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外國文學珍品系列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書名:我會愛:阿赫馬托娃抒情詩選
作者:﹝俄﹞安娜‧阿赫瑪托娃
譯者:烏蘭汗
ISBN:978-986-6777-56-1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售價:24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2147213.htm


書籍簡介:

這本詩集是阿赫馬托娃早期的抒情詩,描寫沒有指望的愛所帶來的痛苦,她以一個不為他人所愛的女人的名義說話,描繪了一系列受盡折磨的、被單相思弄得心神不寧的、悲痛欲絕的女人形象。


作者簡介:

安娜‧阿赫瑪托娃是白銀時代的抒情詩人,二十世紀俄羅斯最傑出的史詩歌手。史達林時代日丹諾夫曾斥責她是「奔跑在閨房和禮拜堂之間的貴夫人」,「混合著淫聲和禱告的蕩婦和尼姑」。然而,阿赫瑪托娃絕不是「蕩婦」,更不是尼姑。她是位抒情女詩人,是位熾熱的愛國者,始終和多災多難的人民在一起。


譯者簡介:

烏蘭汗(本名高莽), 1926年生於哈爾濱。經歷:中俄友好協會顧問,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的會員。《世界文學》雜誌主編。長期從事蘇俄文學研究、翻譯、編譯工作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並曾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職;目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曾獲得俄中友誼獎、普希金獎、高爾基獎、奧斯特洛夫斯基獎、俄羅斯總統頒發的友誼勳章,烏克蘭總統頒發的三級功勳勳章,是俄羅斯作家協會名譽會員、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名譽博士、俄羅斯美術院榮譽院士。

著有《久違了,莫斯科!》、《俄羅斯美術隨筆》、《烏蘭汗譯文選》和《烏蘭汗譯詩選》。


《我會愛:阿赫馬托娃抒情詩選》代序──難以戰勝的女皇──從情詩看阿赫馬托娃◎呂正惠

  從最淺顯的表面看,詩人阿赫馬托娃有兩種面,一個是以愛情詩出名的早期的阿赫馬托娃,另一個是寫《安魂曲》、《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等抒情史詩的後期的阿赫馬托娃。這兩種面的差別,粗粗一看,相當令人驚詫,不知如何統一起來。這應該是阿赫馬托娃最吸引我興趣的原因。我把手邊已有的關於阿赫馬托娃的書,都翻閱了一遍,幸運的是,我發現阿.帕甫洛夫斯基的《安.阿赫馬托娃傳》(守魁、辛冰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年)對這一謎題有極深入的分析,我受到很大的啟發。如果我們追溯阿赫馬托娃情詩的發展,比較她各個時期的情詩,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解開這個謎題。阿赫馬托娃最早的情詩是極為迷人的,深受當時讀者歡迎。譬如:

   我的腳步仍然輕盈,
   可心兒在絕望中變得冰凉,
   我竟把左手的手套
   戴在右手上。

   台階好像走不完了,
   我明知—它只有三級!(本書27 頁)

  短短的六行,初嚐戀愛滋味的少女的焦慮與慌張躍然紙上,文字的輕倩與戲劇張力令人嘆賞。再看另一個例子:

   深色披肩下緊抱著雙臂……
   「你的臉色今天為何憔悴?」
   —因為我用苦澀的悲哀
   把他灌得酩酊大醉。
   我怎能忘掉?他踉蹌地走了,
   痛苦得嘴角已經斜歪……(24 頁)

  在這裡,女孩既折磨情人,其實也是自我折磨,那種戀愛心理的奧妙表達得淋漓盡致。阿赫馬托娃所崇拜的勃洛克跟當時的許多詩人一樣,非常欣賞她的才華。不過,他曾批評說,阿赫馬托娃這種情詩是在男人面前寫的,而不是在上帝面前寫的,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這種情詩每個男人都喜歡讀,當女性為愛情所苦時,男性沒有不高興的。

  不過,隨著阿赫馬托娃詩藝的成長,她情詩中的女主人公的語氣好像也逐漸轉變了,譬如:

   我有一個淺笑:
   就這樣,嘴唇微微翕動,
   我為你保留著它—
   要知道,這是愛的表徵。
   即使你卑鄙狠毐,即使你
   拈花惹草,我也決不躊躇。
   我眼前是閃著金光的誦經台,
   我身旁是灰眼睛的未婚夫。(46 頁)

  明明已經要跟未婚夫在誦經台前完成神聖的婚禮了,卻還把淺笑保留給那個「卑鄙狠毐」的你,這樣的女性決不是循規蹈矩的。再看另一個例子:

   我送友人到門口,
   在金色塵埃中稍事佇立。
   從鄰村小小的鐘樓
   傳來了重要的信息。

   被人拋棄!這是編造的語句—
   難道我是一朵花,一封信?
   不過我的眼睛變得冷峻,
   目光在昏暗的立鏡中窺尋。(53 頁)

  這個剛剛被人拋棄的女性,「眼睛變得冷峻」,顯然也是非同尋常的女子。在阿赫馬托娃剛出版兩本詩集以後,年輕的評論家尼. 多布羅沃就看出了她的抒情女主人公的特性了。他說,阿赫馬托娃的「抒情心靈與其說是過分柔順的,不如說是堅強的;與其說是淚眼縱橫的,不如說是殘酷的,而且這種心靈是明顯地占支配地位的,而不是被壓制的。」這也就是說,阿赫馬托娃在她的情詩中表現了一種女性意志的非凡力量。

  阿赫馬托娃在1910 年二十一歲的時候,與詩人古米廖夫結婚。他們很早就認識,古米廖夫在還沒有成名前已開始追她,一直追了七年,因為阿赫馬托娃完全不予理會而幾次企圖自殺。因為古米廖夫的執著,他們兩人終於結婚。其實兩人的個性相差太大,親友都不看好這個婚姻。阿赫馬托娃婚後也很少享受到愛情的喜悅,這是她早期的情詩往往表現出一種莫名的悲哀與痛苦的原因,而他們夫妻也都知道,這個婚姻不可能維持太久。

  1914 年阿赫馬托娃認識了正在軍中服役的鮑.安列坡,對他很有好感。1916 年初,安列坡休假,他們二度見面,阿赫馬托娃主動把一玫黑戒指送給安列坡作為定情之物。1916 年末到1917 年初,他們在短期相聚的時間之內處於熱戀中。這個時候,俄國國內政治態勢已經非常不好,革命一觸即發,安列坡希望移居英國,並企圖說服阿赫馬托娃跟他一起走,但阿赫馬托娃堅決拒絕。二月革命爆發後,安列坡離開俄國,從此再也沒回來,他和阿赫馬托娃的戀情就此中斷。(關於兩人的交往過程,請參看本書所附的〈黑戒指的故事〉一文)。

  安列坡是阿赫馬托娃真正傾心的男人,在1916 年他們定情前後,阿赫馬托娃寫了這樣一首詩:

   我知道,你對於我就是一種獎賞,
   獎賞我多年的勞動和憂傷,
   獎賞我從未嘗試過
   人世間的喜悅歡暢,
   獎賞我從未對情人說:
   「你真可愛。」
   獎賞我寬恕所有人的一切,
   而你—將成為我的天使。(81 頁)

  詩中洋溢著一種欣慰與幸福之感。可是,面對混亂的俄國情勢,他們對個人前途的選擇卻南轅北轍。安列坡對俄國的未來並不看好,寧願流亡到他曾居住多年的英國。阿赫馬托娃雖然不了解二月革命,更不了解其後發生的十月革命,但她不願意離開她所喜愛的俄羅斯大地和俄羅斯傳統文化。不論俄國的現實可能產生什麼變化,不論將來她可能在俄國碰到什麼苦難,她都不願意離開。安列坡還在俄國時,他們為此爭論過好多次,最後兩人終於因此分手。在這一件事情上,阿赫馬托娃即使面對自己最喜歡的男人,卻一點也不願妥協。在安列坡尚未離開俄國前,阿赫馬托娃寫了這樣一首詩責備他:

   狂妄使你的靈魂蒙上陰影,
   使你的眼睛看不見光明。
   你說,我們的信仰—是夢,
   而海市蜃樓—那是我們的京城。

   你說—我的王國罪孽深重,
   我說—你的王國并無神靈。(73 頁)

  一個生活已經完全西化的藝術家和一個植根於鄉土和民族傳統的詩人,顯然無法解決他們的矛盾,雖然他們彼此深深相愛。安列坡離開後,阿赫馬托娃還寫了好幾首詩,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這件事很簡單,很清楚,
   每個人都很了然,
   你根本不愛我。
   從來沒有把我放在心坎。
   ……
   為什麼我要拋棄友人,
   拋棄鬈髮的孩郎,
   為什麼我要離開心愛的城市,
   離開我親愛的家鄉,
   像個黑色的女丐
   在他國的首府流浪?
   啊,只要一想到我會見到你,
   心中就無限歡暢!(92 頁)

  這是一首愛恨交織的詩,最後兩句充分表現阿赫托娃對安列坡的無法忘情,但即使這樣,她仍不願為了心愛的情人而像乞丐似的流浪異國他鄉。為了她熱愛的祖國,她寧可不要這個難以忘懷的情人。

  安列坡和她分手了,而她和古米廖夫的婚姻關係也在1918 年結束。不久,她就嫁給亞述學專家希列依科,希列依科懂得四十種左右的語言,阿赫馬托娃可能因為欽佩他而與他結婚。沒想到希列依科雖然是個傑出的學者,卻完全不尊重阿赫馬托娃的詩才,只希望她成為忠實的秘書。他們的婚姻只維持了三年,然後就分居了。阿赫馬托娃把這一次的婚姻經驗寫成一組詩,題為《黑色的夢》,顯然,這是一次惡夢。其中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勉勉強強地分了手,
   也熄滅了令人厭惡的火焰。
   我的永恆的對手,您該去
   學學對人的認真的愛。
   ……
   我接受了分手這一禮物,
   還有忘卻,把它們當做天賜。
   可是,告訴我,你敢不敢
   讓別人承受十字架的苦難?(守魁、辛冰譯)

  在這首詩裡,男女之間的關係似乎形成了一種命中註定的決鬥狀態。從此以後,阿赫馬托娃已不可能成為溫順的妻子,所以她又說:

   要我百依百順?你簡直失去了理智!
   我只服從上帝的旨意。
   我不想戰戰競競,也不願苦惱不已,
   對我來說丈夫等於劊子手,家是監獄。(王守仁、黎華譯)

  這個女人的意志力顯然不是任何男性所能控制得了的。

  就在阿赫馬托娃和希列依科的關係陷於僵局時,她和作曲家盧里耶的交往逐漸密切。盧里耶曾把她的許多詩譜成曲子,現在又邀請她把勃洛克的名詩《白雪假面》寫成芭蕾舞腳本,由他譜曲,準備在巴黎上演。盧里耶顯然鍾情於阿赫馬托娃,希望她一起到巴黎去,但她如同拒絕安列坡一樣斷然拒絕了盧里耶。就在這個時候,阿赫馬托娃寫下了那一首極為著名的詩:

   拋棄國土,任敵人蹂躪,
   我不能和那種人在一起。
   我厭惡他們粗俗的奉承,
   我不會為他們獻出歌曲。

  阿赫馬托娃雖然沒有離開俄羅斯,但流亡海外的僑民一直念念不忘她過去的作品,一再的加以翻印。她這首詩不一定只是為盧里耶而寫的,她也會因盧里耶的邀請而想起安列坡,也可能想起一切在海外的朋友。「我不會為他們獻出歌曲」等於正式宣告他跟流亡者斷絕關係,不再為他們寫作。

   我永遠憐憫淪落他鄉的遊子,
   他像囚徒,像病夫。
   旅人啊,你的路途黑暗茫茫,
   異鄉的糧食含著艾蒿的苦楚。

  三十八年後盧里耶從海外寫信給阿赫馬托娃,說「這裡不需要我們任何人做任何事,道路對外國人來說是封閉的。所有這一切你早在40 年前就已經預見到了:別人的麵包發出蒿草的味道……你所有的相片整日地望著我……。」事實上,俄國革命後,知識分子要嘛選擇在國內面對苦難的祖國,要嘛選擇在國外過著漂泊無根的、沒有靈魂的日子。這些,阿赫馬托娃早就知道了,她寧願住下來,所以她接著說:

   我剩餘的青春在這兒,
   在大火的煙霧中耗去,
   我們從來沒有回避過
   對自己的任何一次打擊。(以上101 頁)

在1917 年安列坡剛離開俄國的時候,阿赫馬托娃還寫了另一首名作:

   我聽到一個聲音。他寬慰地把我召喚:
   「到這邊來吧,」他說,
   「放棄你那多災多難的窮鄉僻壤,
   永遠地離開你的俄國。
   ……
   可是我淡然地冷漠地
   用雙手把耳朵堵住,
   免得那卑劣的瀾言
   將我憂傷的心靈玷污。(98 頁)

  勃洛克有一次在晚會中特別朗頌了這首詩,朗頌完還對聽眾說,「阿赫馬托娃是對的,這的確是卑劣的瀾言,逃避俄國的革命是一個莫大的恥辱。」阿赫馬托娃和她的偶像勃洛克不一樣,勃洛克支持革命,他留下來了;阿赫馬托娃並不了解革命,但她也選擇留下來,拋棄她喜歡的情人,也拋棄喜歡她的人,她寧願留下來面對祖國的一切困難。這個問題對她來講,已經超乎愛情之上,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在內戰剛結束之後,她寫了這樣一首詩:

   全被搶光,全都背叛,全被出賣,
   死神的翅膀隱約可見,
   由於飢餓的煩惱一切都被啃光,
   我們怎能有一點兒光亮?

   城外那從未有過的森林
   白天裡飄出櫻桃樹的芳香。
   透明的七月高空深處
   夜裡新的星座在閃爍光芒。

   奇迹正如此地走近
   來到塌掉的髒屋子前……
   不論誰,不論誰也不明白,
   但這正為我們自古以來的期盼。(守魁、辛冰譯)

  雖然內戰後的俄羅斯一片殘破景像,但她仍然看到新星座的光芒在閃爍,她仍然堅信奇正在走近。應該說,大革命後俄羅斯的命運已成為她最關懷的問題,個人的情愛反而變成次要了。這個時候的阿赫馬托娃,已經是一個準備承受任何苦難、堅定不屈的人了。

  阿赫馬托娃和她的第三個丈夫尼古拉.普寧相處了十五年(1923-1938),兩人分手後,普寧對人說,,「她像個女皇」。這話講得真好,她已經不屬於任何人,她敢於在史達林大整肅的恐怖時期默默的寫下《安魂曲》,為俄羅斯所有苦難同胞哀悼,也因此,在艱苦的衛國戰爭勝利後,她才能夠完成《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把她整個生活的時代記錄下來。只有看到她終於走出了個人情愛的小天地,進入到一個充滿歷史感的苦難時代,我們才能充分體會,不論在人格上,還是在文學成就上,阿赫馬托娃都是偉大的。楚科夫斯基在〈安娜.阿赫馬托娃〉一文中說,只要看到她,就不由得想起克拉索夫的詩句:

   俄羅斯農村有這樣的婦女
   表情莊重安詳
   動作瀟洒有力,
   走路、看物如同女皇。(見本書233 頁)

  阿赫馬托娃是俄羅斯千千萬萬偉大女性的代表與體現,這不只是楚科夫斯基對她的禮讚,而且是文學史的定評。

  最後,我想簡單談一下烏蘭汗的譯文。我不懂俄文,但在校讀《安魂曲》和本書時,卻深為他所譯的阿赫馬托娃而感動。像本書所收的〈靜靜的頓河靜靜的流〉和〈夜訪〉,譯文幾乎是完美無瑕。我在校對《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時,雖然不能完全掌握詩的內容,但卻可以領會烏蘭汗花了不少力氣企圖再現原詩的韻律感。我還想舉兩個例子,說明他在翻譯時的精細考量。

   你不可能活下來,
   你不可能再從雪地上爬起。
   二十八處刀傷,
   五顆子彈射進軀體。(108 頁)

  這四句詩烏蘭汗譯得長短不齊,而且每行的音節數顯然比原作還要少。我還看過其他三種譯文,它們保持了原詩的音節數,但卻顯得有一點拖沓,因此就缺少力量。烏蘭汗為了更簡潔有力,譯文便不再遵守原作的格律。另一個例子剛好相反:

   眼睛不由自主地乞求寬饒。
   當著我的面,別人把你的名字提到,
   名字那麼短,聲音那麼脆,
   你說這時我的眼晴,應該如何是好?(44 頁)

  第一行的「寬饒」,原來譯為「寬恕」,改成「寬饒」後,就跟第二、第四行押韻,再仔細看這首詩的後面兩節,也都是每四行押三個韻,像這種地方,烏蘭汗並沒有輕輕放過。我最驚嘆的是〈夜訪〉一詩的譯文,全詩譯得格律精嚴,簡直無懈可擊。我跟谷羽先生談了我的感想,谷羽先生回信說,烏蘭汗從小讀哈爾濱俄僑學校,他的俄語口語在大陸很少人比得上,因為他的俄語語感極好,所以轉換成漢語時就能收放自如。

  烏蘭汗在1980 年代終於發現阿赫馬托娃,而且把她的詩譯了那麼多,對我們來講真是幸運。我相信他在這方面的譯品,會成為中譯外國詩的重要遺產,並且對中國的現代詩創作也會有啟迪作用。

2012/9/25
2012/10/1 修改


目錄
難以戰勝的女皇—從情詩看阿赫馬托娃呂正惠/1
詩—是心靈之歌谷羽/11
我會愛/15
譯自《黃昏集》(1912)
 愛/19
 在皇村
  一 林蔭路上牽走了一匹匹馬駒/20
  二 那兒是我的大理石替身/21
  三 黝黑的少年在林蔭路上徘徊/22
 無論是那個吹風笛的男孩/23
 深色披肩下緊抱著雙臂/24
 門扉兒半開/25
 你可想知道全部過程/26
 吟唱最後一次會晤/27
 心兒沒有鎖在心上/28
 白夜裡/29
 風兒,你,你來把我埋葬/30
 灰色眼睛的國王/31
 他愛過/32
 我的生活恰似掛鐘裡的布穀/33
 葬/34
 詩兩首
  一 枕頭—上下都已/36
  二 還是那個聲音,還是那道視線/36
 我對著窗前的光亮祈禱/38
譯自《念珠集》(1914)
 心慌意亂/41
 我們在這兒是些遊手好閒之輩/43
 眼睛不由自主地乞求寬饒/44
 真正的體貼不聲不響/45
 我有一個淺笑/46
 你好!你可曾聽見/47
 記憶的呼聲/48
 你知道,我正為不自由所苦/49
 1913年11月8日/50
  別把我的信,親愛的,揉搓/51
 我來到詩人家裡作客52
 我送友人到門口/53
 這十一月的日子,可會把我原諒/54
 我不乞求你的愛/55
譯自《群飛的白鳥集》(1917)
 你好重呀,愛情的記憶/59
 用經驗代替智慧,如同/60
 繆斯走了,踏著/61
 別離/62
 濱海公園裡小路黑黝黝/63
 萬物都讓我想起他/64
 總會有一種普普通通的生活吧/65
 她來了。我沒有流露心中的不安/66
 皇村雕像/67
 微睡又把我帶進了/68
 你為什麼要佯裝成/70
 我們倆不會道別/71
 禱告/72
 狂妄使你的靈魂蒙上陰影/73
 記1914年7月19日/74
 夢/75
 傍晚的天色茫茫昏黃/77
 我不知道你活著,還是已經死去/78
 我的影子留在那裡了/79
 我覺得—這兒永遠/80
 我知道,你對於我就是一種獎賞/81
譯自《車前草》(1921)
 家中立刻靜了下來/85
 你背信棄義:為了綠色的島嶼/86
 天一亮我就醒來/87
 我和一個高個人私交/88
 你當時瞟了我一眼/89
 我問過布穀鳥/90
 塵世的榮譽如過眼雲煙/91
 這件事很簡單,很清楚/92
 身軀變得何等可怕/93
 我沒有遮掩小窗/94
 如今再沒有人聽唱歌曲/95
 頸上掛著幾串小念珠/96
 短歌/97
 我聽到一個聲音。他寬慰地把我召喚/98
譯自《ANNODOMINI》(1921-1922)
 拋棄國土,任敵人蹂躪/101
 他悄悄地說:我甚至不惜/102
 這兒真好:簌簌,颯颯/103
 黑戒指的故事/104
 鐵鑄的欄杆/107
 你不可能活下來/108
 站在天堂的白色門口/109
 我的話咒得情人們死去/110
 寫給很多人/111
譯自《蘆葦集》(1924-1940)
 繆斯/115
 二行詩/116
 但丁/117
 柳樹/118
 活人一旦死去/119
 離異
  一 我們經常分離—不是幾/周120
  二 正像平素分離時一樣/120
  三 最後一杯酒/121
 馬雅可夫斯基在1913 年/122
 安魂曲(選五首)
  獻詞/124
  靜靜的頓河靜靜地流/126
  不,這不是我/127
  判決/128
  尾聲/129
譯自《第七本詩》(1936-1964)
 我們的神聖行業/133
 宣誓/134
 英雄氣概/135
 勝利/136
 悼念友人/138
 從飛機上外望/139
 三個秋天/141
 親人的心兒都高懸在星際/143
 在少先隊夏令營/144
 CINQUE
  一 我仿佛俯在天邊的雲端/146
  二 聲音在太空中消逝/147
  三 很久以來我就不喜歡/147
  四 你自己何嘗不知道,我不會/148
  五 我們不像沉睡的罌粟花那樣呼吸/149
 那顆心再也不會回答我的呼喚/150
 這就是它,果實累累的秋季/151
 長詩未投寄時有感/152
 莫斯科的紅三葉
  一 近似題詞/153
  二 無題/153
  三 再敬一杯/154
 子夜詩抄(選四首)
  代獻詞/155
  十三行/156
  召喚/157
  夜訪/158
 音樂/159
 片段/160
 夏花園/161
 我仿佛聽見了遠方的呼喚/163
 不必用嚴酷的命運恐嚇我/164
 獻給普希金城
  一 啊,我心疼!他們把你燒掉/165
  二 這棵柳樹的綠葉早在十九世紀已經枯萎/165
 短歌四首
  一 旅人的歌,或從黑暗中傳來的聲音/167
  二 多餘的歌/167
  三 告別的歌/168
  四 最後的一支歌/169
 詩集上的畫像/170
 回聲/171
 詩三首
  一 是時候了,應該把駱駝的嘶鳴遺忘/172
  二 翻一翻黑色的記憶/172
  三 他說得對—又是街燈,藥房/173
 永誌不忘的日子又臨頭/174
 如果天下所有向我乞求過/175
 悼念詩人/176
 皇村禮讚/178
 故鄉的土/181
 科馬羅沃村速寫/182
 最後的一朵玫瑰/183
 什麼諾言都不顧了/184
 雖然不是我的故土/185
譯自《集外篇》
 那輪狡猾的明月/189
 我用昂貴的、意外的代價/190
 會被人忘記?這可真讓我驚奇/191
 就在今天給我掛個電話吧/192
 書上題詞/193
 一年四季/194
 我早已不相信電話了/195
 嚴酷的時代改變了我/196
 回憶有三個時代/199
 一九一三年的彼得堡/201
 我們倆低垂下眼瞼/202
簡略的自述◎阿赫馬托娃/203
阿赫馬托娃◎烏蘭汗/209
黑戒指的故事◎英娜.伯恩斯坦/215
安娜.阿赫馬托娃◎楚科夫斯基/233
阿赫馬托娃年表/271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版:人間出版社
作者:﹝俄﹞丘特切夫
譯者:查良錚
出版日期:2011.10
售價:20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09571438.htm

 


◎屠格涅夫說:「他(丘特切夫)的每篇詩都發自一個思想,但這個思想好像是一個星火,在深摯的情感或強烈印象的影響下燃燒起來。」又說:「誰若欣賞不了他,那就欣賞不了詩。」
 
◎陀斯妥也夫斯基:「第一個哲理詩人,除了普希金之外,沒有人能和他並列。」
 

 

作者簡介:丘特切夫,俄羅斯詩人,1803─1873年,和普希金(1799─1837)、萊蒙托夫(1814─1841)並稱的俄國浪漫主義時期三大詩人,不過,丘特切夫大半的作品寫於1850年以後,在世時名聲不大,1890年代象徵派對他大為推崇,確立了大詩人的地位,此後一直備受俄羅斯人喜愛。
 
 
譯者簡介:查良錚,筆名穆旦,1918─1977年,大陸最受人矚目的現代派詩人和著名的翻譯家,譯過普希金、拜倫、雪萊、濟慈、艾略特、奧登等名詩人的作品。
 
 
序:並非偶然──查良錚選擇了丘特切夫◎呂正惠

 

 

  這本書排好版,經過三校,只等我的序文,就可以出版了,但我卻遲遲無法動筆。我猶豫再三,不知道用哪種方式來寫較為恰當。這是因為,本書的作者,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1803-1873)恐怕台灣沒有幾個人知道;而本書的譯者查良錚(筆名穆旦,1918-1977)雖然在大陸已成為最受人矚目的現代派詩人和著名的翻譯家,在台灣目前仍然很少人談論,這讓我不知如何下手才好。

 

  這麼說好了:如果要在中國(包括台灣、香港地區)學習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許許多多現代詩人中,選出一個我最欣賞的,那麼,這個人就非穆旦莫屬了。如果要我選出十位最有成就的中國現代詩人,我也一定會把穆旦列入。中國現代詩人為了探索新詩的創作道路,常常兼任翻譯家,把無數的外國名作介紹到中國來。這些詩人在翻譯上貢獻最大的,可能要數戴望舒、卞之琳和穆旦三人,其中,我還是最喜歡穆旦。穆旦譯過普希金、拜倫、雪萊、濟慈、艾略特、奧登等等,凡是別人也曾翻譯的,我大半偏愛穆旦的譯作。(按照習慣,穆旦的翻譯署本名查良錚,詩創作署筆名穆旦,以下行文一律用查良錚。)

 

  查良錚譯拜倫的長詩《唐璜》,初稿花了三年時間,最後一次修訂用了一年多,出版後受到一致肯定,《唐璜》的譯本就足以使查良錚不朽。查良錚本人的詩風偏於乾硬、喜愛嘲諷,也可以抒情,這種特質,譯拜倫是不二人選。他晚年修訂、增補的《拜倫詩選》,我也認為難以超越。此外,我最喜歡的是他的《丘特切夫詩選》。我曾和谷羽先生(他也是俄羅斯詩歌的翻譯名家)聊天,他也認為,穆旦譯丘特切夫,是中國現代翻譯的「奇緣」,值得大書特書。

 

  丘特切夫是和普希金(1799-1837)、萊蒙托夫(1814-1841)並稱的俄國浪漫主義時期三大詩人,不過,丘特切夫大半的作品寫於1850 年以後,在世時名聲不大,1890 年代象徵派對他大為推崇,確立了大詩人的地位,此後一直備受俄羅斯人喜愛。

 

  自清朝末年開始譯介外國文學以來,中國從來就沒有遺漏過俄羅斯文學。如果從整體的歷史累積來看,俄羅斯文學的翻譯,不論質、量,不論文學史的覆蓋面,在外國文學中可能是首屈一指的(當然,這也因為俄羅斯文學史較西歐諸大國要短得多)。這些翻譯,主要以小說為主,詩歌相對來講要少得多。不過,像普希金、萊蒙托夫這兩個深具革命激情的詩人,其譯作量之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譬如,我買到的萊蒙托夫詩歌全集的譯本就有五種,普希金的代表作《葉夫蓋尼.奧金》我知道至少有七種以上的譯本。

 

  相對來講,丘特切夫可以說完全受到冷落。除了像《俄國詩選》這類選集偶然可以讀到他的詩外,好像沒有任何一個俄國文學翻譯家特別關注過他。當我看到1985年外國文學出版社的《丘特切夫詩選》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一看譯者是查良錚時,只能說好像看到了奇蹟。1990年代我辛辛苦苦買到了當時所有重印或新印的查良錚譯作,其中以偶然發現的《丘特切夫詩選》最為難忘。

 

  關於這本譯詩集的出版,查良錚的兒女們曾有生動的回憶:

 

  1985年金秋,即父親離世8 年後,我們突然收到出版社的一封通知,說《丘特切夫詩選》已經出版,讓我們去領取稿酬。這個突然的通知使全家人迷惑不解,母親也不記得父親曾譯過這樣一部書。結果大家都認為是出版社弄錯了,母親馬上去信,請出版社再核對一下是否搞錯。幾天後出版社回信說,譯者無誤。是父親在20的多年前即1963年寄給出版社的,但那時他的譯著不能出版。多虧出版社的妥善保護,使這部「凍結」20餘年的譯著,在今天能夠與讀者見面。(見本書附錄四,206頁)

 

  這樣看來,查良錚譯《丘特切夫詩選》時,好像是一個孤獨者獨自面對這個以沈思見長的俄羅斯詩人,他好像要藉由這些耐人咀嚼而又引人回顧過去的詩歌來澄清自己無法言傳的苦悶。這一本詩集對當時的我來講,具有特殊的意義。我也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痛苦,某些詩作對我產生強烈的衝擊,於是我就猜測,是否也因為類似的心境,查良錚才會去譯這個在中國還幾乎是默默無名的詩人。由此我想到了徐志摩《偶然》的第二節: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查良錚的一生和丘特切夫截然不同,然而,他們畢竟在1963年面對面「交會」了,這不是「偶然」,而是查良錚主動的選擇。這是我在1890年代讀這本譯詩集的感受,而且,我還揣測了他們「交會時互放的光亮」。當然,我必須承認,這只是一種揣測,可能離事實很遠,也許還大謬不然。然而我至今喜歡這種揣測,這讓這本詩集對我而言具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意義。

 

 

  下面我想用一種取巧的方式,吸引大家閱讀這本詩集。

 

  1850年,丘特切夫認識了斯莫爾學院院長的姪女葉連娜.杰尼西耶娃,丘特切夫的兩個女兒就在這所學院就讀。這一年,丘特切夫47歲,杰尼西耶娃才24歲,只比丘特切夫的大女兒大幾歲。沒想到兩人竟然一見鍾情,終於不顧輿論,覓地同居。這種「不法」的愛情引起俄國貴族社會的不滿,所有的污蔑和毀謗全落在杰尼西耶娃身上。這是絕望的愛情,帶給兩人無限的痛苦。杰尼西耶娃為丘特切夫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於1864 年因肺病去世。丘特切夫為此痛徹心肺,愧悔不已。丘特切夫為杰尼西耶娃寫了許多詩作,一般習稱「杰尼西耶娃組詩」,這是他後期詩作中最為感人的作品。下面介紹其中四首:

 

  你不止一次聽我承認:
  「我不配承受你的愛情。」
  即使她已變成了我的,
  但我比她是多麼貧窮……

 

  面對你的豐富的愛情
  我痛楚地想到自己──
  我默默地站著,只有
  一面崇拜,一面祝福你……

 

  正像有時你如此情深,
  充滿著信心和祝願,
  不自覺地屈下一膝
  對著那珍貴的搖籃;

 

  那兒睡著你親生的
  她,你的無名的天使,──
  對著你的摯愛的心靈,
  請看我也正是如此。(本書94頁)

 

  情人對著愛情的結晶「屈下一膝」,充滿了深情,而丘特切夫卻對自己不配享有這愛情深感慚愧,他知道情人承受了多少恥辱,不覺也對情人「屈下一膝」。你「不自覺的屈下一膝」和「我也正是如此」,這兩者的對比,形成了一種抒情式的悲劇張力。

 

  一整天她昏迷無知地躺著,
  夜的暗影已把她整個隱蔽。
  夏日溫暖的雨下個不停,
  雨打樹葉的聲音是那麼歡愉。

 

  以後她在床上緩緩地醒來,
  開始聽著淅淅瀝瀝的雨聲,
  她凝神聽著,聽了很久,
  似已浸沈在清醒的思索中……

 

  好像她在和自己談話,
  不自覺地脫口說了出來:
  (我伴著她,雖僵木,但清醒)
  「啊,這一切我多麼喜愛!」

 

  …………

 

  你在愛著,像你這種愛啊,
  不,還沒有人能愛得這麼深!
  天哪……受過這一切,而還活著……
  這顆心怎麼還沒有碎成粉……(129頁)

 

  這首詩描寫杰尼西耶娃臨終前的情景。經過長久的昏迷,經過長達十四年的折磨,她最後一句話是,「這一切我多麼喜愛」。這個柔弱女人的愛情蘊藏了多麼大的力量啊,「受過這一切」,「這顆心怎麼還沒碎成粉」。能夠這樣感受女人命運的丘特切夫,就人格來講,我覺得比寫《安娜.卡列尼娜》的托爾斯泰更勝一籌。就像查良錚在〈譯後記〉所說的,「杰尼西耶娃組詩」表現的是深具社會內涵的愛情悲劇,合起來就像讀了一部托爾斯泰式的小說。

 

  在湼瓦河的輕波間
  夜晚的星又把自己投落,
  愛情又把它神秘的小舟
  寄托給任性的浪波。

 

  在夜星和波浪之間
  它漂流著,像在夢中,
  載著兩個影子,朝向
  縹渺的遠方開始航程。

 

  這可是兩個安逸之子
  在這兒享受夜的悠閑?
  還是兩個天國的靈魂
  從此要永遠離開人間?

 

  湼瓦河啊,你的波濤
  廣闊無垠,柔和而美麗,
  請以你的自由的空間
  蔭護這小舟的秘密!(在湼瓦河上,87頁)

 

  這是這部小說的序曲。愛情的小舟只能把自己托付給任性的波浪,詩人不得不祈求瓦河「蔭護這小舟的秘密」。不久,你就會看到,「我們的愛情是多麼毀人」,「兩顆心的雙雙比翼」,就和「致命的決鬥差不多」,它讓我羞愧,讓我絕望,最後一切結束了,我「好像一隻殘破的小船,被波浪拋到了荒蕪的、無名的岸沿」,它「消失了─就像你賴以生活、賴以呼吸的東西,整個隱沒。」最後,

 

  我又站在湼瓦河上了,
  而且又像多年前那樣,
  還像活著似的,凝視著
  河水的夢寐般的蕩漾。

 

  藍天上沒有一星火花,
  城市在朦朧中倍增嫵媚;
  一切靜悄悄,只有在水上
  才能看到月光的流輝。

 

  我是否在做夢?還是真的
  看見了這月下的景色?
  啊,在這月下,我們豈不曾
  一起活著眺望這水波?(140頁)

 

  把前一首和這一首加以對比,就可以發現前者是序曲,這一首是尾聲。「又像多年前那樣,還像活著似的,凝視著……」,說明現在的詩人是「心如死灰」了,而「心死」的人卻彷彿望見了從前「一起活著眺望這水波」的「我們」,這確實可以視為一首安魂曲。

 

  當然,丘特切夫絕對不只是一個描寫絕望的愛情的詩人,這一點,請大家務必記住。

 

  附記:根據朱憲生譯《丘特切夫詩全集》(漓江出版社,1998)的譯注(258頁),「杰尼西耶娃組詩」共有22首(據《丘特切夫選集》,莫斯科1986 年版)。這只是選集編注者的一種推測,因為丘特切夫本人並沒有將此一一標出。也許因為這種緣故,查良錚在譯本中也並未將每一首「杰尼西耶娃組詩」都標注出來。為了讀者的方便,現將各首按本書順序標列如下:〈儘管炎熱的正午〉(90頁)、〈你不止一次聽我承認〉(94頁)、〈我們的愛情是多麼毀人〉(99頁)、〈命數〉(101頁)、〈別再讓我羞愧吧〉(102頁)、〈你懷著愛情向它祈禱〉(103頁)、〈我見過一雙眼睛〉(104頁)、〈孿生子〉(105頁)、〈哦,我的大海的波浪呀〉(106頁)、〈午日當空〉(108頁)、〈最後的愛情〉(110 頁)、〈北風息了〉(127 頁)、〈哦,尼斯〉(128頁)、〈一整天她昏迷無知地躺著〉(129頁)、〈在我的痛若淤積的歲月中〉(132頁)、〈在那潮濕的蔚藍的天穹〉(136頁)、〈我的心沒有一天不痛苦〉(138頁)、〈我又站在瓦河上了〉(140 頁)─查良錚只譯了其中的18 首,4 首未譯。

 

  朱憲生的譯注和查良錚的〈譯後記〉都說,〈儘管炎熱的正午〉是組詩的第一首,但我很懷疑在此之前的〈在瓦河上〉(87頁)也應該列入,我在本文的第二節末尾已加以指出。我不懂俄文,無法參考更多的資料,只能提出這種揣測,供大家參考。

 

  又,查良錚的〈譯後記〉,是一篇非常傑出的評論文章,請大家務必參考,才能了解丘特切夫詩藝的全貌。

 

2011 年9 月18 日

 

  補記:1953年,查良錚不顧朋友的勸導,毅然決然的與太太周與良從美國回到新中國。從1953到1958,他夜以繼日的工作,翻譯了普希金、拜倫、雪萊、濟慈、布萊克等人的詩,又翻譯了季摩菲耶夫和別林斯基的文學理論著作,數量之大,令人難以想像,他急切地想以翻譯工作參與新中國的建設。然而,1958年,他卻被天津人民法院判為「歷史反革命」,「接受機關管制」三年,逐出講堂,到南開大學圖書館監督勞動。此後,一直到1977年59歲時猝死,很少有舒心的時候。即使在這樣的日子裡,他仍然把握極為零碎的時間,翻譯《丘特切夫詩選》和拜倫的《唐璜》,又修訂了普希金的《抒情詩選》、《歐根.奧金》和《拜倫詩選》,還新譯了《英國現代詩選》。在生活上,他自奉甚儉,但朋友有難,卻又慷慨解囊。他的一生,既讓人感到無奈與嘆息,卻又令人肅然起敬。為了讓讀者了解他的生平,我們在書後附了四篇文章,供讀者參考。

 

  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05-06年出版《穆旦譯文集》8冊、《穆旦詩文集》2冊,是目前搜集穆旦創作與譯作最完整的版本。

 


目錄
並非偶然─查良錚選擇了丘特切夫/呂正惠---1
淚---1
黃昏---3
日午---4
春雷---5
夏晚---6
快樂的白天還在沸騰---7
不眠夜---9
天鵝---11
山中的清晨---12
雪山---13
好似海洋環繞著地面---14
海駒---15
在這兒,只有死寂的蒼天---16
恬靜---17
漂泊者---18
瘋狂---19
我驅車馳過利旺尼亞的平原---20
鬆軟的沙子深可沒膝……---22
秋天的黃昏---23
樹葉---24
阿爾卑斯---26
對於我,這難忘的一天---27
病毒的空氣---28
西塞羅---29
好似把一卷稿紙---30
春水---31
沉默吧!---32
在人類這株高大的樹上---33
給──---34
從山頂滾下的石頭呆在山坳---35
行吟詩人的豎琴---36
啊,我記得那黃金的時刻---37
海上的夢---39
不,大地母親啊---40
被藍色夜晚的恬靜所籠罩---41
在鬱悶空氣的寂靜中---42
楊柳啊,為什麼你如此痴心---44
是幽深的夜---45
灰藍色的影子溶和了---46
啊,多麼荒涼的山林峭壁---47
從林中草地---48
紫色的葡萄垂滿山坡---49
河流迂緩了---50
午夜的大風啊---51
我的心願意做一顆星---52
我的心是一群幽靈的樂土---53
我獨自默坐---54
冬天這房客已經到期---56
噴泉---57
山谷裡的雪燦爛耀目---58
大地還是滿目淒涼---59
我的朋友,我愛看你的眼睛---60
昨夜,在醉人的夢幻裡---61
一八三七年一月二十九日---63
一八三七年十二月一日---65
曾幾何時,啊,幸福的南方---66
春---68
日與夜---70
少女啊,別相信---71
我站在涅瓦河上---72
我還被思念的痛苦所折磨---73
給一個俄羅斯女人---74
莊嚴的夜從地平線上升起---75
太陽怯懦地望了一望---76
靜靜的夜晚---77
在戕人的憂思中---78
在深藍的海水的平原上---79
我又看到了你的眼睛---80
世人的眼淚---82
詩---83
羅馬夜色---84
宴會終了---85
請看那在夏日流火的天空下---86
在涅瓦河上---87
陰霾的天空吹起了風---88
凋殘的樹林淒清、悒鬱---89
儘管炎熱的正午---90
兩個聲音---91
看哪,在廣闊的河面上---92
新綠---93
你不只一次聽我承認---94
波浪和思想---95
七月的夜毫無涼意---96
黃昏冉冉而來---97
夏天的風暴是多麼快活---98
我們的愛情是多麼毀人---99
命數---101
別再讓我羞愧吧---102
你懷著愛情向它祈禱---103
我見過一雙眼睛---104
孿生子---105
哦,我的大海的波浪呀---106
午日當空---108
樹林被冬天這女巫---109
最後的愛情---110
一八五四年的夏天---111
這一條電線的鐵絲---112
窮困的鄉村---113
在生活中有一些瞬息---114
初秋有一段奇異的時節---115
炙熱的陽光溢滿樹叢---116
她坐在地板上---117
皇村花園的暮秋景色---118
歸途---119
臘月的破曉---121
儘管我在山谷中營著巢---122
我認識她時---123
嬉笑吧,趁這時在你頭上---124
好似在夏日---125
北風息了---127
哦,尼斯---128
一整天她昏迷無知地躺著---129
夜晚的海洋啊---130
不管她怎樣愛著---131
在我的痛苦淤積的歲月中---132
在海浪的咆哮裡---134
東方在遲疑---135
在那潮濕的蔚藍的天穹---136
夜晚的天空是這麼陰沉---137
我的心沒有一天不痛苦---138
金碧輝煌的樓閣---139
我又站在涅瓦河上了---140
白雲在天際慢慢消融---141
無論別離怎樣折磨著心---142
給T.---143
我們遵從統帥的旨意---145
在這兒,生活曾經如何沸騰---146
失眠夜---147
譯後記---149
附錄
穆旦小傳---175
懷念良錚/周與良---179
永恆的思念/周與良---185
憶父親/英明瑗平---199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版:人間出版社
作者:﹝俄﹞費特
譯者:谷羽
出版日期:2011.10
售價:20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09571249.htm


◎托爾斯泰致費特:「沒有愛的力量就沒有詩,我對您依然滿懷期待,比您更朝氣蓬勃、更強健有力的詩人我還從未見過。」

◎柴可夫斯基:「費特君是個天才詩人,在其創作最富靈感的時刻,常常跨越詩歌固有的界限,進入音樂王國了。」


作者簡介:費特,身於俄國貴族家庭。費特只寫詩,很少寫小說。1860年以後,平民知識分子興起,他們不喜歡貴族出身的文化人,他們傾向於激進改革和革命,強調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講究實用,不喜歡貴族孤芳自賞。他們稱讚屠格湼夫和托爾斯泰的小說,厭惡費特只會歌詠大自然和愛情,不知民間疾苦。在很長的時期裡,費特詩名不盛,只有一小圈人知道他,其中,屠格湼夫和托爾斯泰是主要的稱頌者。1890年以後,象徵派興起,詩歌在俄羅斯文學中重獲主流地位,費特的價值才真正得到承認,從此以後,他成為和普希金、萊蒙托夫、丘特切夫、湼克拉索夫並列的大詩人。


譯者簡介:谷羽,南開大學外語學院西語系教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客座教授,普希金研究副會長,俄羅斯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譯著有《俄羅斯名詩300首》、《普希金愛情詩全編》、《普希金童話》、《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一切始於愛情》、《伽姆扎托夫愛情詩選》詩集,《在人間》、《惡老頭的鎖鍊》、《契訶夫中短篇小說選》等小說,傳記《茨維塔耶娃:生活與創作》,主持翻譯了《俄羅斯白銀時代文學史》,參與翻譯了《普希金全集》、《萊蒙托夫全集》、《蘇聯當代詩選》、《俄羅斯當時詩選》等。1999年獲俄羅斯聯邦文化部頒發的普希金獎章和榮譽證書。


序◎呂正惠

  費特和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同樣出身於貴族家庭。費特比屠格涅夫小兩歲,比托爾斯泰大八歲。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長期不和,卻都和費特要好,兩人之間有時還要透過費特互通訊息。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都喜歡費特的為人,也都欣賞費特的詩才。

  費特只寫詩,很少寫小說;屠格涅夫寫詩,又寫小說;托爾斯泰只寫小說,不寫詩。其實三個人都賦有詩才,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的小說常常具有強烈的詩意。1860年以後,平民知識分子興起,他們不喜歡貴族出身的文化人,他們傾向於激進改革和革命,強調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講究實用,不喜歡貴族孤芳自賞。他們稱讚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的小說,厭惡費特只會歌詠大自然和愛情,不知民間疾苦。在很長的時期裡,費特詩名不盛,只有一小圈人知道他,其中,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是主要的稱頌者。

  1890年以後,象徵派興起,詩歌在俄羅斯文學中重獲主流地位,費特的價值才真正得到承認,從此以後,他成為和普希金、萊蒙托夫、丘特切夫、克拉索夫並列的大詩人。

  我從文學史上知道以上的事情,卻從未讀過費特的詩。在瘋狂買大陸書的時期,我曾經買到一本薄薄的費特詩選,卻因為買書太多,連翻都沒翻過,如今也不知道放到哪裡,無法尋找了。2008年我認識了谷羽先生,他談到,他也譯了一本費特詩選,至今尚未出版。我還想讀費特,他印了一份給我,我約略讀了二、三十首,覺得費特的詩很有魅力,決心出這本譯詩集。

  讀了費特的詩,才最終了解,為什麼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會喜歡他的詩。他們三人都喜歡大自然,對大自然的美都具有一種超人一等的掌握能力。我們看費特這一首〈夜晚寧靜〉:

   夜晚寧靜,閃爍星光,
   天空中的圓月忽明忽暗;
   美麗的雙唇甘甜芳香,
   在星光閃爍的安謐夜晚。

   我的美人,月色皎潔,
   我怎樣才能夠一掃憂煩?
   你滿懷愛心光彩四射,
   在星光閃爍的安謐夜晚。(本書14頁)

  在這裡,迷人的月色和對愛情的懷想緊密連結起來,而所謂的愛情,並不只限於男女兩人的男歡女愛,是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是對於希望與夢想的追求。大自然的美,蘊含了愛情、希望和夢想,蘊含了人所希冀的美好的一切。大自然的美,引發了人對一切美的追尋,大自然的美,是真、善、美的總源頭。這是費特、屠格夫、托爾斯泰共同的美學原則。再看〈我等待〉:

   我等待……河水銀光熠熠,
   傳送來夜鶯鳴囀的回聲,
   月下的草葉綴滿了鑽石,
   艾蒿上有亮晶晶的螢火蟲。

   我等待……藍幽幽的夜空,
   撒滿了大大小小的星,
   我聴見心兒怦怦直跳,
   只覺得渾身上下簌簌顫動。

   我等待……忽然南風吹來,
   心裡溫暖,我走走停停;
   一顆明亮的星墜落天外……
   再見吧,再見,金色的星!(本書17頁)

  大自然的美讓我們等待,讓我們希冀,讓我們追求。沒有這種追求,人生就沒有什麼色彩和光明。像這樣的感受,我常常在屠格夫和托爾斯泰的小說片段中讀到。

  大自然的美除了引發我們對於美好的追尋外,還引發我們沈思,沈思人生的真諦。費特有一首詩我很喜歡,題目叫〈我久久佇立〉:

   我久久佇立一動不動,
   目不轉睛凝視遙遠的星──
   於是在星斗和我之間,
   冥冥中產生了某種關聯。

   當時的遐想已無印象,
   我只顧聆聽曼妙的合唱,
   空中的星星微微顫動,
   從那時我熱愛天上的星……(本書26頁)

  我們和大自然「冥冥中」有某種關聯,我們說不清這是一種什麼關聯,但由於意識到這種關聯,我們覺得自我已溢出了「我」之外,和一個更大的、不可說的東西冥合為一,為此我們得到一種安慰。我推測,是費特這種泛神論色彩,引發了象徵派詩人的讚許(本書中的第36首是這首詩的重譯,我沒有刪掉,兩者可以互相比較;又,第118首也可參看)。

  費特還有一首〈躺在牧場的草垛上〉,我也很喜歡:

   南方之夜。仰面朝天,
   我躺在牧場的草垛上,
   四面八方有音流抖顫,
   那是天體生動的合唱。

   大地如同渾濁的啞夢,
   失去了分量不斷下沈,
   一個人獨自面對夜空,
   我恰似天堂首位居民。

   是星斗成群向我飛翔,
   還是我墜落午夜深淵?
   恍惚覺得有一隻巨掌
   把我抓住,凌空倒懸。(本書75頁)

  我曾經半夜躺在山頂上,滿天星斗的夜空籠罩著我,那種感覺真是難以形容。費特說,「一個人獨自面對夜空,我恰似天堂首位居民」,我也有那種「至福」之感。

  所謂現代文明,其實就是城市文明,城市文明不但讓我們遠離大自然,還不斷的破壞大自然。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小孩,或者遺忘了小時候接觸的大自然的成年人,是否保留了對自然美的欣賞能力,不能不使人懷疑。不能欣賞大自然的美,還能夠想像一切的美嗎?這也使人懷疑。因此,費特是值得一讀的。

2011年9月8日


目錄
序 呂正惠--1
陰影、星光、霞光、燈光 谷羽--7
40年代
1燕子--1
2向世界放飛我的幻想--1
3傍晚的歌聲—懷念科茲洛夫--2
4囚犯--3
5黎明時你不要把她叫醒--4
6我的溫蒂娜--6
7我瞭解你--7
8北國的早晨--8
9含愁的白樺--9
10我記得--10
11我思緒紛紜--11
12景色清幽--12
13十字路口--13
14求你不要離開我--13
15夜晚寧靜--14
16當我親吻你--15
17風暴呼嘯--16
18我等待--17
19你好呀,夜晚!--18
20渾身發熱--19
21松樹烏黑--20
22我認得出你--21
23萬福瑪利亞--21
24聖母--22
25纖手--23
26相信我吧--24
27十四行詩--24
28貓打呼嚕--25
29我久久佇立--26
30遠方--27
31我來看望你--28
32風流女子--29
33你像天使--30
34囚徒--31
35柳樹和白樺--32
36我一動不動站了很久--33
37每當我的幻想--34
38給奧菲麗婭--35
39像黎明的芒蚊--35
40你偶然回眸--36
41和煦的風兒--37
42奧菲麗婭--38
43空中幻城--39
44多麼寒冷的一個秋天!--40
45我病了--40
46窗外的葡萄藤--41
47又是春天---42
48陰天,深秋--43
49你絢麗的花冠--44
50給少年--45
51我在夢中--45
52睡吧!--46
53靈蛇--47
54黛安娜--48
55靈驗的美夢--49
56夏日黃昏--50
57春季情思--50
50年代
58別睡了--53
59耳語,怯生生的呼吸--53
60夜深人靜--54
61飄忽不定的樂曲--55
62氣味芳香的春之愛撫--56
63傍晚的草原--57
64失眠--58
65多麼幸福--59
66森林--60
67松樹--61
68風暴--62
69垂柳--63
70海濱黃昏--64
71燕子消失了蹤影--65
72濃密的菩提樹蔭--66
73輪船--67
74傍晚--68
75戶外已是春天--69
76四周花花綠綠--70
77米洛斯的維納斯--70
78壁爐旁邊--71
79我夢見--72
80給唱歌的少女--73
81致繆斯--74
82躺在牧場的草垛上--75
83我曾又去過--76
84又一個五月之夜--77
85夜色多好!--78
86花團錦簇--79
87小魚--80
88致屠格涅夫--82
89暮色蒼茫時刻--83
90又是不露行跡的力量--84
91你一雙明眸--86
92假如你像我--86
93往日情書--87
94白楊--89
95宙斯--90
96多雨的夏天--91
60年代
97蝴蝶與男孩兒--93
98當歲月把我們相互隔離--94
99致丘特切夫--95
100我也不知道--96
101我信馬由韁--97
102不要躲避--98
103 1863年3月9日--99
104旋律--100
105我常說--101
106沐浴的女子--102
107誰該佩戴花環--103
108給伯爵夫人托爾斯泰婭--103
109山岡披上了傍晚的霞光--105
110晚霞燃燒紅似火--106
70年代
111溫泉--109
112五月之夜--110
113致布林任斯卡婭--111
114你純潔的光--112
115只要我面對你的微笑--113
116雲煙似有若無--114
117親愛的,你怎麼靜坐沉思--115
118在星斗之間--116
119寄贈列.尼.托爾斯泰--118
120夜晚明亮--119
121另一個我--120
122你不再痛苦--121
123致布林任斯卡婭--122
124深邃的碧空--123
80年代
125這清晨--125
126東方曲--126
127給繆斯--126
128為什麼?--127
129鳴叫的蒼鷺--128
130題丘特切夫詩集--129
131致波隆斯基--130
132你該效法白樺--131
133蘸著自己的心血--132
134還有個被忘卻的字眼兒--132
135蝴蝶--133
136自由的鷹--134
137燕子--135
138致死神--136
139園中鮮花競放--137
140乾枯的花朵--138
141冬夜閃閃發光--139
142你什麼也不回答--140
143我對你什麼也不想說--141
144走在皎潔的月光裡--142
145你身陷火海--143
146我總是夢見--144
147寫給頑童--145
148布穀鳥--145
149超越擁擠的街道--146
150霧靄彌漫--147
151高山之巔--148
152秋天的月季--149
153假如清爽的早晨--150
154癡迷的詩句--150
155不,我沒有背棄--151
156當你默默誦讀--152
157暗夜中傳來什麼聲音?--153
158我們的語言多貧乏!--154
159現在的一切--155
160輕輕一推--156
161焰火繽紛--157
162鑽石--157
163為邁科夫壽辰而作--158
164我心裡多麼想--159
165受繆斯關愛五十年而作--160
166遠離燈光--161
167人的語言竟如此笨拙--162
90年代
168給她--165
169盪鞦韆--166
170夢中--167
171遙寄泯滅的星--168
172雖說命運--168
173愛情中早已缺乏歡樂--169
174有人禁止--170
175致波隆斯基--171
176九月的薔薇--171
177假如我心裏--172
178春天的日子--173
179最為真摯--174
180明天的事--175
181空中升起月亮--176
182我傾聽--177
183我們再次相聚--177
184為什麼?--178
185愛我吧!--179
186啊,苦苦思慕--180
187致柴可夫斯基--181
188月亮和玫瑰--182
189雲杉舉衣袖--183
190我一時慌亂--184
附錄
1詩人音樂家—費特--187
2意韻芳香見真純—費特抒情詩賞析--197
3藝術家心靈相通—費特與柴可夫斯基的忘年之交--207
4托爾斯泰讚賞費特抒情詩--213
譯後記:戴著腳鐐跳--219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沒有舌頭
作者:﹝俄﹞柯羅連科 著、臧傳真 譯
ISBN:978-986-6777-35-6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
售價:20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8683294.htm


書籍簡介:

俄國作家柯羅連科的中篇小說《盲音樂家》是一部想像力豐富,筆觸十分細緻的作品。生動的刻劃了一位盲童成為著名音樂家的艱苦過程。起初,盲孩子因為自己的不幸所造成的痛苦而憎恨世界和人類。

《盲音樂家》與《沒有舌頭》是從作者柯羅連科的《我的同時代的人的故事》當中挑選了六篇小說,並且將《西伯利亞驛站見聞錄》及《沒有舌頭──旅美歷險奇遇記》兩個中篇,《盲音樂家》、《怪哉!這女子!》、《馬卡爾的夢》、《深林在喧囂》四個短篇,分別編成兩冊。閱讀過這六篇小說,大致可以領略柯羅連科的文學之美及他正直高貴的心懷。

在《沒有舌頭──旅美歷險奇遇記》裏,他讓一個初到美國、只懂烏克蘭方言的農夫,迷失在美國城市,讓他感受到不為人所理解、自己也無法表達的痛苦。這一段經歷是如此扣人心弦,以致最後他終於……


作者簡介

柯羅連科是俄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卓越的天才作家,他創造了一系列的中篇小說,文學評論和四卷長篇巨著《我的同時代的人的故事》。他的許多著作都可以列為俄羅斯古典文學的典範。他的作品獨具一格,可以說是俄羅斯現實的獨特編年史。他的中、短篇小說和特寫,如實地反映了十九世紀末俄羅斯資本主義迅速上升時期的農村,揭示了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譯者簡介

臧傳真,1923年11月生,河南省人。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導師,資深翻譯家,通曉俄語及英語,熟悉古代漢語及文學。長期從事「外國語言」、「外國文學」、「翻譯學」及「語言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主要著作及譯著有:《蘇聯文學史略》(1986)、《語言學中的哲學問題》(1956)、《盲音樂家》(1956)、《高爾基文集》(合譯,1983)《三幅畫像》(1985)、《莫里哀傳》(合譯,1985)、《古希臘戲劇史》(合譯,1989)、《幸福》(1995)、《上尉的女兒》(1996)、《春潮》(1998)、《父與子》(1998)、《獵人筆記》(1999),《外國文學名篇精譯與賞析》(分為俄羅斯文學卷與歐美文學上下兩卷,2004)等。另外,曾發表論文多篇。


終於找到柯羅連科◎呂正惠

  很可能是在高三上學期時,我和兩位同班同學迷上了屠格夫。我們把當時市面上買得到的屠格夫四部長篇《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處女地》都讀完了。我最喜歡《貴族之家》,到現在還記得那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結尾。這是我對西洋文學的初戀,從此我迷上了俄羅斯文學。

  大約在大學三、四年級時,屠格夫這個偶像被托爾斯泰所取代。托爾斯泰的抒情魅力決不下於屠格夫,而他對生命意義的執迷追索則更讓我心有戚戚焉。其後,我逐漸了解托爾斯泰刻劃人物的非同凡響,正像許許多多的讀者一樣,我完全被安娜.卡列尼娜和馬斯托娃(《復活》的女主角)這兩個女性迷住了。我到現在還認為,托爾斯泰是西方小說之王,無人可以取代。

  在大學和碩士班階段,我還做了一件傻事。我查遍了臺大圖書館的書目,只能借到一本英文本的俄國文學史,是俄國革命後流亡於英國的米爾斯基公爵所寫的。那時候我的英文極差,但這本書我連續借了不下六、七次。我記得,借書卡最前面簽著「郭松棻」這個名字,接下去全部是我的名字,至少我離開台大時還是如此。

  這本書的內容我至今還記住一些,譬如米爾斯基認為契訶夫不足以代表俄羅斯精神,他認為列斯科夫是一個更好的說故事的人。很久以後,班雅明的〈說故事的人〉成為現代西方文學批評必讀的名文,但台灣幾乎所有讀這篇論文的人,一直到看到這篇文章,才知道列斯科夫這個名字,而我卻很早很早就「知道」列斯科夫了,為此還私心竊喜了一番。

  我把這本俄國文學史講到的普希金之後的所有重要作家都記住了,還記住了他們不少代表作的書名。很遺憾的是,在當時的台灣,我只能看到一部分的屠格夫、托爾斯泰、妥斯妥也夫斯基和契訶夫,也買到極少數的普希金和萊蒙托夫,此外,什麼也沒有。當時,台灣出了什麼俄羅斯文學的新書,我一定知道,而且一定買。舊書攤都讓我摸遍了,但所得仍然極為有限。

  上世紀九O年代,開始開放買大陸圖書,我簡直買瘋了。凡是有關俄羅斯文學的翻譯(包括傳記和回憶錄),我一律都買,買重了也要買。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凡是我看到的(包括到大陸舊書攤上找)我都買了。上世紀最後二十年大陸出版的有關書籍,我相信,在台灣,應該是我買的最多,很難想像有誰可以超過我。

  當時買書的艱苦和樂趣現在還歷歷在目。人民文學的十七卷《托爾斯泰文集》一卷一卷出,我深怕買漏了,不得不幾個地方訂書,以至於好幾冊都買重。當收到人民文學三卷本屠格夫《中短篇小說選》時,好幾個小時內都非常激動,這套書我「摸」了好幾天。有一次我跑到人民文學門市部找書,他們告訴我,我要的一些書脫銷了,不妨到書庫問問看。我搭計程車,好不容易在小巷中找到書庫,管書庫的兩位大娘跟我說,我要的書都沒了。我看室內有一個書架,架上許多書,仔細一看,好幾本我已找了許久,我問兩位大娘,這書賣嗎?她們說,哪能賣啊,這是樣書,賣了就沒了。後來她不忍心看我空手而回,就說,你就挑幾本罷,不要拿太多。我挑了三、四本,其中就有《列斯科夫小說選》,喜孜孜的走了。

  這樣買了好幾年,始終沒有買到柯羅連科(1853-1921)的任何一本小說集,最終也只找到一本薄薄的《盲音樂家》,臧傳真譯,讓我感到很不滿足。柯羅連科和契訶夫、高爾基同時,名氣沒有契訶夫、高爾基大,在兩個巨人的陰影下幾乎被遺忘了。但魯迅曾稱讚柯羅連科的人品,又說他的小說「做得很好」,「是可以介紹的」,我也知道周作人很早就譯過他的《馬卡爾之夢》,找不到實在不甘心。一直到2002 年,我才看到傅文寶譯的《盲音樂家》(共收四篇小說,一篇散文,浙江文藝),還是沒有《馬卡爾之夢》,真是無可奈何。

  2009 年春天,經朋友介紹,我認識了俄羅斯詩歌翻譯家谷羽先生,他正在文化大學客座。我們見了兩次面,每次都談了好幾個小時,我問他一些俄國文學翻譯家的狀況,他講不少他們的趣事。他談到李霽野是他們的系主任,李先生是我的老師臺靜農和鄭騫的老朋友,聽起來備感親切。他又談到,他在南開大學讀俄語專業時,還有一位臧傳真先生也是他的老師,現在已八十多歲。我說,是譯柯羅連科那個臧傳真嗎?他說,是啊,臧先生是老翻譯家,譯筆極謹嚴,退休後仍在翻譯文學作品,他譯的柯羅連科還有一些新稿,可惜沒人出。我經過一點遲疑,終於決接受谷羽先生的建議,在台灣出版臧先生所翻譯的柯羅連科的小說。我還跟谷羽先生說,無論如何要有《馬卡爾的夢》這一篇,如果臧先生沒譯,請說服他補譯。

  臧先生的譯稿,排校完畢以後,發現竟然有四百五十頁左右,只好分兩本出。人間出版社也許會虧一些,但想到臧先生一生奉獻於翻譯事業,又想到兩岸第一次有這麼多的柯羅連科的小說譯文,因此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出。

  柯羅連科的小說非常吸引人,只要讀一下《盲音樂家》,你就會知道,我不是亂說的。他具有一種正直的、坦然的人道主義胸懷,任何人讀了都可以感受到他高尚的人格。他曾被放逐到西伯利亞四年,備嚐艱辛。他是第一個描寫西伯利亞生活的俄羅斯重要作家,《馬卡爾的夢》和《西伯利亞驛站見聞錄》都以此作為背景,寫得生動異常。

  關於柯羅連科的人格,我可以講一個我看到的故事。他寫小說成了名,收入增加,又當選皇家科學院院士。他不怕得罪沙皇,看到不滿就批評。當沙皇取消高爾基的院士資格時,他和契訶夫一起退出科學院。任何革命黨,包括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只要有求於他,他都會出錢,還會掩護他們。十月革命以後,布爾什維克開始對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還比較客氣,沒想到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有些人搞暗殺和破壞,布爾什維克反過來報復,逮捕了不少人,也槍斃了一些人。柯羅連科很不高興,在報紙寫文章激烈批評布爾什維克,列寧只好把他抓了起來。高爾基知道了以後,找列寧理論。他說,柯羅連科過去幫了我們多少忙,怎麼可以抓他。高爾基和列寧大吵一架,列寧還罵高爾基思想反動,不懂政治。當然,布爾什維克只想讓柯羅連科不講話,絕對不敢殺他。柯羅連柯在革命後活得很痛苦,他無法理解革命以後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是一個大好人,還好只活到1921 年,不然以後還會更痛苦。

  關於柯羅連科的一生及其代表作,臧傳真先生已有介紹,除了《盲音樂家》,兩本書所收的小說,我都是初次閱讀,而且讀得很粗,因此不敢隨意評說。

  為了讓大家欣賞柯羅連科小說的魅力,下面引《盲音樂家》第一章第七節一小段文字,稍作解釋。

  春天的騷亂的聲音沈寂了。在和暖的陽光普照下,自然界的勞作漸漸納入常軌;生活似乎緊張起來,像奔馳的火車一樣,前進的行程變得更快了。草地上的嫩草發綠了,空氣中充滿白樺樹嫩芽的氣息。
  他們決定帶孩子到附近河畔的田野上去玩玩。
  母親牽著他的手,馬克沁舅舅拄著拐杖並排地向河邊的小山崗走去。經過風吹日曬,小山崗已經十分乾爽,上面長滿綠茸茸的小草,從這裡可以展望遼闊的遠方。
  晴朗的白晝使母親和馬克沁感到晃眼。陽光照暖他們的臉龐,彷彿抖動著無形翅膀的春風卻用清新的涼爽趕走了暖意。空氣中蕩漾著令人心曠神怡的懶洋洋的醉意。
  母親覺得孩子的手在她手裡攥得很緊,但是她被這令人陶醉的春意所吸引,就沒大注意孩子的驚惶表情。她挺起胸脯深深呼吸,連頭也不回地一直向前走;如果她回頭看看,準會發現孩子臉上的表情有些異樣。孩子懷著沈默的驚訝轉身面向太陽呆望著。他咧開嘴唇,好像水裡撈出來的魚兒似的急忙一口一口地吞咽著空氣。不自然的喜悅不時在他張惶失措的小臉上流露出來,好像是神經受了什麼刺激似的突然在臉上閃現,霎時又換上一種接近恐懼和疑惑的驚訝表情。只有那兩隻眼睛沒有視力,依然在癡呆呆地張望著。
  …………
  各種聲音還太繁多,太嘹亮,一個接著一個地飛升、墜落……包圍著孩子的聲浪越發緊張地翻騰起來,從周圍轟隆隆震響的黑暗中襲來,又回到黑暗中去,接著又換一些新的聲浪,一些新的音響……聲浪更快,更高,更折磨人了,使孩子覺得懸空無靠,並且搖晃他,催他入睡……又一次傳來漫長而淒厲的一聲吆喝,壓倒了令人迷惘的嘈雜聲,於是一切馬上都沈寂了。
  孩子低聲呻吟起來,往後栽倒在草地上。母親連忙轉過身來,跟著驚叫一聲:孩子面色蒼白,躺在草地上暈過去了。

  我第一次讀到這一段文字,既感動又震驚。柯羅連科怎能想像一個從小眼盲的小孩,當他初次面對美好的春光和春天的種種聲音時的種強烈感受呢?可見柯羅連科是一個心地極其善良、又時時刻刻注意著別人內心感受的人。他的小說細節,就如上舉一段一般,常常帶給人強烈的衝擊。譬如,在〈沒有舌頭—旅美歷險奇遇記〉裡,他讓一個初到美國、只懂烏克蘭方言的農夫,迷失在美國城市,讓他感受到不為人所理解、自己也無法表達的痛苦。這一段經歷是如此扣人心弦,以致最後他終於碰到一個可以溝通的烏克蘭同胞時,我們不禁鬆一口大氣,並為他感到喜悅。

  柯羅連科就是這一個善體人意的小說家,他所描寫的痛苦與快樂,都會讓我們感到如此親切,並不自覺將他視為知心的朋友。這是一個提供溫暖的小說家,值得我們去閱讀—你不妨試試看。

呂正惠
2011 年5 月12 日


目錄
終於找到柯羅連科◎呂正惠/1
關於柯羅連科◎臧傳真/7
西伯利亞驛站見聞錄/15
沒有舌頭—旅美歷險奇遇記/65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盲音樂家
作者:﹝俄﹞柯羅連科 著、臧傳真 譯
ISBN:978-986-6777-32-5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
售價:20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8676595.htm


 

書籍簡介:

俄國作家柯羅連科的中篇小說《盲音樂家》是一部想像力豐富,筆觸十分細緻的作品。生動的刻劃了一位盲童成為著名音樂家的艱苦過程。起初,盲孩子因為自己的不幸所造成的痛苦而憎恨世界和人類。

《盲音樂家》與《沒有舌頭》是從作者柯羅連科的《我的同時代的人的故事》當中挑選了六篇小說,並且將《西伯利亞驛站見聞錄》及《沒有舌頭──旅美歷險奇遇記》兩個中篇,《盲音樂家》、《怪哉!這女子!》、《馬卡爾的夢》、《深林在喧囂》四個短篇,分別編成兩冊。閱讀過這六篇小說,大致可以領略柯羅連科的文學之美及他正直高貴的心懷。


作者簡介

柯羅連科是俄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卓越的天才作家,他創造了一系列的中篇小說,文學評論和四卷長篇巨著《我的同時代的人的故事》。他的許多著作都可以列為俄羅斯古典文學的典範。他的作品獨具一格,可以說是俄羅斯現實的獨特編年史。他的中、短篇小說和特寫,如實地反映了十九世紀末俄羅斯資本主義迅速上升時期的農村,揭示了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譯者簡介

臧傳真,1923年11月生,河南省人。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導師,資深翻譯家,通曉俄語及英語,熟悉古代漢語及文學。長期從事「外國語言」、「外國文學」、「翻譯學」及「語言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主要著作及譯著有:《蘇聯文學史略》(1986)、《語言學中的哲學問題》(1956)、《盲音樂家》(1956)、《高爾基文集》(合譯,1983)《三幅畫像》(1985)、《莫里哀傳》(合譯,1985)、《古希臘戲劇史》(合譯,1989)、《幸福》(1995)、《上尉的女兒》(1996)、《春潮》(1998)、《父與子》(1998)、《獵人筆記》(1999),《外國文學名篇精譯與賞析》(分為俄羅斯文學卷與歐美文學上下兩卷,2004)等。另外,曾發表論文多篇。


終於找到柯羅連科◎呂正惠

  很可能是在高三上學期時,我和兩位同班同學迷上了屠格夫。我們把當時市面上買得到的屠格夫四部長篇《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處女地》都讀完了。我最喜歡《貴族之家》,到現在還記得那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結尾。這是我對西洋文學的初戀,從此我迷上了俄羅斯文學。

  大約在大學三、四年級時,屠格夫這個偶像被托爾斯泰所取代。托爾斯泰的抒情魅力決不下於屠格夫,而他對生命意義的執迷追索則更讓我心有戚戚焉。其後,我逐漸了解托爾斯泰刻劃人物的非同凡響,正像許許多多的讀者一樣,我完全被安娜.卡列尼娜和馬斯托娃(《復活》的女主角)這兩個女性迷住了。我到現在還認為,托爾斯泰是西方小說之王,無人可以取代。

  在大學和碩士班階段,我還做了一件傻事。我查遍了臺大圖書館的書目,只能借到一本英文本的俄國文學史,是俄國革命後流亡於英國的米爾斯基公爵所寫的。那時候我的英文極差,但這本書我連續借了不下六、七次。我記得,借書卡最前面簽著「郭松棻」這個名字,接下去全部是我的名字,至少我離開台大時還是如此。

  這本書的內容我至今還記住一些,譬如米爾斯基認為契訶夫不足以代表俄羅斯精神,他認為列斯科夫是一個更好的說故事的人。很久以後,班雅明的〈說故事的人〉成為現代西方文學批評必讀的名文,但台灣幾乎所有讀這篇論文的人,一直到看到這篇文章,才知道列斯科夫這個名字,而我卻很早很早就「知道」列斯科夫了,為此還私心竊喜了一番。

  我把這本俄國文學史講到的普希金之後的所有重要作家都記住了,還記住了他們不少代表作的書名。很遺憾的是,在當時的台灣,我只能看到一部分的屠格夫、托爾斯泰、妥斯妥也夫斯基和契訶夫,也買到極少數的普希金和萊蒙托夫,此外,什麼也沒有。當時,台灣出了什麼俄羅斯文學的新書,我一定知道,而且一定買。舊書攤都讓我摸遍了,但所得仍然極為有限。

  上世紀九O年代,開始開放買大陸圖書,我簡直買瘋了。凡是有關俄羅斯文學的翻譯(包括傳記和回憶錄),我一律都買,買重了也要買。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凡是我看到的(包括到大陸舊書攤上找)我都買了。上世紀最後二十年大陸出版的有關書籍,我相信,在台灣,應該是我買的最多,很難想像有誰可以超過我。

  當時買書的艱苦和樂趣現在還歷歷在目。人民文學的十七卷《托爾斯泰文集》一卷一卷出,我深怕買漏了,不得不幾個地方訂書,以至於好幾冊都買重。當收到人民文學三卷本屠格夫《中短篇小說選》時,好幾個小時內都非常激動,這套書我「摸」了好幾天。有一次我跑到人民文學門市部找書,他們告訴我,我要的一些書脫銷了,不妨到書庫問問看。我搭計程車,好不容易在小巷中找到書庫,管書庫的兩位大娘跟我說,我要的書都沒了。我看室內有一個書架,架上許多書,仔細一看,好幾本我已找了許久,我問兩位大娘,這書賣嗎?她們說,哪能賣啊,這是樣書,賣了就沒了。後來她不忍心看我空手而回,就說,你就挑幾本罷,不要拿太多。我挑了三、四本,其中就有《列斯科夫小說選》,喜孜孜的走了。

  這樣買了好幾年,始終沒有買到柯羅連科(1853-1921)的任何一本小說集,最終也只找到一本薄薄的《盲音樂家》,臧傳真譯,讓我感到很不滿足。柯羅連科和契訶夫、高爾基同時,名氣沒有契訶夫、高爾基大,在兩個巨人的陰影下幾乎被遺忘了。但魯迅曾稱讚柯羅連科的人品,又說他的小說「做得很好」,「是可以介紹的」,我也知道周作人很早就譯過他的《馬卡爾之夢》,找不到實在不甘心。一直到2002 年,我才看到傅文寶譯的《盲音樂家》(共收四篇小說,一篇散文,浙江文藝),還是沒有《馬卡爾之夢》,真是無可奈何。

  2009 年春天,經朋友介紹,我認識了俄羅斯詩歌翻譯家谷羽先生,他正在文化大學客座。我們見了兩次面,每次都談了好幾個小時,我問他一些俄國文學翻譯家的狀況,他講不少他們的趣事。他談到李霽野是他們的系主任,李先生是我的老師臺靜農和鄭騫的老朋友,聽起來備感親切。他又談到,他在南開大學讀俄語專業時,還有一位臧傳真先生也是他的老師,現在已八十多歲。我說,是譯柯羅連科那個臧傳真嗎?他說,是啊,臧先生是老翻譯家,譯筆極謹嚴,退休後仍在翻譯文學作品,他譯的柯羅連科還有一些新稿,可惜沒人出。我經過一點遲疑,終於決接受谷羽先生的建議,在台灣出版臧先生所翻譯的柯羅連科的小說。我還跟谷羽先生說,無論如何要有《馬卡爾的夢》這一篇,如果臧先生沒譯,請說服他補譯。

  臧先生的譯稿,排校完畢以後,發現竟然有四百五十頁左右,只好分兩本出。人間出版社也許會虧一些,但想到臧先生一生奉獻於翻譯事業,又想到兩岸第一次有這麼多的柯羅連科的小說譯文,因此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出。

  柯羅連科的小說非常吸引人,只要讀一下《盲音樂家》,你就會知道,我不是亂說的。他具有一種正直的、坦然的人道主義胸懷,任何人讀了都可以感受到他高尚的人格。他曾被放逐到西伯利亞四年,備嚐艱辛。他是第一個描寫西伯利亞生活的俄羅斯重要作家,《馬卡爾的夢》和《西伯利亞驛站見聞錄》都以此作為背景,寫得生動異常。

  關於柯羅連科的人格,我可以講一個我看到的故事。他寫小說成了名,收入增加,又當選皇家科學院院士。他不怕得罪沙皇,看到不滿就批評。當沙皇取消高爾基的院士資格時,他和契訶夫一起退出科學院。任何革命黨,包括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只要有求於他,他都會出錢,還會掩護他們。十月革命以後,布爾什維克開始對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還比較客氣,沒想到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有些人搞暗殺和破壞,布爾什維克反過來報復,逮捕了不少人,也槍斃了一些人。柯羅連科很不高興,在報紙寫文章激烈批評布爾什維克,列寧只好把他抓了起來。高爾基知道了以後,找列寧理論。他說,柯羅連科過去幫了我們多少忙,怎麼可以抓他。高爾基和列寧大吵一架,列寧還罵高爾基思想反動,不懂政治。當然,布爾什維克只想讓柯羅連科不講話,絕對不敢殺他。柯羅連柯在革命後活得很痛苦,他無法理解革命以後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是一個大好人,還好只活到1921 年,不然以後還會更痛苦。

  關於柯羅連科的一生及其代表作,臧傳真先生已有介紹,除了《盲音樂家》,兩本書所收的小說,我都是初次閱讀,而且讀得很粗,因此不敢隨意評說。

  為了讓大家欣賞柯羅連科小說的魅力,下面引《盲音樂家》第一章第七節一小段文字,稍作解釋。

  春天的騷亂的聲音沈寂了。在和暖的陽光普照下,自然界的勞作漸漸納入常軌;生活似乎緊張起來,像奔馳的火車一樣,前進的行程變得更快了。草地上的嫩草發綠了,空氣中充滿白樺樹嫩芽的氣息。
  他們決定帶孩子到附近河畔的田野上去玩玩。
  母親牽著他的手,馬克沁舅舅拄著拐杖並排地向河邊的小山崗走去。經過風吹日曬,小山崗已經十分乾爽,上面長滿綠茸茸的小草,從這裡可以展望遼闊的遠方。
  晴朗的白晝使母親和馬克沁感到晃眼。陽光照暖他們的臉龐,彷彿抖動著無形翅膀的春風卻用清新的涼爽趕走了暖意。空氣中蕩漾著令人心曠神怡的懶洋洋的醉意。
  母親覺得孩子的手在她手裡攥得很緊,但是她被這令人陶醉的春意所吸引,就沒大注意孩子的驚惶表情。她挺起胸脯深深呼吸,連頭也不回地一直向前走;如果她回頭看看,準會發現孩子臉上的表情有些異樣。孩子懷著沈默的驚訝轉身面向太陽呆望著。他咧開嘴唇,好像水裡撈出來的魚兒似的急忙一口一口地吞咽著空氣。不自然的喜悅不時在他張惶失措的小臉上流露出來,好像是神經受了什麼刺激似的突然在臉上閃現,霎時又換上一種接近恐懼和疑惑的驚訝表情。只有那兩隻眼睛沒有視力,依然在癡呆呆地張望著。
  …………
  各種聲音還太繁多,太嘹亮,一個接著一個地飛升、墜落……包圍著孩子的聲浪越發緊張地翻騰起來,從周圍轟隆隆震響的黑暗中襲來,又回到黑暗中去,接著又換一些新的聲浪,一些新的音響……聲浪更快,更高,更折磨人了,使孩子覺得懸空無靠,並且搖晃他,催他入睡……又一次傳來漫長而淒厲的一聲吆喝,壓倒了令人迷惘的嘈雜聲,於是一切馬上都沈寂了。
  孩子低聲呻吟起來,往後栽倒在草地上。母親連忙轉過身來,跟著驚叫一聲:孩子面色蒼白,躺在草地上暈過去了。

  我第一次讀到這一段文字,既感動又震驚。柯羅連科怎能想像一個從小眼盲的小孩,當他初次面對美好的春光和春天的種種聲音時的種強烈感受呢?可見柯羅連科是一個心地極其善良、又時時刻刻注意著別人內心感受的人。他的小說細節,就如上舉一段一般,常常帶給人強烈的衝擊。譬如,在〈沒有舌頭—旅美歷險奇遇記〉裡,他讓一個初到美國、只懂烏克蘭方言的農夫,迷失在美國城市,讓他感受到不為人所理解、自己也無法表達的痛苦。這一段經歷是如此扣人心弦,以致最後他終於碰到一個可以溝通的烏克蘭同胞時,我們不禁鬆一口大氣,並為他感到喜悅。

  柯羅連科就是這一個善體人意的小說家,他所描寫的痛苦與快樂,都會讓我們感到如此親切,並不自覺將他視為知心的朋友。這是一個提供溫暖的小說家,值得我們去閱讀—你不妨試試看。

呂正惠
2011 年5 月12 日


目錄
終於找到柯羅連科◎呂正惠/1
關於柯羅連科◎臧傳真/7
盲音樂家/15
馬卡爾的夢—耶誕節的故事/147
怪哉,這女子!—八十年代記事/179
深林在喧囂/201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安魂曲
作者:﹝俄﹞安娜‧阿赫瑪托娃 著、烏蘭汗 譯
ISBN:978-986-6777-31-8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
售價:22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8675787.htm


書籍簡介:

本書將安娜‧阿赫瑪托娃的《安魂曲》、《沒有英雄人物的主人公》及阿赫馬托娃其他長詩,合編在一起出版,經由烏蘭汗(本名高莽)翻譯而成。《安魂曲》的詩作既簡樸又感人,看到阿赫馬托娃如何從一個傾訴自我愛情的詩人,完全蛻變成一個「民眾的詩人」,成為一個所有受苦受難的人可以在她那裡找到撫慰的詩人。

在《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選取了三個時間點:1913年舊俄羅斯帝國即將崩潰的前夕、史達林恐怖統治的高峰期、蘇聯衛國戰爭從最艱固的階段即將轉入反攻的關鍵時刻,她用這三個歷史的重要關頭,寫出了一首二十世紀的俄羅斯史詩,並把自己的一生織入其中,形成歷史劇變和個人命運緊密結合的大敘事詩。這麼宏大的企圖,在二十世紀重視個人內心世界的詩歌創作中是難得一見的。則顯示出作者「歷史畫的大師」的一面。

我們可以說,因為阿赫馬托娃始終堅持站在祖國的大地,和祖國人民同其命運,她才能時時刻刻站在歷史的洪流中。當然,被這個洪流衝著走,她的一生也就充滿了苦難,但也因此,她才真正的認識到、體會到二十世紀的人類命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寫出這麼了不起的作品。如果不怕女性主義者責罵,我們還可以說,這樣的作品由一個女性來完成,只能令人更加尊敬和讚嘆。


作者簡介

安娜‧阿赫瑪托娃是白銀時代的抒情詩人,二十世紀俄羅斯最傑出的史詩歌手。史達林時代日丹諾夫曾斥責她是「奔跑在閨房和禮拜堂之間的貴夫人」,「混合著淫聲和禱告的蕩婦和尼姑」。然而,阿赫瑪托娃絕不是「蕩婦」,更不是尼姑。她是位抒情女詩人,是位熾熱的愛國者,始終和多災多難的人民在一起。


譯者簡介

烏蘭汗(本名高莽),1926年生於哈爾濱。經歷:中俄友好協會顧問,中國國際有人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的會員、《世界文學》雜誌主編。長期從事蘇俄文學研究、翻譯、編輯工作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並曾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職;目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曾獲俄中友誼獎、普希金獎、高爾基獎、奧斯特洛夫斯基獎、俄羅斯總統頒發的友誼勳章,烏克蘭總統頒發的三級功勳勳章,是俄羅斯作家協會名譽會員、俄羅斯學院東方研究所名譽博士、俄羅斯美術院榮譽院士。


代序:為人類的苦難作見證◎呂正惠

  阿赫馬托娃(1889─1966)和她的朋友帕斯捷爾納克(台灣譯作巴斯特納克1890─1960)、曼德爾施塔姆(1891─1938),一起被西方視為蘇聯時期代表性的詩人。西方評論界在談論他們時,往往強調他們在蘇聯體制下如何受到迫害、他們的藝術如何不見容於蘇聯,似乎他們詩歌的主要價值就在這裡。西方的評論未必錯,但只強調這一點,實際上嚴重歪曲了他們的真面目。在讀了烏蘭汗先生所譯的阿赫馬托娃詩選(除了本書所收的長詩,還包括她許許多多的短篇抒情詩)之後,我尤其深切的感受到這一點。我相信,阿赫馬托娃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她的成就比起同時期的西方著名詩人,如葉慈、梵樂希、里爾克、艾略特等人,恐怕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阿赫馬托娃很早就以她的深具貴族氣質的情詩,建立起她在俄羅斯詩壇的地位,在很長的時間裡,西方評論家也以此作為評價的重點。一直要到一九六O年代以後,大家才赫然發現,她後期的詩作才是她藝術的高峯。我初讀她的《安魂曲》時,完全不能相信,詩可以寫得這麼簡樸、但又這麼感人(有一個罪犯寫信給阿赫馬托娃說,「我被那種能刺傷人的純樸所震撼」)。試看第二、三兩節:
   靜靜的頓河靜靜地流,
   黃色的月亮跨進門樓。

   月亮歪戴著帽子一頂,
   走進屋來看見一個人影。
   這是個女人,身患疾病,
   這是個女人,孤苦伶仃。

   丈夫在墳裡,兒子坐監牢,
   請你們都為我祈禱。(第二節)

   不,這不是我,是另外一人在悲哀。
   我做不到這樣,至於已經發生的事,
   請用黑布把它覆蓋,
   再有,把燈盞拿開……
   夜已到來。(第三節)

  第二節以民謠式的曲調表現了深沈的憂傷,第三節卻用「黑布覆蓋」和「把燈拿開」展現了全然黑暗的世界。在這個黑暗的世界裡,探監的人成了號碼(第三百號,見第四節)、而「犯人」
   ……一張張臉是怎樣在消瘦,
   恐懼是怎樣從眼瞼下窺視,
   苦難是怎樣在臉頰上刻出
   一篇篇無情的楔形文字。(尾聲)

  因此,表面樸實的文字呈現了極為複雜的內涵,從而使人間成為煉獄,這就把人類的某一特殊事件(1938─39年史達林的大清洗)提升為一種人類的象徵,使曾經受苦難的人在讀到這些詩作時,都會深受感動。阿赫馬托娃還未定稿時,曾把其中兩節讀給一個丈夫被逮捕的婦女聽,那婦女說,她既覺得自己很幸福,又覺得自己很不幸,並且知道她已得到某種解脫。整組詩就這樣的口耳相傳,不知為多少人所背誦,用以自我撫慰,就這樣一直得播開去,終於在一九六三年,在德國出現了紙面版。阿赫馬托娃在題詞中說,“我和我的人民共命運,和我的不幸的人民在一處。”《安魂曲》使阿赫馬托娃從一個傾訴自我愛情的詩人,完全蛻變成一個“民眾的詩人”,成為一個所有受苦受難的人可以在她那裡找到撫慰的詩人。

  這種詩人角色的轉變,是她自我選擇的結果。當蘇維埃革命發生後,她選擇留在國內,而不像她的許多朋友(其中還包括她當時熱戀的情人),流亡到西方。為此,她寫過好幾首詩,其中最早的一首是這樣的:
   我聽到一個聲音。他寬慰地把我召喚:
   「到這邊來吧,」他說,
   「放棄你那多災多難的窮鄉僻壤,
   永遠地離開你的俄國。
   我會洗掉你手上的血迹,
   清除你心中黑色的耻辱,
   我要用新的東西抵消你的委屈
   和遭受打擊的痛楚。」

   可是我淡然地冷漠地
   用雙手把耳朵堵住,
   免得那卑劣的讕言
   將我憂傷的心靈玷污。(1917)

  一九六五年英國牛津大學授予她名譽博士,她到英國參加頒贈典禮,見到她非常喜歡的以撒.柏林,她對柏林說:無論有什麼在俄國等著她,她都會回去。蘇聯政體只不過是她的祖國的現行體制。她曾生活於此,也願長眠於此,作為一個俄國人就應如此。阿赫馬托娃一點也不想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不管祖國現在處於什麼狀況。作為一個俄羅斯人,她只能面對所有俄羅斯人必須面對的命運。她還在另一首詩中說:
   我永遠憐憫淪落他鄉的遊子,
   他像囚徒,像病夫。
   旅人啊,你的路途黑暗茫茫,
   異鄉的糧食含著艾蒿的苦楚。(1922)

  將近四十年後(1960),一個流亡海外的朋友(也可能曾經是她的情人)給她寫了一封信,說「這裡不需要我們任何人做任何事,道路對外國人來說是封閉的。所有這一切你早在40年前就已經預見到了:『別人的麵包發出蒿草的味道』。」第二年,阿赫馬托娃寫了〈故鄉的土〉這一首詩:
   我們不把它珍藏在香囊裡佩帶在胸前,
   我們也不聲嘶力竭地為它編寫詩篇,
   它不擾亂我們心酸的夢境,
   我們也不把它看成天國一般。
   我們的心裡不把它變成
   可買可賣的物件,
   我們在它身上患病、吃苦、受難,
   也從來不把它掛念。
    是啊,對於我們來說,它是套鞋上的土,
    是啊,對於我們來說,它是牙齒間的沙,
    我們踩它、嚼它、踐踏它,
    什麼東西也不能把它混雜。
   可是,當我們躺在它的懷抱裡,我們就變成了它,
   因此,我們才如此自然地把它稱為自己的家。

  因為她生活在故鄉的泥土中,所以她不但與俄羅斯人民一起在史達林的大清洗中共同受苦,還和俄羅斯人民在抵抗納粹侵略的衛國戰爭中共同奮鬥。在列寧格勒的圍城戰中,她透過錄音,向列寧格勒的民眾廣播,要大家堅定的保衛列寧格勒。她和普通婦女一般,手上提著防毒面具,身背小挎包,站在住屋的大門口值勤。她寫了許多愛國詩歌,包括當年傳誦一時的四行《宣誓》,
   今天和戀人告別的少女,──
   也願把痛苦化為力量。
   我們面對兒女,而對祖墳宣誓。
   誰也不能迫使我們投降。

  她的這種愛國熱情,在本書所選的三組戰爭詩中很容易看得出來,這裡就不再多舉例子了。

  經歷了30年代末的瀰漫全國的恐怖大清洗,經歷了40年代初的全民熱血參與的衛國戰爭,始終和她的祖國站在一起的阿赫馬托娃,終於把她深邃的歷史眼光鍛鍊成熟了,於是開始寫作她的抒情史詩《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這部耗去她最後二十多年光陰的、不斷修改的長篇詩歌,就成為她一生苦難和創作的桂冠。

  我已經把《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仔細讀了三遍,坦白講,並沒有完全讀懂。烏蘭汗先生在譯詩中加了不少注解,又在譯後記中對此詩提供相當詳細的解說,對我幫助不少。我又參考了其他資料,才算勉強掌握了全詩的結構和用意之所在。一般認為阿赫馬托娃是個傑出的抒情詩人,但蘇聯著名評論家楚科夫斯基卻說,她是一個歷史畫的大師。從《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來看,確實如此。阿赫馬托娃選取了三個時間點:1913年舊俄羅斯帝國即將崩潰的前夕、史達林恐怖統治的高峰期、蘇聯衛國戰爭從最艱固的階段即將轉入反攻的關鍵時刻,她用這三個歷史的重要關頭,寫出了一首二十世紀的俄羅斯史詩,並把自己的一生織入其中,形成歷史劇變和個人命運緊密結合的大敘事詩。這麼宏大的企圖,在二十世紀重視個人內心世界的詩歌創作中是難得一見的。

  我們可以說,因為阿赫馬托娃始終堅持站在祖國的大地,和祖國人民同其命運,她才能時時刻刻站在歷史的洪流中。當然,被這個洪流衝著走,她的一生也就充滿了苦難,但也因此,她才真正的認識到、體會到二十世紀的人類命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寫出這麼了不起的作品。如果不怕女性主義者責罵,我們還可以說,這樣的作品由一個女性來完成,只能令人更加尊敬和讚嘆。

  但是,這樣說,也還只是涉及阿赫馬托娃敘事的大架構是如何完成的,還不足以呈現她的詩歌的感人的氣質。這種氣質,主要還是來自她獨特的抒情性。試看《野薔薇花開了》組詩的第三節〈夢中〉:
   我和你一樣承擔著
   黑色的永世別離。
   哭泣有何益?還是把手伸給我,
   答應我,你還會來到夢裡。
   我和你,如同山巒和山巒……
   在人世間不會再團聚。
   但願子夜時分,你能夠穿過星群
   把問候向我傳遞。

  獨立來看這一節,這是暗含了某種情節、某種戲劇性的抒情詩。也許,詩人和她的情人因為政治理念不得不分手,一個留在國內,一個流亡國外,從此天涯海角,永不相見──或者,只能在夢中相見。作者的語調極富悲劇性:你和我「一樣承擔著」「黑色的永世別離」,我們都是歷史造化的犧牲者,然而,我們不得不如此。這就是歷史的悲劇,這許許多多的歷史造成的個人小悲劇,合起來就是一個歷史的大悲劇。它寫的既是個人,又是集體,既是俄羅斯,又是二十世紀的所有人類,因為這正是二十世紀歷史的主流──人類大衝突、大斷裂的時代。因為這樣,這個歷史是沒有「英雄人物」的,它涉及每個個人,同時,也可以說,每個平凡人都是「英雄人物」,都是「主人公」(主角)。所以,我們可以說,阿赫馬托娃不只是二十世紀俄羅斯的史詩作者,因為她的詩涉及了二十世紀的全人類。從這個意義上講,她才是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世紀的偉大詩人。請看《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的最後一節:
   卡馬河就在我的面前
   上了凍,結了冰,
   有人問一句「你去何方?」
   不待我動一下嘴唇,
   瘋狂的烏拉爾就震動了
   條條隧道,座座橋樑。
   一條道路為我展現,
   多少人沿它走去未返,
   兒子也是順著這條大道被帶走,
   在西伯利亞大地上
   在威嚴而又水晶般的寂靜中
   這條殉葬的路途遙遙。
   俄羅斯為死亡的恐怖所襲擊,
   知道復仇的時期,
   她垂下乾枯的眼睛,
   將雙唇緊閉,她從我的面前,
   向東方走去。

  烏蘭汗在譯後記說,詩人以交叉的手法既寫了未來,又回憶了過去。疏散,去烏拉爾,去塔什干,去西伯利亞。面對著西伯利亞歷盡滄桑的茫茫大路,詩人發出無限的感慨。她說:「多少人沿著它走去未返」。短短的一句話中包含著說不盡的內容,但詩人沒有講具體歷史事件,如十二月黨人被流放,俄國革命者服刑,紅軍到前線打擊外國武裝干涉者,三十年代肅反擴大化時被冤枉的忠誠幹部押往集中營,包括她兒子被流放,都走過這條道路。現在她還走這條路,但歷史卻完全不同,舊的俄羅斯已經死亡,祖國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即將獲得新生,她也在長期的苦難之後,看到未來的希望。這一節詩可以說是歷史命運與個人命運完全交融的最佳例證,充分顯現了阿赫馬托娃深刻的歷史感受。

  因此,我建議,閱讀本書,可以先讀《安魂曲》、戰爭組詩,再讀其他組詩,最後讀《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這樣,最終就可了解,《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為什麼被視為阿赫馬托娃一生的最高傑作。

  上世紀九O年代初期,我從各種資料知道阿赫馬托娃的代表作是《安魂曲》和《沒有英雄人物的主人公》。我買了不少蘇聯詩歌的譯本,卻難得看到《安魂曲》的全譯本,而且完全看不到任何《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的片斷譯文。2007年,我買到烏蘭汗兩卷本的《俄羅斯文學肖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驚喜的發現,其中的詩歌卷就包含了《安魂曲》的全譯本,和安娜馬托娃的許多短篇抒情詩。

  正如前文所說,我讀了這個譯本,才知道阿赫馬托娃是個偉大的詩人。遺憾的是,烏蘭汗在阿赫馬托娃的簡介中說,他已譯了《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但一時找不到譯稿,只好「俟之他日」了,真是讓我大失所望。幾年前,我意外認識大陸俄羅斯詩歌翻譯名家谷羽先生,透過谷羽先生的介紹,竟然能夠和烏蘭汗先生連絡,並承他同意,把《安魂曲》、《沒有英雄人物的主人公》及阿赫馬托娃其他長詩,合編在一起出版,真是感到無上的光榮。烏蘭汗先生的譯文,從前面所引諸例,就可看出其水平,不需要我來讚美。在這裡,謹向他致上崇高的敬意,與誠摰的謝意。

2011/4/27


目錄
《外國文學珍品系列》出版前言/i
代序:為人類的苦難作見證◎呂正惠/1
前言/11
白夜── 獻給安‧阿赫馬托娃/烏蘭汗/14
阿赫馬托娃簡介/17
圖版頁/25
簡略自述/35
安魂曲(1935-1940)/41
 代序/42
 獻詞/44
 前奏/46
 一.拂曉時他們把你帶走……/47
 二.靜靜的頓河靜靜地流……/48
 三.不,這不是我,是另外一個人在悲哀……/49
 四.愛嘲笑的女人……/50
 五.我呼喊了十七個月……/51
 六.淡淡的日子……/52
 七.判決/53
 八.致死神/54
 九.瘋狂張開了翅膀……/56
 十.釘死在十字架上/58
 尾聲/59
戰爭組詩/63
 戰爭風雲/63
 明月當空/75
 從飛機上外望/81
北方哀歌/83
 一.歷史的序曲/84
 二.關於一十年代/88
 三. 在那棟樓房裡居住太可怕……/90
 四. 這就是它喲—……/92
 五. 嚴酷的時代改變了我……/94
 六. 回憶有三個時代……/97
 七. 我沉默……/100
野薔薇開花了/103
 一. 焚盡的筆記本/104
 二. 清醒的時刻/105
 三. 夢中/106
 四. 我窺見了狡黠的月亮……/107
 五. 我以高昂的代價,沒有想到的代價……/108
 六. 第一支短歌/109
 七. 另一支短歌/110
 八. 夢/111
 九. 當年/113
 十. 你臆造了我/114
 十一. 在破碎的鏡子裡……/115
 十二. 讓某些人還在南方修養吧……/117
 十三. 你多餘把雄偉、榮耀、權利……/119
 十四. 你別怕/121
 十五. 多年以後/123
 十六. 這一天對人們來說……/125
子夜詩抄/127
 代獻詞/127
 一. 迎春哀曲/128
 二. 初次警告/129
 三. 鏡子的背面/130
 四.十三行/132
 五.召喚/133
 六.夜訪/134
 七.最後一首/136
 代後記/137
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三部曲(1940~1965)/139
 代前言/140
 獻詞/142
 獻詞二/144
 獻詞三,也是最後一篇/146
 開場白/148
 第一部/149
  1913年,彼得堡故事
  第一章/149
   經過平臺/161
   幕間戲/161
  第二章/165
  第三章/174
  第四章,也是最後一章/178
  結束語/182
 第二部/183
  硬幣的背面
 第三部/201
  尾聲
附錄:關於《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209
   安‧阿赫馬托娃生平簡歷與創作/223
後記/231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