一個否定的媒介者,是不可能在自身的傳統中實行自我變革的。新的價值不是從外部附加進來的,而是作為舊的價值的更新而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是要付出某種犧牲的;而背負這犧牲於一身的,是魯迅。

正是魯迅才承受住了這重負,沒有絲毫的媚骨,具有著毛澤東所評價的那種「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作者簡介:


魯迅,本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20世紀中國重要的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魯迅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評論、散文、散文詩、雜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選編者簡介:
 
王得后,1957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75年入魯迅研究室,從事專業研究,現已退休。著有《兩地書研究》、《〈吶喊〉導讀》、《魯迅心解》、《魯迅與中國文化精神》等。


錢理群,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研究生班,1981年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後為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著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與魯迅相遇》、《1948:天地玄黃》、《中國現代文學30年》(合著)等。


王富仁,新中國有學位制度後第一位文學博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汕頭大學教授。著有《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等。



註釋者簡介:


李慶西,現居杭州,長期從事文學研究和圖書編輯工作。著有《文學的當代性》、《書話與閑話》、《尋找手稿》等。編撰《大學文學讀本》(與錢理群、郜元寶合作),策劃並責編魯迅著作全編及中國現代作家著作全編多種。



讓魯迅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魯迅精要讀本》出版說明◎呂正惠


  這一套魯迅精選集是由大陸三位著名的魯迅專家編選的,他們三位最年輕的都已年屆七十。他們從小就熟讀魯迅,但成為名聞大陸的魯迅專家,卻都在四十歲以後。這一段歷史值得稍稍回顧。


  王得后先生的父親,是一位忠誠的國民黨將領,一九五O被鎮壓了。錢理群先生的父親是經濟專家,光復初期派到台灣,後來對台灣農業發展貢獻很大。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家庭背景,讓兩位先生在文革結束之前吃足了苦頭,這種苦頭是台灣讀者難以想像的。王富仁先生的父親倒是一位共產黨黨員,出身下層,後來是地方幹部。但王先生大學還沒畢業就碰上文化大革命,只能在鄉下中、小學教書,一教就教了十年。文革結束,百廢待舉,尤其急於培養人才,他們三位在幾年之間就成為著名學者。事實上,他們早就自我訓練成學者了。


  我有幸認識了三位先生,跟兩位王先生還可以無所不談。不論在言談中,還是在文章中,我很容易體會到,魯迅不但是他們的精神導師,還是他們度過艱困的青春時代的精神支柱。我從他們身上看到魯迅的偉大,魯迅讓人活得更堅靱。


  在我成長的年代,魯迅是個大禁忌。大學時代,有一天晚上我偷讀魯迅,我的手還微微發抖。買到魯迅全集的時候,我已四十二歲,那時三位先生已是著名的魯迅專家了,而我還沒聽過他們的名字。即此一點,已可看到兩岸在精神上的差距。


  在一九八O年代以前,台灣凡是提到魯迅,就只能謾罵,加上長期對中國現代文學絕大部分作品的禁絕,台灣一般人很難了解魯迅。即使是現在,也很少有大學生會自動去找魯迅的作品來讀。缺少了魯迅,是台灣知識界與文化界的大損失。


  記得有一次,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上,一位韓國學者很感慨的說:魯迅不只是中國作家,我們韓國人,還有日本人,都讀魯迅,但是我們很難跟台灣學者談魯迅,請台灣朋友多多加油。缺少了魯迅,不但中國的現代文學、甚至整個現代中國無法理解,連跟韓、日學者的對話空間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現在台灣並不缺乏魯迅的選本,但是我們還是願意再推出這一套具有獨特性的選集,希望有一天魯迅也會融入台灣的知識、文化氣氛中,成為我們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0、9、13



目錄:
選編總目錄i
編者說明iii
簡短的出版說明/呂正惠v
小說
狂人日記/ 003
孔乙己/ 014
藥/ 019
故鄉/ 028
阿Q 正傳/ 038
祝福/ 077
在酒樓上/ 093
示眾/ 104
孤獨者/ 110
傷逝/ 131
補天/ 150
奔月/ 160
鑄劍/ 172
非攻/ 192
散文
阿長與《山海經》/ 209
無常/ 21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23
藤野先生/ 228
記念劉和珍君/ 235
為了忘卻的記念/ 242
憶韋素園君/ 253
我的第一個師父/ 259
女吊/ 266
散文詩
秋夜/ 275
影的告別/ 278
求乞者/ 280
復仇(其二)/ 282
希望/ 284
雪/ 287
好的故事/ 289
過客/ 292
死火/ 298
失掉的好地獄/ 300
墓碣文/ 302
頹敗線的顫動/ 304
立論/ 307
這樣的戰士/ 309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311
淡淡的血痕中/ 314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中國近代文學史
作者:袁進
ISBN:978-986-6777-21-9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
售價:55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7100980.htm


書籍簡介:


本書選取了一些近代重要的文學作品,從文學變革的角度加以分析梳理,以展示中國文學近代變革的轉型過程,以及它們的過渡特性。


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是與中國近代建立「民族國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它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建立「民族國家」的一部分。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是一個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它是中國社會文化現代化的一部分。中國近現代文學做出的選擇,實際上決定了以後的文學發展,近代的選擇,實際上一直影響到現在。現當代文學碰到的問題,如文學的市場化問題,文學的雅俗問題,文學與政治的關係問題,作家面對各種潮流是否堅持自主意識問題,現實主義成為文學主流問題,中國文學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問題,等等,都能在近代文學中追根溯源。中國現代文學實際上是沿著近代的選擇繼續走下去的。



作者簡介:


袁進,1951年7月10日生,江蘇鎮江人。 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代現代文學。著有《張恨水評傳》、《小說奇才張恨水傳》、《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變革》、《鴛鴦蝴蝶派》、《近代文學的突圍》、《上海文學史通》近代編等專著。主編《上海近代文學史》、《鴛鴦蝴蝶派散文大系》等。近年來曾去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並曾作為客座教授去美國加里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學。



緒論


  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是與中國近代建立「民族國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它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建立「民族國家」活動的一部分。


  何謂「民族國家」?難道中國古代建立的國家就不是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是現代社會具有特定含義的概念,並不是所有民族建立的國家都叫做「民族國家」。「民族國家」其實是近代以來全球化過程中的產物。古代世界也進行世界貿易,各個國家之間也有交流和相互影響,但是除了部分地區殖民化之外,這種相互影響並不構成全球國家的一體化。近代以來,由西方殖民主義推動的資本主義發展,形成一股現代化潮流,逐漸籠罩全球,隨著全球經濟走向一體化,國家也逐漸成為世界大家庭下的國家,需要有相似的國家機構、教育體制,對應的政府部門,這樣才能進行正常的對話與交流。為了適應現代化的要求,國家機器很難再像古代那樣,它需要現代社會的法制,建立現代的外交、國防、行政、立法、司法等管理機構和相應的職能,它需要確立現代社會的科層制和組織動員能力,能夠組織動員到每個個人。它需要實行普及的教育,由此形成新的國民意識。中國從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觀念,發展到近代以來的「世界」、「全球」觀念,這是在西方近代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威脅之下轉換的,正是這種威脅逼迫中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這是中國文學近代變革的歷史背景。


  然而,過去的文學史研究只重視了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近代文學研究一度過多把注意力放在中國近代創劇痛深的亡國危機上,把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其造成的反抗,作為文學變革的主要原因,把反抗這種侵略作為近代文學的主要特色,把愛國主義作為近代文學的價值所在,這種看法實際上只看到歷史的浮面,研究成果也就難以深入。亡國危機雖然能夠改變文學的面貌,卻不能改變文學的性質。僅僅討論中國近代的亡國危機並不能說明近代所發生的變革,因為中國近代為消除亡國危機建立民族國家的努力是與中國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即使沒有中國近代的亡國危機,經濟政治的「全球化」也會逼迫中國的社會文化現代化。


  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文學從古代漢語轉入現代漢語,文學形態文學觀念以及文學內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的關鍵是在近代,它是一種文化全方位的變化,如果我們把文學活動的構成視為作家、文本、語言、傳播方式、讀者、與現實的關係等諸種要素的運作,那麼,這些要素在近代全部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作家由古代的士大夫變為近代的知識份子,其寫作方式、寫作心態等都發生了重要變化。文本的外觀形式由線裝書變為平裝書和報刊雜誌,除詞以外,各種文學體裁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古代文學以詩文為中心開始轉變為以小說為中心,文學表現的內涵,與現實的關係,都出現了重要變化,現實主義佔據了文學的主導地位。文學語言由古代漢語變為現代漢語。文學傳播方式納入了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和商業化銷售的軌道,這就大大降低了文學作品物化的成本,擴大了文學的市
場,從而導致讀者的變化,古代文學的士大夫讀者轉變為現代文學的平民讀者。只消翻一翻中國文學史,就不難發現:像如此巨大的全方位文學變革,中國近代是僅見的,近代之前的各個朝代從未有過的。先秦時期也可能有巨大的文學變革,只是限於現有的資料不足,還不足以得出確切的結論。中國文學發展到近代,好比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具有多種選擇的可能,因此這也像先秦時期一樣,成為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的時期。而中國近代文學作出的選擇,實際上決定了以後的文學發展,一直到現在,現當代文學碰到的問題,如文學的市場化問題,文
學的雅俗問題,文學與政治的關係問題,作家面對各種潮流是否堅持自主意識問題,現實主義成為文學主流問題,中國文學吸收外來影響問題,中國文學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問題等等,一旦追根溯源往往都能追溯到近代。中國現代文學實際上是沿著近代的選擇繼續走下去。因此從發生學來說,近代的選擇,實際上一直影響到現在。


  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是一個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過程,它與建立民族國家的中國社會文化的現代化進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它是中國社會文化現代化的一部分。因此,要探討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我們首先必須瞭解什麼是「現代化」。


  「現代化」指的是傳統社會轉變為現代社會的過程。它包含了工業化、商業化、城市化、社會化、民主化、法制化、契約化、個人化、科層化、世俗化、教育普遍化等許多方面。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過程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是它們的轉變也有大致相同的地方:除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改善,那就是在社會結構上由宗教或者宗法主導的傳統等級制社會,逐步轉變為以個人為本位的現代社會。這個過程在思想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與世界觀,形成了人們的理性意識,理性意識的代表—「科學」逐步進入傳統社會,通過它獨特的思維方式,形成與傳統社會不同的新知識系統;由此產生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新型價值觀念,產生了「主體性」意識,於是「自我意識」、「個性解放」等等思想也就發展起來,原有的傳統觀念逐步被現代意識所更替。這個過程產生了一種態度:與傳統斷裂,崇尚新穎事物,使現在英雄化。這個過程伴隨著政治與宗教的分離,伴隨著一個社會結構「世俗化」的過程,原有的等級制逐步瓦解,形成以個體為本位,靠市場來調節的資本主義社會。當然,這個大致相同是抽象化的結果,世界各國在實現自己的現代化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社會文化狀況,有著不同的現代化進程與結果,其間的差異,其實是相當大的。


  在這個現代化的過程中,傳播媒體的變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是一個焦點,它集中體現了中國近代社會文化的變革,決定了文學的變革。近代傳播媒體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報刊和舊平裝書成為主要傳播媒體上,報刊與舊平裝書是用機器印刷的,還要運用鉛字排版、石印或者紙型技術。這種書籍複製方式就是工業化的產物,沒有近代大工業,僅僅依靠手工業作坊無法形成從線裝書到報刊和舊平裝書的轉換。近代傳播媒體報刊與舊平裝書又是運用資本主義商業化的方式運作的,像《申報》館和商務印書館都是股份制企業,在全國各地廣泛建立分支機搆,運用西方股份制公司的運作方法來管理和經營,這就使得這些傳播媒體比起傳統媒體來,效率大大提高。近代傳播媒體適應了城市化、社會化的需要,適應了近代市民的需要。例如,近代城市形成了「禮拜」的時間概念,有了「週」、「周日休息」的新觀念。對報刊和舊平裝書產生了不同於線裝書的需求。中國古代社會形成的是「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我們在下面將會看到,隨著近代都市的崛起,知識份子和「工商」逐漸形成了市民,社會產生了新的文化組合。文學一旦進入資本主義工業化、商業化的軌道後,文學的社會運行機制就商業化了,作家以寫作來謀生,讀者以閱讀來消費,由於商業化的利益驅使,近代媒體的運作目標不可能再像傳統媒體那樣主要面向士大夫,而是變成面向大多數人的市民。廉價的近代媒體大大擴大了媒體的消費範圍,從而也就普及了文化,促使文化向世俗化的方向發展,也就推動了教育的普及化。正因為近代媒體產生於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和商業化,媒體在觀念上維護契約化、科層化、法制化就是必然的。現代城市產生的以個人為本位,幫助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擺脫宗法制的束縛。現代城市產生的經濟獨立,擺脫政治的控制,這種城市形態必然會產生對民主的訴求,新型市民成為民主的主要社會基礎。近代媒體的變革造成了文學的作家、讀者的變化,從而也使文學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一變化過程又是複雜的,它是諸種因素互動下的產物,與社會文化變化相關聯,充滿各種選擇的可能性。


  近代文學是一場歷史劇變,在一種社會文化變革的背後,往往有經濟因素和物質生產因素在起作用,中國文學近代變革背後就是如此。它與中國古代的文學通俗化最大的不同便在於:整個文學的社會運行機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最重要的變化就是資本主義商業運行機制主宰了文學的社會運行機制,建立了新的傳播模式。中國古代書籍也曾採用商業化的營業方式,完全作為商品來生產銷售。如《儒林外史》寫到書商請馬二先生編選八股文選本,便是講好報酬,印出書來作為商品銷售的。這種情況在小說中尤為普遍,明末清初一些作家大量炮製才子佳人小說,可能就是應書商之約。不過這種商業化還停留在手工業作坊階段,與近代的資本主義商業化不可同日而語。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形式和商業化營業方式組合的優勢,集中體現在報刊和平裝書的銷售上。報刊和平裝書作為新的文本物化形式,在外觀上就與中國傳統文本—線裝書不同。報刊和平裝書容量大,可以用較小的字排印;出版快,出版週期最短在一天之內;價格低,普通老百姓也能承受。這些優勢使它們的傳播範圍遠遠超過了線裝書。它們一旦成為文學的主要文
本,就註定了文學必須面向普通老百姓,必須通俗化。從而也就改變了士大夫壟斷文學的局面。但是,近代媒體的變革一方面促使文學普及,另一方面也促使文學走向通俗,高雅的詩文從文學的中心退向邊緣,以前不入流的小說則成為文學的中心,這一過程本身就使得傳統的高雅文化走向衰退。於是,由於報刊和平裝書的出現與迅猛發展,逼迫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承擔者—士大夫們正視它們,適應它們,乃至在抗拒它們的過程中逐步衰亡。


  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是一個從舊文學走向新文學的過程,五四文學革命提出「提倡新文學」的口號就證明瞭這一點。「新文學」與舊文學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新文學」用的是現代漢語,舊文學用的是古代漢語。因此,中國文學近代變革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語言變革。我們一般都確信,現代漢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發動之後才形成的,其實不然。我們在下面將會看到:現代漢語形式的文學問世遠遠早於五四,至少在19 世紀70 年代,就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現代漢語文學作品問世,其語言甚至要比五四時期的作家所寫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更加像今天我們正在創作的白話文。它們出自西方傳教士或者是西方傳教士與其中國合作者之手,絕大部分是翻譯作品;它們無論在語言還是形式上,都不同於中國古代的文言白話作品。這部分作品的發現,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中國近代的文學語言轉換。......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傳播與市場/27
 第一節 傳播的市場化與文學的變革/27
 第二節 從士大夫到作家/ 56
 第三節 市民讀者與通俗小說的崛起/73
 第四節 以《民權素》為個案/86
第二章 語言與形式/111
 第一節 文言、白話、淺近文言/111
 第二節 西方傳教士的努力/124
 第三節 報章語言文體的演變/161
 第四節 中國士大夫翻譯對語言的影響/178
 第五節 清末白話文運動/ 196
第三章 本體與範圍/219
 第一節 對文學本體的認識/219
 第二節 文學範圍的擴大/246
第四章 傳統與現代/ 279
 第一節 近代學者是怎樣接受西方進化論思想的/279
 第二節 復古思潮/ 293
 第三節 同光體/309
 第四節 南社/ 321
 第五節 詞壇的復古/335
 第六節 舊劇改革/ 349
第五章 功利與審美/ 371
 第一節 經世致用文學思潮/ 371
 第二節 從經世致用到文學救國/ 391
 第三節 對「情」的崇仰帶來的變化/ 410
 第四節 現實主義的崛起/425
第六章 作品與時代/ 451
 第一節 《花月痕》/451
 第二節 《海上花列傳》/463
 第三節 小說的興起與譴責小說/ 471
 第四節 《老殘遊記》/ 483
 第五節 《孽海花》與歷史小說/ 492
 第六節 偵探小說/ 498
 第七節 《玉梨魂》/508
 第八節 《廣陵潮》與民初社會小說/ 524
 第九節 短篇小說的發展/542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摩登主義:1927-1937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
作者:張勇
ISBN:978-986-6777-14-1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訂價:350元
地址:108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5719456.htm


書籍簡介:

著作為海派文學與文化研究的一個新階段的標誌。作者在這本論著中發掘出了大量的摩登文學以至生活現象,並深究「摩登」背後到底存在著何種力量、它們之間構成了怎樣的關係、進行著怎樣的博弈……,從而不僅使海派文學與文化之「摩登主義」特性第一次獲得了確鑿無疑的證實,而且對其複雜性給予了深入透徹的揭示。這顯然超越了學界已有的認識水平,而顯著地推進了海派文學和文化的研究。

「摩登主義」是指把新興的社會思潮、外來文化當作時髦加以模仿和趨附的一種文化和文學現象。……從趕時髦的態度出發,「摩登主義」作家對現代主義、革命文學和流行文化兼收並蓄。他們不關心這些文學或社會思潮應有的實踐目標,也非借它們來回應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而是將其從西方或中國的文化、現實語境中剝離出來,變成一種文化消費。……「摩登主義」作家在文化實踐中表現出對摩登消費娛樂生活、西方式的文學沙龍、異域情調和都事情色文學的強烈迷戀,這些活動都承載了特定的價值觀念和追求。然而,他們在熱情擁抱、歌頌西方「新潮文化」時,往往對西方文化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之間的關係缺乏警醒,以至於有時複製了殖民者的邏輯和論調。「摩登主義」作家汲取了馬克思主異學說、西方和日本世紀末文藝思潮、弗洛伊德學說等外來文化的滋養,與自身的都市生活體驗混和在一起,形成了他們對現代、西方的認知。他們的現代體驗及想像充滿了矛盾,集中表現在作家對時代、都市生活、筆下的摩登女郎等的態度上。


作者簡介:

張勇,男,1973年10月出生於安徽省肥西縣。1993年考入西北農業大學園藝系學習,1997年大學畢業並考取西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0年獲得碩士學位,進入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任教。2004年9月考取清華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06年9月至11月,在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LEWI)作駐校研究,2008年1月獲得博士學位。現為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近五年來,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理論與批評》、《國外理論動態》等刊物發表、翻譯學術論文十餘篇,其中3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saved&&suggest¬e_id=501613025150&id=322160468182#!/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中國知識份子的世紀故事:現代文學研究論集──中國近‧現代文學叢刊4
作者:錢理群
ISBN:978-986677713-4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售價:350(含運費)
地址: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
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5307866.htm



簡介:

本書所選錄的文字,
講的就是二十世紀前半期的中國人,
中國知識份子的故事,
從1910年8月15日魯迅寫給他的好友許壽裳,
探問「北京風物何如」講起(《魯迅與北京、上海的故事》),
一直講到1948年12月17日北京大學在戰亂中
度過自己的五十歲生日(《南下與北上》)。
而故事的中心始終是不同時期、年代
各類知識份子、中國人的生存困境
及其在文學中表現出來的美學形態。


目次:

‧魯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
‧凡人的悲哀──《周作人傳》選章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關古代文化的幾次思想交鋒──以魯迅為中心
‧豐富的痛苦──哈姆雷特與唐吉訶德的東移
‧流亡者文學的心理指歸
‧《萬象》雜誌中的師陀的長篇小說《荒野》
‧無名氏:生命的追尋與幻滅──《北極風情畫》、《塔里的女人》簡論
‧《北京人》:生命的詩──《大小舞臺之間─曹禺戲劇新論》選章
‧南下與北上──《1948:天地玄黃》選章
‧附錄 我的世界觀、文學史觀與方法論
‧錢理群眾要著作目錄


作者簡介: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被公認為是東亞區域思想界的代表性人物,和19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並為北京大學學生評鑑「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名列首位。
1939年生,195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0年畢業,1960至1978年先後在貴州省安順地區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
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等。最新著作為2007年牛津大學出版的《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
2002年退休後五年,又重歸中學與貴州,關注語文教育,西部農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願者運動,同時從事現代民間思想史研究。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中西詩學的交融:七位現代詩人及其文學因緣
作者:江弱水
ISBN:978-986-6777-12-7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售價:250(含運費)
地址: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4801275.htm


 


 


序(節錄)──

中國新詩發展的核心問題,始終是中西詩學的融合。

本書所論列的七位詩人,徐志摩、聞一多、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馮至與穆旦,正是通過中西藝術的結婚,成就了中國新詩首批最出色的產兒。從他們身上可以清楚地看見西方詩歌實現其影響的全面和深刻。

若論現代性(modernity)的深刻與精微,在中國新文學的所有文類中,要數新詩的表現最為突出,盡管其總體的成就也許比不上小說。僅僅在兩代人中就完成了與西方詩潮的接軌與同步,這本身就表明中國文化具有了不起的轉化與再生能力。

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西方現代詩人致力於取消雄辯與宣傳(法國象徵主義),取消語言的敘述性與分析性(意象派),取消客觀邏輯而代之以不連貫的內在心理邏輯(超現實主義),這一切構成了西方現代詩歌發展的大致方向。而與此相應的特徵,我們完全可以從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某些組成部分裡找到。中國古典詩歌已經部分地具有某種歷久彌新的現代性特質,而且這些特質已經內化為我們自身固有的詩學傳統,它們與西方現代詩形成了合力,從而對現代詩歌的寫作產生了影響,並使之實現創造性的轉換。

以上這些話說得大氣磅磗,有理有據,讓我為之動容。坦白講,我對中國新詩的整體成就一直頗為懷疑,對新詩徬徨於西方現代詩與中國傳統之間的窘境,又一直以為難以克服。江教授的書讓我相信,從正面看,中國新詩既有的成就已相當可喜,再往前看,坦途也許就會出現,他的樂觀態度正代表了比我小一、兩輩的人對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自信,讓我這個「老人」也不免為之振奮。

呂正惠


 


 


作者簡介:

江弱水,1963年生於安徽青陽。

1986年安徽師範大學本科畢業,1999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著有《卞之琳詩藝研究》、《抽絲織錦:詩學觀念及文體論集》、《從王熙鳳到波托西》、《古典詩的現代性》等兼寫詩與隨筆,有《詩集線裝的心情》。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中國現代詩人評傳
作者:周良沛 著
ISBN:978-986677710-5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
售價:320(含運費)
地址: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3978440.htm


書籍簡介:呂正惠‧〈序〉

本書的作者周良沛先生(一九三三年生),可算是大陸文學界的一個小小的「奇人」,他所做的最大的「奇事」,就是編了一套大得不得了的《中國新詩庫》,共十巨冊,每冊從九百頁到一千四百頁不等,總頁數超過一萬。可以肯定的說,是截至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新詩選集,共選一百零一位詩人,所選詩人限定於一九四九年之前即已成名者。

這一大套選集,前五冊一九九三年出版,後五冊二OOO年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我先後得到編者的贈送。據我所知,獲得這種意外豐收的,還有吳晟和施善繼兩位詩人。

我對現代詩早已喪失興趣,但心血來潮時,也偶而把這十巨冊拿來摩挲、翻閱,有時為了教學之助,也特地找出來參考。次數一多,終於認識了這一套書的價值。
這套書所選的一O一位詩人,每一人所選的詩,足以構成一個小冊子。事實上,原先它就是以小冊子形式出版的,如果換成台灣的直排,每個詩人肯定超過兩百頁,已經不能算小書了。

因此,它可以讓你輕易的了解中國新詩風格的巨大差異。譬如,從最口語化、最平民化的左派詩歌,到最歐化、最知識化的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從最散漫、最散文化的自由詩,到最嚴格、最拘謹的格律詩;從最含蓄、最簡潔的中國古典風到最艱澀、最難以下嚥的西洋前衛詩,應有盡有。直到有一天,我終於醒悟,任何一個中國現代詩的研究者,都還沒有對這一巨大的反差進行過真正的、全面的反省。

這一套書的另一特色是,編者為每一位詩人都寫了兩萬字左右的〈卷首〉,實際上是關於這位詩人的生平經歷及創作歷程的深入的評述。單單這一部份,就已超過兩百萬字。我曾經對周先生說,不論你寫了多少詩,多少散文(周先生出了許多詩集和散文集),將來人家還記得你的,也許就是這一部兩百萬字的《中國現代詩人評傳》(假如它能單獨出版)。周先生說,那還用你說,在你之前,不知有多少人說過了,也不知有多少人嘗試為我找出版社,但誰也不敢冒險,兩百萬的書,不是開玩笑的。

有一天晚上,我連續讀了五篇,才更深入的了解這些評傳的特色。周先生運用了許多資料,包括詩人的回憶錄、詩集的序言,朋友的回憶錄與評論,當時人及之後文人、學者的評述,把這些都融匯在一塊,為每人裁製了一篇小傳。裁製者似乎躲在衣服之後,但又彷彿有他的影子。最奇妙的是,詩人可以從最沒有受過完整教育的流浪者,到家世極其顯赫的留洋博士。讀著讀著,我彷彿看到中國現代史上最斑駁陸離的一隊人物。如果能夠讓他們按其最常見的衣著排成一列,肯定會讓你大笑不止,但又會讓你跌入深思之中。也許這之中就隱含了中國現代史的某種奧祕。

我曾經問周先生,你一個寫詩的人對新詩史料怎麼那麼熟,老實講,很多研究新詩的博士都沒有你熟?他回答,文革勞改期間,他們怕我搗亂(我這種無用的詩人,還能搗亂?)把我關起來,偏偏找不到地方,就把我和抄來的書(屬於四舊範圍)關在一起,我就睡在書堆上,你想,我還能幹什麼?就這樣,周先生成了新詩研究史上的“奇人”,這也是中國現代史的一個不知道怎麼說的部分。

周先生終於找到了一個敢於力行的知音,二OO六年海天出版社把這些〈卷首〉集合起來,印成兩巨冊的《中國現代新詩序集》,大開本,共一千一百四十六頁,可惜只印了兩千套。周先生授權給我,要我按自己的意思,選出一本小規模的《中國現代詩人評傳》。我左斟右酌,選定二十四位,沒想到一排出來,竟然厚達五一八頁。這書要在台灣出版,肯定沒有幾個買,因此再刪八位,就成了現在的三百來頁。這書絕對有價值,看了就知道。如果賣得還可以,台灣讀者如果認為有助於了解中國現代詩的發展,我們可以考慮賠本再印第二冊。當然,不可能再印第三冊了,再印下去,書店恐怕就要關門了。


作者簡介:

周良沛,1933年11月19日便出生在潯陽江頭,他的祖籍為土地革命時期景崗山中心地區的永新縣,抗戰時隨學校流亡,讀上了深刻的人生大學。

1949年4月29日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士而文化教員而宣傳員而創作員。

他編輯了十集過千萬字的《中國新詩庫》和百萬字的百篇序言,以及外國的、「五四」後的、港台的不同流派風格的詩人全集或選集七十多種。

創作長篇傳記《丁玲傳》、《馮至評傳》。創作的詩集、詩論集、散文集數目繁多。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中國現代小說家論集
作者:趙園
ISBN:978-986-6777-09-7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售價:32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744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3766921.htm


書籍簡介:
本書收集大陸學者趙園教授有關中國現代小說研究的單篇論文,討論的小說家包括廬隱、王統照、凌叔華、郁達夫、老舍、吳組緗、張天翼、沈從文、路翎、駱賓基、端木蕻良、蕭紅、張愛玲等十三位,時間涵蓋二十世紀二0至四0年代。作者從作品的內容主題與文字表現風格入手,兼論作家的思想觀念及其與當時社會、文藝思潮之間的關係,展現每位作家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作者簡介:作者趙園教授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教授先攻中國現代文學,著有《艱難的選擇》(1986)、《論小說十家》(1987)、《北京:城與人》(1991)、《地之子》(1993)。最近十餘年,轉而研究明、清之際思想史,已出版《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1999)、《易堂尋蹤》(2001)、《制度、言論、心態》(2006)。另有散文集《獨語》(1996)、《窗下》(1997)、《紅之羽》(2001)等。趙教授兩個專業範圍的著作,在台灣均有不少讀者,為台灣學術界所熟知。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