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尋常百姓家
作者:么書儀
選編者:王得后、錢理群、王富仁、李慶西
ISBN:978-986-6777-25-7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
售價:40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PChome人間出版社:
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7220450.htm
書籍簡介:
這本書在回顧往事的時候,堅持的是「不虛美、不隱惡」的信條,「真實」是認定的前提,也是最高標準。作者確實按照她自己對「美」、「惡」、「真實」的理解來處理所寫的生活情境的。
這本書提供讀者理解中國二十世紀社會歷史的一個角度。最近十年中國出了不少家族史和回憶父母親的書,都屬於從細部著眼的小歷史。但是《尋常百姓家》和一些回憶父母的書有兩個區別。一個是書寫的對象不同,另一個是材料的來源不同。市面上回憶父母的著作,有許多書寫的是政治名人和文化名人。而《尋常百姓家》的書寫對象不是名人而是普通人、小人物。
他們是中國眾多百姓中的兩個,而這本書講的便是一個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紀中國不斷變遷的社會中生存、奮鬥、尋找希望的歷史。
作者簡介:
么書儀,1945年生。1968年北大中文系畢業後,到新疆農場種地,調任中學教師(新疆、河北、北京市)。1978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專頁修習戲曲,畢業後任職於社科院文學所,2006年退休。著有《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元代文人心態》、《晚清戲曲的變革》等。
序一◎洪子誠
么書儀的父母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生活在河北豐潤縣農村,後來遷往唐山。在四十年代中期,落腳北京城,很長時間居住在西城。和許多中國的普通人,普通家庭一樣,在40 年代到20世紀末動盪、變化激烈的時代變遷中,他們的遭遇、命運,不可避免地受制於這期間發生的政治運動、社會變革、經濟轉折的浪潮。《尋常百姓家》講述的,就是在大時代的背景下,特定的某些普通人的物質、精神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期待、嚮往,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裡提供的事實、生活細節,正是以某一特異的「細胞」的剖面,來顯示社會變遷的約略光影。
么書儀相信器物、情感、想像,會因時間的淘洗而磨損,而改變面貌,她也經常為這種不可阻擋的損毀而傷感。但她更相信,諸如責任、誠實、自尊、羞恥心、努力等等的「人生的道理」,是永恆不變的。她認為,對於自己來說,這要比另外的那些有時顯得很輝煌,但其實是虛幻泡沫的東西重要得多。個體對時代潮流雖然難以抗拒,不過,時代積累的普通人的生存智慧,也構築了各種空間、縫隙,以保存、延續某些世代相傳的生活倫理和情感方式。
么書儀是個認真的人,從我這種不太認真,隨遇而安的人看來,有時認真得有點過分,因此或許可以稱為「較真」。目睹她做元代文人心態、晚清戲曲變遷的研究那麼辛苦,心想寫一本生活回顧的書,對這種殫精竭慮的學術研究,應該是一種放鬆和調劑。至少,「記憶」的模糊性質,它的不確定性,它存在的某種「再創造」的特點,可以降低那種「較真」的程度了吧。後來發現這是錯了。為了準備這個寫作,父母親健在的時候錄製幾十盒的錄音不說(她使用的仍是老式的磁帶答錄機,不是數碼錄音筆),還不厭其煩地查對資料,找「知情人」反覆核對事件發生的日期和具體細節。另外,因為回憶中涉及許多人和事,它們並不都適合「秉筆直書」,帶著很不情願的心情作詳略增刪的處理,選擇恰當的措辭和表達,也都讓她苦惱而費盡心思。有的時候,她也明白不必全這麼去做,卻拗不過自己的「本性」。不是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嗎?
本書在回顧往事的時候,堅持的是「不虛美,不隱惡」的信條,「真實」是認定的前提,也是最高標準。她確實也是按照她自己對「美」、「惡」、「真實」的理解來處理所寫的生活情境的。
我是這些文字的最初讀者,我對回憶的「真實」既存有疑惑,有時也會產生那樣的想法:必要的時候,「虛美」和「隱惡」也在所難免,甚且需要。因此,在具體寫法上,就常會發生爭辯。這當然會影響到書中的一些述,也就是在她最初確立的「真實」座標上,有些地方有所降低。「降低」,當然不是說真假不辨,以假亂真,而是說有所節制。
還在做「晚清戲曲」這個研究專題的時候,么書儀就開始籌劃有關家庭,和自己個人生活經歷回顧的隨筆集。產生這樣的寫作動機,在她主要出於兩點考慮。一是1993 年底從日本回來之後,到2005年,她的父母親相繼離開這個世界。家庭、父母在她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甚至也可以說是別的方面都難以替代的地位。她覺得她的一生,無論是生活、事業,還是為人處世的規矩、習慣,那些值得肯定的方面,大都來自家庭的耳濡目染,她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因此,應該對他們有所紀念,為他們寫點文字。另一個原因,則是對自己幾十年生活經歷的回顧,反思,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紀念」吧。
但事實上,「尋常」的「百姓」的講述,對「歷史」什麼的其實是無關緊要的。講述者因這種講述,使自己的思緒有所落實,有一個安慰自己的相對穩固的居所,這倒是更為要緊的事情。
2008年10月
目錄:
序一洪子誠I
序二洪越V
上編1
一、父親敘述的家族和歷史(1949 之前) 3
1、與「雙盛永」一生相守的祖父和叔祖父4
2、四十年代—父親的歷練和成熟12
二、母親敘述的家族和婚姻26
1、「門當戶對」—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婚姻26
2、「客大壓店」—母親的婚姻30
3、外祖父的悲劇35
三、小茶葉胡同14 號(1950-1953) 38
1、父親經歷的解放之初39
2、我的快樂的童年46
四、兵馬司胡同52 號的前六年(1953-1958) 53
1、父親從「做股票」到「做行商」54
2、「肅反運動」和兄長的命運55
3、父親經歷的「肅反運動」63
五、兵馬司胡同52 號的後十一年(1959-1969) 91
1、父親在「生產隊」做了裝卸工91
2、「困難時期」的父親和母親97
3、父親做了「臨時工」101
4、父親和母親的「文革」經歷105
5、父親和母親的「自願上山下鄉」118
六、父母的北流村十年(1969-1978) 124
1、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124
2、家庭支柱「老三」和她的命運127
3、父親和母親的北流村生活137
七、回城之後(1979-2004) 144
1、兩年多的「臨時工」144
2、十二年的「個體戶」146
3、十一年的「老股票」152
八、母親是樹155
1、母親遇事有見識有擔當156
2、讓女兒們懂得做人的規矩158
3、母親的「模範掃盲教師」和「工作情結」160
九、父親的哭泣164
1、無言的淚—為了女兒將要遠行164
2、喜極而泣—為了女兒的「不易」167
3、哽咽和滿眼的淚—為了對女兒的思念和擔心168
4、抑制不住無助的淚—悼念亡妻和老年的「無奈」170
十、別離母親和父親174
1、母親給我留下永遠的思念和遺憾174
2、父親一去讓我的心「空了」182
3、父親和母親的恩惠186下編189
一、出生神話(1945) 191
二、報子胡同小學(1951-1957) 195
三、西什庫教堂和三十九中(1957-1960) 201
1、考上了第四志願202
2、初一經歷的「反右鬥爭」和「勤工儉學」205
3、初二擔任中隊委和快樂的「大煉鋼鐵」207
4、初三時候班裡的宗派鬥爭和班長入團210
四、「貴族女校」師大女附中(1960-1963) 214
1、語文老師陳雲澂216
2、「出身不好」和入團的「模式」218
3、記憶中的「困難時期」223
4、我的第一次「勤工儉學」226
五、北大歲月(1963-1968) 232
1、一二年級讀書2332、三年級「搞四清」24
2
3、四五年級參加「文化大革命」246
4、日記的故事259
六、在奇台接受解放軍的「再教育」(1968-1970) 265
1、走出口外266
2、「接受再教育」的生活270
3、毛澤東思想宣傳隊274
4、和男友分手276
七、做不來的中學教師(1970 - 1978) 280
1、在新疆八鋼中學280
2、在河北隆化縣存瑞中學285
3、在北大附中287
八、「文革」之後(1976 開始) 290
1、記憶中的「四人幫」倒臺290
2、我經歷的「文革後」研究生考試295
3、文學所日月298
九、關於戀愛和婚姻304
1、沒有緣分的「青梅竹馬」304
2、不了了之的外科醫生309
3、南轅北轍的同班同學311
4、普通人的婚姻是什麼? 314
十、家住未名湖(1972-1981) 318
1、北大中文系教師集體宿舍19 樓318
2、七十年代在健齋3233、粉刷蔚秀園27 樓313 號330
十一、為人之母(1973 之後) 332
後序獻給賜予我生命和知識的父親和母親344
附錄一347
附錄二37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