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其他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詩評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21077661.htm

 

 [關於本書]

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人,都會毫不遲疑地肯認詩的新批評」是中國現代詩學的重要成就之一,它通過把現代詩歌觀念落實到具體的批評實踐之中,為促進中國詩學的現代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並由此留下了大批值得認真分析和學習的詩學遺產,而陳越此書作為該領域的第一本系統性的研究專著,其原創之功、搜求之勞和開掘之深,委實值得嘉許。

──解志熙.北京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英美新批評在一九二○年代後期就已傳進中國,新批評的首創者之一瑞恰慈,以及瑞恰慈的學生燕卜蓀都來中國講過學,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也在那時譯介到中國。新批評的研究方法在三、四○年代影響了朱自清和俞平伯,也影響了當時不少年輕詩人,如吳興華和袁可嘉,這一段歷史很少人知道,本書都有非常詳實的考察和評論。本書可以說是一部詳實的英美新批評在中國的傳播史。

 [作者介紹]

陳越,男,1978年生於湖北黃陂,2011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就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文學,已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勵耘學刊》、《現代中文學刊》、《新詩評論》、《國外理論動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刊物發表論文、譯文多篇,有數篇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譯有《《資本論》傳》(中央編譯出版社),編有《清華映像》(合編)(清華大學出版社)。

 

[目錄]

《「詩的新批評」在現代中國之建立》

目錄

「詩的新批評」之重溫(序)/解志熙

第一章  「詩的新批評」在現代中國之建立

第一節  現代詩學與文本批評

第二節  文獻綜述與概念界定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論述框架

第二章  英美新批評詩學在現代中國的譯介與傳播

第一節  瑞恰慈文藝理論在現代中國的譯介與反應

第二節  艾略特詩論在現代中國的譯介與傳播

第三節  燕卜蓀、朱利安.貝爾及奧登一派詩人的詩論

第三章  詩的經驗及其傳達:「詩的新批評」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瑞恰慈與詩的經驗說之確立:「詩的新批評」之創作本體論

第二節  經驗的傳達與象徵、晦澀:「詩的新批評」之分析話語

第三節  從關注詩人到關注詩:「詩的新批評」之核心方法論

第四章  文學教學與「詩的新批評」之展開

     ──以朱自清和一個雜誌及一個副刊為中心

第一節  朱自清的現代文學批評觀念

第二節  客觀地分析語義:朱自清新批評的核心

第三節  《國文月刊》、《新生報》與「詩的新批評」之展開

第五章  現代「詞的新批評」三大家

第一節  俞平伯詞釋思想

第二節  浦江清與〈詞的講解〉

第三節  吳世昌詞學批評思想述略

第六章  現代「詩的新批評」之後起之秀

第一節  邢光祖與比較詩學

第二節  吳興華與重審古典

第三節  袁可嘉與「戲劇主義」

第七章 現代「詩的新批評」之核心觀念例說

    ──以語音、肌理與含渾為中心

第一節  詩的新批評之「詩與語音」問題

第二節  詩的新批評之「肌理」說

第三節  詩的新批評之「含渾」說

第八章  現代「詩的新批評」之典型作品例說

第一節  重審古典世界:古詩新詮例說

第二節  揭開詞的神祕:現代詞釋的代表作

第三節  開闢新詩空間:白話新詩探幽例說

第四節  引入他山之石:西洋詩的譯釋例說

第九章  結語

後記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壽村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20866333.htm

 

 

[關於本書]

 

在現代和傳統兩造之間欲走還留的鄉村圖景

 

《福壽春》是一部世情小說,且是一部近期少見的用章回體創作的長篇小說,李師江從世道人心的角度書寫現代鄉村生活。書中,李師江刻畫了一個李福仁家庭兩代人──父母與四個兒子的倫常關係與命運,透過這一家兩代人描述了中國東南海邊鄉村近十幾年來的風土人情,可說是一幅充滿命運感、生命力的風俗畫。李師江並不著急表達這種生活的意義所在,而是用如同工筆畫一般的細膩筆觸,著力對生活本身進行日常化的精細描摹,由此我們看到一個在現代和傳統兩造之間欲走還留的鄉村圖景──又耕田又種花又做海的農民生活,迷信色彩與傳統觀念交織的鄉村精神世界,老一代農民與下一輩觀念斷裂中的痛楚和傷感,一個從農耕社會城市化正在消失的農村。

 

 

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終究是需要故鄉的。即便你無暇回家,只在腦海中回想。

 

有一種論調,說的是,如果你開始懷舊,就證明你老了。其實我從小學高年級到城裡念書開始,就開始懷舊了。我懷念在河中撈魚的日子,懷念在山上摘草莓的時光,懷念在祠堂改成的小學裡被同學孤立的孤獨,懷念母親抱著我躲避颱風的惶恐,懷念鄉村給我的每一點童趣、恐懼以及喜悅──至今這些元素滲入血液,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氤氳二字:故鄉。

 

 

熟悉李師江這類作品的讀者,肯定會對寫出《福壽春》的李師江感到陌生。在這裡,攔海造田、山上栽茉莉、海邊養蟶子的增坂村取代了北京城;傳統親族倫常與思想觀念取代了現代都會的男女關係;平靜樸實、娓娓道來,帶著農村百姓尋常口語的敘述語調取代了調侃嘲諷中帶著青春憤怒的伶牙俐齒。這部作品以李師江的故鄉福建寧德增坂村為背景,透過李福仁及其兒女家人、鄰里親族的日常生活,寫出李福仁勤懇踏實、子孫滿堂卻老來孤單的一生,寫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農村故鄉地景與人心的變化,也寫出李師江對鄉村生活的追憶與眷戀。

──蘇敏逸.成功大學──李師江

 

[作者簡介]

 

李師江,1974年生於福建寧德,1997年畢業於北師大中文系。現居寧德,專業寫作。在台灣出版有小說《她們都挺棒的》等四種,是大陸標誌性作家之一。大陸出版有長篇小說《逍遙遊》,並以該書獲得「2005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另著有長篇小說《中文系》、《哥仨》、《福州傳奇》,隨筆集《畜生級男人》,歷史傳記《曹操:我這一輩子》。部分作品譯介至英、法、日等國。

 

【目錄】

 

讓世界安靜下來     蘇敏逸 (成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福壽春

後記

附錄:李師江創作年表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報2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5340427.htm

  

[關於本書]

魯迅文學獎為大陸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分七類評審,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文學翻譯。長篇小說的選拔由茅盾文學獎負責。就文學體裁、門類而言,魯迅文學獎選拔範圍更為完整。凡評獎年限內發表(包括在擁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的網站上發表)、出版的作品均可參加評選。魯迅文學獎每三年評審一次,自1995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歷五屆。其評選標準重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作品,因此,風格上與台灣的文學獎頗有差異。我們引進魯迅文學獎的作品選,一方面想讓台灣讀者了解大陸文學獎的狀況,二方面也可以透過這些作品接觸另一種型態的寫作方式。兩岸的讀者與作者如果能互相觀摩、交流,相信對於兩岸的文學發展都會產生有利的促進作用。

 

錄三篇報導文學獲獎作品。王宏甲徵求各方反映教育改革的小故事,以多元視角呈現教育政策變革的不易與艱難,〈中國新教育風暴〉一文成為教育政策變遷下的見證者;李鳴生〈震中在人心〉一文則展現了作家的社會責任感,他第一時間投入汶川地震災區,以一個作家、軍人、家鄉人獨有的三重身份深入採訪,鉅細靡遺寫作救災、醫療乃至心理治療等複雜的抗災歷程,就天地不仁的災情,理性分析出人為的不當;而張雅文針對自身著作權官司側寫的〈生命的呐喊〉一文,一個連小學學歷都沒有的女作家,不會一句外語,獨闖俄羅斯、烏克蘭、歐洲、韓國與車臣,推出一部又一部頗具影響的國際題材作品,卻因為著作權契約爭議,使她的電視改編劇本鬧上法庭,令她心力交瘁,屢經生死磨難。

 

 [關於作者]

本書為魯迅文學獎得獎作品選,因此作者眾多《報導文學卷2》的部分作者有王宏甲、李鳴生、張雅文

[本書目錄]

《魯迅文學獎作品選》出版說明

以宏偉敘事再現時代議題--序《魯迅文學獎作品選 報導文學卷》須文蔚

中國新教育風暴(節選) 王宏甲

震中在人心(節選) 李鳴生

生命的吶喊 張雅文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報1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5340303.htm

 

[關於本書]

魯迅文學獎為大陸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分七類評審,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文學翻譯。長篇小說的選拔由茅盾文學獎負責。就文學體裁、門類而言,魯迅文學獎選拔範圍更為完整。凡評獎年限內發表(包括在擁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的網站上發表)、出版的作品均可參加評選。魯迅文學獎每三年評審一次,自1995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歷五屆。其評選標準重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作品,因此,風格上與台灣的文學獎頗有差異。我們引進魯迅文學獎的作品選,一方面想讓台灣讀者了解大陸文學獎的狀況,二方面也可以透過這些作品接觸另一種型態的寫作方式。兩岸的讀者與作者如果能互相觀摩、交流,相信對於兩岸的文學發展都會產生有利的促進作用。

 

本卷收錄三篇報導文學獎獲獎作品。加央西熱的〈西藏最後的馱隊〉,是作者應中央電視台導演之邀,回到故鄉,帶領紀錄片團隊,跟隨著馱鹽的犛牛隊伍,記錄一種行將消失的行業:尋鹽、採鹽與運鹽。作者以流暢的筆法,讓人們有機會聽到來自西藏本土的聲音,不同於以往的他者的描述,展現出牧民的日常勞作方式、精神信仰、婚喪嫁娶、飲食起居等文化層面的在地觀點;朱曉軍的〈天使在作戰〉則選擇了醫藥界的黑幕來揭露,主人翁充滿了正義感,希望自己成為真正的醫生,不要濫用醫療資源,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醫療問題不斷上書,頗有「秋菊打官司」的曲折與熱情;何建明的〈部長與國家〉則描寫的是上世紀50年代末「獨臂將軍」余秋裡擔任石油部長期間,帶領五萬大軍在松遼平原上開發大慶石油的傳奇故事。

 

[關於作者]

本書為魯迅文學獎得獎作品選,因此作者眾多《魯迅文學獎作品選 報導文學卷1》的作者有加央西熱朱曉軍何建明

 

[目錄]

《魯迅文學獎作品選 》出版說明

以宏偉敘事再現時代議題--序《魯迅文學獎作品選 報導文學卷1》須文蔚

西藏最後的馱隊(節選) 加央西熱

天使在作戰 朱曉軍

部長與國家(節選) 何建明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xj3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5340202.htm

 

 [關於本書]

魯迅文學獎為大陸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本書則收錄第三四五屆得獎的短篇小說作品。

大陸的文學獎跟台灣的文學獎最大的不同是,大陸的文學獎均就已發表作品進行推薦選拔,而台灣的文學獎則由新進作家將從未發表的作品投稿參選。台灣的文學獎重視提拔新人,而大陸的文學獎則在眾多作家、作品中進行選拔。台灣文學園地較小,新人出頭不易,因此台灣的文學獎均重視新進作家的培養。反之,大陸雜誌、報刊眾多,發表作品比較容在已發表作品中進行選拔,確有必要。 

大陸文學獎還有一點跟台灣不同。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均由中國作家協會負責,具有官方性質。另外,凡是參與評選的作品,以及最後進入決選的作品,均先在網路上公告,由讀者反映是否合乎資格(如有抄襲,讀者馬上可以舉發)。決選作品尚未投票前,讀者均可在網上發表意見,供評審委員參考。

魯迅文學獎的評選標準重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作品,因此,風格上與台灣的文學獎頗有差異。我們引進魯迅文學獎的作品選,一方面想讓台灣讀者了解大陸文學獎的狀況,二方面也可以透過這些作品接觸另一種型態的寫作方式。兩岸的讀者與作者如果能互相觀摩、交流,相信對於兩岸的文學發展都會產生有利的促進作用。

[本書作者]  

本書為魯迅文學獎得獎作品選,因此作者眾多《魯迅文學獎作品選 散文卷》的作者有賈平凹李存葆 史鐵生 素素 南帆 韓少功 熊育群

 

[本書目錄]

《魯迅文學獎作品選》出版說明

大地山水裡長出的文字--序《魯迅文學獎作品選--散文卷》宇文正

老西安(節選)  賈平凹

大河遺夢(節選)  李存葆

病隙碎筆(節選)  史鐵生

絕唱  素素

永遠的關外

辛亥年的槍聲  南帆

紙上的江湖

颱風季

讀數時代

山南水北(節選)  韓少功

路上的祖先   熊育群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魯迅02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5339885.htm

 

 

[關於本書] 

魯迅文學獎為大陸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本書則收錄第三四五屆得獎的短篇小說作品。

大陸的文學獎跟台灣的文學獎最大的不同是,大陸的文學獎均就已發表作品進行推薦選拔,而台灣的文學獎則由新進作家將從未發表的作品投稿參選。台灣的文學獎重視提拔新人,而大陸的文學獎則在眾多作家、作品中進行選拔。台灣文學園地較小,新人出頭不易,因此台灣的文學獎均重視新進作家的培養。反之,大陸雜誌、報刊眾多,發表作品比較容在已發表作品中進行選拔,確有必要。 

大陸文學獎還有一點跟台灣不同。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均由中國作家協會負責,具有官方性質。另外,凡是參與評選的作品,以及最後進入決選的作品,均先在網路上公告,由讀者反映是否合乎資格(如有抄襲,讀者馬上可以舉發)。決選作品尚未投票前,讀者均可在網上發表意見,供評審委員參考。

魯迅文學獎的評選標準重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作品,因此,風格上與台灣的文學獎頗有差異。我們引進魯迅文學獎的作品選,一方面想讓台灣讀者了解大陸文學獎的狀況,二方面也可以透過這些作品接觸另一種型態的寫作方式。兩岸的讀者與作者如果能互相觀摩、交流,相信對於兩岸的文學發展都會產生有利的促進作用。 

[本書作者] 

書為魯迅文學獎得獎作品選,因此作者眾多《魯迅文學獎作品選》詩歌卷的作者有:娜夜郁蔥馬新朝林雪田禾榮榮劉立雲傅天琳雷平陽

[本書目錄]

《魯迅文學獎作品選》出版說明

溫柔或荒涼的人事--讀《魯迅文學獎作品選--詩歌卷》 陳義芝

生活 娜夜

現在

飛雪下的教堂

祈禱

寫作

在夢裡

母親的閱讀

眺望

手寫體

一首詩

日記

廣場

上坡下坡

睡前書

大於詩的事物

鳥與天空 郁蔥

也許以後

往返於兩座城市之間

我一直沒有自己喜愛的植物

中華大街的早晨

街道

廣場的孩子

那古老運河的波紋猶如我們的靈魂

我的身體

幻河 馬新朝

夜晚,穿過市區的熊耳洞

大風之夜

乘車經過沙漠地帶

恰卜恰鎮的黃昏

緊急

我唱歌塵埃裡深積的人民 林雪

我的馬車帶走了哪些詞?

有生之日

高坡玉米

落日光芒

在一切高於詩歌的地方

來自塌陷區的第N個新聞

在大風中追趕汽車的媽媽

對一個河南少年的詩歌練習

令聞街186號轉角處地攤上的糜子

喊故鄉 田禾

江漢平原

避雨記

草民

畫石頭

那時候,我還小

起風了

夜宿高坪鎮

那一刻

泥土

明年

流水

這裡或那裏 榮榮

一定要有漏洞

看見

愛情

又一次被颱風席捲

在一群陌生人中間

我在安康待了幾天......

教兒子識含」的字

被置換的現實

烤藍 劉立雲

升騰

這三年從這一天開始

一只蘋果

三個年輕女兵

養在肺裡的彈片

火器營

我這樣理解人民

檸檬黃了  傅天琳

老姐妹的手

果園詩人

悼念一棵樹

花甲女生

我喜歡的女孩

台北電話

給七歲的小學生講詩

一個人

北方

青海湖

德欽縣的天空下 雷平陽

奔喪途中

末日

在墳地上尋找故鄉

火車開往暗處

梅里雪山

窮人啃骨頭舞

荒城

哀牢山的雨季

碧色寨的機器

塵土

礦山屠狗記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魯短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5339757.htm

 

 

[關於本書] 

魯迅文學獎為大陸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本書則收錄第三四五屆得獎的短篇小說作品。

大陸的文學獎跟台灣的文學獎最大的不同是,大陸的文學獎均就已發表作品進行推薦選拔,而台灣的文學獎則由新進作家將從未發表的作品投稿參選。台灣的文學獎重視提拔新人,而大陸的文學獎則在眾多作家、作品中進行選拔。台灣文學園地較小,新人出頭不易,因此台灣的文學獎均重視新進作家的培養。反之,大陸雜誌、報刊眾多,發表作品比較容在已發表作品中進行選拔,確有必要。 

大陸文學獎還有一點跟台灣不同。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均由中國作家協會負責,具有官方性質。另外,凡是參與評選的作品,以及最後進入決選的作品,均先在網路上公告,由讀者反映是否合乎資格(如有抄襲,讀者馬上可以舉發)。決選作品尚未投票前,讀者均可在網上發表意見,供評審委員參考。

 

魯迅文學獎的評選標準重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作品,因此,風格上與台灣的文學獎頗有差異。我們引進魯迅文學獎的作品選,一方面想讓台灣讀者了解大陸文學獎的狀況,二方面也可以透過這些作品接觸另一種型態的寫作方式。兩岸的讀者與作者如果能互相觀摩、交流,相信對於兩岸的文學發展都會產生有利的促進作用。

 

[本書作者]

 

本書為魯迅文學獎得獎作品選,因此作者眾多《魯迅文學獎作品選1 短篇小說卷》的作者有王祥夫孫惠芬魏微葛水平田耳潘向黎郭文斌范小青次仁羅布(藏族)喬葉

 

[本書目錄]

《魯迅文學獎作品選》出版說明

緩慢、悠長,事故而本真--序《魯迅文學獎作品選--短篇小說卷》 蘇敏逸

上邊 王祥夫

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 孫惠芬

大老鄭的女人 魏微

喊山 葛水平

一個人張燈結綵 田耳

白水青菜 潘向黎

吉祥如意 郭文斌

時間簡史 范小青

放生羊 次仁羅布(藏族) 

最慢的是活著 喬葉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浪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6468780.htm

 

 

就像被葡萄牙人“發現”並驚呼“福爾摩沙”之前,臺灣島已經生息了幾千年一樣;1990年代標明“原住民當代創作歌曲”進入流行樂壇之前,原住民一直在“創作”,部落早已擁有自己的“流行音樂”。

1950-70年代,在伐木外銷爭取外匯政策下,部落族人受雇在“林班”做育苗、砍草、整地的工作,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貨幣勞動。於是,在單調的勞動工作中產生了一種歌謠:它從部落的旋律和腔調而來,逐漸以新學習的國語為主,跨部落、跨族群地流傳;又從部落的篝火旁,唱到城市的工地中、唱到遠洋的漁船上,唱著思戀和流浪。

       歌詞直白,卻孕含了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它的曲調簡短,卻融匯了千年古調、日本演歌、西洋民歌及流行音樂的元素;它是一無所有的勞動者的慰藉,也是回顧來路、思考未來的武器。這些歌謠,烙印著原住民族從氏族傳統走入民國的“現代化”足跡。究其起源,我們稱之為~林班歌謠。

李娜,1975年生,河南焦作人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2010~2011年。日本愛知大學訪問2008年。台灣成功大學客座學者2007年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阿公書立體    

 

人間出版社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9726156.htm

閱讀」,既是讀書,也是讀人、讀世。

 

洪子誠對個人閱讀經驗的梳理、反思,具有多重意義。他不僅將「自我」及其「美學」趣味相對化,而且在幽暗的歷史森林中尋找昔日的足跡,試圖在時代巨大斷裂中建立起「自我」的內在統一性。由此書中呈現的便不是一個堅固的「自我」,而是它的形成並變化著的過程。在我看來,這裡的「自我」不是孤立的、封閉的個體,而是在歷史中誕生並試圖將歷史「對象化」的主體。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個人的「經驗」便獲得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李雲雷

 洪阿公速寫

 

洪子誠,廣東揭陽人,1939年生。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後留校任教,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新詩等課程。2002年從中文系教授任上退休。現為北京大學詩歌研究院副院長。1991-1993年任日本東京大學外國人教師。2009年以來,先後任台灣的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中國當代新詩史》(與劉登翰合著)、《1956:百花時代》、《中國當代文學史》、《問題與方法》、《我的閱讀史》等。《中國當代文學史》已譯成英、日、韓等文字出版。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圖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8219516.htm

 

[關於本書]

我說:「vuvu,妳有沒有很想我?」她說:「會呀,有一次我就慢慢走到學校那邊,看小孩子在玩那個紙張做的鳥,在那裡一直飛一直飛,vuvu,我想過,把我的思念綁在上面,一直給他飛,飛到超過那個山,飛到你們工作的地方,你就看到我的思念,你就會回來。我曾經這樣想,可是後來也沒有做。」我問為什麼沒有做,她說:「很多人都在講呀,你們到那邊的時候都被關起來,有鐵門,不一定看得到,好像又很遠很遠,我想說沒有那麼長的線。」

[關於作者]

莫那能

1 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人。一九七八年開始罹患弱視,後來導致全盲,失明之後,仍堅持文字創作於不輟,以點字法,一針一點的將對原住民族的愛戀與關懷匯聚成一首首獷悍有力、感人至深的詩篇。作品於一九八九年獲「關懷台灣基金」文化獎助

 

 

呂正惠

 

1 台灣嘉義人。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在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中文系任教,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專研古典詩詞與現代小說,著有:《杜甫與六朝詩人》、《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小說與社會》、《戰後台灣文學經驗》、《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研究自省錄》等書。

 

 [目次]

序    呂正惠

達仁鄉安朔村  

安朔村的來由

日本的理番方式

部落的文化與生活

 

小時後在部落

我的小學校教育

杜文錫老師

生活瑣事

國民黨與部落

 

初入社會

第一次到城市

暫回部落

認識譚友棻

被騙到台中

被騙到職業介紹所

在沙石場工作

 

尋找妹妹

工作暫時穩定

妹妹被賣到私娼寮

開始知道鄉土文學

邊找妹妹邊打工

救出妹妹了

 

多災多難

第一次見到黨外運動

我出車禍了

我得了肺結核

我快全盲了

跟妹妹相逢

 

盲人重建院

重建院內部

校外活動

得失之間

高級班

 

參與到運動中

我成了詩人了

妹妹是個天使

原權會成立

終於回家了

我被警總挾持

選舉風波

 

兩件大事作為小結

祖母死了

甲狀腺癌開刀

暫時結束

 

修訂版小記    呂正惠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悔立體-300dpi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7407275.htm

 

 

[關於本書] 

「我的回憶有意義嗎?」

八十五歲的陳明忠先生不會標榜功績,不會在意一己得失,更不會「悠然抒懷」,回憶,依然是為了現實的鬥爭──

是什麼樣的經歷,什麼樣的信仰,讓他走得這麼堅定?這麼身無所求、心無旁騖?

                                                           ── 李娜

 

這條革命的道路是我自己選的,而選擇這條路就是隨時準備要殺頭,我一開始就有這種覺悟。人類追求理想的過程當然是漫長的,不可能在你活著的時候,就看到你追求的目標已經達到。每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盡自己的心力去做,就可以了。經過長期的思考,我知道,不可以寄望於革命馬上成功,或者革命過程永遠不會出差錯,如果這樣想,就會否定歷史上所有革命的價值。人類當然最好不要用革命手段來改變社會,但有時候就是不得不選擇革命,這是沒有辦法的。我恰好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能選擇革命。我只能說,我生在一個不好的時代,但我認為,我的選擇沒有錯。

 

 

 

[作者簡介]

 

李娜

 

河南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從事台灣文學研究。近年來關注台灣原住民文學與文化,參與《百年排灣》、《流浪之歌》等原住民音樂專輯工作,著有《林班歌 部落誌》(人間出版社,2013)。

 

呂正惠

 

1948年生,台灣嘉義人。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在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中文系任教,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專研古典詩詞與現代小說,著有:《杜甫與六朝詩人》、《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小說與社會》、《戰後台灣文學經驗》、《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研究自省錄》等書。

 

 

 

[目錄]

 

序── 呂正惠                     

 

陳明忠回憶錄                     

 01家族與童年                    

 02從高雄中學到學生兵            

 03從光復到二二八                 

04二二八事件前後                 

05從加入地下黨到被捕              

06從被捕到判刑                    

 07在綠島                          

 08在新店軍人監獄                

 09我的一九六○年代               

 10第二次被捕                   

 11刑求逼供                        

 12死裏逃生                        

 13第二次十年牢獄                 

 14第二次出獄之後(一九八七年至今)   

 一個台灣人的左統之路──陳宜中、呂正惠訪談  

 統一是大形勢,誰也擋不住──呂正惠採訪      

 暗夜行路(代整理後記)──李娜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0409901_bc  

人間網路書店: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7129692.htm

 

[關於本書]

本書紀錄了莫拉克風災前後高雄市六龜區的新開聚落故事-- 敘事線索從2009年八八風災前兩日

開始說起在口述歷史小組長時間蹲點、多次採訪罹難者親友家屬及死裡逃生的倖存者,從

掩埋前,新聞聚落最後的活動景象與對話內容災難之後,過去最平凡的日常、最無趣

景致在此刻因其不可逆的崩毀而顯得彌足珍貴於是,書中重新記錄了掩埋在土石之下,

新開23鄰的聚落歷史與生命故事;失去無可挽回,但回憶卻無遠弗屆。當思念現形,溫柔顯影,

大雨過後的天晴,期待生命中最深刻的彩虹…

 [作者簡介]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長期於島嶼南方蹲點自我期許為

一個勤勞的文字工作者和有毅力的NGO 組織工作者。曾於美濃愛鄉協進會擔任生態聚落文化

研究員,現職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目錄]

【推薦序】災難意識、災難記憶與庶民歷史鍾秀梅

【推薦序】吾人持繼的基本倚仗—

《記憶重建:莫拉克新開災誌》推薦文丘延亮             

第一章倒數計時的生命                            

【序曲】                                              

2009 8 7 11:58am                             

2009 8 8 1:36pm                               

第二章新開聚落的故事                             

先人腳蹤                                            

樹薯、麻竹筍、金煌芒果                            

石縫中的生機                                        

第三章消失的容顏                                

笑面乩童與尿布—新開57 號,周家祖孫              

游走,城市邊緣—新開44 號,潘慶良           

只有年,已是永遠—新開47 號,劉家                  

笑容,永不打烊—新開49 號,吳聿家                       

母親,花樣記憶—新開50 號,卓張春珠                     

外地散落的土壤—(租賃)新開52 號,屏東黃家             

怪手,挖不挖?—新開58 號、60 1 號,簡姓人家         

倖存者的悲歌—新開62 號,王姓人家                     

 一個母親的眼淚—新開21 10 號,鍾福居                 

 記得他幽默的樣子—新開25 86 號,陳進添          

 那些,缺席的存在                                   

 第四章生活的顯影                                

【後記】                                               

【工作團隊介紹】                                       

【誌謝】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林書揚文集(四)勞動者,團結起來!
作者:林書揚
ISBN:978-986-6777-57-8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售價:48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744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2596154.htm 


簡短的說明

  我生長在舊殖民地的台灣社會,經歷了太平洋戰爭、台灣光復、中國內戰,我的青、壯年時期的三十四年全部在政治監牢中度過。回到台灣社會後,我發現這是一個掛著「中華民國」名號的新殖民地。

  在最近三十年中,看到台灣社會所發生的事件,有時候有機會加以評論;有時候掌握了台灣社會群體的時代意識,也會表達一些看法;對於台灣社會的有關改革與歷史變則,有時也不免作些解釋、闡述。現在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作為個人文集出版,並非對自己文章的自誇。這些文章可視為台灣社會在跨世紀從舊殖民地到新殖民地轉變過程中的一點個人的記錄。我現在身體不好,只能簡單的說這一些。(林書揚口述,王武郎筆記。)


作者簡介:

林書揚,1926年生於日據下的台南麻豆,台南州立第二公學校(今台南一中)畢業,1950年5月底被捕,判處無期徒刑。1984年12月17日假釋,繫獄長達三十四年七個月,是台灣坐牢最久的政治犯之一。出獄後致力於勞動階級解放與中國統一運動。


目錄
簡短的說明/ I
〔輯一〕勞動觀點
003 創造人類文明的勞動(1986 年6 月)
015 勞動者們團結起來(1986 年5 月)
028 由群眾運動到組黨(1986 年3 月)
038 勞資關係(1987 年5 月)
043 獨佔(1987 年6 月)
049 獨佔資本主義(1987 年8 月)
053 有關反壟斷同盟的幾點意見(1986 年10 月)
056 〔附錄〕關於反壟斷同盟及其要旨(1986 年10 月)
065 揭穿二.二八慘劇的歷史真相(1990 年3 月)
070 百年奮戰.永誌不忘—五一國際勞動節百年紀念(1990 年5 月1 日)
077 勞動黨的反戰口號還是對的!—答兩篇質疑文章(1991 年元月)
080 勞動黨在當前階段的任務—寫在第二屆黨代表大會之前(1991 年3 月)
085 關於勞動黨黨綱修訂的報告(1991 年3 月29 日)
087 向民族與階級雙重解放的道路前進—勞動黨第二屆全代會宣言(1991 年3 月29 日)
089 勞動黨與選舉(1992 年2 月)
099 為了反對和防止新白色恐怖而鬥爭到底—勞動黨關於台灣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基本立場(1993 年6 月)
107 勞動黨關於未來三大選舉的情析(1994 年)
112 為1994 年高雄「五一、五反」大遊行呼籲(1994 年5 月)
116 1995 年五.一感言(1995 年5 月1 日)
119 回應一位熱心讀者的質疑和呼籲(1995 年6 月4 日)
122 勞動黨關於1996 年台海情勢分析(1996 年5 月19 日)
127 勞動黨關於台灣「總統選舉」四個月後的情勢分析(1996 年10 月5 日)
135 1996 年末情勢分析報告—呈勞動黨第四屆黨員代表大會(1996 年12 月22 日)
144 勞動黨關於1997 年初情勢分析(1997 年2 月)
151 勞動黨關於市民運動和修憲動態的簡評(1997 年4 月)
156 勞動黨關於統獨爭議的看法和展望(1997 年10 月)
167 勞動黨關於自然災變與政黨的看法(1999 年10 月)
170 工時鬥爭的意義(2000 年5 月)
174 勞動黨反對美國霸權侵犯中國主權,蓄意製造台海危機的抗議聲明! (2001 年5 月)
176 勞動黨為什麼要辦「東亞學生反帝和平營」?(2001 年8 月26 日)
178 島內統運的幾點檢討—勞動黨第六屆全黨黨員代表大會專題報告(2002 年3 月28 日)
183 全球化下的國際勞動力移動概說(2002 年7 月)
190 1924 年東京五一勞動節示威的歷史與現場(2009 年5 月)
193 2004 年五一國際勞動節致辭(2004 年5 月1 日)
197 2009 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感言(2009 年4 月22 日)
〔輯二〕新民主論壇
201 為什麼搞「新民主論壇」(2002 年6 月)
211 探索戒嚴年代台灣青年的國家認同與自我定位問題—關於第一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2 年6 月22 日)
213 第一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2 年6 月22 日)
216 從兩岸經貿十年交流看三通政策和台灣經濟—關於第二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2 年7 月)
219 第二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2 年7 月28 日)
222 新民主論壇高雄集會結語(2002 年8 月1 日)
224 一邊一國.主權對等論和台灣人民的基本利益—關於第三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2 年8 月)
226 第三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2 年8 月31 日)
229 勞工與選舉—關於第四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2 年10 月)
231 第四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2 年10 月27 日)
235 二○○二年八月至十一月人民六大街頭抗爭事件總檢討—關於第五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2 年11 月)
237 第五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2 年11 月30 日)
241 從二○○二年期中轉折展望扁政府後半期走向—關於第六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2 年12 月)
243 第六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2年12月29 日)
246 新年初探大選序戰佈局圖—關於第七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3 年2 月)
248 第七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3 年2 月23 日)
252 美國侵伊戰爭和亞洲區域情勢—關於第八次新民主論壇(2003 年3 月)
254 第八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3 年3 月30 日)
258 大選加公投.風險知多少—關於第九次新民主論壇(2003 年8 月)
260 第九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3 年8 月9 日)
263 大選年剖視中.美.台關係本質與實況—關於第十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3 年10 月)
265 第十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的開場致詞(2003 年10 月26 日)
269 台灣大選與台海風雲.美台軋轢—關於第十一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3 年12 月)
271 第十一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3 年12 月21 日)
275 台灣勞工與兩岸問題—關於第十二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4 年2 月)
278 第十二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4年2 月8 日)
282 六一○八億軍購案與勤勞大眾—關於第十三次新民主論壇(2004 年7 月)
284 第十三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4 年7 月28 日)
288 評解鮑爾「台灣非獨立主權國」論—關於第十四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4 年11 月)
290 第十四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4 年11 月13 日)
294 第六屆新立法院如何面對兩岸問題—關於第十五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4 年12 月)
295 第十五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4 年12 月25 日)
299 第十六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2005 年4 月23 日)
303 連宋登陸對島內政情的實際影響—關於第十七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5 年7 月)
305 第十七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5 年7 月16 日)
309 馬英九就任國民黨主席對內外政情的影響—關於第十八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5 年8 月)
311 第十八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5 年8 月20 日)
316 零五年底從台灣看東北亞風雲—關於第十九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5 年11 月)
319 第十九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5 年11 月19 日)
323 反軍購促和兩岸促進社福—關於第二十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2006 年2 月)
326 第二十次新民主論壇研討會開場致詞(2006 年2 月26 日)
330 ﹝附錄﹞歷次新民主論壇與會學者專家名單
〔輯三〕國際評論
337 柯莉,妳在哪裡?—曼迪歐納橋泣血民眾的呼喊(1987 年3 月)
344 蘇聯在南洋—美蘇兩國的南太平洋爭霸戰(1987 年4 月)
353 社會主義與民族自決—評蘇維埃聯邦離心風潮(1990 年12 月)
357 變調的波蘭圓舞曲—由華勒沙「工人總統」談起(1991 年元月)
360 蘇聯周邊的少數民族與宗教問題(1991 年6 月)
366 蘇聯政經改革的異化危機(1991 年9 月)
377 世紀末聯共的危機和轉機(1991 年9 月)
387 布希批判(1991 年12 月)
401 關於八大工業國沖澠高峰會(2000 年5 月)
409 資本全球化下的三機關—世銀、世界貨幣基金會、世界貿易組織簡評(2000 年9 月)
416 帝國主義簡論(2001 年8 月26 日)
454 跨世紀的中東以阿民族紛爭(2001 年10 月)
460 反對英美侵略伊拉克戰爭聯合行動聲明(2003 年2 月11 日)
464 關於21 世紀的反戰運動(2004 年1 月23 日)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歷史與現實──兩岸文學論集(一) 
作者:施淑
ISBN:978-986-6777-51-6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
售價:28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1865771.htm


書籍簡介:

本書橫跨二十、二十一兩個世紀的大陸文學研究,有中國社會主義文義理論的發展,端木蕻良、路翎的文學意涵,以及大東亞文學與日本統治之下的文學比較。撰著的方式,不僅蘊含厚實的學養背景,也帶有作者對於文學關懷最為深層的感受。


作者簡介:

施淑,出生於彰化縣鹿港鎮,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曾任教於於淡江大學中文系所。著有《理想主義者的剪影》、《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兩岸文學論集》、《中國古典詩學論稿》等。現為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後記

  自從走進文學天地,我就遭遇到一個分裂的世界。開始的時候,似懂非懂地讀著的詩詞小說,是一個遠離光復後臺灣慘淡匱乏的小鎮生活的奇妙所在。一九六年代到台北念大學,現代主義文藝的熱潮首先使我沒頭沒腦地沉浸在艱澀的理論和翻譯作品間,覺得那就是生命的真象,人類命運的終極思考。它拒斥並獨立於黨國教育的愚眛黑暗,煩囂的、精神貧困的小市民社會,以及這之上的白色恐怖。

  就在同一個時候,我發現了隱沒在白色恐怖裡的戰後臺灣思想的後街—台北牯嶺街舊書攤。從舊書攤倖存的、零星的五四以後,特別是三、四十年代的大陸作品,我戰悸地看到了文學史的禁區,一個左翼作家群活動著的藝術和思想的彼岸。在那裡,有我未曾想像到的人間的苦難,呼吸灼人的生命氣息,以及理想主義的召喚。

  這禁忌的召喚,連同現代主義宣示的荒謬虛無、「沒有理由的反叛」等等信條,於是在那政治肅殺的時日裡,在我不知道國共內戰的歷史意義,更不知有世界性的冷戰思維結構的情況下,在我的理解中,文學於是除了是藝術形式的創新實驗,還成了從權威、從社會現狀裂解出去的異議的、前衛的、甚至是危險的存在,一個穿越生活的此岸和彼岸,滿佈著新生和毀滅的場域。這信念支持我朝向時代的異端,朝向彼岸思想的深處走去。

  離開臺灣,到加拿大念書,終於可以在北美的東亞圖書館裡看到臺灣的禁書,走進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斷層。在急切的搜尋和閱讀中,最先打動我的是東北作家群。除了因為同屬被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的緣故,還因為童年時從家中長輩遊歷「滿洲國」的照片,看到山海關、殘破的古蹟,聽過康德、新京、奉天之類感覺上不像中國歷史地理的年號和都市,使我對那傳說中的冰雪大地充滿好奇。一九七二年我於是無師自通地寫下了平生第一篇現代文學評論,寫下我對端木蕻良及其小說中的土地、人民和歷史血淚的禮敬和感動。接下來在眾多的作家作品中,胡風、路翎這兩個文學巨靈,激起我對久懸心中的理想主義者精神現象以及相關的左翼文學思潮的追考掘。就是在胡風的著作裡,我找到他翻譯的楊逵的〈送報伕〉,呂赫若的〈牛車〉,他的翻譯和簡短的引言,讓我第一次讀到日據時代臺灣左翼作家和作品,深刻驚喜地認識和感受到社會主義文藝運動的寬巨大的國際主義精神。

  當文革神話急遽消散,顛倒的歷史不知又將顛躓到何方,七十年代末,帶著困頓的心情我回到政治高壓依舊的臺灣。天翻地覆之後,再度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我自知因為資料的限制,已不可能繼續才剛起步的大陸現代文學研究。面對當時熾烈展開的鄉土文學論戰和黨外反對運動,我不禁茫然地思索著長久以來在新、老帝國主義的宰制播弄下,現實上已然分斷的兩岸的過去與未來,思索著經由胡風翻譯,藝術上、思想上曾深深震憾我的楊逵、呂赫若的兩篇小說可能蘊含的臺灣文學史的又一斷層。於是在教學之餘,我試著從歷史的荒煙蔓草找尋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跡,找尋殖民統治掩埋不了的社會主義的、因而是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學的聲音。但因為懶散荒廢,因為能力的限制,至今只能交出貧乏單薄的成績。

  應陳映真先生之邀,我答應給人間出版社出個集子,他一去大陸數年,我也就把出書的事拖延下來。如今重編這兩個集子才發現裡頭的文章竟已跨越兩個世紀。若不是老友呂正惠教授一再催促,還有人間出版社編輯李志仁先生、淡江大學博士班林淑瑩同學費心校對,這兩個集子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面世。在此謹致感激和謝意。

施淑
2012 年8 月9 日


目錄


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一九二三~一九三二)/1 
理想主義者的剪影—青年胡風/65 
論端木蕻良的小說/113 
歷史與現實—論路翎及其小說/157 
大東亞文學共榮圈 
《華文大阪每日》與日本在華佔領區的文學統制(上)/199 
文藝復興與文學進路 
《華文大阪每日》與日本在華佔領區的文學統制(下)/233 
「大東亞文學」在「滿洲國」/259 
後記/303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文學星圖──兩岸文學論集(一) 
作者:施淑
ISBN:978-986-6777-51-6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
售價:32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1865660.htm


書籍簡介:

本書橫跨二十、二十一兩個世紀的台灣文學研究,有各個時代的文學現象,呂赫若、楊守愚、陳映真等人的文學意涵,以及作者個人深刻的讀後感。撰著的方式,不僅蘊含厚實的學養背景,也帶有作者對於文學關懷最為深層的感受。


作者簡介:

施淑,出生於彰化縣鹿港鎮,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曾任教於於淡江大學中文系所。著有《理想主義者的剪影》、《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兩岸文學論集》、《中國古典詩學論稿》等。現為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後記

  自從走進文學天地,我就遭遇到一個分裂的世界。開始的時候,似懂非懂地讀著的詩詞小說,是一個遠離光復後臺灣慘淡匱乏的小鎮生活的奇妙所在。一九六年代到台北念大學,現代主義文藝的熱潮首先使我沒頭沒腦地沉浸在艱澀的理論和翻譯作品間,覺得那就是生命的真象,人類命運的終極思考。它拒斥並獨立於黨國教育的愚眛黑暗,煩囂的、精神貧困的小市民社會,以及這之上的白色恐怖。

  就在同一個時候,我發現了隱沒在白色恐怖裡的戰後臺灣思想的後街—台北牯嶺街舊書攤。從舊書攤倖存的、零星的五四以後,特別是三、四十年代的大陸作品,我戰悸地看到了文學史的禁區,一個左翼作家群活動著的藝術和思想的彼岸。在那裡,有我未曾想像到的人間的苦難,呼吸灼人的生命氣息,以及理想主義的召喚。

  這禁忌的召喚,連同現代主義宣示的荒謬虛無、「沒有理由的反叛」等等信條,於是在那政治肅殺的時日裡,在我不知道國共內戰的歷史意義,更不知有世界性的冷戰思維結構的情況下,在我的理解中,文學於是除了是藝術形式的創新實驗,還成了從權威、從社會現狀裂解出去的異議的、前衛的、甚至是危險的存在,一個穿越生活的此岸和彼岸,滿佈著新生和毀滅的場域。這信念支持我朝向時代的異端,朝向彼岸思想的深處走去。

  離開臺灣,到加拿大念書,終於可以在北美的東亞圖書館裡看到臺灣的禁書,走進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斷層。在急切的搜尋和閱讀中,最先打動我的是東北作家群。除了因為同屬被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的緣故,還因為童年時從家中長輩遊歷「滿洲國」的照片,看到山海關、殘破的古蹟,聽過康德、新京、奉天之類感覺上不像中國歷史地理的年號和都市,使我對那傳說中的冰雪大地充滿好奇。一九七二年我於是無師自通地寫下了平生第一篇現代文學評論,寫下我對端木蕻良及其小說中的土地、人民和歷史血淚的禮敬和感動。接下來在眾多的作家作品中,胡風、路翎這兩個文學巨靈,激起我對久懸心中的理想主義者精神現象以及相關的左翼文學思潮的追考掘。就是在胡風的著作裡,我找到他翻譯的楊逵的〈送報伕〉,呂赫若的〈牛車〉,他的翻譯和簡短的引言,讓我第一次讀到日據時代臺灣左翼作家和作品,深刻驚喜地認識和感受到社會主義文藝運動的寬巨大的國際主義精神。

  當文革神話急遽消散,顛倒的歷史不知又將顛躓到何方,七十年代末,帶著困頓的心情我回到政治高壓依舊的臺灣。天翻地覆之後,再度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我自知因為資料的限制,已不可能繼續才剛起步的大陸現代文學研究。面對當時熾烈展開的鄉土文學論戰和黨外反對運動,我不禁茫然地思索著長久以來在新、老帝國主義的宰制播弄下,現實上已然分斷的兩岸的過去與未來,思索著經由胡風翻譯,藝術上、思想上曾深深震憾我的楊逵、呂赫若的兩篇小說可能蘊含的臺灣文學史的又一斷層。於是在教學之餘,我試著從歷史的荒煙蔓草找尋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跡,找尋殖民統治掩埋不了的社會主義的、因而是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學的聲音。但因為懶散荒廢,因為能力的限制,至今只能交出貧乏單薄的成績。

  應陳映真先生之邀,我答應給人間出版社出個集子,他一去大陸數年,我也就把出書的事拖延下來。如今重編這兩個集子才發現裡頭的文章竟已跨越兩個世紀。若不是老友呂正惠教授一再催促,還有人間出版社編輯李志仁先生、淡江大學博士班林淑瑩同學費心校對,這兩個集子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面世。在此謹致感激和謝意。

施淑
2012 年8 月9 日


目錄 
文協分裂與一九三○年代初臺灣文藝思想的分化/1 
日據時代小說中的知識份子/25 
書齋、城市與鄉村—日據時代的左翼文學運動及小說中的左翼知識份子/43 
感覺世界—一九三○年代臺灣另類小說/73 
首與體—日據時代臺灣小說中頹廢意識的起源/89 
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臺灣鄉土觀念問題/107 
臺灣話文論戰與中華文化意識—郭秋生、黃石輝論述/119 
現代的鄉土—六、七○年代臺灣文學/139 
第三世界與島嶼臺灣—《聯合報》小說徵文獎述評/145 
賴和小說的思想性質/155 
最後的牛車—論呂赫若的小說/165
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173 
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181 
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197 
嘆世界—施叔青《愫細怨》序211 
鹽屋—李昂《混聲合唱》序/219 
蘇偉貞《魔術時刻》的認知測繪/231 
文字城市—閱讀西西/243 
憂鬱的寓言者—論知青小說《沉雪》的政治倒錯/249 
為了明天的歌唱—讀林華洲詩集《澳南悲歌》/263 
土匪和馬賊的背後—楊逵.一九三七/271 
復現的文學星圖—讀歐坦生新出土的小說/279 
後記/289 
【附錄】 
卡夫卡的再審判/293 
形象塑造的知性風貌/319 
創傷的病歷—鄉土與德國左派/329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中國共產黨與資本主義─從否定到肯定的兩次循環 
作者:祁建民
ISBN:978-986-6777-28-8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
售價:40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1647994.htm


書籍簡介:

本書不採取用當代中國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這兩種社會制度分析對比的方法,來認識和定性當代中國社會的性質,而是從中國共產黨對於資本主義認識及其政策演變的角度分析中共與資本主義的關係,通過分析其對資本主義政策和由此而形成的當代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來解答這個問題。也就是從特定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歷史的分析,較為全面地概括中共對資本主義政策的演變過程。


作者簡介:

祁建民,1960年山西省大同市出生。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東京大學哲學博士。歷任南開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日本長崎縣立希博爾德大學副教授,現任日本長崎縣立大學國際資訊學院教授。著有《中國における社會結合と國家権力―近現代華北農村の政治社會構造》(御茶の水書房、2006年),《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晉察綏地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


本書的結構與內容

  本書由緒論、結論和本體8 章構成。在緒論中說明了本書的研究視角,提出中共對於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式的理念與中國實際狀況之間的根本矛盾問題,認為這是中共對於資本主義政策變化的主要原因。主體的8 章大概按照時間順序展開,以便對於中共關於資本主義的認識和政策變化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全面的歷史認識。

  第一章論述從1921年中共建立到1949年中共取得全國政權期間,中共對於資本主義從消滅到鼓勵發展的政策變化過程,這是中共對於資本主義認識的第一個從否定到肯定的週期。其後第二到第八章是中共對於資本主義認識和施策的第二個從否定到肯定的週期。

  第二章是中共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中共按照馬克思主義消滅資本主義的原理和建國初期對於資本主義已經沒有前途的膚淺認識,匆忙實行社會改造。在中國徹底消滅了資本主義。但是,其問題不久就顯現出來。

  第三章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文革」爆發之前。中共從階級鬥爭角度出發,按照政治上和思想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虛構出一個資本主義復辟的觀點。同時實行「一大二公」、「取消商品」和「破壞資產階級法權」等帶有空想社會主義觀念的做法,而人民公社化運動則是這種空想主義的一次社會大試驗。

  第四章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把階級鬥爭與空想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對所謂的資產階級「舊風俗」宣戰,要取消社會主義社會中的所謂「資本主義因素」,商品、貨幣、工資、獎金、利潤以及按勞分配和三大差別都成為「滋生資本主義的土壤,」認為開展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都有利於國際資本主義剝削。這時達到了對於資本主義問題過激認識和推行極「左」政策的峰巔。

  第五章是改革開放以後經濟上開始引進資本主義方法。「文革」之後,物極必反,中共反思在資本主義問題上的失誤,否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設立特區,實行包產到戶,發展多種經濟成份,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立法保護私有財產。

  第六章是中共對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區別的最核心的問題,即關於「公有制」和「私有制」問題的爭論與政策。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前後,中共內部出現了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但是由於鄧小平的強力推行,以是否發展生產力為唯一標準,不問姓「資」姓「社」,完全推翻了傳統的關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一些界限,形成了一種難於判斷姓「社」還是姓「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

  第七章是對經過30年改革開放之後現代中國社會實際狀況的分析,這期間雖然經濟高速發展,但是社會收入分配嚴重不公,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社會矛盾突出,仇富心理、勞資對立和罷工現象出現。在這種形勢下,中共及其政權包括工會的性質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中國究竟還是不是社會主義已經成為疑問。

  第八章是對30年來中共領導人、一些激進的中共老幹部或傳統派以及理論家們對於資本主義的新認識加以概括和介紹。中共內部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上出現主流和叛逆兩種觀點。而2008年開始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又使得一些人在對資認識上出現反覆。最後是結論,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因及其前途。


後記◎祁建民

  本書從第一稿寫成到最後定稿經歷了長達10餘年的歷程。1993年,筆者在中國國內工作時所申報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建國以來關於資本主義認識和政策的演變》獲得批准立項後便立即著手收集資料並開始寫作,但是書稿完成之後要公開出版時,一家出版社雖然同意出版,不知什麼原因,卻遲遲未能付印。此後由於筆者赴日本長期學習、研究,在研究方向上轉入華北農村社會史的研究,加上在日工作後比較繁忙,這個課題便完全陷於停滯。2009年筆者獲得現在所工作的單位長崎縣立大學提供的學術假機會,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從事半年的研究活動,於是將手稿帶到美國,利用哥大豐富的資料,在對原稿進行大幅修改補充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990年代後期到現在的中共在資本主義問題上新的變化部分,篇幅擴充了三分之一以上。2011年3月,筆者得到香港中文大學的資助,到該校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訪學一個月,通過查閱大量資料以及同香港學者的交流,又進行了補充修改,最後形成了現在本書的樣子。

  在哥大訪問期間,除了閱讀到大量的資料之外,通過對美國社會的觀察,也進一步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入思考。筆者在紐約生活期間既看到了曼哈頓叢林般的高樓、華爾街密集的國際級金融公司和繁華的時代廣場,以及莊嚴神聖的自由女神像;同時也看到紐約地鐵車廂中乞討的老年黑人、在路邊艱苦施工的南美裔工人和布魯克林八大道上為在美生活而艱辛奔忙的中國新移民。在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美國的這些生活經歷對於筆者思考資本主義時更有了切身的感受。還有在筆者長期生活的日本,雖然這裡社會經濟已經十分發達,但是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許多企業大量解雇契約制工人,他們本來就工資很低,現在解雇後還要被趕出職工宿舍,生活極為艱難,這也使筆者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更加深刻。在日本工作後筆者每年都要回中國,主要在農村進行訪問和考察。近十幾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巨大、物質文化生活水準大幅提高,但是把北京的繁華、奢侈與內地農村的貧瘠、髒亂相對比,也感受到了改革的成功與代價。所有這些都促使筆者在不停地思考這一問題。所以,這本書並不僅僅是一項學理研究,而是反映了作者生活經驗和思考的軌跡。對於我們這些1960年代在中國出生的人,青少年時代深受社會主義政治教育,改革開放以後再加上到國外的經歷,親身體驗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巨大反差,經常在頭腦對於這兩種社會進行對比,這恐怕這是我們這代人的一種普遍的思想經歷。社會主義的理念和那時貧乏的生活與資本主義的富裕和貧富不公之間的對比交織在一起,時常感到茫然。

  現在世界上的社會制度最主要的大概可以分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類。究竟那種制度優越,其實,不但是筆者,有很多的人也在思考。其實這也不是從現在開始,可以說早在400多年前當資本主義處在原始積累時期就已經有了社會主義思想,資本主義的現實制度與社會主義的美好理想是同時誕生的。筆者在美期間正趕上世界金融危機,現代美國人對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態度就又出現很大變化。2009年4月9日,美國拉斯穆森報導(Rasmussen Reports)公布了一項民意調查表明,現在美國只有53%的人認為資本主義優於社會主義,20%的人表示更喜歡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由於這次民調的提問,並未對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下定義,有27%的人表示不知道何者更好。調查也顯示,在充滿理想的年輕人中喜歡社會主義的比重更高。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37%更喜歡資本主義,33%喜歡社會主義,30%立場未定。在30-40歲的人中,49%支持資本主義,26%支持社會主義。40歲以上的大多數支持資本主義,喜歡社會主義的只占13%。筆者以為,社會主義作為人類追求平等和共同富裕的理想,只要資本主義還存在,這種嚮往就不會消失,特別是在經濟危機,凸顯出資本主義制度的一些弊端集中爆發的時候。當然這種對於理想社會制度的追求,在人類過去的歷史上,並不僅僅是學理上的探討和不同意見的爭論,而是常常伴隨著暴力、革命和社會運動。

  同樣,民主制度究竟好不好?其實,在美國人之間也並不是完全肯定。筆者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期間,一位退休教授曾告訴筆者,中國總有人希望實行美國式的民主,其實美國的民主有很大的問題。加利福尼亞州的財政要破產了,就是因為政治家們為了討好選民,大量增加社會福利和公共開支,所以,民主並不一定都好。而另一位教授則馬上批評這位退休教授說,他是反對民主的,為人又專又橫。顯然另一位教授認為民主還是一種好制度。

  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最好,這是人類長期探索的課題,這不但是處於社會改革十字路上的當代中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整個人類都面臨的問題。或許人們對自身理想社會制度選擇的探索永遠不會停步。但是,只要人們有嚮往,社會就會一點一點地進步,平等、文明、相互友愛與物質生活的改善永遠是人們的共同追求,儘管中間會出現曲折。本書通過對中共和近代中國人在選擇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過程中的種種思考、試驗和艱難歷程甚至包括那些付出了流血與生命的歷史所進行的總結,也就同時揭示了整個人類這種探索的一個側面。

  在哥大研究期間得到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教授和呂曉波教授的幫助和指導,深表感謝。另外,到香港中文大學的訪問受到王紹光教授、蕭今教授和高琦博士的邀請與幫助,十分感謝。在本書長期寫作過程中得到南開大學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資料室的幫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本書能夠出版得到了長崎大學連清吉教授、台灣淡江大學呂正惠教授、政治大學曾守正教授的幫助與指導、深表感謝。最後還要感謝在我訪美和在香港訪學期間代替我分擔大量教學和事務性工作的長崎縣立大學的各位同事們。

2011年7月寫於長崎


目錄
緒論 中國共產黨的理念與政策/1
 一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中共建黨理念……3
 二中共資本主義觀的演變……12
 三本書的結構與內容……18
第一章 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和利用資本主義/21
 一 「帶兩重性的階級」……22
 二 「廣泛發展資本主義」……27
 三 「今天資本主義剝削是合法的」……39
第二章 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改造/55
 一 「把他們挾到社會主義」……56
 二 「對於不法商人要鬥爭」……60
 三 「要使資本主義絕種」……71
 四 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90
第三章 繼續與資本主義鬥爭/95
 一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主要矛盾……96
 二 「看來還得生產商品」……112
 三 破壞「資產階級法權」……122
 四 反修與防止資本主義復辟……133
第四章 根除產生資本主義的土壤/147
 一 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睡在身旁」……148
 二 打破資產階級「舊風俗」……153
 三 毛澤東要建「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158
 四 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中有「資本主義因素」……177
 五 商品和貨幣是「滋生資本主義的土壤」……187
 六 「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強的資本主義」……194
 七 利用外資是「引狼入室」……199
 八 「不研究資本主義,我們就要吃虧」……202
第五章 姓「社」還是姓「資」:關於改革的爭論(上)/215
 一 終結「繼續革命」……216
 二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222
 三 「特區姓『社』不姓『資』」……238
 四 實行包產到戶「沒有什麼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252
第六章 姓「社」還是姓「資」:關於改革的爭論(下)/267
 一 南巡講話與萬言書……268
 二 所有制的「公」「私」之爭……280
第七章 是「社」還是「資」:中國社會的現實/303
 一 資本家入黨和仇富心理……304
 二 勞動報酬分配比重下降與罷工潮……329
 三 中共政府和工會的尷尬……341
 四 公平分配與公有制……347
第八章 改革開放以來對資本主義再認識/357
 一 利用資本主義……358
 二 各種各樣的資本主義觀……363
 三 金融危機與對資本主義認識的反覆……376
結論 中國式社會主義及其前途/387
 一 中共資本主義觀形成的理論原因……391
 二 中共資本主義觀形成的社會歷史原因……394
 三 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前途……397
後記409
主要參考文獻/413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寧作我
作者:唐翼明
ISBN:978-986-6777-43-1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
售價:260元(含運費)
地址: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0611930.htm


書籍簡介:

本書作者唐翼明教授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和政治大學中文系前後任教十八年,之前十年在美國讀書,到美國前的四十年生活在大陸,小時候在湖南鄉下長大,進高中以後一直生活在武漢。二OO八年他決定從政治大學退休,回到武漢定居。這簡短的履歷,足以透露他的一生的不平凡或者坎坷或者充滿了戲劇性。但看了這本書以後,你會覺得所有的形容詞都難以描述他的一生。


作者簡介:

唐翼明,湖南省衡陽縣人。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1981年3月獲古典文學專業碩士學位。同年赴美,次年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學文化系,1985年獲碩士學位(M‧A‧),1991年獲博士學位(Ph‧D‧)。

1990年赴臺灣侍親,先後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90-1994)、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94-1995)、教授(1995-2008)。

現任武漢大學講座教授,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兼書法研究所所長。著友《The Voices of Wei-Jin Scholars: A Study of Qingtan》(英文)、《古典今論》、《魏晉清談》、《大陸新時期文學:理論與批評》、《大陸「新寫實小說」》、《魏晉文學與玄學》、《大陸當代小說散論》、《大陸現代小說小史》、散文集《寧作我》。

又喜書法,擅行草,曾在紐約、東京、臺北、武漢多次舉辦書法個展,出版書法作品有《湖湘四典》(與沈鵬、理鐸、盧中南合作,唐書〈陶淵明桃花源記〉,行書)、《故宮百聯》(與盧中南、穀有荃、劉文華合作,唐書其中25聯,行書)、《曾國藩嘉聯鈔》(與饒宗頤、周治華、何家壬、盧中南、謝和平、王魯湘、鄢福初、蘇美華、龍開勝合作,唐書十五聯,行書)。


《寧作我》序──醉裡風情敵少年◎呂正惠

  本書作者唐翼明教授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和政治大學中文系前後任教十八年,之前十年在美國讀書,到美國前的四十年生活在大陸,小時候在湖南鄉下長大,進高中以後一直生活在武漢。二OO八年他決定從政治大學退休,回到武漢定居。這簡短的履歷,足以透露他的一生的不平凡或者坎坷或者充滿了戲劇性。但看了這本書以後,你會覺得所有的形容詞都難以描述他的一生。

  唐教授一九九O年來到台灣,任教於文化大學。根據當時台灣不久前訂立的法令,大陸人要來台灣居住,最少要長居美國十年,並取得美國綠卡,而且有親人在台灣,唐教授大概是按照這個法令最早來到台灣定居並任職的人之一。來台不久,我們可能就在學術會議上見過面,而且我已聽聞他來台的背景。說實在話,有這種背景的人,以我主觀的判斷,他的親人應該有不錯的黨政關係,而對這種人我是會保持距離的。但唐教授為人直爽,講話不拐彎抹角,很合我的個性。更重要的是,雖然可以想像唐教授因為他的家庭關係在大陸吃了不少苦,而他雖然也會批評毛澤東和共產黨,但從不講大陸一般人的壞話,也不像一般留美學人,隨意的鄙薄中國文化,這讓我很敬重。他也知道我是個統派,不排斥大陸人,願意跟我交往,所以談得還蠻愉快的。

  唐教授轉到政大任教,不久升了教授,指導的研究生日漸增多。承蒙他不棄,常常向系裡推薦我擔任口試委員,見面次數增加。可能在二OO七年的某次口試中,我又見到他,距離上次見面至少一年多,我突然發現他的表情跟往日不一樣,就脫口說:「唐老師,你是不是很想家(指大陸)?」他非常驚訝的說,「你怎麼知道?我明年就要退休,回武漢長住了,有空來找我。」第二年暑假我又去考他一個學生,他說,他馬上要回大陸了,不久,我去參加他的退休歡送會。我從旁人口中知道,如果晚一年退休,唐教授可以領一筆錢,但他顯然急著要走,連錢都不要了。

  兩年後,他從大陸寄了兩本書給一些台灣朋友,一本是他的書法集,另一本就是《寧作我》,這是以六十篇散文的方式構成的回憶錄。我收到書後,當天晚上讀了大半本,一直到深夜。原來唐教授有這樣的過去,真是一言難盡啊!我記得畢業四十年後的一次大學同學聚會裡,其中年紀較大的一位同學,他的朋友也在場,朋友提起我的同學幾十年前在大火中冒險救人,全身皮膚燒壞大半,又因為身子在地上滾動,全身肌肉黏滿了大小石塊,他的朋友詳細描述他的手術過程。這些事我們以前都不知道,大家聽了又感動、又難過。這時我的同學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當晚我看唐教授的書,心中一直在想,「每個人有多麼不同的過去啊!」平常跟唐教授相處,只看他意氣風發,談笑自信,那裡想得到他的過去是這個樣子。

  這本書的魅力很難形容,最好能夠讀幾段書中的文字。國民黨從大陸敗退的時候,唐教授父母跟著國民黨走,把三個子女留給唐教授大伯看顧,他們再按月寄錢回去。大伯主要是貪這筆錢,對三個侄子根本不關心,也不照顧。土改時,農民想分大伯的土地,就把三個小孩獨立成一戶,劃為貧農,這樣大伯一家四口佔有八十多畝地,就可以構成地主的條件,農民可以分他們的土地。三個小孩無法獨立生活,最小的弟弟由人領養,妹妹在一次痢疾中因為沒有受到適當的照顧,竟然拉肚子拉到死。大伯對唐教授冷酷無情,從初中起唐教授就脫離大伯獨自生活。為了考初中,唐教授清晨五點半從鄉下出發,走三十里路,中午考完,再走三十里路回家,四點半到家,中間「沒有吃過一口飯,喝過一滴水」,最後全村只有他一個人考上。要上初中時,他不知道如何走到城裡的學校,只好跟在一個挑擔子入城的人的屁股後面走。請看下面這一段文字:

   你很快就發現,走還不行,得跑,因為挑擔子的人邁的步子比走路的人大,他又是大人,他就是不挑擔子,你也很難跟得上他。現在他被擔子壓得不能不邁大步,你為了不被丟下就只好小跑了。你知道萬萬不能被丟下,因為不跟著他你就走不到學校。八月的太陽像火一樣,你汗流浹背。這還不打緊,麻煩的是,你很快就流起鼻血來了。你小時候火氣大,鼻子經常流血,所以你倒也並不害怕。先是一邊流血,後來兩個鼻孔都流血,連呼吸也困難起來,那挑擔子的人也發現了,他可憐你,把擔子放下來,帶你到一口井邊,用井水澆你的後頸脖,血才慢慢停下來。他問你為什麼要跟著他跑,你這個時候才有機會把原委講給他聽。那漢子竟然露出一臉佩服的樣子,說你將來要中狀元。他請你吃了一頓中飯。吃飯後休息了一會兒又跟著他跑,太陽快下山的時候來到一個岔路口,他把擔子放下來,指著那條岔路對你說,奶仔(讀奶吉,你們鄉下的土話,指男孩),你從這條路往前走十多里,就到了呆鷹嶺了,我還要繼續走那條路到城裡。分別的時候他好像有些依依不捨,說,不要怕,你這個奶仔有出息,將來中了狀元不要忘了我啊。

  唐教授自小聰明、活潑而有獨立性,讀書一直很順利,高中考上武漢實驗中學,這是湖北省最好的高中。高中也一直名列前茅,做過得諾貝爾獎的夢,看似前程似錦。此後,「外逃反革命份子」的家庭背景開始發生作用,高考(約略等於台灣的大學聯考)全湖北省第二名,但卻落榜了,因為沒有一個學校願意收他。請看唐教授這一段經歷的回顧:

   但是那一年你竟然名落孫山,不僅科技大沒有取,北大、清華也沒有取,連武大都沒有取,全國重點大學沒有一個要你,地區性的大學,如華師、武師也沒有你的份,最後,連專科學校也沒有你的份。你這樣說,不是為了營造文章「層層遞進」的語氣,而是照實描述,因為錄取的名單當時就是這樣一批一批先後公布的。總而言之,幾乎你所有的同學都榜上有名,連經你輔導的最差的一個印尼僑生(你是班上的課代表,有責任輔導成績差的同學),數學期末考只考了九分的李XX,都被錄取了。但你終於沒有聽到宣讀自己的名字。那個時候,省實驗中學的高考升學率幾乎是百分之百,考不上任何大學(包括專科)的簡直就是異數中的異數,而偏偏就被你碰上了。
   你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不吃不睡,總算沒有發瘋。上大學的夢破滅了,諾貝爾獎的夢自然也跟著醒了。你從來不服輸,這一次服輸了。
   你這一輩子注定跟諾貝爾獎無緣,去他媽的!

  還好,武昌實驗中學的何校長非常愛才,留他在學校當老師,這樣,一個高中畢業生,居然成了初中教師,只有十八歲,而學生們十三、四歲,兩個僑生二十歲,他還是成為學校最受歡迎的老師,直到文化大革命爆發。這個時候,他被打進牛鬼蛇神之列,領頭鬥他的就是他最喜歡的學生。他「兩進牛棚,被囚三載」,這一段經歷唐教授寫得虎虎有神,異常精采,很多段落都想引給大家看。但想引述的段落又都很長,建議大家自己看,從〈一夕成名〉直到〈烏龜孫〉,共六篇,特別是前三篇。

  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唐教授理所當然考上了武漢大學中文系研究所,而且是第一名。不久,在台的父母終於找上他,想把他弄到美國讀書,所以他以最快速度畢業,成為大陸改革開放後第一個獲得碩士學位的人。

  我本以為,唐教授在美國一定過得幸福又快樂,哪裡想得到,在美國是他一輩子所遇到的最大難關。他雖然進了哥倫比亞大學,但必須重新從碩士讀起,而且必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通過本校美語進修班的第十級,才能進研究所就讀,而他當時的能力只在第四級。他父母顯然都是清官,在經濟上不能給他多大的助力,他只能住骯髒破爛的貧民窟。「一棵四十歲的大樹連根拔起,栽進一片陌生的異鄉土地,一切都不一樣,一切都重新開始,舉目皆是異類,開口幾同白痴」,「頓頓三明治,天天ABC,也讓我精疲力竭,胃口倒盡」,在重重的壓力下,他得了憂鬱症。下面要引的這段文字很長,但我認為這是表現唐教授的個性與毅力的最重要的一段,是絕對需要的:

   那天正深秋,下了地鐵,在哈德遜河邊蕭瑟的秋風和枯黃的落葉中走回寓所,滿身是疲憊,滿心是淒涼。上得四樓,發現靜悄悄的,原來我是第一個回來的租客。從過道裡走向我自己的房間,好像穿過一間空蕩蕩的鬼屋,只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在背後踏踏地響,心裡湧出一股莫名的恐懼與悲涼。推開門,把書包放下,脫掉外衣,抽出一層五屜櫃,準備換一件衣服。突然,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動彈,我取出了衣服,卻沒辦法把抽屜再關上,甚至連把衣服套在身上的力氣都沒有了。我並沒有感冒,沒有發燒,頭也不痛,四肢都健全,但就是不能動,身體彷彿只剩下了一個軀殼,所有的肌肉、血液和精氣神,都從這個軀殼抽乾了。這個軀殼現在彷彿是一個蠶蛻,意識倒還在,但這意識無法指揮自己的手腳。我沒法判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滴眼淚從眼睛裡流了下來,然後是第二滴,第三滴,然後就不停地流,流得滿臉都是淚。一個空殼子就這樣留在了地板上,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窗外暗下來了,夜色落了下來,這個殼子還在地板上。我想,我大概永遠起不來了,我大概會這樣死去。

  這樣的唐翼明竟然能活了過來,並且在四十九歲(一九九一)時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我比他小六歲,得到博士──一九八三──比他還早八年),真是令人驚異。在我身旁,我曾看到一些朋友、親人、學生得憂鬱症,有一段時間我的一些同事也懷疑我得了憂鬱症。一個人在情緒最低潮的時候,不靠堅強的意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很難重新活過來的。許多憂鬱症患者以自殺了結一生,就是因為不能克服內心的軟弱。唐教授寫憂鬱症的那三篇,值得一讀再讀。

  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唐教授終於頓悟,並且在六十多歲時終於看開一切,毅然退休,回到自己念茲在茲的武漢,過起自己喜歡的生活。他退休後寫過一首詩:

   退休歲月自悠長,日上三竿懶起床。
   最是平生愜心處,讀書不再為人忙。
   看得真是令人羨慕。本書自序的最後一段話我也很喜歡,抄錄如下:
   我愛武漢,我愛長江。長江曾經激起我青春時代對美好未來的展望,磨礪我中年時節百折不回的鬥志。現在到了晚年,我居然擁有一段長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她時時警醒我加倍珍惜不多的餘年,鼓勇前行,繼續趕我的路。是的,我知道,遠方還有更神奇更壯闊的大海。

  說到底,我最佩服唐教授的還是他決定選擇自己的喜好,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最後的一段輝煌。這正是我目前的理想,我已決定在不久之後也跟著他的路子走。

  在我看來,這本書有兩種讀法。一種是,把它當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O年的大陸社會史來讀,因為它雖然以唐教授自己為中心,卻也寫了不少當時湖南鄉下及武漢的生活狀況。唐教授雖然吃了很多苦,但他要寫的是過程,而不是像傷痕文學那樣的只是揭露。譬如寫文革那一段,就好像是寫一個客觀的社會現象,只不過被鬥的主角剛好是他。這一點是很了不起的,他沒有把自己經歷的痛苦,當作多大的冤屈來控訴。

  這得歸之於唐教授獨特的人生觀。他說,把筍子切成兩半,可以看到一層一層的筍節,這些筍節長成竹子以後,就決定了竹子會長成多少節,這是竹子天生的本質。但筍長在哪一種地面,是好的還是壞的,就會決定竹子長得高大還是矮小。每個人的一生就像這樣,長在哪一種地面自己是不能選擇的,這是客觀環境,你只能認了。我覺得唐教授還有言外之意,人跟竹子到底不一樣,竹子長的地面決定了它的高大或矮小,但人卻可以憑自己後天的意志和努力從不良的環境中把自我發展得更充實,更全面,要不然,貧窮之家怎麼能夠出現這麼多傑出的人才。但人也不要太自負,畢竟人還是受了環境的限制,努力是要努力,但同時也要「知其不可奈何之處」,承認自己不是無所不能,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命」。我覺得這是這本書另一項價值所在,唐教授以自己具體的一生,表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最健康的人生觀。這樣的人生觀既有其能動的積極性,又有其收放自如的彈性,最後接受了「天命」,安心的選擇了「自己」,不隨大流,不準備隨時修改自己,以便向「成功者」靠攏。這樣的人生觀我完全認同,所以讀起這本書來,好像拿自己的經歷在作檢證,並因為唐教授常常說出我心裡的話而倍感親切與感慨。

  我五十五歲退休的時候,喜歡讀劉禹錫的詩。劉禹錫是個大才子,二十二歲(虛歲)就考上進士,三十四歲就當上屯田員外郎,標準的少年得志。但須臾之間從天上掉落,從此在巴山楚水的西南偏僻地區過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讓他的好朋友白居易為他感到不平,說他「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但劉禹錫以五十三歲的高齡離開謫居地,卻說,「滄洲有奇趣,浩蕩吾將行」,好像少年人初次遊歷天下。他還說,「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比只活了四十幾歲的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盡黃昏」的衰颯,更讓人感到鼓舞。我最喜歡的是這兩句,「眼前名利同春夢,醉裡風情敵少年」,一切都已經看開了,但豪氣仍在,不輸少年人,就像唐教授所說的,「遠方還有更神奇更壯闊的大海」等待我們去欣賞。這樣的人生,實在太有意思了。

2012/3/6


目次
序/呂正惠/I
上輯
我擁有一段長江/3
筍、竹、人/7
算命/10
上學的路/15
在老家的最後一個除夕/19
抓魚摸蝦的樂趣/22
鄉下孩子的點心/27
鞋子與潛意識/32
妹妹的死/37
伯父/42
蝨子/56
谷滿爹/60
皇帝夢/64
呆鷹嶺/69
抓麻雀/73
班主任/77
老校醫/80
諾貝爾夢/83
何校長/88
收潑油的老婦人/93
一夕成名/96
荒謬的刹那/103
當學生的腳踏在老師背上的時刻/107
一個耳光/112
黨司令/116
烏龜孫/121
人生的灘頭/125
茶壺是方的還是圓的/128
全力以赴過灘頭/132
走進武大/137
關於外語/140
買衣啟示錄/145
到美國去/149
空前絕後的碩論答辯/155
走進哥大/159
關於憂鬱症/164
再談憂鬱症/168
三談憂鬱症/174
美的記憶/180
水餃生涯/184
一個進不了天國的基督徒/187
沒有我不肯乘的飛機/191
下輯
人生的馬車有兩根韁繩/197
人是一隻蜘蛛/200
生命的品質比生命的長度重要/203
人生不可規劃/206
人生不可不立志/209
論朋友/212
好德與好色/216
談送禮/219
論「淡泊名利」/222
論人之相處是處意見不是處身體/225
如何維持激情過後的婚姻/229
出名未必要趁早/233
如何賣自己/236
借不望還,施不望報/239
人不可自滿,但可以驕傲/242
我的人生八字經/245
寧作我/247
卸下面具作自己/250
豈為小傷沮豪興—說病/253
博與專/260
在日本洗澡/264
每天都可能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269
學書片想/272
贈字與賣字/277
用點狀結構代替線性結構—關於《閱江樓清談》答玉立(代跋)/ 281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
出版:人間出版社
作者:劉登翰
ISBN:978-986-6777-42-4
出版日期:2012.1
售價:36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 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0183923.htm


書籍簡介:

華文文學這一跨域建構的概念提出,包含著一個理想,那就是「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因為它是「華文」的,便有著共同的文化脈絡與淵源;又因為它是「跨域」的,便凝聚著不同國家和地區華人生存的歷史與經驗,凝聚著不同國家和地區華文書寫的美學特徵和創造。

它們之間共同擁有的語言、文化背景和屬於各自不同的經驗和生命,成為一個可以比對的差異的空間。有差異便有對話,而對話將使我們更深刻地認清自己,不僅是自己的特殊性,還有彼此的共同性。

華文文學的跨域建構,就是在共同語言、文化的背景上肯定差異和變化的建構,多元的建構。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華文創造,既是「他自己」,但也是「我們大家」。這就是我們所指認的「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

華文是伴隨著十九世紀以來華人的海外遷徙,而大量散播世界的。華人在海外的生存,經歷了從華僑到華人再到華裔的身份變化。華人身份的每一變化,同時也反映在華文文學與其文化母體的錯綜文化關係之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海外移民,成為散居於世界不同地理空間和政治空間中各自獨立存在的中華族裔,而反映他們生存經驗的文學書寫,卻難以完全割斷母體文化的精神脈絡,在雙重文化的認同、融吸和重構中,既相聯繫又各自獨立地呈現為所居國少數族裔(華族)的文學存在。華文文學客觀的這種「散存」狀態,是我們觀察和思考並重新進行對話、比較和整合的無可迴避的事實。


作者簡介:

劉登翰,祖籍南安,生於厦門。中學畢業後曾任報社記者。19歲北上求學,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浪迹江湖半世紀,現為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曾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會長,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茶產業研究會會長等社會職務。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新詩、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和兩岸文化研究。出版《中國當代新詩史》、《台灣文學史》、《香港文學史》、《華文文學:跨域建構》、《中華文化與閩台社會——閩台文化關係論綱》等學術論著十多種。業餘進行文學創作,出版詩集、散文集、紀實文學集七種。晚近學書,曾在福州、厦門、金門、台北、馬尼拉舉辦個人書法展,出版《登翰墨象》三卷。


後記◎劉登翰

  介入華文文學研究,有幾分偶然。

  1980年,我回到學術崗位。疏離文學20年,乍一回來,生疏而茫然,一時連研究題目都找不到。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與第一屆臺灣香港文學研討會的部分籌備工作。彼時大陸這一領域的研究剛剛開始,一切從零出發,恰如缺乏學術準備的我一樣,便不覺捲了進去。先做臺灣文學,繼而港澳,再是海外。匆匆二十多年過去,才發覺這是我一生付出最多的一件事。「人因讀書老,家為買書貧」,在感慨之餘也竊幸,我的這一點學術經歷,隨著大陸這一學科的發展,不敢說同步,多少可作一點見證。一直到今日,我還以為,華文文學研究在大陸,還是一個不成熟的發展中的學科。於我而言,幼稚和青澀,更所難免。相對于常為人們垢言的資料建設的不足,更為甚者的是理論建設的不足。我不擅理論,我的許多缺陷,首先由此而來。面對諸多研究對象,我從實證出發的研究,也不能不努力追溯或上升到它的理論層面,尋求自洽而周圓的詮釋。每當此時,常會發現一些有趣的命題,誘你深入。學術的魅力,其實就在於命題的魅力。而華文文學的學科性質,使它潛隱著許多傳統文學研究所沒有的學術命題。正是這些命題,使得目前雖未成熟的華文文學研究,有著許多尚待拓展和深入的空間,從而充滿了誘人的魅力和可以預見的前景。

  收在這裡的二十餘篇文章,選自我過去的一些著作。疏陋和淺薄,自感汗顏。感謝臺灣人間出版社,給我這樣一個檢討自己的機會,也感謝讀者所將給予的批評。華文文學研究的未來,在於更年輕一代的學者,我對此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目錄
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 1

命名、依據和學科定位/ 13
關於華文文學幾個基礎性概念的學術清理/ 24
華人文化詩學:華文文學研究的範式轉移/ 41
世界華文文學的存在形態與運動方式—關於「一體化」和「多中心」的辨識/ 62
雙重經驗的跨域書寫—美華文學研究的幾個關鍵詞/ 74
都是「語種」惹的禍?—大陸關於華文文學研究的一場爭論/ 96

北美華文文學的文化主題及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關係/ 109
美華文學的歷史開篇—重讀《苦社會》/ 118
精神漂泊與文化尋根—菲華詩歌閱讀劄記/ 137
論《過番歌》的版本、流傳及文化意蘊/ 154

分流與整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整體視野/ 171
臺港澳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再談20 世紀中國文學的整體視野/ 189
臺灣文學:分合下的曲折與輝煌—《臺灣文學史》總論/ 203
特殊心態的呈示和文學經驗的互補—從當代中國文學的整體格局看臺灣文學/ 263
香港文學:歷史交錯的絢麗畫卷—《香港文學史》導論/ 281
香港文學的文化身份—關於香港文學的本土性、中國性和世界性/ 320
香港新詩發展的歷史脈胳/ 335
文化視野中的澳門及其文學—《澳門文學概觀》緒論/ 353
迅速崛起的澳門文學/ 388
後記/ 403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我仍在苦苦跋涉
作者:牛漢
ISBN:978-986-6777-36-3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
售價:30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09342873.htm 


書籍簡介:

牛漢把他的自傳命名為《我仍在苦苦跋涉》,不但說明了他(還有全體中國人)的過去,也表達了他對現在及未來的關切之情。牛漢的自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代中國屈折的命運,牛漢的詩歌表現了幾代中國人在堅忍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發展的那種既沈潛又高昂的精神。

牛漢成長於抗戰時期,由於故鄉受到日本軍隊的侵占,不得不流亡他鄉,過著流浪的學生生活。他的青年時代,是和許許多多顛沛流離的中國老百姓同其命運的。為了戰勝這種命運,他加入了共產黨,參加了革命。革命成功後,他成為“胡風反革命集團”的一分子,此後二十年吃盡了苦頭。牛漢的一生,其實是許許多多現代中國人的縮影;牛漢的詩歌,唱出了歷盡千辛萬苦的中國人的心聲。這個生命,也許背負著常人所難以忍受的苦難,然而卻咬著牙關,終於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說是終於苦盡甘來,卻也未必見得。當然這不是就個人的得失而言,因為全民族的未來仍然有許多讓人憂慮之處。這本回憶錄,就是這樣寫出了他的經歷與心境。


作者簡介:

牛漢,原名史成漢,又名牛汀,山西省定襄縣人,蒙古族。1923年10月出生在一個有文化傳統的農民家庭。194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寫詩,近二十年來同時寫散文。詩集《溫泉》或中國作家協會全國新詩集獎,2003年獲馬其頓共和國「文學節杖獎」,2004年獲首屆「新詩屆國際詩歌獎‧北斗星獎」。從事文學編輯工作五十餘年,曾任《新文學史料》主編、《中國》執行副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


序◎呂正惠

  牛漢這個名字,既有鄉土氣,又讓人感到親切,我在一長串的「胡風集團」作家名單中首次看到,從此再也沒有忘記過。然而,這個歷史人名逐漸成為一個具體的作家,對他的作品與為人逐漸加深認識,卻又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有一天,我想從周良沛的一百位中國現代詩人評傳中選出十六位、編成一本書在台灣出版,選來選去,竟然發現自己把牛漢列入其中。如果是現在,我還會把牛漢的名字往前提升,列入中國現代詩人的前十名。三十年前,這完全是不可想像的。對現在許許多多台灣讀者來說,這仍然是不可想像的,因為他們恐怕連牛漢的名字都沒聽說過。

  牛漢,本名史成漢,1923年生於山西北部的定襄縣。祖先是蒙古人,元朝時鎮守河南,蒙古人被朱元璋趕回漠北後,他們家改姓史,落居在中國本部。牛漢身材高大、體格強壯,極能負重耐勞,這一切無疑來自他的蒙古血統。單看外表,你絕對想像不到牛漢是個詩人;看到了牛漢你也才能了解,詩人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牛漢的詩是非同尋常的,多讀了幾首以後,你會懷疑「詩可以這樣寫?」接著你會進一步思考,「那麼,詩是什麼?」突然,你會發現,文學教科書對於詩的定義似乎搖搖欲墜了。本書最後附錄了牛漢的三篇名作,建議讀者先加閱讀,以便了解我的驚訝。為了加深印像,這裡再舉三個例子:

   北方,
   落雪的夜裡,
   一個伙伴,給我送來一包木炭。

   他知道我寒冷,我貧窮,
   我沒有火。

   北方呵,
   你是不是也寒冷?

   我可以為你的溫暖,
   將自己當做一束木炭,
   燃繞起來。……(落雪的夜)

這是一首口語化的自由詩,沒有韻腳,沒有考慮到每行、每節的韻律感,好像隨口說出;但誰能否認落雪、寒冷、木炭、火、燃繞這一系列意象所表達的極端窮困與火熱的心靈的強烈對照呢?

   啊,誰見過,
   鷹怎樣誕生?

   在高山峽谷,
   鷹的窠,
   築在最險峻的懸崖峭壁,
   它深深地隱藏在雲霧裡。(下略)

   風暴來臨的時刻,
   讓我們打開門窗,
   向茫茫天地之間諦聽,
   在雷鳴電閃的交嚮樂中,
   可以聽見雛鷹激越而悠長的歌聲。

   鷹群在雲層上面飛翔,
   當人間沈在昏黑之中,
   它們那黑亮的翅膀上,
   鍍著金色的陽光。(鷹的誕生)

本詩後兩節那種高遠的意象讓人沈醉、嚮往,但這是寫於文革期間作者在五七幹校天天苦力勞動、肉體備受折磨時。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長,
   向下,向下……
   我相信地心有一個太陽

   聽不見枝頭鳥鳴,
   感覺不到柔軟的微風,
   但是我坦然
   並不覺得委屈煩悶。

   開花的季節,
   我跟枝葉同樣幸福
   沈甸甸的果實,
   注滿了我的全部心血。

跟前一首的精神昂揚相反,這一首寫一種踏踏實實往下紥根、因而體會到生活幸福的充盈感。這三首詩所綜合表達的那種人生「境界」,既是那麼簡單、樸實,卻又那麼深沈,超乎任何理論,直扣人心。比起深奧難解的艾略特、里爾克等人,這種詩不是更能深深感動許許多多平凡的讀者嗎?難道這些不是極為優秀的詩嗎?

  去年年底,《牛漢詩文集》(五冊,人民文學)出版,牛漢的朋友為他舉辦了新書發表會。原本只能容納60人左右的會場,卻擠滿了近百人。發表會持續兩個多小時,發言不斷,沒有冷場,大部分發言者都可以隨口引述牛漢的詩作。其中,九葉派老詩人鄭敏(90歲)的發言讓我印象最為深刻。鄭敏上世紀四十年代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她的詩學習西方現代主義。她說,在西方,詩人是高高在上,備受社會尊崇,因此離群眾就比較遠。她很少看到像牛漢這樣的詩人,在中國各階層都擁有廣大的讀者群,這讓她對詩人在社會中的角色重新開始反省。這話講得很好。中國古代的著名詩人,都會寫出雅俗共賞的名作,流傳在歷代的中國人民的口誦中。在中國現代文學中,也有許多詩人繼承了這個傳統。由於中國現代歷史的特殊歷程,他們更進一步的成為人民的詩人,牛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牛漢成長於抗戰時期,由於故鄉受到日本軍隊的侵占,不得不流亡他鄉,過著流浪的學生生活。他的青年時代,是和許許多多顛沛流離的中國老百姓同其命運的。為了戰勝這種命運,他加入了共產黨,參加了革命。革命成功後,他成為「胡風反革命集團」的一分子,此後二十年吃盡了苦頭。牛漢的一生,其實是許許多多現代中國人的縮影;牛漢的詩歌,唱出了歷盡千辛萬苦的中國人的心聲。這個生命,也許背負著常人所難以忍受的苦難,然而卻咬著牙關,終於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說是終於苦盡甘來,卻也未必見得。當然這不是就個人的得失而言,因為全民族的未來仍然有許多讓人憂慮之處。牛漢把他的自傳命名為《我仍在苦苦跋涉》,不但說明了他(還有全體中國人)的過去,也表達了他對現在及未來的關切之情。牛漢的自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代中國屈折的命運,牛漢的詩歌表現了幾代中國人在堅忍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發展的那種既沈潛又高昂的精神。

  前年(09年)五、六月間,我買到這本自傳,一口氣讀了大半本。後來要到北京,捨不得放手,就帶著走,一路讀到北京,終於讀完了。到北京後,住一對年輕朋友家,我跟他們介紹這本書。後來我又到東北去,把書放在他們家,一星期後回來,他們說,書已看完,真好看。確實如此,這是一本讓人看了就捨不得放下的書。我尤其推薦第一章和第十二章。第一章講童年,主要根據牛漢的散文編成,很少看到回憶童年這麼感人的,其中每一個人物都讓人難以忘懷。第十二章講牛漢在五七幹校時,如何在極端困苦的工作條件下,重新萌生了寫詩的衝動,這是了解牛漢第二次創作高潮的關鍵。一個人在極端困苦中,怎麼會產生一種精神的需求,這種經驗接近神秘,牛漢卻能夠講得那麼生動,我覺得,從這裡最能夠看出牛漢不平凡的個性與人生。說到這裡,突然又想起牛漢的一首短詩,就抄在下面,以結束這篇簡短的序:

   是的,火焰可以潑滅
   但仍然捕捉不住火焰
   看到的只是焦黑的
   被火焰燒過的痕迹

2011/8/19


目錄:
序/呂正惠 IX
第一章 「灰小子」的童年(1923年10月-1937年10月) 1
 1 灰小子 1
 2 我是個蒙古人 7
 3 成漢,快回家來,狼下山了……  11
 4 永恆的沉重 12
 5 母親是個很不簡單的人 17
 6 父親影響我的一生 19
 7 想不到,這就是生離死別 24
第二章 流亡大西北(上)(1937年11月-1939年12月) 28
 8 童年,永遠隱沒在黃河的彼岸了 28
 9 初中,畫「吹號者」:因為我相信號聲是祖國的心聲 31
 10 三舅是共產黨,我就跟定了共產黨 35
第三章 流亡大西北(下)──詩創作的第一個高峰(1940年1月-1942年) 39
 11 高中:寫詩與戰鬥融為一體 39
 12 不能拋頭顱灑熱血去抗戰,我就拋頭顱灑熱血般地去寫詩 44
 13 念念不忘的詩,終生難忘的人 46
第四章 大學年代(1943年-1946年) 50
 14 高大、光頭、冬天光腳穿草鞋,昂頭闊步地走路的大學生 50
 15 我已不是個做夢的少年 55
 16 在蕭何墓前第一次接吻 58
 17 獄外的歌聲和進軍,卻是屬於我們年輕人的 61
第五章 出生入死(1946年6月-1949年10月)  65
 18 在國民黨《正義報》的房間裡宣誓參加共產黨 65
 19 晚到二十分鐘我就沒命了 68
 20 天安門城樓是我第一個打開的 73
第六章 艱難的抉擇(1949年10月-1955年4月)  76
 21 又忙又累的招生工作 76
 22 我真要參加「保衛毛主席」的秘密組織嗎 80
 23 雪峰歡迎我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及詩歌界的爭論 82
第七章 我與胡風及「胡風集團」(上)(1955年5月-1958年2月) 86
 24 1955 年被捕前與胡風的交往 86
 25 在審判會上見到胡風,我忍不住為他辯護 92
 26 與胡風恢復通信 95
 27 與胡風重逢 99
 28 為什麼要批胡風和他周圍的一些人 101
第八章 我與胡風及「胡風集團」(中)  109
 29 從「拘捕」到「隔離審查」 109
 30 犧牲個人完成黨 113
 31 我的悲痛,不僅僅是個人的,是歷史的,社會的 115
第九章 我與胡風及「胡風集團」(下)  121
 32 在所謂「胡風集團」中,我最感念佩服的是阿壟 121
 33 路翎:文學史上應該留名的人 128
 34 曾卓:總是張開雙臂擁抱朋友 134
第十章 風暴前後(1958年2月-1969年9月) 140
 35 回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 140
 36 在平房,邊勞動邊寫小說 141
 37 我和雪峰共用一張辦公桌 144
第十一章 五七幹校(1969年9月-1974年12月) 150
 38 一幅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命運的圖像 150
 39 在五七幹校,幹活我不含糊 154
第十二章 詩創作的第二個高峰(1972年-1975年) 159
 40 我的生命有再生的感覺 159
 41 我今生今世感激這兩行詩 165
第十三章 平反前後(1975年1月-1979年) 171
 42 從資料室卡片抄寫員到恢復黨籍,發表詩作 171
 43 從籌備到主編《新文學史料》 174
第十四章 為《新文學史料》組稿 179
 44 蕭軍在顛沛流離的艱難環境中完好地保護了蕭紅的信件,我很佩服 179
 45 閒話趙清閣、端木蕻良、駱賓基、沈從文 183
 46 且說葉聖陶、朱光潛、施蜇存、趙家璧、卞之琳、陳殘雲、黃秋耘 187
 47 也說說周揚、夏衍、茅盾、艾蕪、孫犁、趙樹理 191
第十五章 複雜、曲折的變革年代(1980年-1988年) 194
 48 關於「七月派」和我的藝術主張:消滅了個性,還有詩嗎 194
 49 《中國》:從誕生到夭折 197
 50 丁玲比較複雜,中國的大人物都如此 203
 51 中國文學的老生代和新生代 207
 52 朦朧派、新生代詩人對中國詩歌的貢獻不可磨滅 208
第十六章 天安門事件前後(1989年-二十世紀末) 214
 53 「最後一課」、兩套叢書與第16 屆世界詩人大會 214
 54 一個讓人感動的、很特別的日本人—秋吉久紀夫 218
 55 寫《童年牧歌》,我迷上了散文 220
第十七章 最近幾年,我有一句座右銘:「有容乃大,得大自在。」(2001 年-) 224
 56 接受馬其頓的「文學節杖獎」時,我說,哦,偉大的詩神 224
 57 回到故鄉,感到太陽都不一樣,就連山都很親切,就像我的親人一樣 229
第十八章 我一生的詩友與朋友 232
 58 跟聶紺弩沒大沒小 232
 59 大徹大悟嚴文井 237
 60 艾青,我得回報你一個吻 240
 61 田間,他早年樸實的風格,戰鬥的風采影響了我一生 251
 62 馮至,對中國現代詩有大貢獻的、學者型的詩人 254
 63 何其芳,我所敬重的、比較複雜的詩人 255
尾聲:從熱血青年到熱血老年,我仍在苦苦跋涉 257
後記一 一部大書的前提和基礎/何啟治 270
後記二 洗禮/李晉西 273
附錄一 275
 父親/史佳 275
 咸寧五七幹校雜憶/史果 279
 牛漢:我的親兄弟一般的朋友/郗潭封 286
 一個被詩神看中的誠實的孩子—我心目中的牛漢/壽孝鶴 292
附錄二 303
 年譜/史佳.李晉西整理 303
附錄三 牛漢詩文 317
 悼念一棵楓樹 317
 麂子 321
 傷疤 323
 我的第一本書 325
 祖母的呼喚 329
 寶大娘 332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葉光毅 編
ISBN:957-8660-24-3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06
售價:38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04815377.htm


書籍簡介:

世界資本主義的高科技化、資訊化和服務化,
使人類淪為大獨佔企業、官僚體系、
和現代管理社會的奴隸。
而資本的跨國界整編同時導致
意識形態、道德、生活方式與價值的均一化,和
強調並捍衛民族與文化獨特性的矛盾。
戰後的實踐,證明了資本主義福利政府的破綻
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政府的敗北,而
相應的「市場萬能論」,
也在當代世界經濟的嚴重矛盾中破產!
本書是為回答世界資本主義跨世界的變貌,
探索人類解放、歷史變革的
新時代的政治經濟學!


前言

  本書係從公共建設與都市‧區域計畫的觀點,來介紹有關政治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未來的展望。前三章的資料取自以往筆者所發表的論著;而後十章則取自日本宮本憲一研究羣以累積數十年研究成果所出版的:《二十一世紀ㄟの政治經濟學》,以及《地域經濟學》兩本書,再依筆者個人的選擇與解釋來做一取捨,屬於研究心得的整理。

  第一部份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內容,屬於理念、論理、體系性的通論。面對近年世局的瞬息萬變,或許有些欠缺現代感的觀念。對於此一缺失,擬由第二部份之第四章到第十三章的內容來做更具體性的說明。第二部份計有十章的內容,主要是以一九八O年代末期世局劇變下,來對以往的政治經濟學做一反省。基本上在方法論上仍為經驗科學的演繹方式,但對於日本人慣有的冗長重複、同義反覆、相當然之論述,再予以精簡整理。另外,也迴避了筆者較無自信的有關:稅制、財政、環境‧生化‧醫學、法律等方面有關的內容,此部份建議讀者可自由參考更具專門性的研究。

  有關本書閱讀的方法,建議先從第二部份中,第四章的內容做一大略的閱讀,以求建立初步的概略性觀念。之後,再詳讀第一章到第三章,將一些特殊的、難解的、專有的、重複出現的名詞,以筆記記錄之,並描述其大致的內容與意義。此筆記可供後續閱讀第二部份時,若遇到同一名詞出現時,查閱追溯之用。

  本書基本上並非一嚴謹、實證、演繹之科學論文,內容上倒應說是一種超越單純的論文集之整理、介紹,較偏重於宏觀思想的概說性質,因此:1.可提供今後對海峽兩岸互動的社會經濟分析,以及寄望都市區域的發展能有一較具啟發性、前瞻性的方向。2.對跨世紀的現代知識人,不論是土木、交通、環工、建築、都市計畫、公共行政、市政、地政、政治、經濟等領域,祇要對人生、社會、未來有過關心的人,對於教養的提升、縱深的推理均將有所助益。本書雖針對空間之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做一整理介紹,但因其仍不失為經驗科學,故須透過變動的時局,以及諸活動的實踐,來檢證該理論體系的正確與否,因此不能固守成章,且應時時檢討修正。

  至於附錄,係筆者於最近將一些有關國土建設與公共投資所涉及的問題加以整理介紹。與本書主題或較無直接關係,但卻具有某種程度的現實性,以供今後公共建設參考之用。

葉光毅


目次
前言/I
第一部份 基本概念   
第一章 都市政治經濟學基本理念之探討/三
 一、既存諸理念之回顧/三
 二、「都市經濟」的領域/一二
 三、「都市問題」之範圍界定/一七
 四、「都市政策」所應具備的條件/二一
第二章 社會成本基本概念之探討/二五
 一、社會損失與社會成本/二五
 二、社會成本的型態與負債/二七
 三、Kapp的社會成本論/三一
 四、社會成本論的界限/三四
 五、有關Galbraith社會不均衡論的檢討/三七
 六、結論/四二
第三章 充實社會資本之理論探討/四五
 一、充實社會資本政策的意義與現狀/四五
 二、社會資本充實政策所衍生的諸問題/四九
 三、有關區域開發的問題所在/五六
 四、福利政策下社會資本充實的問題所在/六一
 五、結論/六五 
第二部份 未來展望
第四章 空間政治經濟學之未來發展動向/七一
 一、緒論/七二
 二、地球規模之結構性轉換/七五
 三、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資本主義的變化/八O
 四、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的變化/八五
 五、轉換期的資本主義與「容器」的經濟學/九六
 六、漫談「容器」經濟學的體系/一一O
 七、結論/一二四
第五章 現代國家與自治體之空間政治經濟學/一二五
 一、結論/一二五
 二、現代資本主義與國家理論/一二五
 三、現代稅制改革論/一三三
 四、產業結構的轉換與社會資本/一三九
 五、政府間之關係與事物之重分配/一四四
 六、現代地方財政論的展望/一五二
 七、結論/一六O
第六章 現代國家的改革與地方自治/一六一
 一、緒論/一六一
 二、福利國家的方法論/一六二
 三、福利國家的歷史演變/一六四
 四、對抗文化中的福利國家/一六七
 五、分權福利國家與地方自治的重生/一六九
 六、從「蓄積論」觀點對公務勞動的檢討/一七二
 七、公務勞動的性格/一七七
 八、公務員之勞工運動/一八一
 九、結論/一八四
第七章 環境與開發/一八五
 一、緒論/一八五
 二、環境與開發的理論/一八六
 三、環境效益評估與地球環境保護/一九三
 四、絕對損失論/一九九
 五、環境教育論之原點/二O一
 六、結論/二O五
第八章 新經濟與環境內在發展/二O七
 一、緒論/二O七
 二、經濟發展與環境/二O八
 三、開發中國家的環境問題/二一二
 四、農業集約化與環境問題/二一七
 五、全球性經濟與都市系統/二二一
 六、內在發展論的開展/二二八
 七、現代社會與地方自治/二三七
 八、結論/二四四
第九章 區域經濟學的課題與構成/二四五
 一、關鍵用語「區域」之重要性/二四五
 二、國際化時代先進工業國大都市的衰退與重生/二四七
 三、多國企業階段之不均衡發展/二五O
 四、區域經濟與自治體/二五一
 五、都市與農村/二五三
 六、區域經濟(結構)、區域問題、區域政策/二五六
 七、結論/二六一
第十章 區域經濟/二六三
 一、區域經濟學的現況與課題/二六三
 二、區域的政治經濟學/二七三
 三、資本主義與區域經濟/二八三
 四、結論/二九一
第十一章 區域問題與區域政策/二九三
 一、區域問題的政治經濟學/二九三
 二、區域政策與福利國家/二九七
 三、區域政策與地方自治/二九九
 四、支援內在發展的區域政策/三O二
 五、結論/三O五
第十二章 區域經濟學的潮流/三O七
 一、近代經濟學之區域經濟分析/三O七
 二、政治經濟學的區域經濟分析/三一O
 三、經濟地理學的空間經濟分析/三一八
 四、空間經濟學與區域經濟學/三二六
 五、結論/三三四
第十三章 區域政策的展望/三三五
 一、另一種經濟發展方式萌芽的背景/三三五
 二、內在發展論/三三八
 三、內在發展的展望/三四一
 四、經濟的全球化與區域政策/三四五
 五、轉換時期之區域政策展望/三四九
附錄:國土建設與公共投資之周邊的一些課題/三五三
 一、公共投資的課題/三五三
 二、社會資本建設的課題/三七O
 三、國土政策與產業結構展望/三八九
後記/四O三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