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其他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陳明忠
ISBN:978-986-6777-34-9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
售價:30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08840725.htm


書籍簡介:

此書是陳明忠先生用他一生的實踐活動,為過去一百年來誕生再開發中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包含前蘇聯和中國的革命經驗)所做出的總結;同時,他更進一步的從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由於資訊革命產生知識客體化為生產手段,從而出現了「網路共同作業」(Internetworking Collaboration)這種新式的社會分工和生產關係的萌芽,窺見了人類社會走向「自由人聯合體」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陳明忠,台灣最後一個政治死刑犯,一生經歷日本殖民統治、二二八事變、五O年代白色恐怖,在戒嚴時期兩度被捕入獄,總共做了二十二年黑牢的知名社會運動家、社會主義理論家,用他一生的實踐、反省和思辯,探索著民族和平統一的未來和人類全面解放的道路。


【自序】尋找社會主義的心路歷程

  我的少年時期幾乎是在戰亂中度過,小學(當時的公學校)二年級時發生了盧溝橋事件,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高雄中學一年級時日本偷襲珍珠港,開始了太平洋戰爭;中學四年畢業後(當時的學制是五年,因戰爭缺員而提早了一年),1945年2 月考上台中農林專門學校(現在的中興大學)就去當兵,一直到8 月15 日日本投降後才回到台中唸書。這就是說,從6歲到16 歲,我的青少年期一直生活在戰時體制下,反體制的思想和行動完全被封鎖,所以,我一直不知道台灣曾經有過包括民族派和左派在內的反日活動。只有一次,早上升旗後教務主任(當時的稱呼是教頭)大罵本島人(台灣人)說:「高雄中學的內地人(日本人)畢業生,很多人在內地當高官;但有兩個本島人卻去支那做共產黨,從事抗日活動…」。

  出於好奇心,打聽之下才知道教頭罵的是鍾和鳴(光復後改名為鍾浩東,1950 年被國民黨判死刑)和蕭道應兩位先輩。這是我頭一次聽到共產黨的稱呼。

  高雄中學高我4屆(16屆)的校友宇敷民夫在〈消失在黑暗中的時代史〉一文中說:「高雄中學是充滿愛國主義和皇道主義思想的學校,所以內地人學生以能夠考上陸海軍軍官學校為榮。駐校軍事教官,武道、體育的老師給予學生的是極為野蠻的教育—高班生不需任何理由隨時可以毆打低班生,內地人更可隨時隨意毆打本島人…」。他又說,「在這種人種差別中我看到了現在日本人的驕傲的原點。總之,高雄中學的生活是野蠻、不愉快、恐怖的生活」。我就是在這一所充滿野蠻、歧視台灣人的高雄中學唸書時,才意識到自己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所以儘管念了四年的高雄中學給我的是非常不愉快的記憶,但也感謝它沒讓我變成「三腳仔」(皇民化台灣人)。

  有了這個覺悟,我開始在家裡閣樓的倉庫中找出叔叔留下的有關政治、思想方面的書。其中有關社會主義的書籍被刪除的部分很多,重要的段落和術語都以XXX代替,以我當時的思想程度完全無法把前後文連貫起來。所以當時我雖然對社會主義思想感到好奇,但並不瞭解,但對例如《三代(明治、大正、昭和)實錄》等書中報導日本共產黨活動的部分就很感興趣,尤其是有些被捕共產黨在法庭上的陳述就令我非常感動,也令我覺得被壓迫階級、被壓迫民族走上共產主義之路是應該的。

  光復後,日本人為了生活,把家具、衣服以及書籍拿到街上賣。當時最令我覺得意外的是,有不少的日本人還擁有如《資本論》等左翼書籍。我雖然買了不少,但看不太懂。當時我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念的理解大都來自日本的反共書籍—因為要反駁,不得不闡述共產理論(當時我還以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一種理論的兩種說法)。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反倒是來自大陸的《觀察》和《展望》雜誌。當時由於社會很亂,年輕人都在找出路,自由主義的《觀察》和共產黨出版的《展望》等雜誌銷路都很不錯。不過,據我的感覺,《觀察》被接受的程度還是高於《展望》。社會主義或共產黨成為「年青人的出路」,是二二八事件以後的事情。

  1950年被捕之前,我看過《新民主主義》、《論聯合政府》以及《人民民主專政》等小冊子,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重大涵義。我們比較重視的反倒是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重點簡述的「五個觀點」—即勞動、階級、群眾、組織、國際等五個觀點。我們以為只要銘記五個觀點,將它用於實踐就夠了。

  被捕後,我在軍法處遇到一個日後被宣判死刑的中年難友。他說,他之所以參加共產黨是由於覺得新民主主義才是符合中國的現實。當時我並不理解他的想法,但他的話一直記在我腦裡。我第二次被捕,在綠島看到文革結束後的種種消息以及傷痕文學,我才重新想起來他這句話,並開始認真思考它的重要意義。也是通過重新思考他的話後,我才真正開始探索中國應該走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的種種,我是從收音機聽到的。文革是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是意識的革命—包括思想、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態的整體的革命,是使人能夠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人」的革命。但在傷痕文學裡所看到的,卻是一個孩子控告父母,夫婦互相控告、朋友間互相指控、告密,以至於人們不敢相信自己以外任何人,一個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當時我覺得非常痛苦,不知道中國革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再說,幹地下反政府運動而被敵人刑求、處死本來就是意料中的事。走這條路是自己選擇的,沒人強迫你。所以,50年在軍法處看守所20房遇到的台中區地委級幹部張伯哲就對我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所說「道」,就是共產主義理念。但是,像文革那樣,被自己人扣帽子,甚至被虐待到死,才是死也無法瞑目的事。

  以劉少奇的例子來說,難道一輩子在白區從事地下工作,也參加過長征、重建新四軍,46年指揮人民解放軍大移動從而奠定內戰勝利基礎的劉少奇,真的是工賊,是出賣無產階級的叛徒嗎?我覺得,反右派運動的擴大化使得中國的知識份子不再講真心話,文革時期連共產黨員都不敢說話了,全國變成一言堂,難道革命勝利後,中國走過來的路沒有問題嗎?我急著想了解,中國革命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我不得不為自己犧牲一輩子所追求的道路,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否則我覺得自己是白活了。

  我最大的疑惑在於,難道「新民主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理念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說法有錯誤嗎?將革命在中國的實踐分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兩個階段是錯誤的嗎?假如沒有錯誤,文革為何要否定它?文革到底為的是什麼?

  在牢裡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但是在沒有任何資料可做參考的情況下,始終沒獲得解答。

  1987年保外就醫後回到台北,開始跟解嚴前的社運團體產生聯繫。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冷酷的事實—「統」和「左」的分裂,即贊成統的人不一定是社會主義者;而贊成社會主義的—主要是年青一輩的人—又對統一採取消極的態度。

  贊成統的人不一定贊成社會主義,這一點比較易於瞭解—因為民族主義者即使是反共,但也可能贊成統一。

  民族主義是兩面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族主義,如德國的納粹、日本的大和民族論等等,往往成為侵略的意識形態。但落後國家反殖民、反壓迫的民族主義,不應該一概以落後反動而加以反對。據我瞭解,馬克思、恩格斯並沒有把民族主義視為是國際主義的反命題,反而把它當作達到更高層次社會的自然墊腳石。列寧對民族主義的看法,簡單地說,在勞工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方面從頭到尾的反對民族主義;但對表現於少數民族、殖民地、次殖民地自主要求的民族主義則予以積極的評價並加以支持。

  問題是,正當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圍堵中國,積極準備推翻共產黨政權的狀況下,台灣的左派為何不能贊成統一呢?既然統一的問題,是起因於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為了其自身的目的才迫使兩岸處於分裂對峙的狀態,自認為左派的人站在反對帝國主義的基本原則上,不是應該贊成統一的嗎?為什麼還是有一批人對此感到遲疑?後來,經過廣泛的接觸我才了解,在台灣「統、左」之所以分裂,是起因於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評價不同。一部份左派認為那是「走資」,所以即使不至於反統,至少是採取消極態度。當然「改革開放」政策的是非對錯是應該討論的,但我們應該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來討論。

  為了解答在牢裡所想的各種問題,出獄後我至少閱讀了上百本的書籍,卻一直找不到思考的切入口。

  1992年,朋友從北京帶回薄一波上下兩冊的《建國以來若干重要決策與文件的回顧》。在該書裡我看到了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評價。薄一波提到列寧一個重要的觀點: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裡,搞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應該注意的一個帶有「普遍性」意義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更加重視和利用資本主義已經創造的物質技術管理和文化條件的問題。薄一波又說,看來劉少奇同志的有些看法,是從列寧的這些論述中得到了啟發…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發展,特別是經歷了一些曲折之後,大家才愈來愈感受到列寧在新經濟政策時期的這些思想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給我很大的啟發,我終於找到了思考的切入口。

  後來,在研究新經濟政策時,我注意到葉.普列奧布拉任斯基(E. Preobrajensky)在蘇聯的工業化論爭中,所提出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這一個概念。據我所知,馬克思所說的「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歷史過程,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便是以這樣一個歷史過程作為前提的。所以,將「原始積累」這一個概念使用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形成時期,令我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一般認為蘇聯1917年的二月革命是布爾喬亞革命,而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是否是一個正確的提法?十月革命成功之後,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形成時期使用「原始積累」這一個概念,是否證明十月革命並非社會主義革命,而是和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一樣,是落後國家「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社會革命」?

  如果是,那麼列寧「既然我們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做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然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範圍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做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的提法,就可以理解為落後國家走向社會主義是與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另一條道路了。

  於是,我開始形成了「從新經濟政策—新民主主義到後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這一條「開發中國家社會主義道路」的想法了。

  現在,我把二十年來讀書、思考的一些想法,用最清楚的方式簡述如下:

  一、有別於馬克思在經典中所揭示的西歐資本主義一般發展規律,上個世紀誕生在蘇聯、中國以及其他「既存」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不能叫做「社會主義革命」,而是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社會革命」,這是落後國家為了實現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和文明條件,以建立工農政權或蘇維埃體制為基礎來展現「走向社會主義」的決心,這只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期」。

  二、這些「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社會革命」都是在後進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後進國只有以這種方式才能擺脫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壓迫與剝削。先進國勸告後進國說,只有學習他們,跟著他們亦步亦趨,才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這完全是騙人的。後進國如果聽先進國的話,就會永遠成為先進國的附庸或奴隸。

  三、後進國在「社會革命」成功後,首要任務就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國情,以符合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集中全國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所謂後進國家的「原始積累」。先進國是靠資產階級的力量、靠國家的暴力往外殖民、往外掠奪,發展生產力的;後進國必需要靠全國人民一心一德,一起吃苦耐勞,也就是必需自力更生,才能在短期間內大幅度提升生產力。

  四、在後進國集中全國力量發展生產力時,必然面對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圍堵、分化和打擊,導致後進國家被迫實行「戰備體制」,隨時準備抵抗先進國的侵犯。生存下去就成為「既存」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任務。

  五、由於建立「戰備體制」的迫切需要,「既存」社會主義國家被迫扭曲了社會生產基金的積累構造,直接將農業剩餘轉移來建設重工業和軍需工業部門, 以至於忽略了整體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挫折了人民群眾生產的積極性。

  六、「戰備體制」另一個重大影響,就在於過早的宣佈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從而忽略了列寧稱之為「特殊過渡階段」的國家資本主義時期。列寧認為,應該利用國家資本主義來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在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專政下,強化、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同時應慎重實施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小商品生產經濟成分等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養成、利用、改造政策等。完成後,才是真正進入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所說(進入社會主義的)「過渡期」,然後才是社會主義時期和共產主義社會。對此,列寧、劉少奇、鄧小平都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而史達林、毛澤東卻直接宣佈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他們忘記了,這個時期,「既存」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力還遠遠不如資本主義國家。

  七、史達林、毛澤東以社會主義的「理想」來規範「既存」社會主義國政治、經濟現實,將計劃經濟和國有企業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指標,導致蘇聯和中國在生產力發展上的停滯。蘇聯政權沒有及時意識到這一點,改革太晚,所以蘇聯政權崩潰了。毛澤東死後,鄧小平及時改弦更張,不但挽救了中國,還使中國繼續往前發展。

  八、中國共產黨把改革開放時期稱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實就等於列寧的「特殊過渡階段」,把改革開放稱之為「走資」,其實是固守毛澤東的觀點,完全無視於歷史的現實。所謂「特殊過渡階段」就是多種所有制並行發展的階段,不能不按照價值規律辦事,引進市場經濟以便迅速提高生產力。這一點,不但已經由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證明,現在不僅越南也推行imi(創新),就連古巴也以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越南的imi為參考而將要確立「古巴社會經濟模式」(簡稱MEC)—2010年11月公布〈黨與革命的經濟、社會政策概要〉,以達到「21世紀型社會主義」為目標。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根據這段話,只有全人類的生產力發展到某一個階段,人類才有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可能。放眼現在的世界,像非洲、拉丁美洲、伊斯蘭世界,還有印度和東南亞國家,許多民眾的生活條件都還在水平線下,我們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甚至在自己活著的這一生內,就達到社會主義的理想呢?社會主義是人類永遠要朝這個方向努力的目標,我們在自己的一生內努力盡到自己的責任,就可以感到心安;如果想要「及身」看到社會主義的實現,我覺得那是一種不著邊際的幻想。以這種幻想來要求某一個國家一定要如何如何,而對另外表現更惡劣的國家卻閉口不作批評,我不認為這是自命為「左派」的人應該有的態度。

  當然,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想法,我把這些想法發表出來,希望提供一種不同於一般人的思考方式,目的是希望大家都來仔細的想一想,而不要一直受制於泛泛的流俗之見。

  最後,我必須深深感謝夏潮聯合會陳福裕會長的幫忙,沒有他,這本小冊子是不可能出現的。他從夏聯會秘書長時期就開始潤飾我的文章,找出原典出處,提供許多令人佩服的意見等等,所以這本小冊子應該是我們兩個人共同勞動的成果,即不是我一個人所寫的。另外,我也要特別感謝呂正惠教授,他在百忙之中不僅幫忙對文字做出最後的修訂,他還對整個文脈進行大幅度的調整,使得章節的結構更加嚴謹,更有利於閱讀。

  我之所以「尋找社會主義之路」是為自己尋求答案,過程中所做的大量筆記,並沒有記下引用書籍和作者的名稱。搬到新家之後,由於健康狀況一直不好,也沒有氣力重新校訂出處,因此在這小冊子中無法逐一說明啟發我思考的書名和著者。當然,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事情。這也就是這一本小冊子我不敢說是「著」,而題為「編著」的原因。


目錄
自序/1
緒論/11
第一章 蘇聯經驗/ 17
 第一節 馬克思關於俄羅斯社會主義革命可能性的討論.17
 第二節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特殊過渡階段論與新經濟政策.22
 第三節 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論與工業化論爭.32
 第四節 一國社會主義與備戰體制.40
第二章 中國革命:從新民主主義到過渡時期總路線/ 53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53
 第二節 毛澤東:從新民主主義到過渡時期總路線.58
 第三節 劉少奇的思想:堅持新民主主義.61
第三章 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原始積累/ 69
 第一節 新中國原始積累的一般問題.69
 第二節 新中國所面對的經濟問題.72
 第三節 農產品的統制.76
 第四節 人民公社.78
 第五節 毛澤東的備戰體制.82
 第六節 原始積累制的崩潰.91
第四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理論探索/ 97
 第一節 從繼續革命論到社會主義階段論.97
 第二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提出.104
第五章 中國新型積累機制的核心:鄉鎮企業/ 115
 第一節 鄉鎮企業在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作用.115
 第二節 鄉鎮企業的發展與瓶頸.122
 第三節 新農村建設的新地標:華西村經驗.128
第六章 「三個代表」論與科學發展觀/ 135
 第一節 中國社會構造和人民意識的變化與「三個代表」論.135
 第二節 科學發展觀的設想與實踐.147
附錄一 已開發國家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163
序.163
 第一節 緒論.169
 第二節 新的生產力與新的生產關係.182
 第三節 美國新「社會主義性質」勞動者的形成.190
 第四節 網絡共同作業社會體系的形成.211
 第五節 結語.232
附錄二 一個台灣人的左統之路/ 239
整理後記 呂正惠/ 277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台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
作者:朱雙一
ISBN:978-986-6777-33-2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售價:38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744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8522793.htm


書籍簡介:

本書是目前兩岸綜述臺灣文學的諸多著作中,最具水準的一部。朱雙一教授依據長期授課累積的教案,不斷勤苦蒐集資料,所寫就的力作,即融合了各家觀點,卻又別具慧眼的自成一家之言。《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可以媲美本間久維的《歐洲文藝思潮概論》‧勃蘭兌斯的《十九世紀文學之主潮》,在臺灣文學研究的領域,發揮歷久彌新的功能,是教授、學習臺灣文學的教師、學生們極佳的教科書,也是研究、喜愛臺灣文學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


作者簡介:

朱雙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台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会副會長。著有《彼岸的謬斯——台灣詩歌論》(與劉登翰合作)、《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台灣版改題《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海峽兩岸新文學思潮的淵源和比較》(與張羽合作)、《台灣文學與中華地域文化》、《百年台灣文學散點透視》,參與編撰《台灣文學史》、《台灣新文學概觀》、《台港澳文學教程》、《揚子江和阿里山的對話》、《中國文化中的台灣文學》、《文化親緣與兩岸關係》、《台灣百部小說大展》等書,並在海内外報刊發表學術論文或文學評論文章二百多篇。


序◎呂正惠

  目前市面上找不到一本適用的臺灣文學史教科書,這大概是教這門課的人共同的感受。人間出版社出版過《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和《簡明臺灣文學史》,但也並不合乎理想。前者篇幅偏大,文風又不夠簡明,難以閱讀;後者確實較為簡明,因此有人採用作教科書,但其中一些章節寫得並不盡如人意。我們現在再推出朱雙一教授這本新作,我敢負責任的說,現在兩岸綜述臺灣文學的書,就以這本書最具水準。

  朱教授採用的書名是《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很多人也許會以為這只是一本「思潮史」,其實不是。朱教授在導言裡特別說明,他所謂的「創作思潮」,是「某一時期作家、文學創作者乃至讀者、評論者共同參與而形成的集體思維,是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作的潮流」,這個定義已經把這本書的特質說得非常清楚。

  一般文學史大都先分期,每一期有個背景綜述,再來就是一個個作家的討論。這種寫法其實很機械,很難表現文學和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很難說明這些文學作品的歷史特質。一般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很好寫,又可以眾人一起合作,而不是因為這是一種理想的模式。

  朱教授這種寫法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必須廣泛閱讀許多資料,對他所討論的對象已經成竹在胸,才能著筆的。如果我自己寫,大概也會考慮這種方式。但我對各種資料的熟悉程度遠遠不如朱教授,朱教授可以說是寫這種書的不二人選。

  朱教授有兩大長處,大概很難在臺灣文學這一行的專家中同時找到。第一,他為人謙和,善於吸收別的專家的各種觀點,但他也不是和稀泥的調和派,他有自己的觀點,他是以自己的觀點來統合別人的觀點,所以還是一家之言。其次,朱教授非常勤勉,很少人能像他那樣長期的搜集、累積資料。他在後記裡說,他是根據長期授課累積的教案為基礎修改而成的。按我個人的經驗,文學史或文學思潮史這類課程最難教,大部分人都想教專業課而推掉這類課程。文學史一類的課程一定要長期不斷的閱讀作品,還要長期不斷的關注別人的研究成果,才能推陳出新,並且引發學生興趣。大部分學生都覺得文學史枯燥,那是因為教的人太懶,不想準備、草草應付。朱教授決不是這種人,他願意寫這本書真是讓人高興。

  記得高中時候讀過本間久雄《歐洲近代文藝思潮概論》的譯本,印象非常深刻。我是以這本書為基礎再去讀西方文學的。我現在的西方文學知識雖然已經超越這本書,但這本書卻是我的起點。沒有這個起點,走起路來就會艱難得多。勃蘭兌斯的《十九世紀文學之主潮》已經出版了一百多年了,到現在還有人讀,前幾年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把全譯本重印一次,因為實在太有用了。我相信,在臺灣文學這個範圍內,朱教授這本書也能發揮這個作用。在細節上我們也許可以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批評,但在整體上要去超越,恐怕不容易,因為這種書實在太難寫了。

  最後,閱讀或使用這本書的人,如果發現書中有什麼錯誤(在這麼大的一本書中,這是很難避免的),請告訴出版社。人間出版社和朱教授都希望讓這本書更加完美,所以我們會在重印時修正,請本書的讀者多幫忙。

呂正惠


目錄
序呂正惠/ 9
導言/ 11
第一章 古代臺灣的鄉土描繪和抗敵抒寫/ 15
 第一節 古代臺灣文學的鄉土描繪/ 15
  一、中華故事圈中的臺灣原住民口傳文學/ 15
  二、古代臺灣相關詩文和鄉愁文學的濫觴/ 18
  三、發現臺灣:清初風土雜詠詩風/ 20
  四、儒學教化對粗陋民風的糾正/ 21
  五、家族文學的興起和意義/ 22
 第二節 古代臺灣的抗敵詩文/ 24
  一、明代東南沿海抗倭詩文/ 24
  二、鄭成功《復臺》詩及明鄭時期抗清詩文/ 25
  三、有關臺灣戰略地位的思考/ 26
 第三節 乙未割臺前後的詩文創作/ 28
  一、近代反侵略的「主戰」文學/ 28
  二、歌詠鄭成功和兩岸相互眺望/ 31
  三、延斯文一線於不墜的傳統詩文/ 34
第二章 臺灣新文學的產生和發展/ 37
 第一節 臺灣文學現代性的起源/ 37
  一、臺灣文學現代性起源語境及多源性特徵/ 37
  二、臺灣文人從祖國接受「現代」觀念/ 39
  三、赴臺祖國文人帶入「現代」思想/ 42
  四、晚清文學改良運動的波及/ 45
  五、文學社會功能的認知和強調/ 48
  六、五四新思潮的薰染和影響/ 51
 第二節 「新」與「舊」的折衝和過渡/ 54
  一、徘徊於「新恩」與「舊義」之間/ 54
  二、瀛社:從「現代」到「本土」的演化軌跡/ 58
  三、梁啟超與櫟社詩人對殖民現代性的認知/ 66
  四、日據初期臺灣的文化民族主義/ 72
  五、臺灣文社:折衝於「現代」與「傳統」之間/ 77
  六、崇文社:猶疑於「迎新」與「守舊」之際/ 81
 第三節 新舊文學之爭與臺灣新文學的誕生/ 86
  一、五四火種與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前奏/ 86
  二、從形式到內容:文學革命的臺灣演繹/ 94
  三、臺灣「舊文學」陣營的延續壯大及其原因/ 100
  四、《臺灣民報》對五四新文學的介紹及其影響/ 106
第三章 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運動和創作主題/ 113
 第一節 日據時期臺灣鄉土文學運動/ 113
  一、鄉土文學的提倡和「臺灣話文」論爭/ 113
  二、臺灣文學雜誌與臺灣文藝聯盟/ 118
  三、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的鄉土民俗主題/ 123
  四、旅行文學:從小鄉土到大鄉土/ 126
 第二節 抗議與隱忍:殊途同歸的文學主題/ 133
  一、日據下臺灣現代化的文學證偽/ 133
  二、臺灣詩人的抗議與隱忍/ 138
  三、左翼文學:民族觀點和階級觀點的結合/ 143
  四、另一種隱忍:現代主義的一線延綿/ 148
 第三節 皇民化和「中國性」的衝突和糾葛/ 156
  一、殖民侵略的自供、掩飾和美化:在臺日人創作/ 156
  二、「皇民」和「孤兒」:皇民化壓力下的民族認同/ 161
  三、日據時期通俗文學的演變和發展/ 166
  四、東亞視野中的臺灣文學/ 173
第四章 左翼文學的仆倒和「反共文學」的泛起/ 179
 第一節 光復初期兩岸文化匯流/ 179
  一、文化振興和兩岸文化匯流/ 179
  二、大陸文化人和臺灣地方文化菁英的合作/ 184
  三、光復初期臺灣的「魯迅風潮」/ 187
  四、「橋」副刊上的臺灣新文學論議/ 191
  五、臺灣文學的性質和定位/ 195
 第二節 反對官僚統治的時代主題/ 201
  一、光復文學:臺灣民眾心態演變軌跡/ 201
  二、兩岸社會同構化和反官僚的時代主題/ 208
  三、「左翼文學」的仆倒/ 213
 第三節 極端政治化的「反共文藝」/ 217
  一、「戡亂文藝」:反共文藝的前身/ 217
  二、「三民主義文藝」的扭曲和變形/ 219
  三、反共文藝的虛假性和公式化弊端/ 223
  四、「三民主義文藝」的新妝/ 227
  五、「三民主義文藝」的落幕/ 229
  六、鄉野傳奇:臺灣文學的多元地域文化色澤/ 232
第五章 「自由派」和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衰和特點/ 241
 第一節 自由人文主義的突圍/ 241
  一、「自由的文學」:對反共八股文藝的反撥/ 241
  二、「人的文學」:文學描寫人性觀念的確立/ 244
  三、《文學雜誌》:連接「自由派」與現代主義/ 248
  四、描寫人性觀念形塑臺灣文學特殊風貌/ 251
  五、臺灣「自由派」文學的中國新文學淵源/ 253
 第二節 當代臺灣現代主義詩潮/ 255
  一、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產生的文化背景/ 255
  二、50 年代三大詩社與「現代」文學觀念的確立/ 261
  三、臺灣現代派詩的創作實績/ 265
  四、臺灣現代詩的兩個「根球」/ 268
 第三節 現代主義文學高潮及其特徵/ 268
  一、《現代文學》創立和現代主義的高漲/ 271
  二、佛洛依德心理學和現代派文學的內向性特徵/ 274
  三、存在主義與現代派文學的抽象化特徵/ 278
  四、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實驗性特徵/ 283
 第四節 現代主義的自我調整及其成因和意義/ 287
  一、現代派的自我調整和延綿/ 287
  二、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成因及意義/ 290
  三、武俠、言情和歷史小說:通俗文學的現代品格/ 293
第六章 回歸傳統和關切現實:鄉土文學再出發/ 301
 第一節 臺灣鄉土文學的傳承和當代再出發/ 301
  一、當代臺灣鄉土文學的四種類型及其淵源/ 301
  二、《臺灣文藝》和《笠》:鄉土文學的再出發/ 305
  三、《文季》系列刊物與「左翼鄉土文學」的形成/ 308
  四、臺灣內外環境遽變和社會改革運動的興起/ 313
  五、對於現代主義的普遍反省運動/ 317
  六、「媒體革命」與鄉土文學思潮的高漲/ 321
 第二節 70 年代鄉土文學的創作主題和實績/ 325
  一、關懷小人物和社會變遷、價值碰撞的主題/ 325
  二、批判「新殖民主義」和揭露社會黑暗面/ 327
  三、臺灣歷史「大河小說」的創作/ 330
  四、留學生文學的演變/ 333
 第三節 「鄉土文學論戰」的焦點和「盲點」/ 339
  一、鄉土文學論戰的經過/ 339
  二、鄉土文學論戰的兩大焦點/ 341
  三、鄉土文學的「盲點」及對它的正確認識/ 343
第七章 80 年代以來鄉土文學的延續和演變/ 347
 第一節 80 年代以來臺灣文壇的「統」、「獨」論爭/ 347
  一、「第三世界文學論」與「臺灣本土文學論」的對峙/ 347
  二、「臺灣民族」論的泛起及其批駁/ 349
  三、「皇民文學合理論」及否認戰爭罪責行徑的批判/ 352
  四、「戰後再殖民論」及其新文學史觀揭謬/ 354
  五、《人間》:解嚴前後的左翼旗幟/ 358
  六、「二二八」小說和「50 年代白色恐怖史」作品/ 363
 第二節 80 年代以來臺灣文學的文化視角/ 368
  一、鄉土和傳統根性的維繫/ 368
  二、報導文學和環保生態文學的發展/ 370
  三、文化視線的再開拓/ 372
  四、文學的社會、歷史、文化學闡釋/ 375
 第三節 族群議題的文學介入/ 378
  一、「原住民」的文化紮根/ 378
  二、從老兵悲歌到眷村史乘/ 381
  三、家族書寫與中華文化底蘊/ 385
  四、旅外作家和僑生作家的創作/ 389
第八章 都市化與後現代語境下的臺灣文學/ 393
 第一節 都市文學的崛起和現代主義的再興/ 393
  一、文學焦點的轉移和都市文學的審美特質/ 393
  二、都市的全景俯視和現代人心理病變的揭示/ 396
  三、女性文學:現代社會的女性處境和心態/ 398
  四、現代主義的隔代遺傳和新變/ 400
  五、「三三」與年輕世代的新人文傾向/ 403
 第二節 後工業文明與後現代文學/ 407
  一、後工業文明及其文學表現/ 407
  二、資訊時代的媒體功能質疑/ 408
  三、多媒體詩和後現代小劇場/ 411
  四、新人類:文學的更新世代/ 413
  五、臺灣文學的邊緣戰鬥/ 415
 第三節 後殖民主義和「文化研究」思潮/ 418
  一、融匯中西文化思潮的文學理論批評/ 418
  二、臺灣小說中的後殖民事/ 421
  三、臺灣後殖民批評的得與失/ 425
  四、臺灣文學「現代性」的研究/ 429
  五、臺灣文學引入「文化研究」/ 433
 第四節 60 年來兩岸文壇關係的演變/ 438
  一、前30 年:傳統延續和地下閱讀/ 438
  二、後30 年:從「解凍」到閱讀對方的熱潮/ 441
  三、文學研究的取長補短和出版交流的新趨向/ 445
後記/ 449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林書揚文集(三)有了統一才能自決
作者:林書揚
ISBN:978-986-6777-29-5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售價:500(含運費)
地址: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744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8298416.htm


簡短的說明

  我生長在舊殖民地的台灣社會,經歷了太平洋戰爭、台灣光復、中國內戰,我的青、壯年時期的三十四年全部在政治監牢中度過。回到台灣社會後,我發現這是一個掛著「中華民國」名號的新殖民地。

  在最近三十年中,看到台灣社會所發生的事件,有時候有機會加以評論;有時候掌握了台灣社會群體的時代意識,也會表達一些看法;對於台灣社會的有關改革與歷史變則,有時也不免作些解釋、闡述。現在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作為個人文集出版,並非對自己文章的自誇。這些文章可視為台灣社會在跨世紀從舊殖民地到新殖民地轉變過程中的一點個人的記錄。我現在身體不好,只能簡單的說這一些。(林書揚口述,王武郎筆記。)


作者簡介:

林書揚,1926年生於日據下的台南麻豆,台南州立第二公學校(今台南一中)畢業,1950年5月底被捕,判處無期徒刑。1984年12月17日假釋,繫獄長達三十四年七個月,是台灣坐牢最久的政治犯之一。出獄後致力於勞動階級解放與中國統一運動。


目錄:
簡短的說明/ I
〔輯一〕統左觀點
003民族問題的本質與現象(1986年2月)
013 黃昏的故鄉—從〈官僚主義的黃昏〉談民間哲學的迷思與欺罔(1987年6月)
034 有了統一才能自決(1987年8月)
041 馬鳴風蕭蕭—敬答〈民進報〉周刊社論(1988年3月)
047 如果獨立的台灣只是一夕的夢—對〈如果中國是一個永遠的夢〉的回應(1988年7月)
055 台灣民間統運中的民族倫理和經濟主義(1990年6月)
067 為民族的十月反思(1990年9月)
069 統運不寂寞(1991年4月)
073 台灣民間統運與大陸經建—在「海峽兩岸關係與和平統一研討會」的論文(1992年6月)
089 台灣政局中的三大矛盾和兩岸統一(1992年8月)
108 民族凝聚力的探索(1992年12月)
116 愛國主義與現代化—在珠海「民族文化素質與現代化學術討論會」的論文(1994年9月)
126 台灣社會的戰後階級結構和兩岸問題(2001年10月)
139 二十世紀後半期的台灣社會結構—從人民左翼的視野分析(2001年)
149 重讀蘇新〈談台灣解放問題〉(2002 年9月)
160 台灣六十年:探索分離運動社會內因之一端—在夏潮聯合會會員大會上的講話(2006年7月)
〔輯二〕政情評析
177 民進黨務要自勵不要自限(1987年3月)
181 期盼國民黨、民進黨擬定正確合理的大陸政策(1987年10月)
189 評《到執政之路》—兼論黨國體制的階級性(1989年5月)
202 私有者的心結—簡評執政黨所謂的《國家統一綱領》(1991年1月)
204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之後(1991年5月)
206 一季糾鬥之後—檢視朝野激盪三個月(1991年11月)
215 1992 年的台灣情勢報告—在廣東中山「中華民族精神與民族凝聚力學術討論會」的演講詞(1992年12月)
224 群眾需有冷澈的聲音—略評高雄「三.一四」事件(1993年4月)
230 「原始外來性」的說明及其他(1993年7月)
233 國民黨與新黨(1993年8月)
239 李登輝的大陸政策與台灣民意結構(1994年6月)
256 1994 年省市長選後評論(1995年1月)
268 如何面對台海危機(1995年9月)
274 李登輝的勝選和海峽危機(1996年5月)
285 香港回歸前後的台灣情勢(1997年7月)
301 1997 年底台灣縣市長選舉選情分析(1997年12月)
312 對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的幾點感想(1998年2月)
319 辜振甫參訪團評析(1998年10月)
325 1998 年三合一選舉中的幾點看法(1998年12月)
332 1999 年年中政情分析(1999年6月)
338 台灣主權論的謬誤(1999年9月)
344 2000年「總統大選」後的幾點感想(2000年4月)
349 從一中一台到兩個中國—拒統新佈局(2000年5月)
354 勿讓激進台獨污名化民粹主義(2003年1月)
〔輯三〕遠望大陸
369 《河殤》評析(1989年5月)
391 論鬥爭的倫理—對1989年天安門事件的反思(1989年7月)
396 簡介「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其有關問題講綱(1990年9月)
415 〔譯文〕中國沿海地區新戰略—向外型經濟發展的推動(1988年10月)
420 兩種體制的展望和檢討—初評何新先生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1991年3月)
437 《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閱後感(1993年9月)
448 簡論1995 年春江八點(1995年3月)
457 有關七一講話中的生產力論(2001年8月)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尋常百姓家 


作者:么書儀


選編者:王得后、錢理群、王富仁、李慶西


ISBN:978-986-6777-25-7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


售價:40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PChome人間出版社:


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7220450.htm


 


 


書籍簡介:


 


  這本書在回顧往事的時候,堅持的是「不虛美、不隱惡」的信條,「真實」是認定的前提,也是最高標準。作者確實按照她自己對「美」、「惡」、「真實」的理解來處理所寫的生活情境的。


 


  這本書提供讀者理解中國二十世紀社會歷史的一個角度。最近十年中國出了不少家族史和回憶父母親的書,都屬於從細部著眼的小歷史。但是《尋常百姓家》和一些回憶父母的書有兩個區別。一個是書寫的對象不同,另一個是材料的來源不同。市面上回憶父母的著作,有許多書寫的是政治名人和文化名人。而《尋常百姓家》的書寫對象不是名人而是普通人、小人物。


 


  他們是中國眾多百姓中的兩個,而這本書講的便是一個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紀中國不斷變遷的社會中生存、奮鬥、尋找希望的歷史。


 


 


作者簡介:


 


么書儀,1945年生。1968年北大中文系畢業後,到新疆農場種地,調任中學教師(新疆、河北、北京市)。1978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專頁修習戲曲,畢業後任職於社科院文學所,2006年退休。著有《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元代文人心態》、《晚清戲曲的變革》等。


 


 


序一◎洪子誠


 


  么書儀的父母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生活在河北豐潤縣農村,後來遷往唐山。在四十年代中期,落腳北京城,很長時間居住在西城。和許多中國的普通人,普通家庭一樣,在40 年代到20世紀末動盪、變化激烈的時代變遷中,他們的遭遇、命運,不可避免地受制於這期間發生的政治運動、社會變革、經濟轉折的浪潮。《尋常百姓家》講述的,就是在大時代的背景下,特定的某些普通人的物質、精神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期待、嚮往,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裡提供的事實、生活細節,正是以某一特異的「細胞」的剖面,來顯示社會變遷的約略光影。


 


  么書儀相信器物、情感、想像,會因時間的淘洗而磨損,而改變面貌,她也經常為這種不可阻擋的損毀而傷感。但她更相信,諸如責任、誠實、自尊、羞恥心、努力等等的「人生的道理」,是永恆不變的。她認為,對於自己來說,這要比另外的那些有時顯得很輝煌,但其實是虛幻泡沫的東西重要得多。個體對時代潮流雖然難以抗拒,不過,時代積累的普通人的生存智慧,也構築了各種空間、縫隙,以保存、延續某些世代相傳的生活倫理和情感方式。


 


  么書儀是個認真的人,從我這種不太認真,隨遇而安的人看來,有時認真得有點過分,因此或許可以稱為「較真」。目睹她做元代文人心態、晚清戲曲變遷的研究那麼辛苦,心想寫一本生活回顧的書,對這種殫精竭慮的學術研究,應該是一種放鬆和調劑。至少,「記憶」的模糊性質,它的不確定性,它存在的某種「再創造」的特點,可以降低那種「較真」的程度了吧。後來發現這是錯了。為了準備這個寫作,父母親健在的時候錄製幾十盒的錄音不說(她使用的仍是老式的磁帶答錄機,不是數碼錄音筆),還不厭其煩地查對資料,找「知情人」反覆核對事件發生的日期和具體細節。另外,因為回憶中涉及許多人和事,它們並不都適合「秉筆直書」,帶著很不情願的心情作詳略增刪的處理,選擇恰當的措辭和表達,也都讓她苦惱而費盡心思。有的時候,她也明白不必全這麼去做,卻拗不過自己的「本性」。不是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嗎?


 


  本書在回顧往事的時候,堅持的是「不虛美,不隱惡」的信條,「真實」是認定的前提,也是最高標準。她確實也是按照她自己對「美」、「惡」、「真實」的理解來處理所寫的生活情境的。


 


  我是這些文字的最初讀者,我對回憶的「真實」既存有疑惑,有時也會產生那樣的想法:必要的時候,「虛美」和「隱惡」也在所難免,甚且需要。因此,在具體寫法上,就常會發生爭辯。這當然會影響到書中的一些述,也就是在她最初確立的「真實」座標上,有些地方有所降低。「降低」,當然不是說真假不辨,以假亂真,而是說有所節制。


 


  還在做「晚清戲曲」這個研究專題的時候,么書儀就開始籌劃有關家庭,和自己個人生活經歷回顧的隨筆集。產生這樣的寫作動機,在她主要出於兩點考慮。一是1993 年底從日本回來之後,到2005年,她的父母親相繼離開這個世界。家庭、父母在她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甚至也可以說是別的方面都難以替代的地位。她覺得她的一生,無論是生活、事業,還是為人處世的規矩、習慣,那些值得肯定的方面,大都來自家庭的耳濡目染,她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因此,應該對他們有所紀念,為他們寫點文字。另一個原因,則是對自己幾十年生活經歷的回顧,反思,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紀念」吧。


 


  但事實上,「尋常」的「百姓」的講述,對「歷史」什麼的其實是無關緊要的。講述者因這種講述,使自己的思緒有所落實,有一個安慰自己的相對穩固的居所,這倒是更為要緊的事情。


 


2008年10月


 


 


目錄:


序一洪子誠I


序二洪越V


上編1


一、父親敘述的家族和歷史(1949 之前) 3


 1、與「雙盛永」一生相守的祖父和叔祖父4


 2、四十年代—父親的歷練和成熟12


二、母親敘述的家族和婚姻26


 1、「門當戶對」—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婚姻26


 2、「客大壓店」—母親的婚姻30


 3、外祖父的悲劇35


三、小茶葉胡同14 號(1950-1953) 38


 1、父親經歷的解放之初39


 2、我的快樂的童年46


四、兵馬司胡同52 號的前六年(1953-1958) 53


 1、父親從「做股票」到「做行商」54


 2、「肅反運動」和兄長的命運55


 3、父親經歷的「肅反運動」63


五、兵馬司胡同52 號的後十一年(1959-1969) 91


 1、父親在「生產隊」做了裝卸工91


 2、「困難時期」的父親和母親97


 3、父親做了「臨時工」101


 4、父親和母親的「文革」經歷105


 5、父親和母親的「自願上山下鄉」118


六、父母的北流村十年(1969-1978) 124


 1、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124


 2、家庭支柱「老三」和她的命運127


 3、父親和母親的北流村生活137


七、回城之後(1979-2004) 144


 1、兩年多的「臨時工」144


 2、十二年的「個體戶」146


 3、十一年的「老股票」152


八、母親是樹155


 1、母親遇事有見識有擔當156


 2、讓女兒們懂得做人的規矩158


 3、母親的「模範掃盲教師」和「工作情結」160


九、父親的哭泣164


 1、無言的淚—為了女兒將要遠行164


 2、喜極而泣—為了女兒的「不易」167


 3、哽咽和滿眼的淚—為了對女兒的思念和擔心168


 4、抑制不住無助的淚—悼念亡妻和老年的「無奈」170


十、別離母親和父親174


 1、母親給我留下永遠的思念和遺憾174


 2、父親一去讓我的心「空了」182


 3、父親和母親的恩惠186下編189


一、出生神話(1945) 191


二、報子胡同小學(1951-1957) 195


三、西什庫教堂和三十九中(1957-1960) 201


 1、考上了第四志願202


 2、初一經歷的「反右鬥爭」和「勤工儉學」205


 3、初二擔任中隊委和快樂的「大煉鋼鐵」207


 4、初三時候班裡的宗派鬥爭和班長入團210


四、「貴族女校」師大女附中(1960-1963) 214


 1、語文老師陳雲澂216


 2、「出身不好」和入團的「模式」218


 3、記憶中的「困難時期」223


 4、我的第一次「勤工儉學」226


五、北大歲月(1963-1968) 232


 1、一二年級讀書2332、三年級「搞四清」24


 2


 3、四五年級參加「文化大革命」246


 4、日記的故事259


六、在奇台接受解放軍的「再教育」(1968-1970) 265


 1、走出口外266


 2、「接受再教育」的生活270


 3、毛澤東思想宣傳隊274


 4、和男友分手276


七、做不來的中學教師(1970 - 1978) 280


 1、在新疆八鋼中學280


 2、在河北隆化縣存瑞中學285


 3、在北大附中287


八、「文革」之後(1976 開始) 290


 1、記憶中的「四人幫」倒臺290


 2、我經歷的「文革後」研究生考試295


 3、文學所日月298


九、關於戀愛和婚姻304


 1、沒有緣分的「青梅竹馬」304


 2、不了了之的外科醫生309


 3、南轅北轍的同班同學311


 4、普通人的婚姻是什麼? 314


十、家住未名湖(1972-1981) 318


 1、北大中文系教師集體宿舍19 樓318


 2、七十年代在健齋3233、粉刷蔚秀園27 樓313 號330


十一、為人之母(1973 之後) 332


後序獻給賜予我生命和知識的父親和母親344


附錄一347


附錄二373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嫁給革命的中國
作者:﹝德﹞王安娜
譯者:李良健、李希賢
ISBN:978-986-6777-20-2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
售價:38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6738137.htm



書籍簡介:


在這本書裏,不但涉及重大的歷史事件,也談到觀察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許多事情。喜歡以一定標準去衡量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是各國都大同小異的。因而,在這本書裏出現的人物,諸如宋慶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廖承志、王炳南等......,他們在今天已是舉世聞名的人物。作者與這些人物相識,曾與他們公同生活和工作;也與他們同甘共苦。既承受過戰爭的苦難,也分享過和平的歡樂。



一個奇女子的歷史見證◎呂正惠 


  本書的作者王安娜是一個德國女性,一九三五年和在德國從事革命活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王炳南結婚,一九三六年隨王炳南到中國,抗戰勝利後與王炳南協議分居,一九五六年回德國,前後在中國度過了二十年的歲月。(王炳南是協助周恩來在國統區從事許多敏感事務的重要助手,1949 年之後在外交部工作。) 


  王安娜雖然最後回到德國,死在德國,但她熱愛中國。抗戰期間她在大後方辛勤地工作,跑遍了半個中國,和中國人民一起度過極為艱困的日子。本書就是她對抗戰生活的回顧,她說:「我這本書並不是充滿異國情調、眯起好奇的眼睛去觀察『土人』的不可思議的記錄。我對這個國家的描述,也並非像娛樂讀物那樣處理。但我對可稱為我的第二故鄉的土地上的人們所懷有的深情眷戀和尊敬的心情,想必讀者是可以理解並產生共鳴的。」,她又說:「在中國,年老的一代還知道那可怕的過去,記得苦難、壓迫和剝削的刻度表,同時也記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大眾所進行的使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人民得到解放的英勇鬥爭,而中國的青年人則沒有經過那些歲月。所以,應當讓青年人也了解過去,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今天,更加努力地為明天而工作。」這樣一本充滿感情的書,我拿起來就不忍釋手,一口氣讀了十一個半小時,中間只吃了一個晚餐,直到半夜兩點半讀完為止。關於抗戰的書我讀了一些,在我印象中,這是視角最獨特也最為生動的一本。要了解中國的抗戰,了解中國人在抗戰期間所經受的苦難,以及在苦難中所表現的堅忍不拔的意志,很難再找到比本書的描寫更細緻入微、比本書的作者對中國人民更深具同情心的了。這是本書的重要價值之一。 


  本書還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令人景仰的、偉大的女性。作為一個近代西方文明教養下的深具人文精神的女性,作者對於異質文化的中國人的理解和同情,真是讓人既感動、又佩服。舉例來說,她的丈夫王炳南出身於陝西的世家,她住到王家以後,發現丈夫的大哥娶了兩個太太,一個是父母要他娶的,一個是他出社會以後費力追求得到的。為了追到第二個太太,他撒謊了,沒有告訴她,他已結婚。他把第二個太太帶回家,她才發現他已有太太,她只不過是侍妾的身分。她很痛苦,幾乎想自殺,但作者同時還發現,第一個太太也很痛苦,又不得不識大體的容忍丈夫真正喜歡的女人,她說: 


   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父母就把我許配給大哥了。要是說我沒文化,沒教養,笨,那是真的,但這難道是我的過錯嗎?我的丈夫有合意的女人,我還要把妻子的位置讓給她,誰能夠體諒我是什麼心情啊? 


在敘述了這些事以後,作者評論道: 


   她和玉英一樣(大哥喜歡的太太),說話時眼淚盈眶。對她的話,我實在無法回答。玉英她們的命運,在當時的中國,正是千千萬萬婦女命運的寫照。 


  這就表現了她對中國從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廣大女性的同情,不論她是明媒正娶的、還是自由戀愛的,她們同時都要忍受時代加給她們的命運。而對那些娶了兩個太太的男人,她又評論說: 


   中國的青年們努力建立新的社會形態,但是儒家的家庭制度抵制他們的攻擊。因此,年輕男子反抗強迫婚姻的方式僅限於和自己選擇的第二個妻子結婚。只有極少數能有勇氣和家庭決裂,不顧社會習慣勢力的反對,而與第一個妻子離婚。 


  同樣的,這些想要改造社會的青年,也無法自拔於社會之外,不得不委曲求全。這樣,作者表現了她對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之命運的深刻理解,同時也表現了她對不同處境的人們的深切的同情。這種見識和心胸,真是讓人欽服。 


  除了同情心之外,作者還具有鮮明的正義感。抗戰爆發不久,日本就對中國進行狂轟濫炸,完全不分軍事目標和一般居民區,作者對此深為痛恨。她在南昌看到: 


   空襲後的南昌市,滿目瘡痍。這種情景,是任何一個受轟炸的城市都一樣的。每當看到這種慘狀,我都非常難受,不忍正視。孩子在被炸得血肉橫飛的母親的屍體旁號哭;老婆婆在冒著黑烟的斷壁殘垣和家人的屍體蹲著,茫然無語;奄奄一息的負傷者在呻吟,這種呻吟聲,即使多年以後,在睡夢中還會在我的耳邊回響…… 


在另一個地方,她對日本的這種行為評論道: 


   從軍事的觀點來看,日軍的轟炸並未取得成效。如果日本人認為這樣做可以使一般市民的士氣低落的話,那麼他們是打錯了算盤,這種情況後來在重慶也可以得到證明。重慶在1939 年到1941 年,特別是在夏季,每天都受到猛烈的轟炸,但市民的士氣卻毫不受挫。 


她又引述了美國史迪威上校(當時)的話: 


   不管是哪一個中國人,看到被炸得血肉橫飛的屍體和被炸壞的房子,即使是還沒有見過日軍的人,也對他們懷有強烈無比的敵意。 


作者又從更廣闊的歷史背景批評了歐、美國家不但對日本暴行無動於衷,還變相的支持日本: 


   當時還沒有人預料到,不久之後,歐洲也遭到同樣的空襲,城市夷為廢墟,難民和死者每天接連不斷地出現。1937 年以來,在中國發生的這些事情──在歐洲簡直是無法想像的慘劇,還沒有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也正因為這樣,美國和英國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仍然不斷向日本提供鋼鐵和石油,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導致了可怕的破壞,使千百萬人死亡或成為難民。 


綜合來看,作者完全認識到,二戰的雙方,不論是日本、德國,還是英、美、法諸強,都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者。當他們進行戰爭時,是完全不考慮一般人的苦難的,她對二戰的本質有非常清楚的理解,不像現在一般的教科書,只會在兩者之間強分正、邪。其實所謂的正方,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在歐洲戰場,當法國投降後,德國也對英國狂轟濫炸。到了戰爭末期,美國又對德國、日本狂轟濫炸。戰爭結束後,許多城市成為一片廢墟。整個二戰期間,死於轟炸的平民,絕不下於戰死的士兵。)


   此外,作者還具有無與倫比的勇氣。西安事變前,王炳南和她到了上海,她就在上海生下了兒子。不久,西安事變發生,王炳南是楊虎城信任的人,匆忙趕了回去,把她留在上海。她為此深感不安,認為自己不該袖手旁觀,無論如何要趕回去。於是,她不聽任何人的勸止,帶著初生的嬰兒,千辛萬苦的闖過中央軍和西北軍還處於對峙狀態的潼關一帶。下面是她所描寫的度過最後一道難關的經歷: 


   作為無人區的分界線的是一條河,河水很淺,河床卻很深。河上有一座橋,不過只剩下了一道道的橫梁。剩下的旅客,幾個來自甘肅的農民和張夫人,都下了車,小心翼翼地爬過橫梁。我又冷又累,了無神氣,實在難以下決心下車。


   我曾多次乘各種汽車作長途旅行,對中國司機的駕駛技術之高,不能不深深嘆服。他們駕駛的樣子看起來很魯莽,但反應極為迅速,因而很少發生事故。大部分司機對機械方面全無知識,對自己駕駛的汽車的內部構造,只知道是一種以奇妙的方式轉動的外國機器。但從他們實駕駛時臨急應變和靈活運用的駕駛技術來看,的確是專家。儘管是看來根本不能行駛的道路,他們也能巧妙地通過,實在令人驚嘆。


   我們的司機,看來並不是第一次驅車通過只剩橫梁的破橋吧,他這一次也圓滿地成功了。就這樣,最後的一道障礙被克服,通往西安之路打開了! 


  這一段充分顯示她的非凡的勇氣和睿智的判斷。她的清明的理智是她敢於冒險的基礎,她決非只是血氣之勇。 


  就憑了這種個性,她取得了宋慶齡和周恩來的信任,幾次順利地完成了交付給她的任務。在這過程中,「冒險犯難」這樣的成語用在她身上不但不誇張,可能還顯得太平實了。看了這幾段,你只能由衷地嘆服,真是個奇女子。 


  作為中國人全面抗日戰爭的歷史記錄,同時又表現了記錄者令人欽仰的女性人格,這就保證了這本書的價值。但是,還不僅止於如此而已,這還是一本描寫細膩、敘述生動的文學書籍。作為例證,我想舉出書中較為突出的一段落。 


  從武漢撤退時,作者和部分共產黨人租用了一艘汽船,準備上溯到重慶,船上擠滿了人。因為還在武漢附近,為了防備日本飛機的空襲,決定白天將船停靠岸邊,大家到岸上暫躲,過了下午三點才開船(日本的轟炸很少晚於這個時間)。到了下午,不少人逐漸回到船上,希望早上船、早出發。三點鐘剛過,最後一批人往堤上走,準備上船,接著馬上就聽到轟炸聲了: 


   正走到堤上,突然聽見巨大的爆炸聲響。不久,三架大飛機便在空中出現。


   「糟糕!」李克農嘟噥著說,「全體隱蔽!」


   在這塊沒有一棵樹的平地上,怎麼隱蔽呢?附近連一個土坑也看不到。要走到棉田那邊,又太遠了。飛機以令人驚恐的速度向我們俯衝過來。


   「散開!」李克農叫道,「不要聚在一起,分散!」


   只要對這種情況有過一次實際體驗的人就會明白,執行這樣的命令是多麼困難啊!不管是誰,遭遇危險的時候,如果身旁有人,不安之感多少會減輕一些,若此時隻身一人,恐懼則會大大增加。我們設法至少在堤邊的草叢中隱蔽。這時候,李克農喝道:「安靜地躺著,不要動!」我躺在地上,仰望著天,眼看著恐怖向我們襲來。


   炸彈投下了,飛機飛得很低,因為地面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威脅它們。幾顆炸彈準是落在了我們的船上。數分鐘後,船上炎炎大火。「他們又來了!」不知是誰嚷道……


   飛機的轟炸持續了30分鐘。飛機把全部炸彈投下以後,就以四處奔逃的人、從燃燒著的船上跳到江裡的人為目標,用機槍猛烈掃射。等到爆炸的聲響完全遠去以後,我們默默地走到堤上,看著我們那隻燃燒著的汽船。然而誰也沒想到,我們的財物正在那裡被燒成灰燼,那些無可代替的貴重的東西,可愛的紀念品……


   我們的船長因為這場轟炸,失去了夫人和四個孩子。 


  讀到最後一段,看到投完炸彈的日本飛機,還用機槍對著四處奔行的人掃射(他們到底不是軍人啊!)我們簡直不知道要說什麼才好(最後全船的人只剩三分之一)。看完這一整段,我停了幾分鐘沒法再讀下去,心中充滿了憤怒和哀痛。這一段讓我們看到本書所有優點的融合:中國人民在抗戰中所經歷的苦難,作者王安娜的同情心與正義感,以及她那無與倫比的敘述才能。應該說,這種才能就植根於她那難以言說的偉大人格之中。 


  我於是敢於向大家鄭重推薦這本書。 


呂正惠2010年7月28日


 


 


目錄


出版說明I


一個奇女子的歷史見證/呂正惠IX


中譯本再版前言XVII


中譯本著者前言XXV


前言1


序章 歷史的概觀5


一、西安—西方的和平17


 去中國之路17


 我的中國家族26


 夜訪「虎」將軍32


 大蓮花池街的生活36


 我的妯娌玉英40


 在西安及其近郊散步43


 炳南的病46


 將軍的官邸48


 「少帥」—與西安告別51


二、上海55


 中國東部之行55


 在虹橋療養院療養58


 救國會60


 魯迅64


 我們的兒子黎明66


 隻身在上海69


 西安事變74


三、重返西安79


 冒險的中國西部之行79


 艾格妮絲.史沫特萊84


 1936年12月12日的事件87


 事變以後的西安90


 初會紅軍96


 在沈夫人家寄居98


 去三原郊遊102


 金先生105


四、延安111


 去陝北途中111


 訪問窯洞的人們115


 三個老紅軍女戰士120


 周恩來125


 朱德127


 長征131


 毛澤東134


 「土匪頭目們」141


 邊區145


 去上海的消息148


五、抗日戰爭爆發153


 拜訪何香凝女士153


 孫逸仙夫人156


 抗日戰爭爆發161


 一個「愛國」的黑社會份子166


 隨路易.艾黎接受現場教育169


 制定合作社計劃176


 動身去自由的中國179


六、漢口187


 前線城市相互對抗的潮流187


 一條生命獲救了193


 紅十字會與前線195


 一個美國叛逆者203


 日軍的進擊206


七、彷徨之旅211


 遇炸211


 「短征」216


 關於醫療方面221


 參加八路軍的故事223


 老紅軍戰士們的自述227


 在老蘇區233


 長沙大火238


 衡陽郊外的「遠足」241


 桂林243


八、繼續漂泊249


 由旱路進入印度支那249


 重返上海252


 在敵國256


 在印度支那負責運輸260


 王太太來了! 266


 在雲之南的雲南省269


九、戰時的首都—重慶273


 重慶的舊與新273


 柳夫人的故事277


 貴州之行279


 我們的「房客合作社」286


 蔣介石與國民黨289


十、前往華北前線293


 穿過四川踏上旅程293


 在「工合」的旗幟下298


 八路軍和游擊隊301


 在敵後304


 穿越日軍占領下的鐵路線309


 五台山地區抗日根據地312


 國際和平醫院317


 重返國民黨地區320


十一、戰爭的歲月325


 政治前途烏雲密布325


 皖南事變—新四軍突遭襲擊331


 對國民黨的反對日增335


 經濟的破產342


 轟炸季節與平靜的冬天345


 饑荒及其後果348


 史迪威將軍的使命以失敗告終352


 與孫夫人合作355


 外國人與外國來的客人365


 戰爭結束前數年間的生活373


 戰爭結束376


 告別重慶379


 後記385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林書揚文集(二)如何讓過去的成為真正的過去
作者:林書揚
ISBN:978-986-6777-18-9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
售價:35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6071517.htm


本書已售完,如須購買,請洽各大書店通路。敬請見諒!


作者的話:


一個社會的反常現象,必然是一定的外在條件對該社會所起的變異作用,要理解此一反常現象之所以發生於此而不發生於彼,一定要從它的內部情況求其基因。


不論在人體或在一個社會,「異變」都要從生理和病理的辯證關係中去把握。而對特定社會的體質探究,則難免涉及歷史觀、社會關的運用,因此難免有人以「意識形態症」相譏責。但不是「意識形態症」,而是「意識形態恐懼症」才是造成今天如此嚴重的認識黑洞的原因,而為了讓過去真正成為過去,不再繼續醞釀成未來的禍源,我們只有消滅那些黑洞。


簡短的說明

我生長在舊殖民地的台灣社會,經歷了太平洋戰爭、台灣光復、中國內戰,我的青、壯年時期的三十四年全部在政治監牢中度過。回到台灣社會後,我發現這是一個掛著「中華民國」名號的新殖民地。

在最近三十年中,看到台灣社會所發生的事件,有時候有機會加以評論;有時候掌握了台灣社會群體的時代意識,也會表達一些看法;對於台灣社會的有關改革與歷史變則,有時也不免作些解釋、闡述。現在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作為個人文集出版,並非對自己文章的自誇。這些文章可視為台灣社會在跨世紀從舊殖民地到新殖民地轉變過程中的一點個人的記錄。

我現在身體不好,只能簡單的說這一些。以前出過一本《從二二八到五O年代白色恐怖》,現在就將此書序言作為文集第一冊的序;去年讀了纐纈厚教授的新書,不免對近、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及美國、日本的行為有一點感懷,放在第二冊的前面,以代序言。(林書揚口述,王武郎筆記。)



目錄:
簡短的說明/I
加害者與被害者──讀《新日本軍國主義的新階段》有感/III
【輯一】歷史省思
003 二‧二八的省思(1987年3月)
015 如何讓過去的成為真正的過去(1988年3月)
021 二‧二八還原論(1991年2月15日)
043 析論台灣50年代白色恐怖──意義與實態(年月)
061 苦澀的台灣五四精神──60年代到70年代台灣知青五案的啟迪(1990年5月4日)
073 遲來的春天──談談《資本論》解禁(1991年1月)
079 隱沒在戰雲中的星圖──序藍博洲的《幌馬車之歌》(1991年4月17日)
085 受苦的人沒有名字──關於舞台劇〈槍擊紅色的青春〉(1994年11月17日)
091 劇場,賦予歷史對話的空間(1994年11月)
093 人民歷史批判運動的原則立場──在東京大陸花崗基金會訪日團歡迎會的致辭(2001年6月28日)
095 《1924年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序(2009年3月)
【輯二】翻案與復權
107 翻案的道理‧道理的翻案(1988年7月)
113 「五‧二O特赦令」的階級歧視(1990年5月30日)
117  勿任霖雨空悼殤──記六張犁重現政治犯墳塚(1993年7月)
121  反白色恐怖運動的五點要求和一個主張──在立法院反五O年代白色恐怖  
     公聽會報告(1993年7月17日)
127  澄清觀念  確定方向(1993年8月)
131  五O年代政治案件處理委員會對國防部「研處意見」的看法和反駁(1994年5月13日)
137  [附錄]國防部對「五O年代政治案件」之研處意見(1994年5月12日)
139  噩夢醒了一半(1995年3月5日)
143  五O年代政治案件殉難者春季追悼大會聲明(1995年4月2日)
【輯三】東亞冷戰與國家恐怖主義
149  韓戰的歷史本職該如何認識(1991年6月25日)
155  關於東亞冷戰和國家恐怖主義的幾點問題意識(1997年2月)
163  在濟州島第二屆東亞和平與人權國際研討會開幕式的致詞(1998年8月)
167  日美之中國戰略:以台灣白色恐怖為中心(1998年8月)
189  揚棄根植於制度的戰爭和暴力(1999年11月26日)
193  當前政治受難人復權運動的曲折和限制(約2000年)
【輯四】史觀批判
201  「八十年同化」狂想曲──略論謝里法的歷史盲點(1987年5月)
209  受壓制者的倫理倒錯──評謝里法氏的「歷史盲點論」(1987年5月)
219  台灣人的「主體性」──讀《民進報》編輯部答覆文有感(1987年6月)
229  令台灣人悲哀的一場對談──評司馬遼太郎與李登輝(1994年5月15日)
243  青年李登輝與「白色恐怖」(1994年3月1日)
245  追究「李登輝事件」不如探索當時青年思潮(1994年7月22日)
255  這是對歷史的瀆辱──對李登輝《台灣的主張》的幾點感想(1999年6月20日)
255  回應龍應台的<誰是官兵誰是強盜>一文(1994年7月25日)
275  審視近年來的台灣時代意識流—─評陳昭瑛、陳映真、陳芳明的「本土化」之爭(1995年6月15日)
【輯五】工具天皇主義的批判
277  日本天皇的親衛隊──戰後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生態(1984年8月)
283  [譯文]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經濟基礎(1987年7月)
305  工具天皇主義的詭譎性──報告劇「延命天皇」初詮(1988年8月)
313  日本軍國主義豈是孤魂野鬼──讀吳密察〈過時的帽子該扔了〉有感(1988年12月)
325  從台灣看日本天皇主義的詭譎性──在日本關西大學的演講(1990年10月12日)
337  鄭重推介《新日本軍國主義的新階段》中譯本(2007年6月10日)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林書揚文集(一)回首海天相接處
作者:林書揚
ISBN:978-986-6777-17-2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
售價:350元(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6071478.htm


本書已售完,如須購買,請洽各大書店通路。敬請見諒!


作者的話:

1984年12月17日,本人假釋出獄後初靠翻譯賺稿費
維生。後來開始自寫。陸陸續續,不定期不定刊物。不論所寫文章的題目是什麼,說的是什麼,意識立場和思想脈絡是貫穿的。那是本人在34年7個月的長期獄囚生活中唯一的內部支持力量。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本人覺得自己的生命史已經證明了它。

綠島方圓16里,固然容不下我們的夢想凌雲。無奈那砂礫數畝的營地,卻緊緊地索住了我們的憂憤鄉愁萬斛!我們唯有相勉,在疲苦中各自和自己的怯意相拼鬥。在憤怒中我們彼此警惕於爆發的臨界點。恐懼時,互相印證眉宇間的決心。在憧憬中,相期相待,且相戒不在等待中耗損思想的鋒銳。縱然長夜逡巡,也要留住晨曦的光與熱!日日、月月、年年,讓軀體老去,卻要挽住當年邁開第一步時的心悸!


自序

  1950年5月,大陸上的內戰炮聲漸歸沉寂,臺灣島上的政情卻顯得混沌不清。局面緊張,氣氛沉悶,隱約間叫人感受到一場政治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從海的那邊敗退下來的國民黨殘餘部隊大量駐進城市鄉鎮,裝備零落、衣著不整、表情木然。二.二八肅清期間的恐怖感重又瀰漫島上。

  5 月的最後一個夜晚深更、本人被捕解往警局。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犯審訊的實況不是本書主題,容日後再談。到了9月間,本人遭到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宣判無期徒刑遞奪公權終身。罪名引自剛出爐不久的「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企圖以非法手段顛覆政府著手實行」。罰則本來是唯一死刑,「姑念」如何如何,減死刑一等無期徒刑。

  爾後,等著我的鐵窗歲月竟然有三十四年七個月。在感受上,「漫長」兩個字幾乎不足表現究竟有多「長」。有關獄中的三個半年代,從二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的受刑人生活,也不是本書範圍。只是,1984年12月17日以假釋名義離開綠島監獄後的第五年,1989年,南韓的著名兩兄弟政治犯——徐俊植、徐勝的故事,由幾位日本朋友介紹到臺灣來。他們拿一篇剛出獄的徐俊植君的文章給我看,還建議我應該以一個臺灣的長期國事犯的身份,也寫一篇類似檢討比較臺灣南韓這兩個實質上處在軍事統治下的地區的政治犯問題。

  本人一時間不免感慨。寫了一篇短文。自寫自翻譯,日文部分交給日本朋友,也請轉交徐君。中文部分沒有地方發表,就一直塞在抽屜底下。

  現在把其中的頭一段抽錄出來,稍事彌補自序的貧乏。

   ——在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人對人的「合法」的、「意圖性」的虐待,是人閒無限悲哀的種子。因此,即使是一個個案,能使這種悲劇打上終止符,總是令人高興的事情。本人對徐俊植君的出獄,隔著海表示慶幸。

   臺灣與南韓之間,一般意義上的「國情」的差異不少。但在基本的社會結構和政權的根本體質方面來說,兩者具有相當多的類似點。尤其兩者都曾經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直接受害者,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也繼續受其餘毒,被迫承擔民族分裂國土分斷的痛苦現實。就這一點來說,更是背負著同一種時代悲運。

   作為一般論,一個政府對付支配下的反抗或異議分子的嚴酷程度,是政權本身的穩定度的大小來決定的。不論南韓的數度交替了的政權或臺灣的長期壟斷政權,都具有來自歷史反動性格的恆存的潛在危機,和意圖掩護政權的脆弱性的、手段上的暴虐性。這一點甚至不止於是南韓、臺灣如此,凡在帝國主義陰影下被剝奪了自主性而只依靠「工具性」來維持政權的第三世界的部分國家,也都具有相同的命運。對那些執政者來說,如何滅絕「叛亂」的種子或幼芽,是永遠的「急務」。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是不擇手段的。

   但是,拯救暴虐政權壓制下的人民,把他們帶離絕望,也不是完全沒有路可走。由於各國社會的實際情況不同,有關的具體方案當然不可能是劃一的。但在大眾之間如何把正義和民主的理想維持不墜,經常讓大家正確地反映問題的性質等等,應該是群眾中的覺醒分子的努力重點之所在。這一次徐君終能出獄,雖說徐君本人的強韌的鬥爭意志是主要的憑藉,但人民大眾的努力一波波地產生了相乘效果,終於出現了這樣的新事態,這也是明白不過的事實——後略。

  本人出獄後的生活初靠翻譯賺稿費。陳映真兄、王曉波兄幫忙很多。到處(其實範圍相當有限)替我留心工作機會。旅日的戴國煇博士也讓我賺取了不少筆酬。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幾位的發意下,以近三年的集體作業完成了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整編的《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的翻譯。全五冊,一百三十數萬言的鉅作。卷首譯序由本人執筆,也收錄在本書裏。

  後來開始自寫。陸陸續續,不定期不定刊物。

  不論所寫文章的題目是甚麼,說的是甚麼,意識立場和思想脈絡是貫穿的。讀者一讀便知(有朋友擔心因其如此,書可能賣不好)。但那是本人在三十四年七個月的長期獄囚生活中唯一的內部支持力量。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本人覺得自己的生命史已經證明了它。

  換言之,那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前者代表著一個血緣和文化的歷史共同體處在外來強權的控制下無法自主決定本身的發展方向,因而必須以整體團結的力量爭回主體性,這樣的自然要求。而後者則首先代表著共同體中佔有最大的人口比例,承擔著最基本的社會生存手段的生產責任的勤勞大眾對更公正更合理更進步的社會正義的當然要求。

  的確,生活在其中的臺灣資本主義,已經衍生出太多的,本身無法解決的難題群。還有,我們的族群所背負的歷史問題,也不是用摔開、割斷的方式能夠解決的。正面面對著它、苦撐下去,這樣的態度才是時代良心。承受而不是逃避時代的痛——不論是病痛還是產痛,一心祈望終能超脫它,這就是一時代的良知良心。本人不敢自我證明自己體驗了多少時代的痛覺,只是知道這麼一點道理而已。書中幾篇很不成熟的文章,如果能有這麼一點道理的點出,那是本人最大的安慰。否則對不起慫恿本人出書的那許多肝膽朋友!

  藍博洲出的書叫我寫序,這次他替我安排了規定上該做的一切手續細節。校對多麻煩了吳俊宏。他是在病妻的臥床邊一字一句校出來的。

  沒有他們的熱心協助,就沒有這本書。

  另外,書中收三篇二.二八事件的報導性文章——大鼓與黑牢、美夢與悲劇、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背影。都寫在戒嚴令未解除之前,因而筆者在文中的身份都加以某種掩飾,請讀者見諒。

1992年6月於臺北


作者簡介:

林書揚,1926年生於日據下的台南麻豆,台南州立第二公學校(今台南一中)畢業,1950年5月底被捕,判處無期徒刑。1984年12月17日假釋,繫獄長達三十四年七個月,是台灣坐牢最久的政治犯之一。出獄後致力於勞動階級解放與中國統一運動。


目錄
簡短的說明/I
《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自序/III
【輯一】日據時期
003 日據時代的台灣學潮
021 林獻堂大戰辜顯榮──台灣議會設置運動與公益會的鬥爭
047 日據時代台灣的無政府主義風潮──范本梁與新台灣安社
059 [附錄]無政府主義
065 他的愛心‧他的鬥志──周合源老先生九十慶獻言
069 追述世紀的旗手周合源先生
077 鬥士未歸──紀念蘇新
087 蘇新文集的啟發意義---在蘇新文集發表會的講
093 [譯文]連溫卿日記──一九三O年的三十三天──備忘錄
128 台灣左翼運動的歷史發展──第一週期與第二週期
133 人民左翼從第一期到第二期的島外接續部份──台灣人民反帝運動於三O年代初瓦解後在中國大陸的延續活動概況
141 一部殖民地反抗史詩──《警察沿革誌》中譯版問世的現實意義
147 [附錄]台灣人民反抗運動的價值與特性
存目 [譯文]戴國煇〈霧社事件與中國革命〉
【輯二】光復與二二八
155 激動一九四五年
161 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背影──丁名楠與二‧二八事
181 有關丁名楠的補記
185 大鼓與黑牢
193 美夢與悲劇──懷念王育德兄兼憶二‧二八
【輯三】白色恐怖
203 回首海天相接處──悼「綠島甘地」黃榮雄同學
207 鬥士鬥病‧死而後已──紀念傅賴會同學
213 台灣心‧中國情:李友邦生命史的啟示---在李友邦先生逝世四十週年追思大會上的講話
219 悼念葉傳樺同志
223 曾文溪畔的鬥魂──莊孟侯與莊孟倫
253 祭辜金良同志
257 綠島新生營的春節
【輯四】進步人物
271 青年馬克思初期思想──淺談歷史唯物主義
281 勞動者兼哲學家──約瑟‧迪茲根
287 [譯文]馬克思現象──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群像
301 走入民間的詩人──石川啄木及其「詩應如芥菜」
315 [譯文]河上肇與中國
319 毛澤東思想一二
329 敗北比無為可貴──迎接異邦難友徐勝
337 [譯文]杉原達、徐勝二氏回日後來函
339 解放的曙光──小林多喜二與《蟹工船》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
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saved&&suggest¬e_id=501613025150&id=322160468182#!/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
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在Plurk:
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一個台灣原住民的經歷
作者:莫那能◎口述/劉孟宜◎錄音整理/呂正惠◎編輯校訂
ISBN:978-9866777196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
售價:300元(含運費)
地址: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6071410.htm


書籍簡介:

本書重點敘述了一九七O至一九九O
台灣社會劇烈变動時期,
一個原住民──莫那能的血淚經歷;
他的苦難、他的奮鬥、他的覺醒、他的挫折……
即是個人生命史的篇章,
也具體而微的反映當時
台灣原住民族整体的歷史處境
……


作者簡介:

莫那能,1956年生,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人。1978年開始罹患弱視,後來導致全盲,失明之後,仍堅持文字創作於不輟,以點字法,一針一點的將對原住民族的愛戀與關懷匯聚成一首首獷悍有力、感人至深的詩篇。

莫那能朋友們都習慣稱呼他阿能,1956年生,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人。由於少年時代長期營養不良與沉重勞動,1978年開始罹患弱視,他的家族長期受到貧困和疾病的侵襲;親妹妹曾被人口販子拐賣淪落。他本人更曾經歷過,難以想像的社會和民族壓迫。阿能30歲之前視力已完全喪失,目前依靠按摩維生……


序◎呂正惠

  有一次跟阿能聊天,在場人比較少,又不喝酒,我們就問他種種問題。他談到,他們年輕時,女孩子十三、四歲多一點就常賣給老兵當老婆,男孩子娶不到太太,男孩子到平地工作,根本交不上漢族女朋友。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很自然就會聚在一起,會把某一個麵攤當聚會的地方,有空大家都到那裡喝酒聊天。那附近已嫁人或當妓女的部落女孩子,也會到那裡見面。每年豐年祭回部落,男、女一起跳舞,男的會對女的開玩笑說,我們是暫時的情人。女孩子死了丈夫、或者跟丈夫離婚,把小孩帶回部落,再嫁給部落的人。大家又開玩笑說,這是「媽媽樂」,又說,這是「買一送二」。

  
這一段話讓我們印象極其深刻。我們從小就知道,國民黨大量退伍軍人要娶老婆,很多從山上部落買,造成不少社會問題。但是,我們很少想到,這樣一來,部落男人就找不到老婆了。對於台灣原住民問題,我們頂多只想一些空洞的大題目,像這樣的細節,我們很難理解。

  
因此,我們決定找人來跟阿能錄音,阿能已經全盲,要靠按摩工作生活,沒有時間點字寫文章,他又擅長講話,把他的話錄下來再整理,是比較可行的。這事就交由原住民工作部的劉孟宜負責。孟宜到阿能那裡十四次,每次錄音三、四小時。回來後,先整理成逐字稿,再順稿,刪掉一些講話時難以避免的重覆的字句,再把稿子交給我整理。

  
我的整理工作主要有兩部份,首先,再一次順稿。阿能從小講排灣族語,但他和閩南人接觸得早,十幾歲就到平地工作,接觸的主要也是閩南人。他的閩南話「很溜」,他跟我完全可以用閩南話聊天。他的國語和我一樣,是「台灣國語」,用的口頭禪也一樣,譬如,那個、結果、以後、有、就、我想說,等等,用詞也類似。我整理時,把口頭禪大部分刪掉,但只要會影響句子的完整和語氣的流暢的就不刪。我不改變語法和用詞,讓它盡可能保留「台灣國語」的味道。這一點請讀者務必記住,我們讀的是稍微精鍊的阿能的口述,而不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

  其次,我把阿能的口述先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把幾個小段合成一章。這樣做的時候,我基本上跟隨著阿能口述的先後次序來作,很少更動。在每次口述的最後和下一次的前面,也許會有重覆,或者後面補充前面,我把相關的加以匯整。在同個時段,譬如盲人重建院兩年,他講了很多事,我把重建院內、外之事稍加區分,稍微重新安排,免得太零散。我做的基本上是很少作大調動的剪輯工作。當然,章跟節的區分和標題的擬定都是我做的,是我仔細體會阿能的敘述重點及其轉移而做的。

  本書敘述的重點是民國六十多年到七十多年,也就是一九七
O──一九九O之間。那時正是台灣社會的大變動期,是黨外政治運動和鄉土文學運動的高峯期。我們那時還彼此不認識,但都支持這兩大運動,基本政治傾向相同。後來台獨派勢力大盛以後,我們兩人都不認同,不約而同的都是統派。因此,對於他所敘述的大背景,以及他所敘述的某些事件 ,我比較容易領會,不太可能產生誤解。

  雖然如此,我在整理的時候,還是很受感動。阿能不到三十歲就全盲了,也許因為這樣,記憶力驚人。他重述的事件
,細節之生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同時,透過這些細節,我又進一步了解到一九七O、八O年代台灣原住民處境之惡劣。譬如,「初入社會」裡「被騙到職業介紹所」和「在砂石場工作」那兩節,我們看到當時漢族人如何欺壓、剝削原住民勞工。又如「妹妹被賣到私娼寮」和「救出妹妹了」那兩節,又可以看到黑社會人口販子之猖狂。只要看過這四節,就可以知道,這只有親身經歷而又具有豐富感情和敏銳感受的阿能才能「寫」得出來,我是絕對寫不出這種文章的。

  
我花了五、六天整理出這一本小書,幾乎天天睡不著,天快亮了才能入睡。你要不信,請讀一下「妹妹是個天使」那一節裡阿能所重述的妹妹寫給他的那一封信。那一封信,我一字未改。一個身陷火坑的弱女子,是哥哥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出來,現在哥哥全盲了,暫時無法賺錢,她為了救爸爸和祖母,只好自願再跳火坑。那種文字,也只有阿能才能重述出來。
我希望大家都能讀到這本書。

OO、四、十九凌晨三點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saved&&suggest¬e_id=501613025150&id=322160468182#!/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人間出版社在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美麗的稻穗
作者:莫那能
ISBN:978-986-6777-16-5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
售價:220元(須另付40元運費)
地址: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6000487.htm


書籍簡介:

「美麗的稻穗」是卑南族的傳統民謠,曲韻雄渾,意境纏綿,……當原住民還身陷於全面性的種族歧視、政經剝削與文化危機的台灣社會,如果想為原住民現代的痛苦找到一個解放的缺口,那麼,或許「美麗的稻穗」中引人的感懷與啟示,無私的歡喜與謙卑的情愫,正可以產生一種生命的力量與文化的信心,讓原住民在絕望中找到希望,在悲憤中獲得喜悅。作品於1989年獲「關懷台灣基金」文化獎助。

陳映真:「排灣族盲詩人莫那能,堪稱為台灣原住民解放運動的第一個詩人,……莫那能的詩,將不但要教育和啟發無數追求民族的自由與解放的台灣原住民族人民,也將深刻地教育和鞭笞更多良新得台灣漢族系人民,共同為再建在台灣漢族與各族人民平等互敬,和平相處的新的倫理和結構。」


作者簡介:

莫那能,1956年生,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人。1978年開始罹患弱視,後來導致全盲,失明之後,仍堅持文字創作於不輟,以點字法,一針一點的將對原住民族的愛戀與關懷匯聚成一首首獷悍有力、感人至深的詩篇。


目錄:
重版序◎呂正惠---5
美麗的稻穗---13
卷一 恢復我們的姓名
恢復我們的姓名---19
親愛的,告訴我---22
鐘聲響起時---24
流浪---27
鵲兒,聽我說---31
相會---35
注你一支強心針---38
全新的感受---43
如果你是山地人---45
燃燒---47
來自地底的控訴---69
回答---77
孬種!給你一巴掌---85
來,乾一杯─致死去的好友撒即有---88
山地人---111
卷二 歸來吧,莎烏米
歸來吧,莎烏米---117
失去青春的山---123
遺憾---127
遭遇---131
卷三 白盲杖之歌
白盲杖之歌---139
一張照片---142
無光的世界---147
一個冰冷的凌晨---152
訣別了,彩虹---158
卷四 我們不再看見黑暗
我真的不知道---161
雕像---164
為什麼---166
百步蛇死了---170
黑白---172
我們不再看見黑暗---174
卷五 附錄
台灣內地的殖民地詩人◎陳映真---176
來自阿魯威部落的盲詩人◎李疾---204
讓原住民用母語寫詩◎楊渡---211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saved&&suggest¬e_id=501613025150&id=322160468182#!/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人間出版社在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战后台湾文经验
作者:呂正惠
ISBN:978-7-108-03354-3
出版: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04
售價:180元(另加50元運費),原人民幣定價44.8元
頁數:419頁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書籍簡介:

呂正惠教授曾經出版《小說與社會》(聯經出版社)、《戰後台灣文學經驗》(新地出版社)、《文學經典語文化認同》(九歌出版社)。三本書均絕版多年。現在他將三本書中的文章,以及一些未收集的文章,加以精選,編成本書,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除三聯書店代理販售外,家中尚有數本存書,意者可洽其代理人,電話:0958-655-115。


作者簡介:

呂正惠,1948年生,臺灣嘉義人。臺灣大學文學碩士,東吳大學文學博士。1982-2004年任教於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現為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唐詩、台灣現代文學。著作有:《杜甫與六朝詩人》、《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小說與社會》、《戰後台灣文學經驗》、《CD流浪記》。


說明:由於存書僅提供愛書者共享,非屬商業行為,故不另外開立發票,敬請見諒。


相關網站: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renjianpublic/
人間出版社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saved&&suggest¬e_id=501613025150&id=322160468182#!/pages/ren-jian-chu-ban-she/322160468182
人間出版社在Plurk:http://www.plurk.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呂正惠老師發表的文章,我們將會不定期更新超連結至「人間網」,歡迎各位專家學者、學生多加參考利用。


<周、姜詞派的經驗模式及其美學意義>  2010312


<悲劇與哀歌>   2010年3月11日


<老舍長篇小說的特質──中國市民階層革命與民族解放鬥爭的一面鏡子  2010年3月10日


<陳映真與魯迅  


<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下)──七O年代以來台灣地區的研究概況  2009年11月25日

<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上)──七O年代以來台灣地區的研究概況  2009年11月25日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間出版社參與埔心國中點光明燈贈書活動,獲頒獎狀,藉此提倡閱讀風氣,以示支持圖書、閱讀、寫作等相關活動。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八屆  夏潮文藝營"  熱烈招生中 !!! 

 


◆  隆重邀請:侯孝賢、王幼華、呂正惠、李文吉、林生祥、甘耀明、



                          莫那能、詹澈、藍博洲......等優秀師資駐營。

 

活動時間:2009/7/30 (四) ~ 2009/08/02 (日) 

 

費         用:學生3000元、社會人士4500元

 

 課程內容:報導文學、報導攝影、小說、詩歌、散文、紀錄片、

                          電影、文化產業、歷史現場踏查......

 

    活動詳情請參閱──


 

    名額有限,有意參加者請盡速報名以保留名額!!!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略行程如下,詳情請上夏潮聯合會網站或來電查詢





行程1. 成都九寨溝、熊貓抱抱之旅 2009/07/08 07/18‧ 11


行 程: 北京 - 長城 ( 天下第一關 : 居庸關 ) 、 頤和園 、奧林匹克公園 ( 鳥巢、水立


) 、故宮、首都博物館、大學訪問交流、恭王府 …



費 用: 23,000 元。 ( 含食宿機票 )





行程2 . 上海、南京、江南水鄉之旅 2009/07/11 07/19‧ 9


行 程:


南京 - 鎮江金山寺、南京大學交流、中山陵 …


江蘇 - 拙政園、蘇州博物館、江南水鄉名鎮 同里寒山寺


上海 - 上海灘、乘船夜遊 黃浦江 、上海藝術街 田子坊豫園 、城隍廟、新天地 …


費  用: 20,000 元( 含食宿機票 ) 。





行程3 . 北京、湖北三峽之旅 -- 2009/07/8 07/20 ,共 13


行 程:


北京 - 長城 ( 天下第一關 : 居庸關 ) 、 頤和園 、奧林匹克公園 ( 鳥巢、水立方 ) 、故宮、首都博物館、大學訪問交流、恭王府 …


武漢 - 黃鶴樓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東湖、華中科技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交


流、漢口江灘公園 …


宜昌 - 荊州古地、 三峽 之旅 …


重慶 - 朝天門碼頭廣場、磁器口、南山 …


費  用: 21,000 元( 含食宿機票 ) 。





行程3 . 人間出版社 : 陝西西安古都、秦兵馬俑之旅 --


            2009/07/8 07/18 ,共 11


行 程:


北京 - 長城 ( 天下第一關 : 居庸關 ) 、 頤和園 、奧林匹克公園 ( 鳥巢、水立方 ) 、故宮、首 都博物館、大學訪問交流、抗日戰爭紀念館 ( 盧溝橋 ) …


陝西- 陝西歷史博物館、大雁塔、 黃帝陵 、軒轅廟、洛川民俗館 ( 黃土、窑洞、家農飯等 ) 、秦始皇 兵馬俑 坑博物館、唐華清池、 仿唐樂舞 、法門寺、楊凌農科城


費 用: 19,300 元( 含食宿機票 ) 。







報名資格:各公私立大學及研究所在學學生(不包括在職專班),且無重大疾病。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09/06/20止。


名  額:名額有限,預報從速。(尚有名額)


電話詢問: 02-2735-9558


傳真報名: 02-2735-9035


通訊地址:(10669)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2段170號6樓 夏潮聯合會


E – mail : xiachao@giga.net.tw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故鄉的雲雀崗
作者:張克輝
ISBN:957-8660-77-5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
售價:22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744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3826356.htm


書籍簡介:

作者張克輝是當前大陸中央級台灣人的政治家,但很少人知道五十多年前,
他曾以「張有義」的原名,和詹冰、吳瀛濤、張彥勳、林亨泰和蕭翔文等活躍在
以《潮流》為中心的台灣文壇,在文質兩方面皆鶴立同儕。
本書收集他西渡後寫的散文、雜文、隨筆、新詩,無不質樸雋永,情意真切,感人亟深。

「我來自台灣海峽的東岸,
台灣自我童年的夢幻、青年的憧憬,
有親人的盼望。
我來到台灣海峽的西岸,
大陸有我所追求的理想、熱愛的事業,
有同甘共苦的人民。
我愛台灣,我愛大陸,
我更愛走向統一、富強的祖國
────中國。」
────張克輝:〈我的兩岸情〉


作者簡介:

張克輝,台灣彰化人。一九四八年由台灣到廈門大學讀書。在校期間加入中共地下組織,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幾十年來,從基層工作開始,歷任福建省外事辦公室、僑務辦公室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省政協副主席,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一九九一年當選為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一九九七年當選為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九九八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並擔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顧問、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等職。


出版贅言◎本社

  今天,張克輝先生是在大陸台灣人中著名的政治家。五十三年前的一九四八年,青年張克輝卻是台灣中部青年文學同人刊物《潮流》的同人,與當年詹冰、吳瀛濤、張彥勳、林亨泰和蕭翔文等活躍於台灣青年文壇。《潮流》是一本油印刊物,當時青年詩人朱實主掌編務,刊物始終受到著名作家楊逵先生的熱情關懷。文學青年張克輝在《潮流》發表過六、七首詩,今日讀來,不論在審美、思想上皆卓然鶴立同儕。一九四八年,青年張克輝經台灣省政府甄選,得以公派西渡福建廈門大學深造,時而從廈門寄稿刊在《潮流》。當時正值中國大陸民主運動澎湃,思潮開闊爛漫的時代,自然深刻地影響了青年詩人張克輝的創作道路。他曾寫了一篇小說〈農民〉,發表在楊逵先生主宰的《力行報》所屬《新文藝副刊》上,可惜至今尚未找到。

  一九四九年,尚在廈大讀書中的張克輝毅然走上革命實踐的道路,短暫的軍旅生活之後,在大陸從政至今。然而令人驚喜的是,張克輝先生竟而沒有擱下創作之筆,幾十年下來,留下不少散文和雜文,皆質樸而雋永,情深意誠,直如其人,感人至深。實踐的嚴酷、兵馬倥傯,政務繁重的半生,仍然為台灣和祖國保留下來一位真成動人的作家。當年文學青年辭別鄉井,奔赴激動的祖國。今天,變成了兩鬢飛霜的台灣作家,把表現離家這段歲月中寄託對國家、故鄉、少時學友的刻骨思懷的作品,結集為《故鄉的雲雀崗》和《深情的海峽》,在張克輝先生的故里台灣出版。這對於張克輝先生和我們都是像親人重聚似的喜慶。

  而我們以這兩本散文和雜文集迎回來的,是一位羈旅多時、出身台灣的作家,而不是別的任何身分。這兩本文集的出版,代表故鄉對她的兒子,她的作家的最熱情的擁抱和親吻。

  

故鄉最美──為臺灣版序◎張克輝

  一個偶然的機會,北京出版社一位資深編輯,無意中看到我的幾篇散文,說引起了她強烈的共鳴,並建議我出書。當時我沒有在意。臺海出版社捷足先登,他們早把我散落在報刊的文稿搜集起來,準備結集出版。對他們的這項計劃,事先我一無所知,直到出校樣,我才恍然知曉。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出版的由來。至於第二本書的出版,我沒有很大的信心。

  陳映真先生看了拙作,提出在台灣出版的設想。他認為以文學的一面同臺灣讀者會見,將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並為此付出了許多辛勞。在這裡,我衷心感謝陳映真先生。借此機會,向臺灣人間出版社的鄉親們致意。

  我於一九四八年離開故鄉──臺灣到廈門大學念書,此後一直留在祖國大陸。現在我已進入古稀之年,我的足跡走遍祖國大地,我看過山川、大河、沙漠、戈壁。每當有人問我:你走過這麼多地方,最美的是哪裡?我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故鄉臺灣最美!那裏四季如春,草木蔥蘢,民情純樸。那裏有我童年的夢幻,青年的憧憬,親人的期盼。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把泥土,都使我倍感親切。一九九三年六月我在臺灣彰化的父親不幸病故,我好不容易回到闊別四十五年的家鄉,以長子的身份主持喪儀。當看到美麗故鄉的環境遭到損壞,我對此極為痛心;但是仍然熱愛故鄉,故鄉在我心中永遠是美麗的。

  近年來兩案交往頻繁,會見來自臺灣的同窗好友以及各階層人士的機會多了,通過交往和敘談,往事一幕一幕浮現在我的腦際,激蕩在我的心中,所以一旦報刊約我寫稿,我便動筆。

  我在懷念故鄉的同時,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五十多年來我跟著新中國的步伐,戰勝種種困難,一步一步走過來。親眼看到貧窮落後的祖國繁榮富強起來。我願與台灣的鄉親們共享做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我從小念日本書,學日語,也受過日本人的欺侮。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後我開始學漢語,所以中文水平不高,在我的文章裏,可能有辭不達意,望讀者指教。

 

  
目錄
我的兩岸情 1
故鄉的雲雀崗 8
獻上一束百合花 26
表哥的大甲帽 36
難忘的彰化火車站 43
孔子廟裏論人生 51
老厝的門樓 59
老家的池塘 66
憶「彰商」的幾位老師 73
可憐的少年學生兵 94
難忘的一九四五年──回憶彰化學生聯盟 105
「盼望文學」序 119
我在祖國大地走過的道路 124
隔岸焚香哭母親 129
跪在故土哭父親 135
痛悼魏立 140
豆腐的回憶 145
皮箱的回憶 149
有緣重逢在重慶 156
詩五首 170
我的第二故鄉──一個游擊隊員的回憶 180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深情的海峽
作者:張克輝
ISBN:957-8660-70-7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
售價:220(含運費)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7447
郵撥帳號:11746473‧人間出版社
或上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3826160.htm


書籍簡介:

作者張克輝是當前大陸中央級台灣人的政治家,但很少人知道五十多年前,
他曾以「張有義」的原名,和詹冰、吳瀛濤、張彥勳、林亨泰和蕭翔文等活躍在
以《潮流》為中心的台灣文壇,在文質兩方面皆鶴立同儕。
本書收集他西渡後寫的散文、雜文、隨筆和電影劇本,無不質樸雋永,情意真切,感人亟深。

《深情的海峽》是張克輝
近年來撰寫的十一篇散文隨筆和一部電影文學劇本。
作者通過會見來自台灣的同窗好友
及不同階層的人士,
表達了對兩岸的深情
以及期盼祖國的統一。
文章的字裡行間充滿著激情,
流露出對大陸和台灣真摯的愛。


作者簡介:

張克輝,台灣彰化人。一九四八年由台灣到廈門大學讀書。在校期間加入中共地下組織,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幾十年來,從基層工作開始,歷任福建省外事辦公室、僑務辦公室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省政協副主席,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一九九一年當選為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一九九七年當選為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九九八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並擔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顧問、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等職。

 
出版贅言◎本社

  今天,張克輝先生是在大陸台灣人中著名的政治家。五十三年前的一九四八年,青年張克輝卻是台灣中部青年文學同人刊物《潮流》的同人,與當年詹冰、吳瀛濤、張彥勳、林亨泰和蕭翔文等活躍於台灣青年文壇。《潮流》是一本油印刊物,當時青年詩人朱實主掌編務,刊物始終受到著名作家楊逵先生的熱情關懷。文學青年張克輝在《潮流》發表過六、七首詩,今日讀來,不論在審美、思想上皆卓然鶴立同儕。一九四八年,青年張克輝經台灣省政府甄選,得以公派西渡福建廈門大學深造,時而從廈門寄稿刊在《潮流》。當時正值中國大陸民主運動澎湃,思潮開闊爛漫的時代,自然深刻地影響了青年詩人張克輝的創作道路。他曾寫了一篇小說〈農民〉,發表在楊逵先生主宰的《力行報》所屬《新文藝副刊》上,可惜至今尚未找到。

  一九四九年,尚在廈大讀書中的張克輝毅然走上革命實踐的道路,短暫的軍旅生活之後,在大陸從政至今。然而令人驚喜的是,張克輝先生竟而沒有擱下創作之筆,幾十年下來,留下不少散文和雜文,皆質樸而雋永,情深意誠,直如其人,感人至深。實踐的嚴酷、兵馬倥傯,政務繁重的半生,仍然為台灣和祖國保留下來一位真成動人的作家。當年文學青年辭別鄉井,奔赴激動的祖國。今天,變成了兩鬢飛霜的台灣作家,把表現離家這段歲月中寄託對國家、故鄉、少時學友的刻骨思懷的作品,結集為《故鄉的雲雀崗》和《深情的海峽》,在張克輝先生的故里台灣出版。這對於張克輝先生和我們都是像親人重聚似的喜慶。

  而我們以這兩本散文和雜文集迎回來的,是一位羈旅多時、出身台灣的作家,而不是別的任何身分。這兩本文集的出版,代表故鄉對她的兒子,她的作家的最熱情的擁抱和親吻。


故鄉最美──為臺灣版序◎張克輝

  一個偶然的機會,北京出版社一位資深編輯,無意中看到我的幾篇散文,說引起了她強烈的共鳴,並建議我出書。當時我沒有在意。臺海出版社捷足先登,他們早把我散落在報刊的文稿搜集起來,準備結集出版。對他們的這項計劃,事先我一無所知,直到出校樣,我才恍然知曉。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出版的由來。至於第二本書的出版,我沒有很大的信心。

  陳映真先生看了拙作,提出在台灣出版的設想。他認為以文學的一面同臺灣讀者會見,將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並為此付出了許多辛勞。在這裡,我衷心感謝陳映真先生。借此機會,向臺灣人間出版社的鄉親們致意。

  我於一九四八年離開故鄉──臺灣到廈門大學念書,此後一直留在祖國大陸。現在我已進入古稀之年,我的足跡走遍祖國大地,我看過山川、大河、沙漠、戈壁。每當有人問我:你走過這麼多地方,最美的是哪裡?我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故鄉臺灣最美!那裏四季如春,草木蔥蘢,民情純樸。那裏有我童年的夢幻,青年的憧憬,親人的期盼。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把泥土,都使我倍感親切。一九九三年六月我在臺灣彰化的父親不幸病故,我好不容易回到闊別四十五年的家鄉,以長子的身份主持喪儀。當看到美麗故鄉的環境遭到損壞,我對此極為痛心;但是仍然熱愛故鄉,故鄉在我心中永遠是美麗的。

  近年來兩案交往頻繁,會見來自臺灣的同窗好友以及各階層人士的機會多了,通過交往和敘談,往事一幕一幕浮現在我的腦際,激蕩在我的心中,所以一旦報刊約我寫稿,我便動筆。

  我在懷念故鄉的同時,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五十多年來我跟著新中國的步伐,戰勝種種困難,一步一步走過來。親眼看到貧窮落後的祖國繁榮富強起來。我願與台灣的鄉親們共享做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我從小念日本書,學日語,也受過日本人的欺侮。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後我開始學漢語,所以中文水平不高,在我的文章裏,可能有辭不達意,望讀者指教。


目錄
輯一 散文‧隨筆
一九七九年相會夢成真---3
愉快的爭論---8
大草原,古戰場---15
武夷山水遊記---26
牛仔帽的回憶---31
雲南夢土之旅---37
夢迴絲綢之旅---53
在媽祖估鄉懷舊---69
「人情義理」比金錢更珍貴---73
儒家與商業經濟---77
警惕臺灣有人利用語言文化分裂祖國---81
輯二 電影文學劇本
一個臺灣人的兩岸情---91


相關網站: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
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人間出版社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renjianpublic

renjianpub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